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菜农的中国式尴尬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ya_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前,蔬菜大棚改变了无数农民的命运,王文超就是其中一个。多年来,对蔬菜大棚的青睐和疑惑始终伴随着他。然而,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越来越重视,传统蔬菜大棚虽然仍占据着菜市场的主流,但却逐渐显露颓势,一度叱咤风云的蔬菜产区,也逐渐黯淡了下去。
  黄金时代:一代农民的产业升级
  1993年立秋刚过,临沂市的王文超和两个哥哥终于做出了决定,把自家菜地旁的桃树砍掉,连同菜地在内,建起了蔬菜大棚。
  上世纪90年代初,山东很多地方的农村兴起了一股建设蔬菜大棚的热潮,很多人跑到寿光去参观,然后把那里的蔬菜大棚经验移植到自家地里。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他们不再外出打工,而是把一年来大部分精力释放在了土地上。尤其是冬天,往年的农闲季节人们大都无所事事,以打牌和闲聊度日,而建了大棚之后,冬天成为最忙的季节。与此同时,同样面积的土地,蔬菜大棚的产出超出了过去五倍以上。
  1992年冬天,王文超和两个哥哥搭伴,跑到几百里外的寿光,参观了那里的蔬菜大棚,受到很大震撼。棚外寒气逼人,积雪未融,而大棚里却温暖如春,生机盎然,那些长势正旺的黄瓜秧、嫩绿的韭菜苗、鲜艳的西红柿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兄弟几人租来一辆车,到蒙山深处买了竹竿,去县城购来塑料薄膜等原料,建起了蔬菜大棚。王文超共建了一个温室和两个拱棚,大棚每天需要敞苫子、盖苫子,以保证白天吸收足够的温度、夜晚保温;白天还得根据具体情况透风,以调节棚内温度。数九寒天,在没有暖气滋润的乡村,王文超喜欢躲进大棚,一边干活一边享受舒适。
  这一年,由于技术的革新,三个大棚给王文超带来了一万五千元的收入,抛开刚开始建大棚的投入,净赚五千元。
  依靠大棚,王文超和两个哥哥先后买了三轮摩托车和全套农机具,还在大棚旁打了深井,每个棚里扯上电线。大棚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如今,王文超已成为村里的蔬菜大棚专家,为不少人解决各种难题,尤其是关于农药的使用。
  农药的恶性循环:农药越多,病害越多,更多的农药,更多的病害……
  市场上的蔬菜价格时有提高,但产业链最底层的菜农,由于受到一层层盘剥,卖出的蔬菜价格往往只有市场价的一半。于是,一味追求产量便成为他们的必由之路。至此,恶性循环便开始了。
  后来王文超又建了几个蔬菜大棚,虽然收入只增不降,但他心里的疑惑越来越大。随着种植蔬菜的时间越来越久,使用农药的频率也在不断提升。“刚开始种大棚那几年,几乎不用什么农药,但是旧一茬菜收获了,新一茬栽上,生长效果就不如以前,只能多施化肥、打农药。”
  “七八分地的黄瓜大棚,一个生长季节下来,约使用200-500元的农药。为减少成本,有人使用甲胺磷等高毒农药,不仅价格便宜,且药效强,杀虫立竿见影。”王文超说。
  大棚里,气温高、湿度大,黄瓜往往不容易开花坐果,有人发明了令黄瓜坐果的激素;更有人发明了“药剂”,使黄瓜“顶花带刺”,这些药物竟然是给人使用的避孕药II号!长期食用这种抹了雌性激素长大的黄瓜,儿童会过早性成熟,成年人会导致不孕不育。
  再以西红柿为例,从幼苗栽到地里,到开花,有将近20天,隔几天就得打一次农药,开花后还得用一种特配的药水“蘸花”。不“蘸花”不行吗?不行!冬天花朵对温度的要求很高,中午大棚内温度升到了30多度,如果不及时透风,花儿就要落掉,而到了晚上,温度又会降至10度以下,花儿同样会落掉。不能保证温度的平衡,那就必须采取强制措施,使花儿牢牢杵在枝干上,这就需要一种特配的药水,把花朵往药水里一蘸,就不会因为温度的升降而落掉了。
  开花后到第一次果实收获,有四五十天,这期间除了防虫还得防病,不同的农药交替上阵,几天换一次。大棚内湿度大,西红柿棵儿上经常湿漉漉的,除了露水的作用,药水的雾气笼罩也是一个因素。
  等果实长到一定大小,这时候又有另一种药水,把药水涂抹在果实上,果实就不长了,几天后颜色变了,红彤彤分外喜人。“我会在上市前六七天停止打药,但很多人并不注意,有时候刚打了农药,第二天就摘了果实拿去卖。”王文超说。
  将近20年一刻不停地反复种植,土地早已不是当年的土地。大棚里的泥土逐渐发黑、板结,以化肥和农药来提供养分和控制病情,其结果是使得养分越来越少,各种病害逐渐增多,然后继之以更多的化肥和农药。
  而周边一些新建的大棚,蔬菜长势远远超过了王文超的大棚。同样面积、同样的管理方式、同样使用农药和化肥,最终,王文超的收入只能达到邻居们的三分之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邻居们的大棚也会步王文超的后尘,逐渐被农药灌满,产量下降,土地板结。
  慢慢的,王文超也开始“轮作”,会在某一个大棚里种上玉米,使其闲置半年,或者冬天不蒙上塑料薄膜,让土地享受风雪的润泽。一块蒸腾了二十几年的土地,逐渐进入冬眠状态,享受久违的宁静。
其他文献
