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从唐代元稹的《会真记》到金代董解元的《弦索西厢》,再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核心人物崔莺莺的形象一直随着时代在变化。论文以作品细读对比的方式,梳理了崔莺莺形象身份、爱情性格的演变特点,进而探究影响莺莺形象塑造的深刻时代原因。
关键词:崔莺莺 形象身份 爱情性格 演变 时代变迁
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崔莺莺这一经典形象自《会真记》开始,经由《弦索西厢》《西厢记》的不断改写,形象地展示了时代变迁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论文尝试在细读“西厢三幻”的过程中,解析崔莺莺形象的演变特色,探究影响该形象塑造的深刻原因。
一.外在形象身份的演变
莺莺是“西厢三幻”中的主线人物,其外在形象身份在中唐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金人董解元的诸宫调《弦索西厢》(又名《董西厢》)、元人王实甫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名《王西厢》)中有着明显的变化。
在元稹的《会真记》中,开篇描述崔氏孤寡带着女儿,“财产甚多,多仆奴”,除表明莺莺是富裕人家的小姐外,身份再无其他特异之处。其容貌是借答谢宴上张生之眼描述的:身着常服,面貌丰润,光彩焕发,美丽动人。另在与张生相会西厢时,还有崔莺莺“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的刻画。这样通常的富裕出身和柔美外貌是造成张生抛弃她的直接原因。
董解元的《弦索西厢》中,莺莺的身份地位并不同于《会真记》,张珙与莺莺初见后,便得知莺莺为崔相幼女,身份尊贵。此时莺莺已从普通的富家小姐蜕变成了相家千金。身份转变的同时,莺莺的外貌姿态也有了更多的渲染。其容貌美艳、神态动人是通过张珙及众人的反应加以呈现的。张珙与莺莺初见就惊叹,“二停似菩萨,多半是神仙”。这样的美貌令张珙反应迟钝、心跳加快,且夜不能寐。作道场时,众人对莺莺出场的神态、动作的反应更突出了其国色天香、姿仪万千的形象。这样尊贵的身份和美丽的外貌推动了张珙形象的重塑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西厢记》虽本于《会真记》,但实际是在《弦索西厢》的基础上改编而来。《弦索西厢》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继承《弦索西厢》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西厢记》对各方面的加工更细致精确,使人物性格个性鲜明,戏剧冲突更为激烈。一本楔子开头崔母自报家门,“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这说明《西厢记》中的莺莺与《弦索西厢》中一样,同是相国千金,但随后杂剧中又出现“博陵崔氏”的说法,所以,莺莺又多了一个尊贵的身份——博陵崔氏嫡女。因此,《西厢记》中莺莺的身份地位较之前两部作品更尊贵显赫。杂剧中莺莺的过人容貌同样由众人反应呈现。一本一折中张君瑞初见莺莺便惊呼:这让人眼花缭乱失了魂。一本四折中莺莺出场,法座上的大师“凝眺”,做法事的班首“呆劳”,连添香的行者也贪看莺莺而烛灭香消。还有二本一折中孙飞虎上场便说莺莺倾国倾城,有西子太真的容颜,这就是众人眼中的莺莺。
在“西厢三幻”中,崔莺莺从富裕小姐到豪族小姐,身份地位更显尊贵;外貌上从只借张生之眼到借众人反应,由“颜色艳异”到“美似天仙”,更加出众。如此变化虽不是造成作品主题变动的核心原因,但也具有映衬推动的作用。
二.内在爱情性格的演变
《会真记》中莺莺的性格寓于情节中。她有脾性,最初被迫与张生见面后爱答不理,皆因情非所愿。莺莺才艺高超,从不外露;她言谈敏捷,写予张生的书信字字在理,句句在心;她一心一意,认定张生后便一心付出,张生滞留京城后更是赠信物表情深。同样,她也坚强理性,被抛弃后虽委屈遗憾,但也顽强接受,在张生以“表兄”为称求一见时也不为所动,果断拒绝,希望其珍惜眼前之人。她对张生爱情的接受、拒绝与劝告,表现了她的性格,表明了她的立场,捍卫了她的人格与尊严。
《弦索西厢》中的莺莺月下吟诗、以诗为约、诉情之曲,同样是才华横溢。她临危不惧,面对孙飞虎的威胁,从决意舍身从贼到自尽保名全贞孝的权衡,突出了她知礼遵礼。她聪明理性又情深意重,对张珙动心前无动于衷,动心后调解爱情与礼教的矛盾,借救命之恩与婚约在前、兼以报恩合法追求爱情。与张珙确定心意后,面对家长的二次悔婚积极反抗,终得圆满。从贞顺自保到反抗坚守,莺莺虽自始至终无法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聪明地将爱情的追求掩盖在“知恩图报”名下,合乎礼法地获得了爱情。
