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cp6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家的路上,二弟发短信告诉我,我们家的白虎走了,后边是一串长长的省略号。我懂二弟内心的沉重,因为我的心里也是极其的难受。
  前几天,小妹和我说起白虎,还说白虎就像我们家的一个家庭成员,十多年了,它怕是真的要走了,真不想它走。
  白虎全身雪白,所以二弟给它取名叫白虎。它刚来我们家的时候我已工作在外,很少回家,听二弟和小妹说家里添了一个小狗很是可爱,白白的毛,胖乎乎的样子,看见人一回家就跑到跟前来亲近,你假装生气呵斥它,它就如同人受了委屈一般乖乖地走到一边去,还回过头来可怜巴巴地望着你,那样子甚是可爱。小小的白虎,给童年的二弟和小妹带来了无数的欢笑,小妹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就去逗它玩耍,为此还每每因耽误了家务活被父母教训呢。
  那一年,我带着儿子回老家时,白虎已经长大。从来没有见过我们的白虎,看见我们那个亲热哦,冲我们摇尾巴,跳起来和我们亲热。妈妈说,狗是通人性的动物,你看它就像知道你们是这个家的人一样,只是它说不出话来,不然还不知道有多高兴呢。儿子那时几岁的样子,总跑去和白虎玩耍,儿子总把他如莲藕般的小手放进白虎嘴里,我担心儿子把白虎弄疼了,怕白虎不小心咬到孩子。二弟就說你放心好了,白虎那么懂事,不会伤害到孩子的。看见他们嬉戏的场面,我还忍不住掏出手机拍了几张照片,直到今天,那照片还保存在我空间的相册里,虽然手机像素不高,没有拍摄出白虎的神韵来,可如今也成了唯一的纪念!
  弟妹们也长大了,相继外出求学了,白虎就代替我们陪伴父母在家。每次我们不放心地离开家时,妈都会笑着说你们去吧,我们还有白虎在呢,它可不像你们,一个个地喂大了就离我们远去了,白虎会一直陪着我们的。虽然很内疚,但我们都很放心,因为白虎已经成了父母的精神慰藉。
  2006年的时候,爸爸走了,孤单的妈妈更让我们放心不下。在老家有了移动信号后我们给妈妈买了手机,经常给妈妈打电话,打完之后都忘不了问一句:妈,白虎好吗?妈说好着呢,前几天还帮我衔了一个想偷鸡吃的黄鼠狼回来呢!
  妈妈老了,白虎已近暮年,白虎和妈妈“相依为命”。
  去年电话里得知白虎病了,病恹恹的,啥东西也不吃。我们催促妈妈赶快上街买药,吃药之后白虎慢慢康复了,继续代替妈妈看家,继续代替我们这些不孝子女在家陪伴孤单的妈妈。前几天小妹在电话里告诉我,白虎又病了,好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不停地流口水……
  十多年啊,我们如小鸟,羽翼渐丰就飞走了,远远地离开了父母,只有白虎,那么多年来不离不弃,一直忠实地陪伴在我们本该承欢膝下的父母的身边,代替我们守候操劳一生的父母。
  白虎终究还是走了。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忽然又想起有线广播,是因为有一种难以忘怀的声音萦绕在我脑海里,三十多年了,依然挥之不去。  我是听着有线广播长大的。那时,家家户户的梁柱上,都挂着有线广播。印象里,有线广播是一只黑色的牛皮纸匣子,形状像碗,底部有一块圆形的磁铁,上面绕了些铜线圈。碗里还有一根短短的细针尖,若用手拨弄碰撞牛皮纸,发出嘭嘭的声音,有点立体声的效果,清晰悦耳。  当初的农村,有线广播可以说是家里唯一的“家电”了,视作宝贝
期刊
睡到五点钟,听到母亲窸窸窣窣地起床,并自言自语道:“又梦到那个灰东西了。和人家种地,还拉人家的手。”“一辈子看他不顺眼,咋能梦到和他拉手,日怪了。”  母亲口中的“灰东西”是父亲。  从记事起,母亲和父亲一直硝烟不断。一日一小吵,三天一大吵。有几次,因为种地的事情,他们二人意见不合,达不到共鸣,于是从商议上升到吵架。从早上五点多就开始吵,到我们早自习放学后,母亲还在生气。母亲一气,就不给我们生火做
期刊
