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关门记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123456789zyl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吃晚饭的时候,关大爷和自己的儿子关晓宁又开始拌嘴了。
  这爷俩只要是一说话,就肯定崩,哪怕谈论的话题观点原本一致,爷俩也能怼起来。用关大娘的话说,这爷俩是“前世冤家”。关大娘总想在爷俩之间做调解,可是说谁,谁也不服谁。关大娘摆弄不明白这爷俩,愁得跟邻居诉苦。邻居却说,家家都一样,儿子和老子就是说不到一块去。听到别人家父子关系也不是十分融洽,关大娘的心里总还算宽慰些。
  关家父子这回拌嘴,并不是因为自己家的事,而是因为小区的事。说具体点儿,是因为小区大门的事。
  关大爷居住的小区是个老旧小区,没物业管理,小区的大门形同虚设,一年四季大敞四开,外面车辆随便进出,甚至还有外来车辆停在这里过夜的。天不亮,停在住户窗户底下的车便轰隆隆发动起来,噪声扰民,为此,小区的住户没少和外来车主吵架。不止是车,外人出入也如同走平地,小区里常丢东西,偷鸡摸狗的事时有发生。有一次,一个姑娘下夜班回家被坏人尾随,跟着上楼欲行不轨。要不是正好被下楼的邻居拉开,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居住环境不好,住户怨声载道。
  那一年的某一个夏天,关大爷和邻居在楼下乘凉,说到小区的环境,都一溜儿的愁眉苦脸。
  老张头说:“其实,咱小区也就4栋住宅楼,一共300户居民。按理说,户数不多,应该是清净规整的小区。就因为没人管,所以脏乱差。不能这样下去,咱们得想办法管理起来!”
  “怎么管?”有人七嘴八舌地问。
  “小区自治,咱们自己管理自己。”老张头坚定地说。
  “我看行。具体怎么做?”老张的意见得到了众人响应后,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老王头补充说:“年轻人上班忙没时间,我看呀,咱们几个退休老党员冲上前,管理我们的小区,最靠谱。”
  “行,我同意。”关大爷举手赞成。
  “可说好了,咱们管理小区,都是义务的,没报酬。一要报酬,就啥事搞不成。”老王头铁了心,握了握拳头。
  一拍即合,几位退休老党员开始行动。他们一致同意,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小区大门关起来。
  当天晚上,关大爷在晚饭时向家人正式报告:“我参加了小区自治委员会。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关上小区的大门。”
  儿子一听就不干了,直摇头:“爸,你那么大岁数了,在家颐养天年不好吗!参加啥小区自治委员会?还义务奉献,图啥呀?那可都是得罪人的事。再说了,咱小区那个大门,就凭你们几个老头,肯定关不上。”
  “我非要干,我才不管你说的这些大道理!你看我能关上大门不!”话不投机,关大爷又和儿子呛呛起来,一顿饭,劝老子不是、勸儿子不是,关大娘吃得憋憋屈屈。
  入秋季节,小区开始自治。70多岁的关大爷、焦阿姨、60多岁的王叔孙姨老两口等,十来位退休党员组成志愿者,开始了管理自治。他们拉上大门,用锁头锁住,派人轮流看守。小区住户的车出入时才给开锁,不是小区住户的车,不让进。有些外来人员因为占不到便宜,便趁大门没人的时候,砸开门锁,开车进入。有时因为别人占了自己原来的车位,还砸别人的车玻璃,划伤别人的车漆,还恼羞成怒地威胁老人:“你等着挨收拾吧!”
  这形势让关大爷犯了愁,难道真像儿子关晓宁说的那样,这个大门真就关不上?
  /二/
  时间到了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常规生活。为抗疫,社区开始派专人在小区门口值班值岗,小区大门不能任意通行,要出示居民出入证。这样一来,就限制了外来车辆进入小区。
  因为社区值班人手不够,关大爷等几户居民便当起抗疫志愿者,在小区门口站岗,开门锁门。为了让上一个班的王阿姨早点儿“下班”,关大爷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到岗。这天,两人交接班的时候,王阿姨还给关大爷讲了一个有趣的事——
  那一天,天气特别冷,晚间气温骤降。王阿姨多穿好几件衣服,还在最外面裹上了老伴儿的棉大衣。王阿姨戴一顶毛线帽,外面又扣上棉大衣的帽子,戴着护目镜,又武装上双层口罩,整个人捂得严严实实。远远的,站岗的王阿姨看见自己的儿子开车渐渐行近,约莫着是从城南开来,要给自己的姥姥送点儿吃食。王阿姨看见儿子把车停在大门口,来到自己面前,开口要咨询进入小区需要办什么手续:“阿姨!”
