古今之“虫、?、蟲”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zhong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汉字中,有很多茂文字,例如“人、从、众”、“木、林、森”、“虫、 、蟲”等。这里我们分析比较特殊的一组:“虫、 、蟲”。“虫、 、蟲”从古至今在意义上及其之间的关系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古今两个时期的“虫、 、蟲”的意义阐释,浅析它们之间的变化。
  关键词:《说文解字》;虫; ;蟲
  作者简介:骆静(1993-),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字比较。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2
  一、古之“虫、 、蟲”
  《说文解字》:“虫,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物之微细,或行、或毛、或鸁、或介、或鳞,以虫为象。凡虫之属皆从虫。許偉切。”[1]而《说文》又用“虫”来解释“蝮”,二者互证,可见二者为一物。《尔雅·释鱼》:“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2] 郭璞注:“身广三寸,头大如人擘指,此自一种蛇,名为蝮虺。”[3] 在甲骨文中,“虫”和“它”为一字,罗振玉对此字形的解读是“卜辞诸字皆象博首宛身之状。”[4] 罗振玉:“案它与虫殆为一字,后人误析为二,又并二字为蛇,尤重复无理,许书与虫部外别立它部,不免沿其误矣。”[5] 张政烺:“它的本义是蛇,象形。”[6] 可见,“虫”的本义就是蛇。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虫”的义项增加,《甲骨文字诂林》:“‘它’与‘虫’虽同源,但说文‘虫’字已别为一义。或行或飞、或毛或鸁、或介或鳞,不必为蛇。”[7] 《说文》原本中并无“或飞”,按段玉裁在“或行”下增“或飞”。这里说的“虫字已别为一义……不必为蛇”是就其作为部首字而言的,“虫”作为偏旁的时候,基本就不是其本义了。徐灝曰:“虫本小蛇之名,引申而为百蟲之偏旁。”[8]若还就其本义去理解其部中字就会出现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正如王筠《释例》中所云:“若虫专是蝮,则部中字岂蝮类乎?”[9] 那么这个“别为一义”为何义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以为象也。从虫之字,多左形右聲,左皆用虫為象形也。”[10] 也就是说,《说文》“虫”部下的字都是以“虫”之形为象形。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虫者,为动物之通名,故或行、或飞、或毛、或裸、或介、或鳞,皆为象。”[11] 即“虫”是动物的通称,可包括“行、飞、毛、裸、介、鳞”在内的各个种类的动物,所以“虫”部下的动物字皆以“虫”为象形。这也就是《甲骨文字诂林》中说的“别为一义”。
  《说文》:“?,蟲之总名也,从二虫,凡?之属皆从?,读若昆。古魂切。”[12] 《说文》认为“?”是蟲类的总称。《段注》:“凡经传言昆蟲即?蟲也。”[13] 徐灏《段注箋》:“古言昆蟲者,谓众蟲耳。”[14] 桂馥《义证》:“凡从?者,皆小蟲。”[15] 所以准确的说,“?”是昆虫类的总称。战国时期的“?”指一种可以祈雨的水虫或水神,《甲骨文字诂林》:“战国器?匕铭言?乃水虫,殷人祀之,所以侑雨,以其为水神,与水旱有关也。”[16] 陈邦福:“古虫与?字有繁简,谊故可通。”[17]在甲骨文中,“?”与“虫”是一个字,只是一个繁,一个简。但在甲骨文中,“?”用得更多的意思则是地名和神名,屈万里:“罗振玉释?,诸家从之。?于卜辞为神袛之名,亦为地名……疑?为灵圣之地,殷人祈之,故为地名,亦为神袛之称也。卜辞‘舞?’犹‘舞河’、‘舞岳’之比,谓舞于?也。舞为求雨之仪式。”[18] 饶宗颐:“?字卜辞习见,有二义:一为神名,如:庚戌卜?贞?它我,庚戌卜?贞?不它我。一为地名,如:丁未卜王其逐在?狩隻(獲)允隻在一月。”[19]