孩提时,跟着大人进城,在古城小巷里漫步。  有一回,刚好遇到一户人家娶亲。新娘在人们的簇拥下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男家一位少年已走到新娘跟前,揖请新娘,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手牵新娘,送嫁娘忙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然后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长大了才知道,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是为辟邪,也有另一种独到的解释,称此举寓有明亡之后,其孤臣遗
期刊
母亲的“棍棒”教育,使我过早就痛切地理解了什么叫母爱。  母亲七岁那年外公就因贫病死了,外婆远嫁他乡,母亲孤苦伶仃,靠帮一位堂兄放牛、割草活命。不幸的身世,寄人篱下的生活,造就了母亲寡言少语而又刚烈火暴的性格。母亲生育了七个子女,我夹在中间,由于从小好玩好动,长得结实,常不把体弱的姐姐弟弟放在眼里。那时我觉得母亲特偏心,我与姐姐吵架,她说我欺负女的,要打我;我把弟弟打哭了,她说我欺负小的,也要打我
期刊
最早知道茅盾这个名字,不是读小说《子夜》,而是看过根据茅盾作品改编的电影《林家铺子》,谢添扮演的林老板——中国文学宝库中小商人典型形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冬月里的清晨,游锣鼓巷,夫人和小外孙走累了,就到咖啡厅休息,女儿只好陪我拜谒了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占地面积878平方米。茅盾于1974—1981年,在此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岁月。故居是茅盾自己出钱购买的私家宅邸,生前他把这个院子捐献给了国家
期刊
想要饭菜香,首先得有一個好土灶。  搬到新居后,我常去观察前院邻居家的土灶,还义务烧了两次火。前院阿姨家的灶头,虽然只安装了一口锅,但是省柴。放一根进去,噼里啪啦的,红火得很,那真是火热的生活啊!烧完的灰则很少,那是充分燃烧的原因。我坐在阿姨家的土灶前,将包里的超市小票、废报纸什么的整理出来,然后塞进了灶膛内,“轰”的一声,一团纸顷刻间就剩下了一点灰。阿姨说,她家不装鼓风机,附近的装土灶的人家都没
期刊
我家住乡下,离市区有近四十公里的距离,因为路堵,辗转两趟公交,到达市区已是上午九时,感觉身子疲惫到了极点。这点路程,对于青年人来说,也许不足挂齿。但是,这对于我,已过天命之年的人,做很多事情都有些力不从心了。  其实,人生未尝不是一次平淡无奇的赶路。我生长在江南水乡,曾一度以为这个世界,就是我们那个乡村,也许再大一点,就是我们所在的那座城市。直到我上初中那年,舅父带我去省城舅姥爷家,才真真切切地感
期刊
我在家中用一个扁体大青花瓷碗养了两条可爱的小金鱼,一尾金黄色的,一尾金红色的,女儿小雯非常喜欢这两尾鱼。  周末日的晚上,妻回了娘家,我和小雯逛书店回到家中给小鱼喂食。小鱼吃饱了欢快地在瓷碗中游来游去,把沉在碗底的脏东西搅得污浊不堪。小雯给鱼换完水后在碗中放置了从老家带回的几根根须莹白的莎草,鱼儿兴奋地在莎草中穿梭游行,身体碰得瓷碗响声清越,鱼尾掀起的水花还溅得茶几上水珠连连。那种欢快劲儿是我和小
期刊
世界上的任何苦难,不过都是你迈向成功的一块块奠基石。萧红,一个中国现代文坛像姐姐一样的女子,就她那颠沛流离的一生,就称得上是一部传奇小说了。对于萧红,我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当我踏上哈尔滨这座城市,呼兰河是我必去寻访的地方。  呼兰河位于哈尔滨北部的呼兰区呼兰镇,大约四十公里。萧红故居就在呼兰河的东侧集镇上,故居的右边是萧红纪念馆,萧红的白色雕像就矗立在门口,很有民国知识女性的气质。两旁的
期刊
沐浴在晨光中,树木、田野、小山、一排排民房向身后退去……我的眼睛盯着窗外,到处都是极美的景致,几次萌动了我的诗心,转而又被自己糟糕的心情打压了下去。压抑、担忧和恐惧交织着,主要来自自身的病情。  到了省城车站,脚还没落地,便有几位车主围过来招揽顾客。我招手拦下一辆车,赶紧坐进去。司机师傅回头打量我一眼,随口问了去处。听我缓慢说出医院的名字,他打开计价器,不大友好地说:“我在省城这么多年,就没听说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