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戊酸钠对精神分裂症的辅助治疗作用

来源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x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合并抗精神病药治疗伴有冲动和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对4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加用丙戊酸钠(合用组),另一组仍用原抗精神病药物(单用组),治疗4周.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两组精神症状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合用组治疗1周后及治疗结束时PANSS量表总分、阳性症状、精神病理症状的评分比单用组明显为低.结论:伴冲动和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丙戊酸钠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起效快,可增加疗效.
其他文献
对城市和农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进行比较.1 对象和方法对象为2001年3月起连续住我院的城市(城市组)和农村地区(农村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各100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外服药情况进行调查,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为1996年6月至1997年5月期间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20例,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17~59岁,平均(27.0±8.6
目的:观察利培酮用于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36例以利培酮维持治疗(利培酮组),氯丙嗪维持治疗36例作为对照(氯丙嗪组).观察6个月.应
目的:了解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3例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及80例成人精神分裂症在发病诱因,临床症状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间在阳性家族史、个性不
早在上个世纪末,曾祥芹就站在文章学的角度,提出了一语(语言)双文(文章、文学)的新语文观,坚持"双文教育,文章第一,文学第二"的原则,并认为语文课程与教学应以文章读、写规律为指导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提出标志着教师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生产教育知识,解决教育实践情景中的实践问题;将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
1 病例  患者男,6岁.因电击后意识不清,呼吸心跳减弱.经吸氧、支持和对症治疗20 d,明显好转.但动作多,顽皮,不听劝说,乱跑乱窜,骂人,不眠,进食不规律.体检无明显异常.
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一个攻坚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亟待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达成需要多种力量的汇合和诸多条件的支撑,而教师
目的:观察抗精神病药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对67例患者(病例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连续观察12周,其中利培酮组32例,奎硫平组35例,另选择正常
课堂教学监控是推动英语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课堂教学监控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监控教师自身的教学过程,而且要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指导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