  《说文》:“蟲,有足谓之蟲,无足谓之豸,从三虫,凡蟲之属皆从蟲。直弓切。”[20] 《说文》认为有脚的叫“蟲”,没有脚的叫“豸”。 这里许慎用“豸”来代表没有脚的虫(chóng),并不是说没有脚的虫是“豸”这种野兽,而是看中二者有“豸豸”状这一共性。“豸豸”是指动物拱起脊背欲攻击的样子。《段注》:“因凡蟲无足者,其行但见长脊豸豸然,故得假借豸名。”[21] 郝懿行义疏:“凡蟲无足者,身恒橢长,行而穹隆其脊,如蝍,蚯蚓之类是也。”[22] 此外,汤可敬在其《说文解字今释》对“蟲”的注释中写道:“蟲:动物的通称。”[23]引用的是《集韵·东韵》中的一段话作为参证:“蟲,李阳冰曰:裸、毛、羽、鳞、介之总称。”[24] 《说文新证》:“甲骨文、金文多见从?之字,少见从蟲之字,而从蟲之字或从?(如蠱或从?),是蟲与?实本同义,其后或扩大为一切动物之称,如羽蟲、鳞蟲、介蟲、裸蟲等。”[25] 在甲骨文、金文中,很少见从“蟲”的,从“蟲”之字基本都从“?”,所以“蟲”和“?”基本同义;在后来的词语使用过程中,“蟲”字扩大为一切动物之称,“羽蟲”指带羽的动物,“鳞蟲”指有鳞的动物,“介蟲”指带甲壳的动物,“裸蟲”指没有毛的动物。“虫”下部的字在造字时以“虫”为象,作为各种动物字的偏旁而被认为是动物的通称;而“蟲”是作为一个统筹概念,指称所有的动物。
  可以看出,古文字中的“虫”“?”“蟲”之间存在特别紧密的关系。《释例》:“虫、?、蟲同物即同字。小虫多类聚,故三之以象其多;两之者,省之也;一之者,以象其首尾之形。至于字分三形,而又各有从之者,即分三音三义,又孳育之一法也。”[26]如《说文》:“蜚,臭蟲,负蠜也。从蟲,非聲。蜚,或从虫。”[27] 《说文》中虽未提从“?”的“蜚”,但《汉语大字典》中提到从“蟲”的“蜚”,“或从?,通作蜚。”[28] 可见,从“虫”“?”“蟲”的“蜚”三者音义皆通。《说文新证》:“?:蟲之总名也。从二虫,于古文字中,其意义或同‘虫’、或同‘蟲’。”[29]
  二、今之“虫、 、蟲”
  我们今天说的“虫、?、蟲”和《说文》及其之前的古文中的“虫、?、蟲”应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
  三者中“虫”在古今的差别是最大的。首先,读音就不同,古“虫”音“hu?”,今“虫”音“chóng”;其次,意义上的差别也非常大,我们今天说的“虫”是昆虫纲、蛛形纲等无脊椎动物的统称,《说文》及之前的古文字“虫”的本义是指蛇类,作偏旁时指一切动物的总称。
  《说文》中的“?”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昆虫。但要注意的是,“?”并不等于“昆”。上古汉语以单音节詞为主,所以“?”这个字是代表“昆虫”这个意的,随着词语双音化的趋势,会在一些单音词后面加上表示词素的字素,即在“?”后加了“虫”这个字素;但这样一方面有重复,另一方面没有表示昆虫的群居性特点,于是把“?”改为有“众多”意的“昆”。昆虫,即众虫也。
  繁体中文即小篆演变为隶书(之后又出现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后产生的中文书写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官方在繁体中文的基础上所做的简化形成了新的中文书写标准,即简体中文。在简体字出现之前,中文只有繁体字书写体系,“虫”、“蟲”都为繁体字,国家推行简体字之后,“蟲”“虫”便成为了一组同音同义的繁简字。所以相对地,“蟲”的意义范围相对缩小了很多,指称范围从一切动物的通称到昆虫纲、蛛形纲等无脊椎动物的统称。
  古文之“虫、?、蟲”与今文之“虫、?、蟲”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这也正体现了文字是发展演变的,所以要注意文字形体和意义的古今差别,不能以一义通古今,否则就会给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1][12][20][2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3]管锡华(译注).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2015.
  [4][5][6][7][16][17]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8][11][14][15][21][23][24]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1.
