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的实处,就要求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务实,学生通过你的教学设计获得实效。落到实处,就是让学生在你的课上有所收获,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不要搞花架子,追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让学生通过课堂真正能够学到东西。无论听、说、读、写,无论知识还是技能,只要是通过这节课他从无到有了,那就是实在的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做到务本求实,如何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一、整体把握,高屋建瓴
教师必须先要认真研究教材,反复思考并确定本册书、本专题乃至本课时的教学能让学生获得什么。以《〈史记〉选读》为例,我们在讲解文本时,除了讲“文”,还要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提升高中生研读文化论著的能力;“言”更不能忽略,“言”在高考中是重要的考查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渗透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像虚词、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等,无疑是史记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我们要依托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并且要细化知识点,整体把握,落到实处。比如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的复习教学带动对整本《史记》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又如特殊句式就以课文为依托,进行整体计划,落实到具体篇目:《高祖本纪》重点讲解定语后置句,《李将军列传》重点讲解宾语前置句,《管仲列传》重点讲解判断句,《屈原列傳》重点讲解被动句,《项羽本纪》重点讲解省略句。每一篇课文里都会涉及多种特殊句式,但是每一篇课文只主讲一种句式类型,在学案中会把每一课涉及的所有句式设计成练习,反复巩固,这样学生就可以全面掌握各种句式类型。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还可以拓展演练近几年高考考查特殊句式的题目,在此基础上突破文言特殊句式这一高考难点,以便提高学生能够自主解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二、一课一得,厚积薄发
老子云:“少则得,多则惑。”课堂不能盲目求多,要一课一得,把一得掌握透彻。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例,从题材入手,本着“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原则,我们可以把这节课作为边塞诗的渗透教学。从作者出发,岑参诗以意奇语奇著称,以此诗为依托解读岑参诗的特点;从语言的角度出发,可以分析本诗奇语的表达效果;从研读的角度看,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所谓“读高、岑者,当于豪迈”,但高适的边塞诗悲壮动人,岑参的边塞诗奇峭警人,对两者可以比较阅读。面面俱到难以做到,做到一节课一个重点,一节课一个收获。
三、创设情境,渐入佳境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是革新课堂教学的主要原则。”“激励、唤醒、鼓舞”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茶馆》,我们为学生创设表演情境。采取表演的形式,以小组的形式,给每个同学任务,让他们加入到话剧的准备工作中,编排小型话剧。这势必要求同学对这部作品相当了解,学生兴趣浓厚,对文本把握自然就到位了。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学生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情了。”实践证明,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适时而展,不求甚解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用教材教”。用教材教不能简单地用教材,就像叶圣陶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课堂要落到实处就更应该明白这一点。根据课本的主体目标需要作相应的资料补充和拓展,更利于教学内容的加深和学生的学习。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冲动,向更深、更广、更具挑战性的学习领域进发。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得当地扩展资料,可以弥补学生现有知识和经验的不足,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可以拓宽文本的宽度,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的深度。
课前扩展,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前,要求学生提前自己去找一些关于“雨”“蝉”“长亭”“月亮”“柳”“酒”“风”的相关知识。这样一个环节,非常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推进,于无形中点化学生,引导他们含英咀华,于细微处见精神。在正式上课时,因为有了这些知识作铺垫,课堂上学生很投入,并且热烈地讨论,主动加入对课文的分析中。这样的课堂是精彩的,也是很实在的,学生能学有所得。
课后拓展,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后,可以推荐同学读史铁生的《合欢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推荐读龙应台的《目送》、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去认识、体味、珍惜这些人类共有的情愫。所拓展的内容应该为课文内容的加深服务,真正做到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务本求实,将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我们应该用扎实的内容充实课堂,用平实的手法演绎课堂,用真实的表现展现课堂,用实在的获得收获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真正做到课堂教学务本求实,落到实处,教实在的语文。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学语文教师。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做到务本求实,如何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一、整体把握,高屋建瓴
教师必须先要认真研究教材,反复思考并确定本册书、本专题乃至本课时的教学能让学生获得什么。以《〈史记〉选读》为例,我们在讲解文本时,除了讲“文”,还要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提升高中生研读文化论著的能力;“言”更不能忽略,“言”在高考中是重要的考查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渗透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像虚词、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等,无疑是史记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我们要依托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并且要细化知识点,整体把握,落到实处。比如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的复习教学带动对整本《史记》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又如特殊句式就以课文为依托,进行整体计划,落实到具体篇目:《高祖本纪》重点讲解定语后置句,《李将军列传》重点讲解宾语前置句,《管仲列传》重点讲解判断句,《屈原列傳》重点讲解被动句,《项羽本纪》重点讲解省略句。每一篇课文里都会涉及多种特殊句式,但是每一篇课文只主讲一种句式类型,在学案中会把每一课涉及的所有句式设计成练习,反复巩固,这样学生就可以全面掌握各种句式类型。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还可以拓展演练近几年高考考查特殊句式的题目,在此基础上突破文言特殊句式这一高考难点,以便提高学生能够自主解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二、一课一得,厚积薄发
老子云:“少则得,多则惑。”课堂不能盲目求多,要一课一得,把一得掌握透彻。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例,从题材入手,本着“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原则,我们可以把这节课作为边塞诗的渗透教学。从作者出发,岑参诗以意奇语奇著称,以此诗为依托解读岑参诗的特点;从语言的角度出发,可以分析本诗奇语的表达效果;从研读的角度看,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所谓“读高、岑者,当于豪迈”,但高适的边塞诗悲壮动人,岑参的边塞诗奇峭警人,对两者可以比较阅读。面面俱到难以做到,做到一节课一个重点,一节课一个收获。
三、创设情境,渐入佳境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是革新课堂教学的主要原则。”“激励、唤醒、鼓舞”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茶馆》,我们为学生创设表演情境。采取表演的形式,以小组的形式,给每个同学任务,让他们加入到话剧的准备工作中,编排小型话剧。这势必要求同学对这部作品相当了解,学生兴趣浓厚,对文本把握自然就到位了。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学生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情了。”实践证明,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适时而展,不求甚解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用教材教”。用教材教不能简单地用教材,就像叶圣陶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课堂要落到实处就更应该明白这一点。根据课本的主体目标需要作相应的资料补充和拓展,更利于教学内容的加深和学生的学习。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冲动,向更深、更广、更具挑战性的学习领域进发。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得当地扩展资料,可以弥补学生现有知识和经验的不足,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可以拓宽文本的宽度,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的深度。
课前扩展,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前,要求学生提前自己去找一些关于“雨”“蝉”“长亭”“月亮”“柳”“酒”“风”的相关知识。这样一个环节,非常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推进,于无形中点化学生,引导他们含英咀华,于细微处见精神。在正式上课时,因为有了这些知识作铺垫,课堂上学生很投入,并且热烈地讨论,主动加入对课文的分析中。这样的课堂是精彩的,也是很实在的,学生能学有所得。
课后拓展,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后,可以推荐同学读史铁生的《合欢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推荐读龙应台的《目送》、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去认识、体味、珍惜这些人类共有的情愫。所拓展的内容应该为课文内容的加深服务,真正做到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务本求实,将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我们应该用扎实的内容充实课堂,用平实的手法演绎课堂,用真实的表现展现课堂,用实在的获得收获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真正做到课堂教学务本求实,落到实处,教实在的语文。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