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曾发表一篇题为《思想-语言-文字》的短文,对于我们如何进行写作训练,有指导意义。他说:“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一个思想在我们脑里通过,先想到某一层,次想到某一层,最后终结在某一层,这一层层如果用口说出,就是一串的语言。”他还说“文字的依据既是语言,语言和思想又是二而一的东西,所以文字该和语言思想一贯训练: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写,分不开来。”可见,作文的过程,事实上是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思维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将作文的训练与思维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怎样来认识客观事物,得经过思维;怎样从客观事物中选择作文所需要的材料,也得凭借思维;怎样将材料组织好,有力地表现中心思想,并选择恰当的形式,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加以表现,同样离不开思维。可以这样说,作文的优劣,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一个人思维的优劣。而从培养人的高度来审察,发展思维,包括发展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培养观察、概括、分析、归纳、综合、想象、判断、推理等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现在人们常说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他们的特点之一就是善于思维,不仅有思维的“量”,而且有思维的“质”,即能在同样的单位时间,思索出别人不能或者未能想到的东西。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们如果注意到了这一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将每次的作文,与培养某一种思维活动结合起来,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有效的。
一、善用联想思维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可以让一个人的思想超越时空的限制,自由的飞翔。古人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萬里”,就是运用联想之后的结果。写作时充分展开联想,恰到好处地运用联想所得到的材料,文章可以写得生动、具体、充实、深刻。熟练地展开联想,就可形成敏捷的文思,提高写作的速度和效率。
联想,有不同的种类,将空间和时间上相接近、有关联的事物联接起来,称为“相关联想”。例如,浩瀚的大海,想到在上面航行的巨轮;由回到故乡,想起昔日故乡的人、物,将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联接想来,称为“相似联想”。例如,由中国的剧作家关汉卿,想到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由光线的柔和,想到了柔和的乐曲。将有对立关系的事物联接在一起,称为“相反联想”。例如,由光明,想到黑暗;由伟大,想到渺小。将有因果关系的事物联接在一起,称为“因果联想”。例如,由乌云想到风雨,由病重想到死,等等。
2 0世纪6 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界提出了一种促进思想的新技术,叫做急骤的联想。有个叫马尔茨曼的,曾用它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型思维。他在一次实验中,用了像“河流”、“海水”、“铅笔”、“天空”等普通的词语,每个词语出现多次,要求学生对于每次同样的刺激作不同的反应。马尔茨曼用这种方式训练学生几周后,对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受过急骤联想训练的学生,比没有受过这种训练的要好得多。
我们如果把这种方法用之于平日的写作训练,并在每次作文时有意识地应用它,那么,古人形容写作时“思如泉涌”的境界,是不是就可以达到呢?
所谓“急骤联想”,就是指在联想时,速度要快,并尽可能地将头脑中涌现出来的任何观念,都马上记下来;对于这些观念,当场不要去考虑它质量的好坏,数量的多少,次序的主次先后,以免影响思维的流畅性。运用“急骤联想”,可以使思维在短时间内高度紧张,充分地“发散”,以便超越时空界限,把与题目有关的内容,统统地调集到你的面前,进而听从你的调遣。巴金的《灯》,从眼前的“灯”,写到了自己过去的类似经历,写到了外国神话故事中关于灯的传说,写到了一个朋友在绝望时看到了“灯”又恢复了生活的信念。这是一种“急骤联想”的结果。又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夜”,在通过“急骤联想”后,我们可以发现这“夜”色实在很有情味:这里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夜,有风雪雨霜雷电交加之夜,有风和月明星稀怡人之夜。有情人之夜,“月朦胧,鸟朦胧”;有离人之夜,“一声声,一叶叶,空阶滴到明”……