  王阿姨听见儿子对自己的称呼,心里暗暗笑了,嘴上不肯承认:“你管我叫啥?”
  儿子听面前这位老人问这话,以为是自己把对方称呼老了,就改口叫大姐。王阿姨又摇摇头:“啥大姐呀?”
  这时候,儿子又急忙改口:“美女。”
  王阿姨终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见面前的儿子满面狐疑,王阿姨才吐了口:“快叫妈!”
  儿子看着面前的这个老人,大棉袄二棉裤,帽子口罩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加上光线昏暗,根本看不出来是自己的妈……
  “你说有意思没,我儿子管我叫大姐!”王阿姨说着,忍不住笑了。
  关大爷没笑,他心里挺不好受的。他催促着王阿姨:“快回家,上楼暖和暖和。”
  王阿姨“下班”了,关大爷“上岗”了。夜色渐深,关大爷的儿子关晓宁从单位加班回家。他走进小区,看见大门口的路灯下,关大爷正忙碌的身影:手里拿着钥匙,正给进出大门的住户开门、锁门……大门口的喇叭传出带着东北口音的防疫宣传声:“只要还有一粒米,不往人多地方挤。只要还有一滴油,待在屋里不露头。只要还有一根葱,不往菜市场里冲。只要还有一口气,待在家里守阵地。我在家,我骄傲,我为祖国省口罩。”
  关晓宁鼻子有些发酸。他走到关大爷身边:“爸,你回家吧,我替你站岗。”
  关大爷却不干:“不行,你穿得少,可别冻着,麻溜上楼去。我再站一会儿,你刘大爷就来接替我了。”   关晓宁没再坚持,上楼了。
  借着抗疫的东风,小区真正实现了封闭管理。小区的大门由铁将军把守,几位退休老党员轮流值班,负责给住户开门、关门,保障安全。开车的居民也自觉遵守规定,进出大门时都耐心等待,有的还主动下车,帮着开门锁门,不怕麻烦。
  小区自治后,麻烦点儿他们心里也高兴,因为住户有了自己的固定车位。关大爷等志愿者给居民画车位,向每位车主收了100元钱工本费。工程施工完,做了一下成本核算,人均消费才70元。志愿者又把剩余的30元钱挨个给退了回去。
  有人说:“你们跑市场、买材料,来回打车、坐公交,都是自掏腰包,剩下的这点儿钱,就当给你们跑腿钱了!”志愿者不同意:“一分钱都不留。党员都是义务奉献,要是收大家的钱,活动就变味了。”老党员们又把30元钱返给住户,让大家非常感动。一番苦战,小区自治初见成效,居民的精神面貌也不同以往,笑容多了,怒气少了。
  每天,关大爷一回到家,拿起碗筷,就开始念叨小区的新鲜事:“今天社区书记来了,表扬咱小区的一位公司白领,给社区送了云电话,能自动拨号、自动记录,不用社区社工再哑着嗓子、每天打几百个电话询问居民体温情况了!”
  “这么高级啊,得花很多钱吧?”关大娘饭也顾不得吃,关切地问。
  “人家是为抗疫做贡献,捐的,不收钱。”关大爷竖起大拇指。
  “真是个大好人,儿子,你说这人好不?”关大娘发自内心地称赞。
  关晓宁眨眨眼睛,没接话。
  /三/
  这天,小区发生了一件大事,原来的大鐵门被拆掉,换了一个遥控门,还多了一个黄色的升降杆,可遥控升降:按一下遥控器,杠杆升起来;再按一下,杠杆落下来。外号叫“老消极”的肖师傅(这人说话阴阳怪气,总说消极、负面的话,所以大家叫他“老消极”),按着手上的电钮,看杠杆一升一降,像小孩子一样开心。
  王阿姨不高兴,上前阻拦“老消极”:“没车的时候,你别按啊!费电不说,也影响使用寿命。咋说这玩意也是有使用次数的,按一次少一次。”
  “老消极”瞪了王阿姨一眼,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遥控器:“就你事多,我还没玩够呢!”
