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不“随意”,练笔“效”先行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xw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如亲兄妹一般,密不可分。阅读是习作的基础,习作能力的养成与长期的阅读息息相关。随文练笔作为一种“短平快”的习作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强调,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随文练笔的重要性,也在自己的课堂中频繁地运用,试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在实际课堂中,随文练笔环节却存在着随意、低效的问题。教师没能抓住课文中的训练点,从而导致随文练笔流于形式,看似热闹,却未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那么,随文练笔究竟应该练什么呢?笔者意欲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随文练笔的有效策略。

一、练结构,谋篇布局促思维


  小学生刚接触习作时,写作比较随意,想到哪写到哪,缺乏谋篇布局的思维,往往写出的文段内容杂糅,顺序混乱,缺乏逻辑。而在他们阅读的课文中,却有很多结构精美的例子,这些文段或是采用了总分总、分总、总分的结构,或是采用了承上启下的过渡手法等等,使得文章思路清晰,表达流畅。教师应在教学后,及时布置练笔,趁热打铁,这样既能助推学生将相关的写作结构内化,更能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思维和能力。
  如在《云雀的心愿》一文中,云雀妈妈的语言看似随意,若抽丝剥茧,就会发现其中的巧思。云雀妈妈在向小云雀讲解为什么森林被称为“森林水库”时,首先以中心句“森林也是可以蓄水的呀!”作起始语,告诉小云雀森林有蓄水的作用;而后,按照从高至低的顺序,分别介绍树冠、树干上的苔藓、树下的枯枝败叶、土壤的蓄水能力;最后,通过反问句“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作结语,再次强调森林具有蓄水保土的作用。整个文段按照总分总的形式,清晰而又全面地讲明了森林蓄水保土的作用,给学生如何讲清楚道理提供了范例。为了让学生不仅通过老师的讲解明白文段结构上的精妙,更能通过实际的使用使之内化,我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这样的随文练笔:小云雀深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她打算邀上小伙伴一同去沙漠上种树,如果你是小云雀,你会怎样说服小伙伴加入你的植树队伍呢?尝试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有条理地说说你的理由吧!经过了前面教学的铺垫,学生已经对总分总的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再进行练笔就水到渠成了。从学生在课堂中完成的练笔发现,绝大多数孩子都能运用总分总的形式说清理由,甚至有的孩子还学会了运用反问句作结,加强语气,这令我感到欣慰。

二、练写法,融会贯通促理解


  对于刚接触习作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写作技巧的积累近乎零,正因如此,教师应注意学生对写作技巧的积累,以便于学生在日后的习作中能思维清晰,行文流畅而生动。在阅读教学时,要讲清讲透文本中具有代表性的写作手法,如點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侧面衬托、反衬手法等等。为了加深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教师应尽可能地进行随文练笔,鼓励学生恰当运用,融会贯通,进而掌握写作手法。
  如《水》这篇课文中,作者没有用很多的笔触去描写缺水给村里人带去的苦难和折磨,而是运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写一场雨给村民们带来的快乐,和一勺水给兄弟们带来的清凉。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愈是写雨中洗澡的痛快,愈反衬出村民们平时不能洗澡的痛苦;愈是写一勺水给兄弟们带来的舒爽,愈反衬出兄弟们平时不能沐浴的燥热,表面写乐,实际写苦,以乐衬苦。这篇课文中以乐衬苦的写作手法不仅是讲解的重点,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让学生对反衬手法有更深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的随文练笔:一日,母亲将好不容易从十公里之外打来的一小勺水送到了四兄弟的面前,四兄弟看着这得来不易的一小勺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四兄弟会怎么喝这一小勺水呢?我提醒学生,愈是写出四兄弟分水喝时的不在意,愈是能体现出兄弟间深深的情谊;愈是写出母亲看着他们喝水时的欣慰,愈是能体现出缺水给一家人带去的苦涩。学生听了我的提示后,明确了练笔的方向,写出的文段满含深情。相信通过这次随文练笔,学生对反衬手法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也更能体会反衬手法的妙处了。