写议论文同样可以采用“急骤联想”的方法。正确的合乎逻辑的联想,可以使议论文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如急骤地由观点联想到材料;由某一材料联想到与之相关、相似的另一个或几个材料;由感性材料联想到理性材料(或反之) ;由正面材料联想到反面材料(或反之) ;由一种具有某种片面性的观点或表现,想到另一种与之相对的片面性的观点或表现,然后举出与它们相关的正确的观点或表现;由书面材料、第二手材料,联想到自己经历的材料(或反之) ,等等。
“急骤联想”,可以一个人进行,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在上课时,甚至可以采用“比赛”的方法,大家一起想,看谁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奇。将不同种类的联想方式综合运用,并通过急骤联想来实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见微知著,由此知彼,由表及里,由正到反,中外古今,上下左右,天南海北,“想”个不亦乐乎;议论、记叙、说明、抒情,都可以这样做。多想、快想,一篇篇好作文,就不难诞生了。
二、善用比较思维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我们要想把一个问题解说得透彻、深刻,对这个问题自身进行多面解剖是一个比较易于操作的办法:即把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结合运用,对一个事物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比较,挖掘事物的本质,训练思维的开阔性。
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种思维。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做同一个题目,并通过不断的“比较”,选择作文的“最佳方案”,把这当成一种有益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事实上就是对我们的思维,进行“冶炼”和“锤打”,以便使得它“精粹”和“纯熟”。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注重以下训练。
1、对于同一个题目,采用不同的体裁进行构思。文体要求不同,作文的内容与形式也不一样;在不同的构思中,悟出作文的“窍门”。例如《松数》这个题目,可以写哪些不同的体裁?不同体裁可以怎样写?不妨想一想。 2、对于同一个题目,采用不同的题材加以表现。如《我的同学某某某》,可以写与自己关系最好的,也可以写与自己关系不好的;可以写优秀生,也可以写调皮捣蛋的;可以写男同学,也可以写女同学;可以写过去的,也可以写现在的;可以从全面写,也可以选择二三事或一个侧面……不妨让思路开阔一些,各种情况都想一想,以便选择“最佳方案”。
3、对于同一个题目,确定不同的中心思想。《在患病住院的日子里》,这样的题目,可以确定哪些不同的中心思想?想一想,越多越好,然后,选一个“中意”的落笔成文。
4、对于同一个题目,考虑不同的开头结尾。能不能为自己的作文想出至少由三种不同的开头或结尾,而这些头尾要尽可能不落俗套,不是人们意料之中的?但又不能故弄玄虚,摆噱头,弄得人们摸不着头脑。
5、即使是在遣词造句上,也要考虑不同的方法。有些同学喜欢用成语,不用或少用,同样表现一种思想,行不行?表现同一种思想,用平实的方法,或用修辞方法,用长句,或用短句,或者长短参差,都可以试试。有时候,对于一个标点,究竟是用逗号还是句号,是用问号还是感叹号,也不妨都试试。
总之,要努力摆脱固定思维的影响,不要贸贸然地按常规的思维轨迹去行事,更要反对不动脑筋的想当然。这样才能写出自出心裁、高人一筹的好作文来。
三、善用分析思维
所谓分析,就是将一个整体的事物分解为几个较小的部分,然后,再透过各部分的现象,把握其本质,并寻找出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我们认识事物常用的方法。分析,可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事物的本质抓住不放。从思维的角度看,分析,也就是在感知基础上运用明确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等方法的一种思维形式。
俗话说:“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它的意思是比喻有些人在做事、解决问题时找不到突破口。分析,可以帮助你避免犯“老虎吃天”错误。我们有些同学写议论文,有时如“老虎吃天”,束手无策;有时则“囫囵吞枣”,不解其味;有时在论题的外围作无休止的“兜圈儿”,却没有触及论题的核心;有时与论题背道而驰,南辕北辙;有时虽于论题持同一方向“前进”,但它显示的“轨迹”却与论题本身的若即若离,无法完全一致地重合;有时,则出现了“高空作业”,唱高调,说空话,名词术语满天飞,使人读后如坠五里雾。如此种种,难道与不懂得分析,不善于分析,没有必然的关系吗?
