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点睛”中升华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5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结尾很是难写。收束得好,即具画龙点睛之妙;反之,便有画蛇添足之嫌。余秋雨作为散文大家,文章结尾多种多样,且独具特色,喜怒哀乐的情感常在点睛中得到升华。这里只列举并赏析三种结尾方式。
  
  一、想象丰富型
  
  先看余秋雨的《白发苏州》:
  于是,苏州,背负着种种罪名,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却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反正已经老了,去吃那种追随之苦作甚?
  这完全是一段想象性的人格化结尾。反问句“反正已经老了,去吃那种追随之苦作甚?”又一次扣住了题目,使首尾浑然一体。细细品味,此句颇有点王婆卖瓜的骄傲口吻,暗示了苏州自有别人八辈子都学不到、赶不上、享受不了的特色。语言亦庄亦谐,读来回肠荡气,令人拍案叫绝。
  再看《罗马假日》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篇能独立成章的精致散文。一开始,作家层层铺垫,让罗马款款而出,然后诠释了罗马的伟大,最后得出了结论:“因此,罗马的伟大是一种永恒的典范。”写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但作家意犹未尽,又补上想象性的一笔:“欧洲其他城市的历代设计者,连梦中都有一个影影绰绰的罗马。”是呀,“连梦中都有”,罗马在欧洲影响之深远,可想而知,罗马的伟大,也就当之无愧了,罗马的典范,便成了一种永恒的存在。作家对罗马的感情也就在这样的结尾中和盘托出。
  亏得余秋雨,想出恁地一个好句来结尾,直让读者掩卷之后去认真地思索,去无尽地回味。
  
  二、抒情议论型
  
  且看《只因它特别忠厚》。
  作为文化学者,作者来到欧洲西班牙斗牛场,虽没看到惊险的血淋淋的斗牛场面,却看到了场外那些著名斗牛士的雕塑。他就有了不平,认为“牛从来不与人为敌,还勤勤恳恳地提供了最彻底的服务”,“直到最后还被人吃掉,这大概是世间最不公平的事”。这样的忘恩负义也罢,却又偏要造个斗牛场,“极力营造杀死它的借口”。更有甚者,“又聚集起那么多人起哄,用阵阵掌声呼喊来掩盖血腥阴谋”。
  于是,作者这样结尾:
  有人辩解,说这是一种剥除了道义逻辑的生命力比赛,不该苛求。
  要比赛生命力为什么不去找更为雄健的狮子老虎?专门与牛过不去,只因它特别忠厚。
  读者几乎可以从文字中感觉到作家溢于言表的激愤之情。两句对话,一句反驳,何其有力。在特别忠厚的牛面前充什么英雄,有本事去找狮子老虎呀!这样的结尾,既有不要再进行这样残忍屠杀的急切愿望,又对牛们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现了强烈的同情,同时也有力地批判了为斗牛士辩解的人。多种感情交织,使主题突现,结尾更显力度。
  再看《道士塔》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写到在莫高窟发现了稀世珍宝,而中国官员全然没有下定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形成一张最最基本的保护网,致使那些远在几千里外几万里外的外国贪婪者们,不惜血本不惜生命,跋涉千万里前来掠夺这些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而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只要小有好处,就把珍藏的宝物拱手送人。强烈的对比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不仅是读者,只要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拍案而起,余秋雨先生写到这儿,当然愤慨了,激怒了,他痛心疾首、义愤填膺:“我好恨!”
  好一个“我好恨”!三个字单独成行,力透纸背。作家恨什么?恨王道士为了几块银元而拱手送宝,恨中国官员目光短浅,恨外国冒险家廉价掠夺我国珍藏,恨自己未能早生几百年……虽然恨的内容作家并没有直接写出,但这些弦外之音的对比,读者是能透彻地体悟到的。这样的结尾留给读者的不仅是丰富的想象空间,更重要的是作家无奈的悲怆中喷涌的爱国激情。
  