《西厢记》中的莺莺芳龄十九,精通女工、诗词书算,一样才识过人,但性格有了较大的突破。初见张君瑞的回觑下场体现出莺莺的大胆;围困普救寺的三个计谋展现出她的聪明;对红娘态度的转变表现出她的谨慎。莺莺性格的转变带动了对爱情态度的转变:初见回眸钟情、和诗吐露心思、掷杯拒绝赖婚、夜探张君瑞。相较于《会真记》《弦索西厢》,此时的莺莺更加大胆地积极追求爱情。同样,她也一往情深,坚守爱情,等待张君瑞衣锦还乡,在众人识破郑恒奸计后终成眷属。一路走来,莺莺敢于主动打破封建礼教的藩篱,直冲向前追求爱情。
在“西厢三幻”中,崔莺莺在爱情性格方面,从坚强面对到聪明应对,最后大胆反抗,显得更加生动鲜活。这一演变是造成作品主题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决定作品主体面貌的根本原因還是作家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
三.深层时代变迁的影响
从《会真记》《弦索西厢》到《西厢记》,作家所处时代的变迁深深影响了崔莺莺形象的演变,这主要体现在女性地位、科举状况和文人地位方面。
元稹生活的唐朝较之前朝,女性地位提升不少,参政的女官数量增多,阶级界限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打破。开放的时代环境下,女性有一定的婚姻自主权,这是莺莺能坚强面对爱情困境的原因之一。同时,唐朝门阀士族逐渐衰落,文人虽未摆脱文学侍从的身份,但因科举取士制度的兴起,多数寒门学子具有进取意识和功名之心。但安史之乱后科举取士逐渐腐败,朝廷结党成为常态,这一环境的影响使很多文人选择抛妻弃子另娶高门贵女,利用裙带关系来保仕途通达。因此,《会真记》中莺莺身份地位一般,张生才会随社会大流,为求仕途而舍弃莺莺。也正是因为这种事情并不少见,所以莺莺可以理性面对事实、坚强接受,开始新的生活。 金朝是女真族执政,执政初期,受氏族社会残余的影响,女性地位较高。董解元是金章宗时期人,此时金朝已完成汉化,封建社会的推进使女性需遵从礼教,地位因此全然不同于金朝初期,已从金初的自由崇高沦为封建制度下的压迫品。这便是崔莺莺虽敢于反抗,但也一直以“报恩”为由的主要原因。同时,异族统治者对科举取士并没有忽略,金朝时期的文人依旧可以通过科举实现理想抱负。但民族歧视的影响使汉族文人政治热情减退,追求功名之心淡泊,社会地位也随之下降,他们更愿意与市民阶层而非達官贵人来往交流。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莺莺身份高贵、容貌绝色、聪明懂礼,借“报恩”合礼为掩盖追求幸福,且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才能使故事流畅生动,符合当时人们重视情感和个人意愿的心态。
元朝同金朝一样是异族执政,入主中原的蒙古族虽武力强盛,但礼乐文化远远落后于汉族。人们在汉化过程中受到的思想控制相对宽松,女性受到的礼教束缚并不严重,社会地位略有提升,反抗意识也有所觉醒。并且元朝废除科举取士制度,汉族文人地位极低,沦落到了“九儒十丐”的地步。因此,文人只好向市民阶层靠拢,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借作品来抒发自己情感。所以,《西厢记》中没有“知恩图报”,没有“合乎礼教”,有的是莺莺正视束缚,大胆反抗,直面困难,不予退缩。她身上超越前代的强烈反抗精神正是元杂剧女性形象共同具备的特点,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风气。
不同的崔莺莺隐含着作者对不同时代环境的真实体悟。从《会真记》《弦索西厢》到《西厢记》,莺莺从富家千金到豪族千金,颜色鲜异到美若天仙,对待爱情从坚强面对到聪明应对、再到大胆反抗,其身份外貌、爱情性格的演变对作品主题的呈现起到了渲染、推动的作用,折射出时代变迁对女性地位、科举状况和文人心态的不同影响,由此,“西厢三幻”展现出风采各异的面貌,值得深入品味。
参考文献
[1]鲁迅著,蔡义江注.唐宋传奇集[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
[2]董解元著,朱平楚译.西厢记诸宫调注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3]王实甫著,周巩平注.西厢记[M].华夏出版社,2000.
[4]周倩颖.崔莺莺形象演变析论[J].青年文学家,2019(14).