  “这遥控门花多少钱安的?”有人关心地问。
  “没花钱,是关大爷的儿子送的,为了防疫。”王大爷神采飞扬地告诉大家。
  “关大爷儿子捐的?太厉害了!”众人竖起大拇指,关大爷也在众人的赞许声中频频点头。
  儿子关晓宁给小区捐了一个遥控门,本来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可是到了晚饭时间,父子俩又在饭桌上吵吵起来。
  “爸,我不是告诉你别告诉别人说那个门是我捐的吗!”儿子一脸的不高兴。
  “我也不是主动说的,是别人非得问,我才说的。”关大爷也不乐意了。
  “我的老板是区人大代表,那天我偶然跟他说咱小区大门的事,是他主动提出来要给免费安装一个遥控门,免得你们几个老头拿着钥匙跑来跑去地开门、关门了。也不是我捐的,弄得像是我干的好事一样。”儿子像机关枪一样,念叨个不停。
  “这是做好事,应该让别人知道。”关大爷固执己见。
  “我和我的老板都不是为了让别人称赞,你显摆个啥?”关晓宁的嘴也不让份儿。
  “得,这爷俩又不高兴了?”关大娘心里一阵紧似一阵。
  这时,关大爷忽地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拍——关大娘一看,妈呀,不好,莫非这吵嘴要升级了?!
  没想到,关大爷不再接儿子的话茬儿,而是对关大娘说:“是不是还有啤酒?你拿来,我要喝一杯!”
  关大娘没敢问为啥要喝酒,只转身去开了冰箱的门。
  不知道为啥,关大爷今天没和儿子继续“辩论”下去,也不像以前那样,非得把话题说得一清二楚不可。
  这天上午,社区书记带着几位社工、还有一个生活频道的记者来小区,说是要开个会,总结小区自治管理的好经验,并在“七一”到来之际,向几位退休老党员表示敬意。
  “老消极”也申请参会。
  “人家是党员开会,你也不是,你掺和个啥?”王阿姨不给“老消极”好脸色。
  社区书记却张罗“老消极”落了座:“群众可以参加,给党提意见嘛。”
  “那我就说说。”“老消极”一点儿也不给别人机会,自顾自地说了起来:“小区自治以来,我的这些平日里的老哥们儿、老朋友、老志愿者无私奉献,齐心协力给大伙儿办好事。他们是有目标的人,不为经济利益。说句真心话,我想加入你们,我想加入党组织。”
  没等“老消极”说完,在座的全体人员便开始鼓掌,大伙儿被一种崇高的精神鼓舞着,仿佛三伏天喝了冰汽水般让人舒坦……
  其实那天管老伴要酒喝,便是因为自己想通了:要知道连“老消极”这样的思想觉悟都被自己这帮老党员带动了,关大爷的心里特别舒坦。至于那个和自己一样倔脾气的儿子,虽然他嘴上说现在讲奉献的人少了,但他和公司的老板给小区安遥控门的行动,不就是奉献吗!现如今,小区的大门关上了,父子俩的心门却敞开了。
  他一仰脖,美美地来了一口酒……
其他文献
消逝的师徒  毕业于青海大学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的谷猛,原本只是把供职的公司作为一个跳板过渡,先积累些职场经验,待羽翼丰满后再跳槽远走高飞,毕竟一个不到200人的工厂实在是太小了,发展机遇与大企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谷猛自己都没有想到,在这家公司一干竟然就是10年。  翻开锦州东佑精工有限公司青年员工谷猛的成绩单,着实令人惊诧——锦州市科学进步奖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申报国家专利15项,发表专业技
期刊
一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61年所作,赞美了女民兵“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颂扬了新中国妇女崭新的时代精神风貌和随时准备保卫祖国的非凡志气。  就在同一年,一部歌颂海南琼崖苏区女兵的电影《红色娘子军》上映,完美地响应了毛泽东的这首诗。  电影改编自作家梁信于1959年发表的电影文学剧本《琼岛英雄花》,取材自海南红色娘子军连的真实革命事迹
期刊
