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语复句结构的二分说

来源 :东疆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derk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国语复句结构的二分说始于二元三分体系的修订,其基本思路是把连续统中间位置的从属接续论证为内包结构,从而把三分连续统变为二分对立。二分说经历了从刚性二分说到弹性二分说的演变。刚性二分说主张在形式上严格区分并列结构和从属结构,提出了能够区分内嵌与否的3条主要证据和能够区分主从与否的4条辅助证据。但是刚性二分说无法解决连接词尾的多功能性问题,由此衍生出了弹性二分说。弹性二分说在坚持区分并列结构和从属结构的同时,主张把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变为包含关系,并提出了功能转换、从属覆盖和深层结构三个解决方案。
其他文献
56个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中华民族是由诸多种要素组成的共同体,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石,公民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能力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核心价值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方向,公民国家认同实质上是对宪法制度的认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的主要路径为:夯实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建设的基础,加强党政领导机关法治思维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宪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以制度体系为民族
文化共生理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之源、认同之本、发展之需,二者存在高度的内在逻辑耦合,微观上致力于实现主体“双重”身份(文化身份与民族身份)及“二维”意识(多元一体的民族意识与一体多元的国家意识)的内在建构,宏观上体现在以国家主流文化为引导,促进各方文化和美共生的价值选择。文化共生观照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内在机理指向文化的化育功能。即,涵化主体共同信仰、培育人文共生观念、铸牢民族团结意识、塑造民族文化品格。面对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实践,要以信仰建构为目标,以共生理念嵌入课程学习,以学校、社区相辅
技法和纹样构成刺绣的文化基因,二者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播促成刺绣文化基因的传递。在清水江苗族地区,绣娘作为刺绣的创作主体,其流动通常由婚嫁引发并在特定的通婚圈内进行。附着于创作主体的刺绣技法和纹样伴随绣娘的流动而发生位移,并受到通婚圈的影响而呈现刺绣文化圈与婚姻圈叠合的现象。
民族工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工作,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民族工作作为党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习近平反复强调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定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回顾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百年历程,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宝贵历史经验,科学阐释这些历史经验的当代启示,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意义。
以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东兴市竹山村、宜州市合寨村为案例,研究多民族嵌入式社区、不存在主体民族的农村社区、单一民族村落等基层治理的主要做法,发现“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是它们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成功经验。进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层逻辑总结为四个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立足点和根本目标、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保障、充分尊重各族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是基本前提、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是重要途径,为我国民族地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基层治
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有历史继承,又有时代创新。其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新地位、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新内涵、科学构建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新方略。这一重要论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推到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体系,为开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对兼具理论的实践与实践的理论于一身的人类学而言,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是展现其理论实践和实践理论的最好方式。在科学民族志阶段,基于对科学性的理解与实践,民族志书写的重心在于书写“文化”,科学民族志书写的文本化现象十分突出。而在后现代民族志阶段,基于对主体性的把握与尊崇,民族志书写的重心在于文化“书写”,后现代民族志书写的主体化趋势十分明显。“见物不见人”与“见人不见物”的碰撞与交融,充分表征了民族志书写的历史与逻辑,也预示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民族志书写范式的呼之欲出。辩证法与民族志书写的有机结合,不仅能推进民
民族村寨作为典型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依托和基础支撑。旅游产业是民族村寨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民族村寨建设和全面发展的有效工具。因此,本文将旅游产业聚焦到民族村寨建设层面,探究民族村寨建设与旅游产业交融互促的内涵,解析两者的关系,并辩证地分析民族村寨建设与旅游产业交融互促的机制,揭示两者交融互促的实现路径,以此为“以文(村寨)促旅,以旅带文(村寨)”的互惠式循环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作为瑶族的一支,粤北八排瑶的族源、迁徙及形成问题学界尚无定论。文献记载、瑶书文本、神话传说的互证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分析理路。盘瓠部族、武陵蛮五溪蛮、汉族等共同构成了八排瑶的族源;八排瑶先民经江淮入湖南,自宋代开始从湖南向岭南迁徙,渐次与粤北莫瑶融合,大体于元末明初形成排瑶格局,至明中叶已具有相当势力。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粤北莫瑶不可简单等同于排瑶;“排”与“冲”二者相互依存,聚居为“排”,散居为“冲”。八排瑶等山地迁徙族群与周边族群的共生共融机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来指导民族工作的开展,在解决民族工作的实际问题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最终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体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必须依靠实践加以推动。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开展民族工作的百年伟大实践中,从政治维度、经济维度和文化维度,找到了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格局塑造和完善的发展道路,并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当前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以及全面总结百年来党在民族工作中所选择的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政治、经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