  [9][26]王筠.说文释例[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0][1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8][19]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2][28]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Z].湖北:崇文书局;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25][29]季旭昇.说文新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930.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世说新语》中的相关内容为基础,旨在探讨魏晋文人与酒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魏晋文人;酒文化;《世说新语》  作者简介:战玉冰(1988-),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学、侦探小说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1  中国人是爱喝酒的。东晋王孝伯甚至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
摘 要:一生辗转的沈从文在不同的时期写下了许多关于湘西的文字,字里行间传达出对湘西深厚而又复杂的感情,形成了他一生的情感轨迹与情感寄托。本文通过分析沈从文作品中不同时期、不同背景所产生的不同心态下的对湘西的爱与恨的交织,来探讨沈从文复杂的湘西情结。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情结;复杂情感  作者简介:李倡云(1990-),女,汉族,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
摘 要:曾国祥执导的青春爱情电影《七月与安生》,电影通过两个女孩相爱相杀的故事,展现了青春成长的主题。电影的主人公七月与安生体现了心理学家拉康关于成长的镜像理论,她们互为镜子中的另一个自我,一个被动、温柔;一个主动、自由。她们互相欣赏、迷恋,甚至想成为对方。两个角色最终完成了镜像中的命运置换,电影以女性的自我发现为主题,使电影具有女性主义特点。  关键词:《七月与安生》;镜像;女性主义  [中图分
摘 要:龚自珍和魏源以“龚魏”并称,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两位杰出诗人,同时又是民主主义运动兴起初期的两位杰出诗人。龚魏均性喜山水,都创作山水诗以寄托情志。于近代山水诗龚自珍具有开创之功,魏源则具有开拓之功。然而至今尚缺乏对二人山水诗的比较研究。本论文以此为契机,重点分析龚魏山水诗在思想感情方面的主要差异:就隐逸与入世之情而言,龚自珍以表达隐逸之情为多,魏源则以表露入世之思为主。并进而从二人成长环境
摘 要:人类如何存在于世间,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着,是人类在发展演进过程中不可逃避的问题,也是众多文学作品一直探讨的话题。作为精神问询者的70后作家弋舟,他的代表作“刘晓东”系列所体现的世界的荒诞性、人生的虚无感、死亡意识与存在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存在主义视角,探寻弋舟笔下人物的生存状态,揭示弋舟对人类如何存在的思考。  关键词:“刘晓东”;存在主义;荒诞;虚无;死亡  [中图分类号]:I20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1  在斩获2015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之后,《房间》(《Room》)再获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提名。这部有着独特叙事方式的类纪录片电影改编自爱尔兰作家爱玛·多诺霍2011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房间》。这个故事聚焦在被囚禁的人以及逃离的冲突上,褪去了犯罪故事老生常谈的控诉与
肢解是在风的层面上进行。  当你看见脚印喊叫的  声音的时候,肢解已经开始。  南来北往的风  不作任何带表情的暗示  只要是被塞进那趟列车  就注定要激起最原始的沖动。  可,在一个个孤岛上  岛长在兜售鱼虾的内脏  环岛游的人们  争相购买着渔网上的泥沙。  只是,不要以为鸡的宿命是个永久话题  潮起潮落也有大义凛然的动因。  肢解的象征性意义  在于树立起一个完整的形象。
摘 要:《麦克白》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充满血腥暴力的作品之一。剧中充斥着大量关于睡眠的描写,这些意象隐含了关于死亡主题的深刻表达。本文试从死亡美学的角度对剧中邓肯、麦克白及麦克白夫人的睡眠进行意象分析,诠释该剧的悲剧意义,进一步探讨莎翁的死亡观,澄明生命美的本真。  关键词:《麦克白》;睡眠意象;死亡观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
摘 要: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治久安的大一统王朝,在如何强化皇权保持国家稳定的层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尝试,这也对后世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生动地展示了君王如何平衡三大势力,加强对于臣下,特别是外戚的控制,进而专制皇权手腕。  关键词:三种势力;皇权;专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
摘 要:霍桑是美国文学史上深具影响力的作家,也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奠基者。其小说《胎记》运用象征手法解读了原罪视角下女性意识的觉醒。文章主要从原罪视角出发,围绕乔治安娜的死及其与丈夫的婚姻关系所传达的意义进行探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从乔治安娜的胎记入手,得出胎记是一切人类原罪的象征,第二部分以遭受不幸婚姻的乔治安娜用死亡表达自己的反叛,捍卫生命的价值的观点为基础,通过乔治安娜和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