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江湖支招新藏家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xue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背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近年来石界的新藏家也纷纷涌现,成为引领风骚的市场主力军他们给力石市,提振信心。成为业界焦点,本刊也将予以密切关注。从上期《隐逸派藏家的逍遥游》关注新藏家的新特点,到本期的《老江湖支招新藏家》为新藏家出谋划策,我们还将陆续刊出此系列文章,不仅推介新藏家,也将为新藏家的成长、成熟尽媒体之力。
  
  人物:老黄
  
  老黄早前经商,后来投资失败,机缘巧合做起了奇石,一晃已十几年。老黄转战过广东、广西、江南等几大市场,为人持重,经验老到。虽然不曾靠石头大富大贵,但精致而蕴含古味的经营路线,俘获了不少藏家的心。卖过些石头给藏家,也帮他们掌眼、把关、建石馆。我请经验丰富的老黄给层出不穷的新藏家提点建议,老黄倒爽快,说:“我也觉得有些话该说说。”
  
  支招一:多看,慢动
  
  老黄说,能称得上所谓藏家,自然首先实力雄厚、购买力强,所以一经决定投资方向,往往有大笔介入的魄力和实力。何况买石头是能上瘾的,尤其是早期阶段,刚刚入门,容易冲动,看到自认为好的就手痒痒,钱不花出去好像没完成任务。几乎谁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但越是这一时期,越需要克制和理性。因为对石头了解还不深,对不同石种的特性不甚了然,这时眼里的“好”,往往只是初期的一点小感觉,是由于见得太少,什么样的石头真正有价值,值得收藏,还没有深入把握。这时盲目出手,往往会受到重大打击。老黄两年前就认识的一位福建藏家,满腔热情的进入石界,信心满满,短短两个月就花了几十万。结果不仅是买到的石头不精,还被明眼人看出有几块水石动过手。此人深感懊丧,很快从石界销声匿迹。
  盲目出手造成的不仅仅是钱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信心丧失。如果这样,不管是对藏家本人还是石界,都是损失。所以入门初期不妨多看看。一是看市场,看价格;二是看其他藏家的藏品,找规律,作比较。其间少量分次地购买,在这个过程中找“石感”,找规律。
  搞收藏,不交学费是不可能的,但交多交少,却是个人的理性把握决定的。
  
  支招二:重精,不重多
  
  老黄有个藏家朋友,进入石界也有近十年时间了,为人豪爽,出手阔绰。这位藏家是众美兼收派,各个石种都有涉猎,而且数量惊人。为了这些年的藏量,他不仅建了石馆,还辟出自己工厂的大库房放石头。而藏石数量之巨也成为他的招牌,成为别人恭维和他自己炫耀的资本。老黄常感慨:我要是有他那么多钱,你看看我的石头会是什么样的!老黄是实诚人,也曾劝过这位藏家朋友,少买点,买精品。对方认为他说的有理,但还是改不了整车整车拉进库房的习惯。
  老黄说,既然叫“收藏”,藏的当然应该是有价值的东西。越有价值,收藏才越成功。这不需要太长时间,几年下来就可以见分晓。花同样的钱,几年过去,有人手里的东西价值翻了几倍,有人却可能原地踏步甚至缩水。收藏比的是水准,不是数量。所以他常替那位朋友惋惜:本来可以更好一些的。
  
  支招三:听别人的话 做自己的主
  
  藏家新入行,往往都要找几个业内人士请教,甚至要请他们帮着买石。行内人的话一定要多听,但最后的主还要自己做。因为藏石说到根本是自己的事。老黄发现某些藏家连买石都托给别人,很少下产地、去市场,只是最后享受“成果”。他说,凡是这样的收藏,最后都难有理想的结果。可能会搞出一个大馆,拥有数量不菲的石头,但藏家最终既没得到寻觅追逐藏品的乐趣,也很难享受探究石理的快乐,算不得真正的收藏。
  但另一方面,不少藏家确实亲历亲为,却也常常会有不能自主的困惑。一个广东藏家向他抱怨:去北方一个市场买石头,从下飞机开始,就被当地的一个熟悉的石友“承包”了。出门,石友开车,吃饭,石友请客,看石头是石友和他少数几个朋友的馆……盛情令人感动,却也有些不自由。鉴于盛情,不管有没有合意的石头也要买些带走。想要自己单独行动去各处看看,石友却坚决不放手。
  其实,这样藏家和商家都很累。聪明的藏家,不妨尽量低调行事,才能拥有充分的空间,寻找自己想要的石头。
  
  支招四:飘得越高 代价越大
  
  老黄说,在我们这一行里,藏家是焦点,是宠儿。走到哪儿都会有人讲好听的话,也都会有人主动凑上来为你效力,,受邀请,上主席台,受吹捧,当然会找到良好的感觉,这也是人之常情。但过分沉溺这种感觉,可能也会误事。
  有位北方藏家回忆自己刚出道时的情景,每周末一去市场,卖家无不欢天喜地奔走相告:某某来了!然后他把市场从头到尾扫一遍,从每一家都挑些石头,当场点钱,在人们“有实力,有眼光”的吹捧声中,往往还要请所有人吃顿饭。回去酒醒后,有些石头就只好扔在院子里。
  说实话,在我们这一行里当藏家,要找感觉是很容易的。但找感觉总要付出代价。老黄说,其实,如果代价只是多花一点金钱,损失并不算大,关键是如果好话听多了,让自己失去了判断,该买的石头买不到,却成为“垃圾收集场”,那损失就大了。
  