练习分析能力,可通过以下一些方法进行。
1、利用课本作为分析的材料。语文课上,要改变只是听教师讲自己不动脑筋的习惯,努力将分析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能主动向老师提出一些问题。
2、找一些成语、寓言进行分析。如“三人行必有我师”、“龟兔赛跑”、“守株待兔”、“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这些成语或寓言中,都蕴含着辩证法。可以选用其中的某几个,通过分析,把握其实质,并加以引申,写出应有的教益。
3、收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分析。如有些材料列举了许多名人著书立说都花了大量时间的具体数字。数字没有生命,但它们却很能说明问题。说明了什么呢?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些数字,表明了这些著名人物在治学和创作上一丝不苟的态度,艰苦勤奋的作风,锲而不舍的毅力。为什么治学、创作需要这样的作风和品质呢?因为要认识一个事物,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一个过程,只有如此才能攀登高峰,夺得胜利。根据这样层层深入如剥笋般的分析,再辅之以生动、典型的例子,如写一篇题为《发人深思的数字》的议论文,也就不至于一筹莫展了。
4、对一些现成的作文题,进行分析。所谓“现成”,指的是有范文可找的,如《说“怕”》、《谈谦虚》等。先思考,像这样的题目可从哪些方面去写,然后在阅读范文,以便将自己的分析所得与范文的内容进行对比,加深印象。对于范文的经常性的分析,努力以思促写,这就可以保证我们的作文,有营养可以补充,有榜样可以借鉴。
四、善用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朝多种多样方向变化“探试”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是思維广阔性的反映。“反其意而用之”,在作文中,这种形式是经常被采用的。例如,有些成语、俗语,是旧意识的反映,如“出头椽子先烂”、“各人自扫门前雪,别管他人瓦上霜”,可对此加以分析,提倡敢于当“出头椽子”。鼓励大家既要扫自己的“门前雪”,又要管他人的“瓦上霜”。又如成语“东施效颦”,常用来指盲目模仿别人,以致学习别人的缺点留笑柄。其实从东施的主观动机出发,“效颦”不也是爱美、追求美的表现么。还有“班门弄斧”,我们可以历史地看待这个典故,反其道而行之,“弄斧”必到“班门”。
对于这一类的“反其意而用之”,在写作时,一定要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严肃地探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惟其如此,才能起到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目的,否则,就容易哗众取宠,混淆视听,反而搞乱了人们的思想。
为了解决问题,我们的思想,总得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延伸”。思想的发展,要灵活,有变化。有时,朝着一个目标想下去,“此路不通”,那就得学会“绕道走”,从侧面去想一想;“另辟蹊径”的结果,可能就会“柳暗花明”。有时,朝正面想,“此路不通”,则不妨回过头来想一想,朝相反的方向想一想,可能这是就会享受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喜悦,出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奇迹。“反其意而用之”,其目的就在于此。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可在立意、选材、构思上鼓励学生锻炼求异思维。立意时,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发掘,努力做到“言人所欲言”,“言人所未言”;选材时,引导学生选择“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材料;构思时,鼓励学生不妨来个反弹琵琶、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评讲作文时,在全班评读佳作,鼓励学生积极投稿,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创作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强化求异思维的作文训练,有助于开拓新的思路,取得独特而新颖的见解。正如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佛罗斯奥说过的那样:“即使同一个鸡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看它,形状便会立即不同了。”我国宋代散文大家苏轼在《题西林壁》诗中也说过类似的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古人曾云“一树梅花万首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因此,在审题的构思的过程中,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人们共同认识和观点中寻求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广辟路径,择善而从之,文章定可翻出新意来。
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将作文的训练与思维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怎样来认识客观事物,得经过思维;怎样从客观事物中选择作文所需要的材料,也得凭借思维;怎样将材料组织好,有力地表现中心思想,并选择恰当的形式,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加以表现,同样离不开思维。可以这样说,作文的优劣,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一个人思维的优劣。而从培养人的高度来审察,发展思维,包括发展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培养观察、概括、分析、归纳、综合、想象、判断、推理等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现在人们常说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他们的特点之一就是善于思维,不仅有思维的“量”,而且有思维的“质”,即能在同样的单位时间,思索出别人不能或者未能想到的东西。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们如果注意到了这一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将每次的作文,与培养某一种思维活动结合起来,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有效的。
一、善用联想思维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可以让一个人的思想超越时空的限制,自由的飞翔。古人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萬里”,就是运用联想之后的结果。写作时充分展开联想,恰到好处地运用联想所得到的材料,文章可以写得生动、具体、充实、深刻。熟练地展开联想,就可形成敏捷的文思,提高写作的速度和效率。
联想,有不同的种类,将空间和时间上相接近、有关联的事物联接起来,称为“相关联想”。例如,浩瀚的大海,想到在上面航行的巨轮;由回到故乡,想起昔日故乡的人、物,将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联接想来,称为“相似联想”。例如,由中国的剧作家关汉卿,想到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由光线的柔和,想到了柔和的乐曲。将有对立关系的事物联接在一起,称为“相反联想”。例如,由光明,想到黑暗;由伟大,想到渺小。将有因果关系的事物联接在一起,称为“因果联想”。例如,由乌云想到风雨,由病重想到死,等等。
2 0世纪6 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界提出了一种促进思想的新技术,叫做急骤的联想。有个叫马尔茨曼的,曾用它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型思维。他在一次实验中,用了像“河流”、“海水”、“铅笔”、“天空”等普通的词语,每个词语出现多次,要求学生对于每次同样的刺激作不同的反应。马尔茨曼用这种方式训练学生几周后,对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受过急骤联想训练的学生,比没有受过这种训练的要好得多。
我们如果把这种方法用之于平日的写作训练,并在每次作文时有意识地应用它,那么,古人形容写作时“思如泉涌”的境界,是不是就可以达到呢?