三、练表达,日积月累促成长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其中包含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很适合学生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良好素材。
  在阅读教学时,抓住文本中遣词造句的妙处设计随文练笔,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更能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日积月累后能够在自己的习作中游刃有余地加以运用,使自己的习作更有感染力。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中,作者为了体现爱因斯坦潜心研究的品质,写道: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一面……一面……”这组关联词。这组关联词看似简单,却饱含深意。“一面……一面……”表面上是写一个人同时在做两件事,但是这两件事中,能够体现人物品质的事情应当放在后面,正如这句话中,“埋头沉思”更能体现爱因斯坦潜心研究时的专注,因此放在第二个“一面”之后。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组关联词的妙处,我设计了随文练笔:请你运用“一面……一面……”这组关联词进行造句,体现人物的某种品质。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的习作中学会运用这组关联词,更好地表现笔下人物的特点。学生通过随文练笔,不仅更深地体会了这组关联词的表达效果,更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章是作者情感的表达,随文练笔也应当鼓励学生有感而发。教者要准确地抓住文章中的“动情点”,在学生对文章情感有充分的体会之后,适时地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教学《莫泊桑拜师》一课时,当学生对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对福楼拜的循循善诱、教导有方有了充分的认识后,我设计了随文练笔:莫泊桑的小说《羊脂球》收获了各界的好评,而就在莫泊桑成名不久,他的良师福楼拜却悄然离世,当莫泊桑捧着自己的小说站在师父福楼拜的墓碑前,他会对师父说些什么呢?学生们纷纷陷入了沉思,有的写师父的谆谆教诲徒弟定当牢记在心,有的抒发了对师父深深的怀念,还有的回忆起师徒二人研究写作的点点滴滴……师徒情深在学生的练笔中充分地表现了出来,感人至深。
  总而言之,教者不仅应当充分认识到随文练笔的重要性,更要使随文练笔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教者应准确地抓住文章中的训练点,精心设计有训练价值的随文练笔,在学生的读与写之间架设起一座坚实的桥梁,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使学生的写作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美国学者莫提勒·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一个阅读者的责任,就是要提出并必须尝试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作者说了什么?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这四个问题是一般性问题,适用所有的阅读。这四个问题指向“整本书”的文本内容、作者观点、读者观点、现实意义。只有明白了以上四个问题,我们才算是读懂了“这本书”。那么,实际的教学中怎样解决这
期刊
习总书记说:“古人讲,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然而当今世界上却弥漫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与“遥控器”“手机游戏”的战争,并且在这场战争中,书本节节败退。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如何让祖国的未来——我们的孩子,真正爱上阅读,学会阅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一、为什么要读整本书  我们书中的课文,大多选自名篇名著,篇幅短小,结构简单,语言“规范”,主题
期刊
一、玩味妙趣片段,诱导整书阅读  初中学生阅读名著,尤其是《呼兰河传》这种故事情节松散的小说,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没有兴趣读,无法坚持读下去,读不出味道。对此,教师挑选著作中的精妙有趣的片段让学生玩味品读,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进而使他们产生阅读原著的欲望。  1.挑选两个片段,和学生一起读一读,品一品。  (一)  我家的有二伯,性情真古怪。  有东西,你若不给他吃,他就骂。若给他
期刊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你送鱼给别人,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 的理论,就是教师教各种学科,最终目的在于不需要教,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行解决问题。语文学科内涵丰富,知识面广,除了要教学生听说读写的知识和方法,教师更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使他们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语文课堂还能自己自主学习、成长,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也就
期刊
因有幸参与了《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一书的编写工作,故而可以在第一时间学习到钱老师弥足珍贵的课堂教学实录。我想就钱老师执教的《多收了三五斗》一课,谈谈其对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启示。一、“词”中有真意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首先提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因为这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一个基础,无论是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还是“文化传承与创新”,都有赖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
期刊
在小学教育体系中,语文学科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之中,感受作者饱含温度的言语。一、《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概述  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红军长征面临着许多艰难险阻,在爬雪山过草地时陷入困境。红军已经没有粮食可吃、没有衣服可穿。如何走出困境,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成为彭德怀日
期刊
[人物名片]陈克刚,1973年10月出生,汉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中共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宿迁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双千拔尖技术人才”“特后班、双名班”培养对象,现任泗阳县城厢实验小学校长。擅长教育科学研究,主持研究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不良表达行为矫正策略实践研究”、宿迁市“十二五”规划课题“改进作文评改方式实践研究”并结题。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学生
期刊
语文教学中的肤浅表现之一,就是只读字面,只以字面之义去激发自身的经验,美其名曰“文本解读”。又因为各人经验不同,所以文字与个体经验相互作用之后又生成所谓“多元解读”。这都曲解了文本解读与多元解读的真义,忽视了对文本中一些词句的咀嚼,导致文本的真味无法出现。对此,咀词嚼句应当成为文本解读的第一武器。本文试以《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文本解读为例,谈谈笔者的观点。一、经典存在于词句后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期刊
语文课程中饱含道德元素,成为德育得天独厚的沃土。语文文本育人在一言一句甚至于一字一符号间,所以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带给学生审美的愉悦,又要行走于文字的肌理里,充分显示其在立德树人上的作用。语文教学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越性,可以艺术地运用“渗透”法,这与“无痕语文”的主张高度适切。对此,笔者结合经典课例《散步》《枣核》来欣赏李凤老师(“无痕语文”的倡导者)的课堂道德生活。一、拙化身份,架
期刊
语言是情感的外衣,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担负着表情达意的重大使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通过对文字的感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控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现以一部分教学实例加以说明探讨,希望引发更深的思考与研究。一、对某些特定词语进行多形式研读,增强课堂趣味,丰富学生想象,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