  说了这么多,老黄笑着问我:“我是不是太实话实说了?藏家就是石商的饭碗,对藏家,别人都是捧着、抬着说好话,我却在这儿指手画脚,是不是过了?”我觉得实诚的老黄问的有趣:“反正你说也说了,收不回了。再说,这是有用的话,实话,他们想听,机会还不多呢。”
其他文献
风水学是自然科学及人体生命信息学为一体的综合学问体系。  风水的核心思想原则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以天、地、人合一,阴阳调和,五行相生相克为原则。以天地万物为观察、了解对象,以人为依归,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奇石从形成到被人发现,从纯自然体转化成天然艺术品,奇石信息内容不断丰富延伸。逐渐形成了一个综合信息能量库,向周围环境传递着大量的情感审美信息。  人类的思维是接收信息、贮存信息、加工整合信息的
期刊
质地莹润,颜色轻灵,是一块质色皆优的大滩玛瑙。  火滩玛瑙以块状为多,不易出形,而此石虽无具体之象,却有形之变化,藏者审石度势,取中间点做为底座着力处,这样,丰尾下沉,绌颈上扬,石头的精神就出来了。  瑞兽也好,祥禽也罢,这样有劲头的石头,就不必去深究其形了。
期刊
结束了2010年一年赶展的忙碌,赶展石商也各自回到家里。农历新年之际,当人们都为置办年货而忙碌时,仍有许多赶展人一回到家,便又马不停蹄地去进货了,银川石友小王就是其中一位。小王刚从广东回来不久,就起程去了内蒙,这次他打算去进货的地方是阿拉善的一个工业镇——吉兰泰。一月底二月初正是北方最寒冷的时期,进货是件非常辛苦的事。  吉兰泰镇位于左旗北部,距左旗约100公里。东靠乌兰布和沙漠,与乌海市隔黄河相
期刊
方建林    方建林算是较早接触奇石的人士之一。  1999年的时候,听说“石头能卖钱”,抱着这样的希望,方建林上山了,而那时,捡石卖石仅仅是为了谋生。几年后,方建林开起了石店,在奇石街的生意也是红红火火。由开始的盲目到现在的游刃有余,由只买卖到收藏。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慢慢地他发现对石头的爱已经不能割舍了。现在,他也在积极回收外地的阿拉善奇石,一是对本地资源的保护,一是对石的深情。  方建林是个
期刊
引题:此刻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在制假、卖假和买假?古今中外又生产了多少假货?再强大的国家再先进的制度为何打不掉假?而我们中国石界又该怎样打假?  笔者曾对绿松石的资源状况及加工方法做过全面的介绍,这也似乎动了某些人的“奶酪”,引起了一些争议,现在觉得有必要让大家来讨论赏石什么叫假?怎样打假?    打假也许是与人类一样古老的话题,要不要打假这是不用讨论的,除了那些蓄意造假卖假者以外,一定是老鼠过街人
期刊
此方黄龙玉籽料带来的是满眼浓郁。明亮,清净,无杂质染着,如皎洁的明月浸入其中,轻柔妩媚。朦胧、诱人的形,恬静地倚在深邃中,倾泻出明莹空灵的光芒,让人流连在夜的帷幔中,寻觅着对清澈的向往……
期刊
编者按:或许是由于地处偏远、气候寒冷的缘故,人们并没有那么注意黑龙江地区的观赏石资源(嫩江玛瑙、碧玉,五大连池花岗岩)……它们既不像戈壁玛瑙那样声名远播,也非云南大理石画销售状态良好。就是在业内,许多奇石爱好者对此也知之甚少。在奇石赏玩形成气候的几十年中,只有一些奇石爱好者零打碎敲式的到江边寻觅并保护其资源,这应该算是黑龙江观赏石资源的正式“开发”了。  在观赏石资源告急的今天,人们日益增长的石文
期刊
题名:[中秋夜饮]  尺寸:53×39×6cm
期刊
董玲    董玲是《中华奇石》的老朋友,为《中华奇石》在包头的宣传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期专题得以成功刊出,也因为有她。  她爱石成痴。在丈夫多年不支持的情况下,仍然爱着,爱到不顾家。在别人都因石发家致富的时候,她仍不时需要从丈夫处“抠钱”买石。她说。别人要么剩下了好石头,要么剩下了钱,而我玩石这么多年,仍一无所获。她是没有剩下钱,但却剩下了一些好石。她有时候都不舍得给别人看自己的石头,因为怕有人“拿
期刊
听不见风声,树影却婆娑,抖落着不曾发觉的声响;黄昏的镜头里,是飘渺的闲云,留下晕染的端倪;焦躁的气旋,叫响在无人问津的空旷……  读此石黑、白、黄三色物语,便厌恶了尘世瞎一嚣的一片狼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