所谓“急骤联想”,就是指在联想时,速度要快,并尽可能地将头脑中涌现出来的任何观念,都马上记下来;对于这些观念,当场不要去考虑它质量的好坏,数量的多少,次序的主次先后,以免影响思维的流畅性。运用“急骤联想”,可以使思维在短时间内高度紧张,充分地“发散”,以便超越时空界限,把与题目有关的内容,统统地调集到你的面前,进而听从你的调遣。巴金的《灯》,从眼前的“灯”,写到了自己过去的类似经历,写到了外国神话故事中关于灯的传说,写到了一个朋友在绝望时看到了“灯”又恢复了生活的信念。这是一种“急骤联想”的结果。又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夜”,在通过“急骤联想”后,我们可以发现这“夜”色实在很有情味:这里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夜,有风雪雨霜雷电交加之夜,有风和月明星稀怡人之夜。有情人之夜,“月朦胧,鸟朦胧”;有离人之夜,“一声声,一叶叶,空阶滴到明”……
写议论文同样可以采用“急骤联想”的方法。正确的合乎逻辑的联想,可以使议论文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如急骤地由观点联想到材料;由某一材料联想到与之相关、相似的另一个或几个材料;由感性材料联想到理性材料(或反之) ;由正面材料联想到反面材料(或反之) ;由一种具有某种片面性的观点或表现,想到另一种与之相对的片面性的观点或表现,然后举出与它们相关的正确的观点或表现;由书面材料、第二手材料,联想到自己经历的材料(或反之) ,等等。
“急骤联想”,可以一个人进行,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在上课时,甚至可以采用“比赛”的方法,大家一起想,看谁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奇。将不同种类的联想方式综合运用,并通过急骤联想来实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见微知著,由此知彼,由表及里,由正到反,中外古今,上下左右,天南海北,“想”个不亦乐乎;议论、记叙、说明、抒情,都可以这样做。多想、快想,一篇篇好作文,就不难诞生了。
二、善用比较思维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我们要想把一个问题解说得透彻、深刻,对这个问题自身进行多面解剖是一个比较易于操作的办法:即把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结合运用,对一个事物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比较,挖掘事物的本质,训练思维的开阔性。
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种思维。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做同一个题目,并通过不断的“比较”,选择作文的“最佳方案”,把这当成一种有益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事实上就是对我们的思维,进行“冶炼”和“锤打”,以便使得它“精粹”和“纯熟”。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注重以下训练。
1、对于同一个题目,采用不同的体裁进行构思。文体要求不同,作文的内容与形式也不一样;在不同的构思中,悟出作文的“窍门”。例如《松数》这个题目,可以写哪些不同的体裁?不同体裁可以怎样写?不妨想一想。 2、对于同一个题目,采用不同的题材加以表现。如《我的同学某某某》,可以写与自己关系最好的,也可以写与自己关系不好的;可以写优秀生,也可以写调皮捣蛋的;可以写男同学,也可以写女同学;可以写过去的,也可以写现在的;可以从全面写,也可以选择二三事或一个侧面……不妨让思路开阔一些,各种情况都想一想,以便选择“最佳方案”。
3、对于同一个题目,确定不同的中心思想。《在患病住院的日子里》,这样的题目,可以确定哪些不同的中心思想?想一想,越多越好,然后,选一个“中意”的落笔成文。
4、对于同一个题目,考虑不同的开头结尾。能不能为自己的作文想出至少由三种不同的开头或结尾,而这些头尾要尽可能不落俗套,不是人们意料之中的?但又不能故弄玄虚,摆噱头,弄得人们摸不着头脑。
5、即使是在遣词造句上,也要考虑不同的方法。有些同学喜欢用成语,不用或少用,同样表现一种思想,行不行?表现同一种思想,用平实的方法,或用修辞方法,用长句,或用短句,或者长短参差,都可以试试。有时候,对于一个标点,究竟是用逗号还是句号,是用问号还是感叹号,也不妨都试试。
总之,要努力摆脱固定思维的影响,不要贸贸然地按常规的思维轨迹去行事,更要反对不动脑筋的想当然。这样才能写出自出心裁、高人一筹的好作文来。
三、善用分析思维
所谓分析,就是将一个整体的事物分解为几个较小的部分,然后,再透过各部分的现象,把握其本质,并寻找出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我们认识事物常用的方法。分析,可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事物的本质抓住不放。从思维的角度看,分析,也就是在感知基础上运用明确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等方法的一种思维形式。
俗话说:“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它的意思是比喻有些人在做事、解决问题时找不到突破口。分析,可以帮助你避免犯“老虎吃天”错误。我们有些同学写议论文,有时如“老虎吃天”,束手无策;有时则“囫囵吞枣”,不解其味;有时在论题的外围作无休止的“兜圈儿”,却没有触及论题的核心;有时与论题背道而驰,南辕北辙;有时虽于论题持同一方向“前进”,但它显示的“轨迹”却与论题本身的若即若离,无法完全一致地重合;有时,则出现了“高空作业”,唱高调,说空话,名词术语满天飞,使人读后如坠五里雾。如此种种,难道与不懂得分析,不善于分析,没有必然的关系吗?