[5]吕春晖.崔莺莺的形象变化过程[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2(7).
[6]王文卓.金朝女性社会地位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0.
[7]刘兆新.唐代女性地位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01).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崔莺莺 形象身份 爱情性格 演变 时代变迁
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崔莺莺这一经典形象自《会真记》开始,经由《弦索西厢》《西厢记》的不断改写,形象地展示了时代变迁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论文尝试在细读“西厢三幻”的过程中,解析崔莺莺形象的演变特色,探究影响该形象塑造的深刻原因。
一.外在形象身份的演变
莺莺是“西厢三幻”中的主线人物,其外在形象身份在中唐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金人董解元的诸宫调《弦索西厢》(又名《董西厢》)、元人王实甫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名《王西厢》)中有着明显的变化。
在元稹的《会真记》中,开篇描述崔氏孤寡带着女儿,“财产甚多,多仆奴”,除表明莺莺是富裕人家的小姐外,身份再无其他特异之处。其容貌是借答谢宴上张生之眼描述的:身着常服,面貌丰润,光彩焕发,美丽动人。另在与张生相会西厢时,还有崔莺莺“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的刻画。这样通常的富裕出身和柔美外貌是造成张生抛弃她的直接原因。
董解元的《弦索西厢》中,莺莺的身份地位并不同于《会真记》,张珙与莺莺初见后,便得知莺莺为崔相幼女,身份尊贵。此时莺莺已从普通的富家小姐蜕变成了相家千金。身份转变的同时,莺莺的外貌姿态也有了更多的渲染。其容貌美艳、神态动人是通过张珙及众人的反应加以呈现的。张珙与莺莺初见就惊叹,“二停似菩萨,多半是神仙”。这样的美貌令张珙反应迟钝、心跳加快,且夜不能寐。作道场时,众人对莺莺出场的神态、动作的反应更突出了其国色天香、姿仪万千的形象。这样尊贵的身份和美丽的外貌推动了张珙形象的重塑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西厢记》虽本于《会真记》,但实际是在《弦索西厢》的基础上改编而来。《弦索西厢》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继承《弦索西厢》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西厢记》对各方面的加工更细致精确,使人物性格个性鲜明,戏剧冲突更为激烈。一本楔子开头崔母自报家门,“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这说明《西厢记》中的莺莺与《弦索西厢》中一样,同是相国千金,但随后杂剧中又出现“博陵崔氏”的说法,所以,莺莺又多了一个尊贵的身份——博陵崔氏嫡女。因此,《西厢记》中莺莺的身份地位较之前两部作品更尊贵显赫。杂剧中莺莺的过人容貌同样由众人反应呈现。一本一折中张君瑞初见莺莺便惊呼:这让人眼花缭乱失了魂。一本四折中莺莺出场,法座上的大师“凝眺”,做法事的班首“呆劳”,连添香的行者也贪看莺莺而烛灭香消。还有二本一折中孙飞虎上场便说莺莺倾国倾城,有西子太真的容颜,这就是众人眼中的莺莺。
在“西厢三幻”中,崔莺莺从富裕小姐到豪族小姐,身份地位更显尊贵;外貌上从只借张生之眼到借众人反应,由“颜色艳异”到“美似天仙”,更加出众。如此变化虽不是造成作品主题变动的核心原因,但也具有映衬推动的作用。
二.内在爱情性格的演变
《会真记》中莺莺的性格寓于情节中。她有脾性,最初被迫与张生见面后爱答不理,皆因情非所愿。莺莺才艺高超,从不外露;她言谈敏捷,写予张生的书信字字在理,句句在心;她一心一意,认定张生后便一心付出,张生滞留京城后更是赠信物表情深。同样,她也坚强理性,被抛弃后虽委屈遗憾,但也顽强接受,在张生以“表兄”为称求一见时也不为所动,果断拒绝,希望其珍惜眼前之人。她对张生爱情的接受、拒绝与劝告,表现了她的性格,表明了她的立场,捍卫了她的人格与尊严。
《弦索西厢》中的莺莺月下吟诗、以诗为约、诉情之曲,同样是才华横溢。她临危不惧,面对孙飞虎的威胁,从决意舍身从贼到自尽保名全贞孝的权衡,突出了她知礼遵礼。她聪明理性又情深意重,对张珙动心前无动于衷,动心后调解爱情与礼教的矛盾,借救命之恩与婚约在前、兼以报恩合法追求爱情。与张珙确定心意后,面对家长的二次悔婚积极反抗,终得圆满。从贞顺自保到反抗坚守,莺莺虽自始至终无法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聪明地将爱情的追求掩盖在“知恩图报”名下,合乎礼法地获得了爱情。
