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时候,真理向前一步就变成了谬误。所以,把握好边界很重要。自我诊断确实能给我们减少许多麻烦,但前提是,要弄清楚什么时候可以自我诊断,什么时候又应该去看医生。
我们每个人大概都有过自我诊断的经历。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介绍自我诊断的图书、杂志和网页随处可见、随时可查,医学似乎也进入了一个快餐时代。
这当然是件好事,也确实给我们减少了许多麻烦。如果每个人一遇伤风感冒、头痛脑热、皮肤瘙痒、关节酸痛都要直奔医院,城市交通恐怕都要因就医的人流瘫痪了。
自我诊断的一个问题:过度诊断
但自我诊断的普及,也带来了许多麻烦,其中之一,就是过度诊断。一百多年前,英国幽默作家杰罗姆(Jerome KlapkaJerome,1859~1927)写过一本非常有趣的小说《三人同舟》。书中的三个家伙,除了发发牢骚,找点小冒险刺激外,还有个爱好,就是讨论自己的健康问题。其中的“J”,更是对自我诊断入了迷,到后来他发现,图书馆里能找到名字的疾病,他都患上了!
学过医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过“三年级病”的经历,即在学习临床之初,似懂非懂之时,觉得教科书中的每一段症状描述自己都已具备,因此满腹狐疑,忧心忡忡,恨不得穷尽检查。
前些时候,我应邀去一家网络公司做报告,会场里聚集了近百名青春洋溢的年轻人。我问在座的谁患有颈椎病,结果80%的人都举起了手!自我诊断的另一个问题:延误诊断
自我诊断的另一个问题,是导致延误诊断。一位风华正茂的大学老师,半年前出现腹泻,他自我诊断为“慢性肠炎”。后来,他又找来一本小册子,对镜观舌,认定为“脾胃虚寒”,买了几大袋“香砂养胃丸”自服。找到我时,他的结肠癌细胞,已经占领了整个肝脏。
即使在医疗服务高度发达的美国,也有很多人习惯自我诊断。40年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曾随机抽取了3.000个成年人,调查他们是否患有重要的疾病,是谁做出的诊断。结果发现,在声称患有“关节炎”“哮喘”“过敏”和“痔疮”的人中,分别有20%、22%、28%和32%的人是自行诊断的。
人们有病后,不愿去看医生,原因很多,有人是担心多花钱,有人是嫌麻烦,有人是太忙,有人是不信任医生,也有人是“讳疾忌医”。在我们国家。由于文化原因,很多抑郁、焦虑的病人,不愿去看医生,主要是怕被戴上“神经病”的帽子,遭受社会、同事甚至家人的歧视。
什么时候应该去看医生?
什么时候应当去看医生7这个问题,虽然难以简单概括,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当去就诊:
(1)症状严重,难以忍受。如急性、严重的腹痛或胸痛,或者突发的剧烈头痛,都应当尽快就医。
(2)症状虽然较轻,但持续多日,又找不出明显的原因。如新近出现,又没有明显原因的疲劳、食欲不振,不要简单归结于“工作压力太大”而不去就医。
(3)症状反复发作。如没有明显的诱因(比如喝牛奶),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饱胀。
(4)任何症状,如果感到担心和忧虑时,切莫“顾影自怜”或胡乱猜疑,而应去向医生咨询。
交一些医生朋友,遇到小毛小病,或紧急情况时,向他们电话咨询,会带来很多方便,减少很多烦恼。现在网络发达,也可充分利用。
据媒体报道,前段时间,杭州一群年轻医生自发创建了一个免费诊疗的网站,并通过微博和患者们进行沟通,提供咨询。尽管对于这种医疗咨询方式的效果和问题,还难以做出结论,但我愿意对这些热心的医生们致以敬意。我也相信,今后网络医疗诊断咨询的发展会使“自我诊断”引起的许多问题得以减少。
我们每个人大概都有过自我诊断的经历。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介绍自我诊断的图书、杂志和网页随处可见、随时可查,医学似乎也进入了一个快餐时代。
这当然是件好事,也确实给我们减少了许多麻烦。如果每个人一遇伤风感冒、头痛脑热、皮肤瘙痒、关节酸痛都要直奔医院,城市交通恐怕都要因就医的人流瘫痪了。
自我诊断的一个问题:过度诊断
但自我诊断的普及,也带来了许多麻烦,其中之一,就是过度诊断。一百多年前,英国幽默作家杰罗姆(Jerome KlapkaJerome,1859~1927)写过一本非常有趣的小说《三人同舟》。书中的三个家伙,除了发发牢骚,找点小冒险刺激外,还有个爱好,就是讨论自己的健康问题。其中的“J”,更是对自我诊断入了迷,到后来他发现,图书馆里能找到名字的疾病,他都患上了!
学过医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过“三年级病”的经历,即在学习临床之初,似懂非懂之时,觉得教科书中的每一段症状描述自己都已具备,因此满腹狐疑,忧心忡忡,恨不得穷尽检查。
前些时候,我应邀去一家网络公司做报告,会场里聚集了近百名青春洋溢的年轻人。我问在座的谁患有颈椎病,结果80%的人都举起了手!自我诊断的另一个问题:延误诊断
自我诊断的另一个问题,是导致延误诊断。一位风华正茂的大学老师,半年前出现腹泻,他自我诊断为“慢性肠炎”。后来,他又找来一本小册子,对镜观舌,认定为“脾胃虚寒”,买了几大袋“香砂养胃丸”自服。找到我时,他的结肠癌细胞,已经占领了整个肝脏。
即使在医疗服务高度发达的美国,也有很多人习惯自我诊断。40年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曾随机抽取了3.000个成年人,调查他们是否患有重要的疾病,是谁做出的诊断。结果发现,在声称患有“关节炎”“哮喘”“过敏”和“痔疮”的人中,分别有20%、22%、28%和32%的人是自行诊断的。
人们有病后,不愿去看医生,原因很多,有人是担心多花钱,有人是嫌麻烦,有人是太忙,有人是不信任医生,也有人是“讳疾忌医”。在我们国家。由于文化原因,很多抑郁、焦虑的病人,不愿去看医生,主要是怕被戴上“神经病”的帽子,遭受社会、同事甚至家人的歧视。
什么时候应该去看医生?
什么时候应当去看医生7这个问题,虽然难以简单概括,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当去就诊:
(1)症状严重,难以忍受。如急性、严重的腹痛或胸痛,或者突发的剧烈头痛,都应当尽快就医。
(2)症状虽然较轻,但持续多日,又找不出明显的原因。如新近出现,又没有明显原因的疲劳、食欲不振,不要简单归结于“工作压力太大”而不去就医。
(3)症状反复发作。如没有明显的诱因(比如喝牛奶),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饱胀。
(4)任何症状,如果感到担心和忧虑时,切莫“顾影自怜”或胡乱猜疑,而应去向医生咨询。
交一些医生朋友,遇到小毛小病,或紧急情况时,向他们电话咨询,会带来很多方便,减少很多烦恼。现在网络发达,也可充分利用。
据媒体报道,前段时间,杭州一群年轻医生自发创建了一个免费诊疗的网站,并通过微博和患者们进行沟通,提供咨询。尽管对于这种医疗咨询方式的效果和问题,还难以做出结论,但我愿意对这些热心的医生们致以敬意。我也相信,今后网络医疗诊断咨询的发展会使“自我诊断”引起的许多问题得以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