练习分析能力,可通过以下一些方法进行。
1、利用课本作为分析的材料。语文课上,要改变只是听教师讲自己不动脑筋的习惯,努力将分析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能主动向老师提出一些问题。
2、找一些成语、寓言进行分析。如“三人行必有我师”、“龟兔赛跑”、“守株待兔”、“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这些成语或寓言中,都蕴含着辩证法。可以选用其中的某几个,通过分析,把握其实质,并加以引申,写出应有的教益。
3、收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分析。如有些材料列举了许多名人著书立说都花了大量时间的具体数字。数字没有生命,但它们却很能说明问题。说明了什么呢?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些数字,表明了这些著名人物在治学和创作上一丝不苟的态度,艰苦勤奋的作风,锲而不舍的毅力。为什么治学、创作需要这样的作风和品质呢?因为要认识一个事物,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一个过程,只有如此才能攀登高峰,夺得胜利。根据这样层层深入如剥笋般的分析,再辅之以生动、典型的例子,如写一篇题为《发人深思的数字》的议论文,也就不至于一筹莫展了。
4、对一些现成的作文题,进行分析。所谓“现成”,指的是有范文可找的,如《说“怕”》、《谈谦虚》等。先思考,像这样的题目可从哪些方面去写,然后在阅读范文,以便将自己的分析所得与范文的内容进行对比,加深印象。对于范文的经常性的分析,努力以思促写,这就可以保证我们的作文,有营养可以补充,有榜样可以借鉴。
四、善用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朝多种多样方向变化“探试”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是思維广阔性的反映。“反其意而用之”,在作文中,这种形式是经常被采用的。例如,有些成语、俗语,是旧意识的反映,如“出头椽子先烂”、“各人自扫门前雪,别管他人瓦上霜”,可对此加以分析,提倡敢于当“出头椽子”。鼓励大家既要扫自己的“门前雪”,又要管他人的“瓦上霜”。又如成语“东施效颦”,常用来指盲目模仿别人,以致学习别人的缺点留笑柄。其实从东施的主观动机出发,“效颦”不也是爱美、追求美的表现么。还有“班门弄斧”,我们可以历史地看待这个典故,反其道而行之,“弄斧”必到“班门”。
对于这一类的“反其意而用之”,在写作时,一定要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严肃地探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惟其如此,才能起到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目的,否则,就容易哗众取宠,混淆视听,反而搞乱了人们的思想。
为了解决问题,我们的思想,总得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延伸”。思想的发展,要灵活,有变化。有时,朝着一个目标想下去,“此路不通”,那就得学会“绕道走”,从侧面去想一想;“另辟蹊径”的结果,可能就会“柳暗花明”。有时,朝正面想,“此路不通”,则不妨回过头来想一想,朝相反的方向想一想,可能这是就会享受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喜悦,出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奇迹。“反其意而用之”,其目的就在于此。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可在立意、选材、构思上鼓励学生锻炼求异思维。立意时,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发掘,努力做到“言人所欲言”,“言人所未言”;选材时,引导学生选择“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材料;构思时,鼓励学生不妨来个反弹琵琶、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评讲作文时,在全班评读佳作,鼓励学生积极投稿,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创作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强化求异思维的作文训练,有助于开拓新的思路,取得独特而新颖的见解。正如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佛罗斯奥说过的那样:“即使同一个鸡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看它,形状便会立即不同了。”我国宋代散文大家苏轼在《题西林壁》诗中也说过类似的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古人曾云“一树梅花万首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因此,在审题的构思的过程中,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人们共同认识和观点中寻求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广辟路径,择善而从之,文章定可翻出新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