1  我出生在贫困农家,身为长女,要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在他们下地干农活儿时,我的主要任务是照看弟弟。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不错,喜欢古诗词,初中毕业那年,中考发挥失常,没能考进吃饭不要钱的师范学校。我再也不想花父母的钱读书了,想找事做,为家里挣钱。正巧,村小学招一个代课老师,每月有120元的收入,我应聘并被任用。  有收入,还能照顾家,好得简真不能再好了。可惜好景不长,不久,村小学合并到乡中心学校,
期刊
英国专家史密斯和拉扎尔曾全面调查过全球的彩票赢家,发现世界上70%的彩票中奖得主,最后都会被“财富的魔咒”所诅咒,最终破产或生活落魄。比如英国男子卡罗尔2002年中奖97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8800万元),10年时间巨款被其挥霍一空。2019年,记者拍摄到卡罗尔一身污垢地做煤炭运输工。  虽然看似不可思议,但其实有一定内在逻辑。通过幸运中奖获得巨额财富的人,如果年纪较小或受教育程度较低,往往不具备
期刊
在持续升级的“教育军备竞赛”下,不少孩子也“躺平”了,缺乏人生目标和理想,缺少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习只是一件无奈和被动的事。更有甚者,有些孩子对任何事都缺乏激情,提不起兴趣。  “躺平”“虎妈”“狼爸”“教育内卷”……一波波词汇流行的背后,折射出社会对于教育难以平复的焦虑情绪。  不停被抽打的陀螺  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曾发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了“空心病”,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感觉不
期刊
在父亲眼里,过日子就得天天都像过劳动节。  父亲八十有三,除了血压有点儿高,身体还算硬朗。我们村里那些比他小10多岁的老人早就在家颐养天年了,他却一点儿不听劝,一根筋,就爱干活儿。  劳动可是父亲一生的嗜好,庄稼院里的活计一干就是70多年,到现在一点儿没干够。他微微驼起的背,干瘪如柴的双手,无不写满劳动的沧桑。他打趣道:“什么时候我身体弯成一个句号,人生结束了,劳动才能结束。”  父亲不服老,和母
期刊
那年我8岁,跟着大我4岁的堂姐去二姑家玩,回来时,堂姐说:“走山路吧,山路近。”走到山半腰发现一片甜瓜地,堂姐瞅瞅四下无人,摘了两个大甜瓜,还要再摘,我轻声提醒她:“别摘了,一会儿来人了,逮住咱就坏了。”堂姐不听,摘了十几个才罢手。堂姐一手扶着搭在肩膀上装甜瓜的布口袋,一手拉着我,一路小跑往家赶。  走了不到二里山路,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黑了下来。我俩加快脚步,经过一片松树林时,突然冒出一个人,横在
期刊
“老同学,多日不见,你怎么成杨贵妃了?”小玉赤裸裸的调侃让我情何以堪,我的笑容顿时僵住了。谁不想拥有小蛮腰?谁不想拥有小细腿?可我抵不住美食的诱惑呀。好在老公也是那种心宽体胖的人,不嫌弃我,只是也偶尔有意无意地提一嘴:“瘦一点儿更健康。”  这天,老公不知搭错了哪根筋,执意要减肥。他是那种雷厉风行的人,当天就去按摩店花1000元办了卡。此后每天在店里按摩一小时,两个月过去,还真瘦了三斤。  “老婆
期刊
和大蓉一起逛公园,大蓉的女儿麦豆好路不走,专挑不好走的路。刚下过雨,公园里有一段土路泥泞不堪,麦豆却一脚踏了进去,我忙制止她:“别走这里,小心弄脏了鞋。”  麦豆不听我的话,瞪着眼睛瞅瞅大蓉,大蓉示意让我绕路走,她陪着麦豆走泥路。大蓉对女儿也太溺爱了吧,我刚想说她几句,只见她从包包里取出两副鞋套,和女儿挽起裤腿各自套脚上,母女俩边走边笑,玩得不亦乐乎。  我在路口等了好一會儿,这母女俩才在泥路里嗨
期刊
如果再回到2016年,我们还会选择流量明星吗?那个夏天,“纯情男孩”吴亦凡被网友小G娜曝出床照,人设扫地。可他却在之后的几年内,依旧立于不败之地。2016年就像个爆发点,流量出演的高票房烂片挑衅着观众,令人咋舌的应援金额刺激着网友,偶像经济以不容抗辩的姿势到来。  在此之前,韩流、偶像、应援在大众印象中是专属于一小撮追星族的事,“与我无关”。在这之后,乐坛、影坛、舆论,都主动或被迫地对这股风潮卑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