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条件下,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正积极倡导实施教学改革。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因此,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方法,通过广泛而有序的阅读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由此可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学涵养,陶冶学生的心灵。从古至今,虽然实施语文教学的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但是阅读的意义从来没有改变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分析。
1以读为本,激发學生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教学《人桥》一课时,我在揭题中讲到,“桥”是大家熟悉的建筑。桥是用什么修建成的呢?同学们都能回答出:用木料修成的桥是木桥;用石头修成的桥是石桥;还有用钢铁修成的铁桥……今天我们讲的一种桥既不是水泥修的,也不是石头造的,而是用人搭起来的“人桥”。这是讲解放战争中的故事,解放军战士为了消灭对岸的敌人,在没有桥的情况下,使进攻部队踏着“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这样的“揭题”引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很大兴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同学们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好处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2挖掘文本内蕴,提高学生阅读效果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小学语文教研专家也强调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的读,充分的读,用心的读,用心去感悟。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邱少云是怎样牺牲的?在烈火中他为什么能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不动?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内容,从邱少云的外表句子和插图想象:烈火熊熊,浓烟滚滚,邱少云怒目圆睁,咬紧牙关,顽强地坚持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体会邱少云当时的内心活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文本,抓住重点难点,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3尊重个体感悟,重视阅读感受的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阅读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阅读中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要充分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过程中要落实“对话”的理念,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學习方式。教师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以读为主,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阅读,去理解词句。学生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评价,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让阅读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的过程。
4鼓励质疑,多角度和有创意的阅读
“学贵有疑”,知识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阅读也不例外。能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阅读中要提出自己的疑问,要探讨疑难问题。阅读应是开放性的,阅读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如图书馆、网络等。阅读应是挑战性的,要敢于探究未知的,要张扬个性,要有创新。阅读还应是实践性的,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5注重积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所以丰富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全部通过阅读来实现。首先要加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有益读物。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中的积累,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的篇段,通过阅读积累形象材料、情感材料、思维材料以及佳词好句,以此来增强语感,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总之,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也是他们的欣赏者,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有意识地把阅读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针并且进行,才能教育学生获取知识的本事,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张晓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再思考[J].中小学电教,2011(08).
[2]李运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小探[J].学周刊,2011(26).
[3]陈永杰.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索[J].考试周刊,2011(87).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由此可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学涵养,陶冶学生的心灵。从古至今,虽然实施语文教学的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但是阅读的意义从来没有改变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分析。
1以读为本,激发學生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教学《人桥》一课时,我在揭题中讲到,“桥”是大家熟悉的建筑。桥是用什么修建成的呢?同学们都能回答出:用木料修成的桥是木桥;用石头修成的桥是石桥;还有用钢铁修成的铁桥……今天我们讲的一种桥既不是水泥修的,也不是石头造的,而是用人搭起来的“人桥”。这是讲解放战争中的故事,解放军战士为了消灭对岸的敌人,在没有桥的情况下,使进攻部队踏着“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这样的“揭题”引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很大兴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同学们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好处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2挖掘文本内蕴,提高学生阅读效果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小学语文教研专家也强调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的读,充分的读,用心的读,用心去感悟。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邱少云是怎样牺牲的?在烈火中他为什么能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不动?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内容,从邱少云的外表句子和插图想象:烈火熊熊,浓烟滚滚,邱少云怒目圆睁,咬紧牙关,顽强地坚持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体会邱少云当时的内心活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文本,抓住重点难点,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3尊重个体感悟,重视阅读感受的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阅读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阅读中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要充分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过程中要落实“对话”的理念,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學习方式。教师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以读为主,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阅读,去理解词句。学生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评价,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让阅读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的过程。
4鼓励质疑,多角度和有创意的阅读
“学贵有疑”,知识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阅读也不例外。能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阅读中要提出自己的疑问,要探讨疑难问题。阅读应是开放性的,阅读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如图书馆、网络等。阅读应是挑战性的,要敢于探究未知的,要张扬个性,要有创新。阅读还应是实践性的,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5注重积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所以丰富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全部通过阅读来实现。首先要加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有益读物。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中的积累,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的篇段,通过阅读积累形象材料、情感材料、思维材料以及佳词好句,以此来增强语感,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总之,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也是他们的欣赏者,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有意识地把阅读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针并且进行,才能教育学生获取知识的本事,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张晓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再思考[J].中小学电教,2011(08).
[2]李运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小探[J].学周刊,2011(26).
[3]陈永杰.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索[J].考试周刊,20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