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镜像中的命运置换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ong2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曾国祥执导的青春爱情电影《七月与安生》,电影通过两个女孩相爱相杀的故事,展现了青春成长的主题。电影的主人公七月与安生体现了心理学家拉康关于成长的镜像理论,她们互为镜子中的另一个自我,一个被动、温柔;一个主动、自由。她们互相欣赏、迷恋,甚至想成为对方。两个角色最终完成了镜像中的命运置换,电影以女性的自我发现为主题,使电影具有女性主义特点。
  关键词:《七月与安生》;镜像;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七月与安生》自上映以来便热议不断,它被评为是青春片里的一股清流。它既不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梦幻迷离,充满神秘感的《双生花》,也不是岩井俊二笔下纤细敏感,唯美清爽的《花与爱丽丝》。《七月与安生》是一个心中的两个自我,是自我的对抗和和解,是两个女孩间的对立共生,把彼此作为镜子般比胸也比心。
  电影改编自安妮宝贝早年的作品集《七月与安生》,故事收录在她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里。对于读过原著小说的读者来说,七月与安生早已超脱“角色”的概念,抽象地成为一段代表着迷茫、激烈中途、不断探索寻找自我的意义和经历,是茫然冲撞、不知所措的心境。所以,当七月与安生两个原本虚幻无实体的角色在演员表演的一刹那开始有了具象形态时,观众的成长记忆便会不自觉地根据影片中的人物命运寻找自身身份的认同。
  就创作本身而言,一个巧妙的视点,往往可以成就一个独特的创意,七月与安生,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女孩走在一起,必然会引发出一系列可能性和不可预见性的空间场域,这构成了导演曾国祥独特的创意思维和叙述视点。七月,淡然如水,安于生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邻家乖乖女;安生,放荡不羁,四海为家,是一匹脱缰的野马,不愿守着固有的草原。弗洛伊德曾在自己的书中提到,女孩子之间的相处是具有水仙花情结的。所谓水仙花情结,就是两者互相仰慕,互相倾诉,互相分享,互相嫉妒。七月与安生之间的闺蜜之情就像佛洛伊德所说水仙花情节,希望你过得别太好,但又比任何人希望你过得比我好。电影中所传达出来这种感情,正是人之为人的人性与本能欲望的真实,而这种真实,恰恰是能够引发受众体验认同的根本之所在。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复杂的叙事方式,吸引观众的是七月与安生这对姐妹花在成长道路上,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和生活态度。她们理解彼此,就像的镜子,是一个心中的两个自我,彼此想活成对方的模样却也害怕过对方的人生。在七月与安生相依为命的私密世界里,七月率先有了新的依赖,家明的出现,致使七月与安生的感情便不再如少年般那样纯粹。正如电影中“比胸”的伏笔,牵连出了她们关于爱情和友情的无声战役一样,成长的阵痛和选择直击着主人公的心灵。当影片七月和安生无奈地站在爱情和友情的交叉路口时,本能和欲望便变成为了话语的主导,让人性真实地成为情节发展的内在驱力。而这样一种叙事话语的建构方式,也恰恰是这部影片区别于其他青春片,在思维构架层面的独特之所在。
  影片中的安生和七月就像张爱玲笔下的红白玫瑰,但是对于家明来说,七月就像白开水,人不会时时需要,但会永远离不开它;安生就像海洛因,一旦沾惹,必将致命,因此家明舍不下七月,也放不下安生。在现代主义艺术中,隔阂,本能,社会中单个人的独立价值,精神创伤的变态心理,蔑视中产阶级的文明和虚伪道德,都与安生追求纯粹的对于友情和爱情的理想价值有关。当安生发现自己对家明的感情非常明晰之后,她选择离开去闯荡,一直漂泊,她不断给七月写信,地址总在变化中,但不变的总是信末的一句:问候家明。安生不想赢走七月男才女貌的爱情,可又不想输给她一帆风顺的人生,所以安生用各种奢侈品,频繁换男朋友来压抑被七月的爱与宠溺所羞辱的感觉。
  这场三角恋里,安生的“让”,会静悄悄地滋生一份不甘心;而七月的“忍”,也会萌生一份恨。因此,当安生和家明的再次相遇时,直接打破了七月和家明的结婚计划,七月和安生的闺蜜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冰点。在家明家的浴室里,七月用花洒把安生浇的全身湿透,种种寄生在罅隙中的情绪猛然翻覆上涌,向安生大声吼道:“你以为除了我还有人爱你?没有了!”这个片段是影片的高潮所在,两人在相爱相杀之中相互谅解,安生爱七月,七月爱安生,因为他们都是彼此的镜子,想要活成对方的模样。爱的,是对方那个和我一样又不一樣的一面;恨的,也是对方那个和我一样又不一样一面。
  电影的结局很精彩,就像每个人都有个阿修罗,电影呈现出好几个可能性,有每个人都能接受的事实,这种反常规的叙事结构能够把观众置于一种相对客观的立场,从而使观众对生活的底蕴有所洞悉。导演似乎着意要延长故事的长度,为深入体现两个女孩之间最本质的关系——借用作者本人的描述,她们是“一个人心中的两个自我,是自我的对抗和和解。”曾国祥导演柔化了悲剧和冲突,在尽可能致敬原著的基础上,加上一版理想化的解读,突出两个女孩性格中的隐性特质,上演命运置换。七月和安生是彼此的镜子,她们深谙彼此,最终活出了对方的模样,体会了一把不一样的人生。
其他文献
摘 要:九十年代中后期,受到政权交替和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香港电影业陷入低谷,身份的焦虑、何去何从的担忧也在电影人之间弥漫开来。2003年,内地和香港签署了CEPA协议,香港电影开始以合拍方式进军广阔的内地市场。在北上导演拍片蔚然成风,都市、喜剧、悬疑等类型遍地之时,林超贤却能保持自己的节奏并在警匪电影中孤注一掷,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力求走出自己的风格,所以自新世纪以来,以警匪片或动作片为优势的林
