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认知让孩子更阳光

来源 :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0p5c115f6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希望孩子有一个阳光的心态,自信乐观,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但现实中许多孩子却正好相反,他们自卑消极,畏畏缩缩,甚至抑郁。
  心态形成的背后交织着无数的偶然和必然,但决定心态的核心要素是认知。良好的认知习惯、认知模式以及自我概念决定了良好的心态,而孩子的认知重在构建。
  孩子的认知更多是在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在父母或是隔辈老人呵护娇宠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摔倒了,奶奶指责地不好,甚至还要拍打几下地面来安抚孩子;孩子被同学欺负了,父母拉着孩子去找对方家长为其“拔闯”;孩子起晚了撒娇不想上学,父母就向班主任请假,谎称孩子病了。点点滴滴,长此以往,我们给了孩子这样的错误认知模式:一事当前,他们总想要改变的是其人和事,却忽略了他们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自己对其人和事的看法。
  要塑造孩子的阳光心态,改变孩子的认知很重要。要想改变孩子的认知,可以尝试使用以下“技术”。
  技术一:正向思考
  有些孩子之所以不阳光,是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负面的东西太多,且负面的东西不断被强化,反映到语言上就是否定词语过多。
  人是永远摆脱不掉趋利避害本能的,所以,使用否定词语后面的事物都是负性的,如“我不要倒霉”“我不要焦虑”“我不要被人看不起”等。其实,当人在内心反复念叨“我不要焦虑”时,这时他却正在被焦虑强化,越发变得焦虑。比较来说,一个总认为“我办不到”的人肯定是一个失败者,而常说“我要找出解决办法”的人肯定是一个乐观的成功者,可能他们面对的情况完全相同,只是由于心态不同便出现了不同的语言,而改变语言反过来又可以改变心态。
  其实,改变语言很简单,就是变“不”为“要”,试着把所有思考都变为正向的,把所有语言都表述为“要”。例如,把“我不要再被人欺负”改为“我要别人尊重我”;把“我没有办法”改为“我要试着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把“这没有可能”改为“我要找出一个突破的方法”;把“我不要没有人理睬我”改为“我会去交些新朋友,我要和很多人沟通”。
  这种正向思考的改变,一是要能够随时觉察自己的思考方向;二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突破自己的思考模式。但只要孩子认同,从强化训练入手,假以时日,孩子就会脱胎换骨。
  技术二:语义分析
  孩子不阳光,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主要是孩子的自我概念出了问题,他们对自我的态度或评价往往是消极、悲观的。语义分析技术正是针对孩子错误的自我概念,引导孩子对自我态度、自我评价的判断进行语义分析,从而改变孩子的错误认知。
  人对自我的态度、自我的评价,从外显语言的表述上常常是一个判断句,即一个“主—谓—宾”的句子结构。如“我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主语是“我”,谓语是“是”,宾语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这样的自我评价一般是在孩子经受了某种挫折,没有做好事情,没有达成自己某些期望时产生的。如期望学习优秀,但成绩就是上不去;本想帮妈妈洗碗,却把碗摔得粉碎等。孩子一旦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自我的评价,那就会不知不觉地用这个判断来概括一切行为。“我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实际上就是暗示他在一切方面都是毫无价值的。这样的认知错误是很可怕的,它会把孩子抛进负性强化循环的深渊,毁掉一生。
  当孩子脱口而出“我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时,我们要循循善诱,问他为什么这样说,这时他就会说出一些具体的事情来,然后我们因势利导,让孩子认清自己认知上的错误。从而改变错误的自我概念。
  技术三:时间切割
  人永远在成長中,尤其是孩子,总是要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做不来到做得来的全过程。但许多孩子的目光只关注当下。他们忘记了过往。忽视了将来。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些孩子随口就是一句“我不会游泳”“我不懂写诗”“我不善交际”“我不懂礼仪”。这些看似谦辞的背后,实际上是搪塞敷衍,是不求进取,它忽略了成长的概念,即谁一出生就会游泳、就懂写诗、就擅长交际、就懂礼仪。所以,这时我们可以使用时间切割技术,把时间切割成三段:过去、现在和将来。而“我不会游泳”“我不懂写诗”“我不善交际”“我不懂礼仪”等表述的只是现在,并不代表将来。
  因此,当孩子顺口说出“我不会游泳”时,我们可以不显山不露水地把时间切割一下,我们可以这样复述他的话:“你是说你至今尚不会游泳是吗?”这也是一种带入,把孩子带进将来,让孩子能够发展地看问题。与其习以为常地关注当下,不如发奋图强地放眼将来。
  技术四:追溯前提
  孩子的一些想法,如“我又让父母失望了”“我真没用”“这种事都做不好,我无脸见人了”等,这些想法貌似真实,但一旦追溯它的前提时,却会发现经不起逻辑的检验。所以,针对孩子的这些想法,和孩子一起追溯前提并检验这些想法和前提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许就会发现这些想法的不当。