  三、富含哲理型
  
  且看《为自己减刑》。
  文章分析了人类的监狱有两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有人能够在有形的监狱中,即“不自由中寻找自由”,而人世间“把自己关进心造的监狱里”的人却不少,这就是“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作家重点阐释了“心造的监狱”,最后这样收尾:“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
  结尾点化迷津:人生应以乐观的精神,开阔的胸襟,面对一切坎坷,获得自我解放。只要“舒一舒眉”,就能从心造的监狱中自我释放出来,于人于己,均有裨益,何乐而不为?文章至此本可以结束,但破空神来一句“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语言富含哲理,警钟再次长鸣,让读者掩卷思索兀,自震惊不已赞叹不已。原来“减刑”如此简单!
  再来看《废墟》的结尾:
  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文章从诅咒废墟又寄情废墟起笔,层层递进至废墟的修缮和重建,剖析废墟与中国历史、中国民族心理的关系,最后以挟带着废墟走向历史的今天束尾,从以上两节可以看出,哲理性极强的结尾语言构成了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呈现一种峭拔上升的力度美,富有张力的文字留下的生命气韵给读者自我反思的余地。而这些,全都是作家对废墟独特思考的情感宣泄。
  (张 燕 韩金保,江苏省通州市兴东中学)
其他文献
翻读中国的名山大川,无论从哪一个角度上去审视,潇水源头的那片白云深处的地方——“九疑”,都是让人无法淡忘与漠视的。  这里不仅有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而且积聚了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一种浩然正气与“玉辇乘云春自老,铜碑无字草生香”的文学意境。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知引来了多少士子的讴歌与文学大师门的吟咏。
期刊
读《黄鹂》的教学实录,感觉好像是驾一叶小舟,在一池春水中荡漾,那跳动的思维、青春的笑脸、个性的表达,使整个课堂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活力。《黄鹂》教例的生命活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创设活泼的教学氛围
期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人们对综合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被传统列为分科课程的语文学科也在课程综合化趋势的浪潮中经受着荡涤和洗礼。虽然语文尚未变为地道的综合课程,但它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的综合性,使我们不得不考虑采用与其他课程所不同和策略和方法来实施语文教学。
期刊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突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激活和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与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相比,教师的教育欢也应随之改变,突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把教育过程作为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随着教学观念的变化,教育形式、方法、手段也正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
期刊
写议论文,不可不用事实材料,然而许多学生对校长的叙事材料却不善于处理;或不加选择,全盘照搬;或不辨轻重,详略失当;或不作分析,观点欠鲜明。《过秦论》一文用大量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在叙述史实时,作者又力避平铺直叙,而根据表达观点的需要,作了各种技术上的处理,对中学生写作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期刊
歧义是指语言表达形式和意义的不对应,即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多种意义,一般是一个形式兼负两种意义。歧义有的是由于词的多义造成的,例如:他的包袱太重;也有的是由于组合而产生的,例如:关心连队的战士。本文对这两类歧义不做分析,只分析“N+V”(N代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包括代词;V代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歧义格式,试图找出“N+V”格式歧义产生的条件、原因、分化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1.“N+V”格式产生
期刊
语言作为一种表意和交流的符号,容纳了人类精神的所有可能,同时也划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精神地平线。语言是文学的工具,又是文学的对象。作家感受到言不尽意的痛苦,追求言外之意以解除这种痛苦。    一    语言是一个神秘的符号之网,对于原始的初民来说,语言如同一个魔具,它更像一个法力无边的天授之物。《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旧约·创世纪》告诉人们,上帝所使用的文字具有
期刊
陶渊明之后,许多失意的文人往往以“归去来”相标榜,津津乐道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趣。对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以下简称《归去》),论者们也似乎多见其乐,未详其忧,窃以为不取也。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归去”亦然。我在读诵、教学《归去》一文时,心领其“归去”之乐,亦神会其“归去”之忧,故作此文以抛砖引玉。  “归去”之乐,想而可见:《东山》有西归之咏,张翰有莼羹鲈脍之思,即使《西游记
期刊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人,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词人,宋神宗元丰八年进士。晚年处于新旧党争的旋涡之中,屡遭贬谪。词集有《淮海居士长短句》问世。  这首《鹊桥仙》(纤云弄巧)借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相会的神话,歌颂了坚贞不移的爱情。牛郎织女七月七日鹊桥相会,历史上传闻已久。《古诗十九首》中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
期刊
鲁迅先生的散文《雪》,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和多样的表现手法描写了江南、朔北两种雪景,全文不足700字,却给我们呈现了清新艳丽、凛冽苍茫两种境界。文章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体现着他的精神。  作者描写江南的雪色,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重在表现描写对象的情景和色泽: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景孕育春光,少年青春隐现。江南的雪景恰似一个青春将临的少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