《西厢记》中的莺莺芳龄十九,精通女工、诗词书算,一样才识过人,但性格有了较大的突破。初见张君瑞的回觑下场体现出莺莺的大胆;围困普救寺的三个计谋展现出她的聪明;对红娘态度的转变表现出她的谨慎。莺莺性格的转变带动了对爱情态度的转变:初见回眸钟情、和诗吐露心思、掷杯拒绝赖婚、夜探张君瑞。相较于《会真记》《弦索西厢》,此时的莺莺更加大胆地积极追求爱情。同样,她也一往情深,坚守爱情,等待张君瑞衣锦还乡,在众人识破郑恒奸计后终成眷属。一路走来,莺莺敢于主动打破封建礼教的藩篱,直冲向前追求爱情。
在“西厢三幻”中,崔莺莺在爱情性格方面,从坚强面对到聪明应对,最后大胆反抗,显得更加生动鲜活。这一演变是造成作品主题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决定作品主体面貌的根本原因還是作家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
三.深层时代变迁的影响
从《会真记》《弦索西厢》到《西厢记》,作家所处时代的变迁深深影响了崔莺莺形象的演变,这主要体现在女性地位、科举状况和文人地位方面。
元稹生活的唐朝较之前朝,女性地位提升不少,参政的女官数量增多,阶级界限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打破。开放的时代环境下,女性有一定的婚姻自主权,这是莺莺能坚强面对爱情困境的原因之一。同时,唐朝门阀士族逐渐衰落,文人虽未摆脱文学侍从的身份,但因科举取士制度的兴起,多数寒门学子具有进取意识和功名之心。但安史之乱后科举取士逐渐腐败,朝廷结党成为常态,这一环境的影响使很多文人选择抛妻弃子另娶高门贵女,利用裙带关系来保仕途通达。因此,《会真记》中莺莺身份地位一般,张生才会随社会大流,为求仕途而舍弃莺莺。也正是因为这种事情并不少见,所以莺莺可以理性面对事实、坚强接受,开始新的生活。 金朝是女真族执政,执政初期,受氏族社会残余的影响,女性地位较高。董解元是金章宗时期人,此时金朝已完成汉化,封建社会的推进使女性需遵从礼教,地位因此全然不同于金朝初期,已从金初的自由崇高沦为封建制度下的压迫品。这便是崔莺莺虽敢于反抗,但也一直以“报恩”为由的主要原因。同时,异族统治者对科举取士并没有忽略,金朝时期的文人依旧可以通过科举实现理想抱负。但民族歧视的影响使汉族文人政治热情减退,追求功名之心淡泊,社会地位也随之下降,他们更愿意与市民阶层而非達官贵人来往交流。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莺莺身份高贵、容貌绝色、聪明懂礼,借“报恩”合礼为掩盖追求幸福,且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才能使故事流畅生动,符合当时人们重视情感和个人意愿的心态。
元朝同金朝一样是异族执政,入主中原的蒙古族虽武力强盛,但礼乐文化远远落后于汉族。人们在汉化过程中受到的思想控制相对宽松,女性受到的礼教束缚并不严重,社会地位略有提升,反抗意识也有所觉醒。并且元朝废除科举取士制度,汉族文人地位极低,沦落到了“九儒十丐”的地步。因此,文人只好向市民阶层靠拢,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借作品来抒发自己情感。所以,《西厢记》中没有“知恩图报”,没有“合乎礼教”,有的是莺莺正视束缚,大胆反抗,直面困难,不予退缩。她身上超越前代的强烈反抗精神正是元杂剧女性形象共同具备的特点,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风气。
不同的崔莺莺隐含着作者对不同时代环境的真实体悟。从《会真记》《弦索西厢》到《西厢记》,莺莺从富家千金到豪族千金,颜色鲜异到美若天仙,对待爱情从坚强面对到聪明应对、再到大胆反抗,其身份外貌、爱情性格的演变对作品主题的呈现起到了渲染、推动的作用,折射出时代变迁对女性地位、科举状况和文人心态的不同影响,由此,“西厢三幻”展现出风采各异的面貌,值得深入品味。
参考文献
[1]鲁迅著,蔡义江注.唐宋传奇集[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
[2]董解元著,朱平楚译.西厢记诸宫调注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3]王实甫著,周巩平注.西厢记[M].华夏出版社,2000.
[4]周倩颖.崔莺莺形象演变析论[J].青年文学家,2019(14).
[5]吕春晖.崔莺莺的形象变化过程[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2(7).
[6]王文卓.金朝女性社会地位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0.
[7]刘兆新.唐代女性地位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01).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