  要发现孩子想法的不当之处,我们可以从两点切入:一是前提错误。孩子的有些想法,大前提就是错的。如“我又让父母失望了”,能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其实除了小前提外,它还暗含了一个大前提,当我们琢磨它的完整逻辑关系时,它应该是这样一个“三段论”:“什么事都能做到,父母才不会失望,这件事我没做到,所以我又让父母失望了。”这里的小前提“这件事我没做到”也许是真实的,但大前提“什么事都能做到,父母才不会失望”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就有待商榷了。二是前提缺失。有些孩子的想法中多使用“必须”“应该”“一定”等词语,如“我希望了,必须得到”。貌似很坚定决绝,但含有这些词语的结论又总是和现实相差很远,使孩子无法摆脱这种冲突带来的痛苦。其实,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结论缺少了前提:光有希望不行,还应该经过不懈努力去做,这样才能得到。
  孩子是有待“完善”的群体,孩子的认知总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孩子的心态也是阴晴难定的,让我们零伤害、更专业地改变孩子的错误认知,扫除孩子内心的阴霾,这样孩子才会生活在阳光中。
  (责编 刘国栋)
其他文献
之前常常听宝妈们在微信群或线下聚会时抱怨,只要一放寒暑假,孩子们就跟脱缰野马似的疯玩傻淘,说孩子几句吧,孩子小嘴一噘也挺委屈,本来上学就够辛苦了,好不容易放假了,还不能放松一下吗?听之任之不管吧,又担心孩子开学后会一直松解下去,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到时候再后悔也晚了。  作为一位资深宝妈,我的经验是,放寒暑假时该玩儿就让孩子玩儿,不能让孩子连放假都不得闲,但就像放风筝一样,家长手里要始终拽着那根线,
期刊
小时候,每到生日那天,妈妈都会给我做一碗长寿面,然后把我打扮漂亮,带我去照相馆照一张相。等我长大特别是为人母之后,也特别注重家人的生日,无论是父母、公婆的生日,还是丈夫、女儿的生日,我都会买一份他们喜欢的礼物,并且带他们去饭店美美地吃上一顿。  起初公婆有些不理解,说一家人过生日,在家里炒几个菜简单庆祝一下就可以了,用不着开车满世界去找饭店,还得提前预约或者排队拿号那么麻烦。我很想说我小时候妈妈就
期刊
每次放寒假前,家长和孩子都会松一口气,家长总算不用再时刻监督孩子学习了,孩子总算不用整天绷紧学习的弦了,双方都可以轻轻松松地过一个幸福年。“有啥事都等过完年再说吧!”这是家长和孩子难得心有灵犀的口头禅。殊不知,孩子的成长不能等,孩子的作业不能等,孩子的心态调整不能等。寒假是短暂的,新学期可是“说来就来”。那么,如何让孩子在开学前收心,更好地迎接新学期的到来呢?  1.家长示范帮孩子收心。  寒假期
期刊
在和女儿一起清理负情绪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困难和挫折其实是被夸大了,只要用積极乐观的态度去处理,都能迎刃而解,并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次,我和丈夫因琐事吵架,互不理睬。下午,女儿放学后看出了端倪。吃完晚饭,女儿说她上午听了一堂心理课,老师告诉他们,及时清理负情绪和刷牙洗脸一样重要,“你看你们—脸的怒气,该清理一下负情绪了”。  无奈,为了给她树立榜样,那天我破例给丈夫倒了一杯热茶,端到他面前向
期刊
自从女儿升入高中,每天做数学作业总卡壳,愁眉不展,脸上也逐渐失去了自信的光泽.我翻了一下她的数学练习册,连续多个“×”简直令人惊恐.
期刊
输掉一次篮球比赛并不能让我们成为一个失败者,虽然我们得了零分,但我们非常快乐。我已经融入这个新学校了。  我的女儿马吉讨厌星期二,因为星期二意味着一件事:上体育课。上体育课意味着一件事:挑选队员。挑选队员意味着一件事:马吉会被落到最后。  马吉转到现在这所新学校已经五个星期了,被落到最后、无人挑选无疑是很令人沮丧的。我也为此忧心忡忡,担心孩子因此失掉自信。  为了尽快融入新学校、新班级,尽快记住每
期刊
近年来,我区秋植蔗面积有较快的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发展秋植蔗方面作了一些政策性规定,荏口安排、种苗来源、防霜冻等技术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经过几年的较大面积的试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把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当作让他学习的机会,要平心静气地面对孩子犯错,鼓励他们在错误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读三年级的女儿常常犯错,不是这里出错,就是那里没做好,我为此焦虑极了,不知不觉竟然把她每一次犯错都当成指责她的机会,借机数落她的不是,还总在她耳边唠叨,强调要注意做事的方法。然而,这样却没有丁点儿效果。  那天,我看到一本书上说,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把孩子的每一次犯
期刊
每当我发现女儿被“敏感”干扰时,就会指导或带着她参加有益的活动,以此来松弛身心,缓解不良情绪。  女儿小英进入初三后,出现多思和敏感的心理特征:由于感情的触角过于敏感而经常心绪不安,甚至多愁善感;容易兴奋,常常因为一点极微小的刺激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多疑、偏见、固执、易激动、爱生气、脾气古怪;另外,极易疲劳,在阅读、学习、写作时尤其明显。结果可想而知,女儿学习退步得很厉害。  看到女儿这样,我又着
期刊
你有没有看过那样的眼睛——彷徨、冷漠、麻木的眼睛,瞳仁之下掩埋着深深的悲哀.rn这一双双眼睛属于一群特殊的孩子——父母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桌案上的童话没人来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