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与“画意”之外,还使人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悦。——林徽因  洪家楼教堂的钟声响了百余年。  对济南而言,它的存在,超越了宗教、超越了建筑,纳入了文化版图。  洪楼天主教堂全称洪家楼耶稣圣心主教座堂,一般简称洪楼教堂,是济南市乃至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中国三大著名天主教堂之一,在中国近代宗教建筑中地位显著。  教堂为双塔哥特
期刊
晨光茶社的相声从1943年孙少林横下一条心打天下一直说到20世纪60年代“文革”前,久盛不衰。最盛时,听众需排长队购票入场。老一辈相声名家,如马三立、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白全福等等,几乎无一人没在晨光茶社登台献过艺,其对中国相声界的影响亦可谓深远矣。  老北京的相声“文”,天津卫的相声“爆”。济南府的晨光则汲取两家之长,文、爆兼备,怪、卖(帅)俱佳,所以大受欢迎。那时,晨光的相声艺人演出采用“
期刊
今天的中国大学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无论如何改革和扩建,它都不应该没有历史记忆,没有精神怀想,没有文化遗存。  在2009年的山东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徐显明曾讲了几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1926年,清末状元、当时的山大校长王寿彭答应一个孩子,只要他考第一名,就赠送他自己书作的故事。这个孩子在大半个世纪后成为大师,他叫季羡林。  这成为季羡林一生中最珍视的东西,直到晚年他还不断向很多人提起
期刊
自京剧形成的清中晚期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是济南京剧一个很长的兴盛期,但京剧在济南真正繁荣,则是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济南老火车站钟楼高耸起来的时候。  那时,北京的戏班子在京沪穿梭演出,都要经过济南这个“大站”,他们要先在济南挣出路费和到京沪演出等各种费用。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及金少山、余叔岩、李万春、袁世海、
期刊
济南菜是鲁菜的重要分支,与胶东菜不同的是,济南菜是一种“大菜”,充满了夫子之道与阶层美学。  滋味里的夫子之道  两不厌,十不食,2000多年前的孔子便对食物有着精致的要求。  这种对待食物的态度不可避免地传递到济南菜的烹饪哲学中去。端正、精细,充满了堂堂之气,这是鲁菜独有的气场,而要养成这种气场,则需要多年的功夫。鲁菜大师颜景祥曾对记者讲述自己在燕喜堂做学徒的日子。“那时候,学徒得3年才能出徒,
期刊
4月14日下午,山东高密莫言南关旧居对外开放揭牌仪式举行。  莫言南关旧居位于天坛路26号。自1988年至1995年莫言一家在此居住近8年,期间发表了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等大量有影响的文学作品。莫言南关旧居正屋四间力求恢复当初居住的状况,西厢房主要展出了莫言在此居住近8年的文学创作活动内容。东厢房作为高密东北乡文化沙龙,文友活动交流的场所。之前,高密东北乡莫言的祖居、莫言文
期刊
万余香客泰山烧香 消防队员严阵以待
期刊
齐鲁大学已经作古,但她留下的那些典雅、古朴、大方、充满了异国风情的校舍建筑,已经成为中国大学校园一道不可多得的美丽风景。和煦的春日行走期间,似依稀可见“保罗楼”丰盛的早点,教师学生一边“学说英语,分享社交和查经活动”。  齐鲁大学源于1864年,一对传教士夫妇于登州城西北一座破观音庙所办的“蒙塾”,1872年改名文会馆,1902年与广德学堂合并为大学,1917年方才正式更名为齐鲁大学。百年间,齐鲁
期刊
3月8日,农业部与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在这一新发布的标准中,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已制定限量标准的有1999项,其中共有1811项国家标准等同于或严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占90.6%。  如此严格的标准展现了中国政府重建农产品信任的决心,但这项标准的执行力如何?我们还不得而知。在“食毒时代”生活的我们,已经失去了对农产品的基本信任,我们开始不信任大
期刊
近日下发的《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改进完善17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标志着山东省科学发展新一轮综合考核工作全面启动。  这次对考核指标的设置和权重作了很大调整,增加了税收占公共财政收入比重及提高幅度、城镇化质量系数、市场主体数量及增长率、粮食产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等多项指标。在定量考核中,仍然实行千分制,即总分为1000分,但对各项指标的权重作了大幅度调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