摘 要:通过余秋雨创作的文学世界中所呈现的表层世界,可以看其深层世界所表达出的中国人格,人性的美和社会良心,以及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发展。通过他所构建的文学世界中体现出来,与他文化苦旅的主题“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相衬,使他所展现出的世界的美好精神意蕴呈现出不同的光彩。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苦旅;文化涵养  作者简介:余玺(1998.5-),女,汉族,四川自贡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
摘 要:作为一个思乡领域的代表而言,这篇小说从抒写到认知,以浓浓的乡愁之情来贯穿全文的主线,本身就富有时代性、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中篇小说,作者以独特的写作风格激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究。本文主要从小说的艺术特点以及生命的思考来研究。  关键词:乡愁;时代性;生命  作者简介:童一凡(2001.11-),女,汉族,湖北荆门人,珠海市第一中学学生,研究方向: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
摘 要:村上春树和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同是四十年代出生的一代,是战后的一代,两者同样没有经历过战争。而战争过后,面对飞速发展的经济,和涌现的各种思潮,两人都将注意力投入到了关注人自身的问题上,更确切地说,则是对自身身份的确立的问题上,虽然两者生活在不同国度,经历亦不相同,但比较分析《海边的卡夫卡》和《暗店街》,发现在后现代主义的今天,这两部书都体现了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本文将着重从人物形象,主题寓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7年度宁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的奇卡纳文学特征”(项目编号:SK1717)的成果)。  摘 要:美国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斯的代表作《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部半自传体成长小说,再现了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都市生活生存现状。作品中的语言杂糅更是作为一种代码传递着奇卡纳女性的情感和心声,丰富了奇卡纳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芒果街上的小屋》;语
摘 要:加拿大华裔作家林浩聪在其小说《校长的赌注》中讲述了一个离开故土的华裔商人陈培绍,在战乱的越南经历生死离别的故事。本文试图采用离散理论观点,从地理空间、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三方面解读作品主人公陈的离散经历,透视多重社会文化对这些流寓民的吸引、排斥与侵蚀,籍以揭示作品所表现出的流散主题。  关键词:华裔;离散理论;流散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摘 要:《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经典好莱坞影片,该片在世界各大电影网站的排行中始终名列前茅。2018年3月28日,豆瓣电影诞生了第一部百万人参与评分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以9.6的评分位居豆瓣榜首,共105万人参与评分,其中82.9%的人给出了五颗星的高评价。本文中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分析该影片为何能征服无数观众的心,探究其时至今日该片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的原因。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
摘 要:《文心雕龙》在当今文学理论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且对提升当下中国文学理论在全球文学理论中的话语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学应注重现实生活的反映,反对“淫侈”的文风;对《文心雕龙》体现的文理与文体进行概述。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文体;文理;视域融合  作者简介:蒋思墀(1985-),女,陕西南郑人,陕西理工大学2016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
摘 要:本文以《世说新语》中的相关内容为基础,旨在探讨魏晋文人与酒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魏晋文人;酒文化;《世说新语》  作者简介:战玉冰(1988-),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学、侦探小说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1  中国人是爱喝酒的。东晋王孝伯甚至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
摘 要:一生辗转的沈从文在不同的时期写下了许多关于湘西的文字,字里行间传达出对湘西深厚而又复杂的感情,形成了他一生的情感轨迹与情感寄托。本文通过分析沈从文作品中不同时期、不同背景所产生的不同心态下的对湘西的爱与恨的交织,来探讨沈从文复杂的湘西情结。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情结;复杂情感  作者简介:李倡云(1990-),女,汉族,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