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合于21世纪的人才是教育的主旋律,而作为实施教育的学校更是肩负历史使命,而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因此作为课堂教育的主要对象——学生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最终因素。
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
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最后,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
总之,学生获得知识主要来自于课堂,在当今大力提倡和是实施素質教育以及人才工程的今天,课堂教学改革必须继承传统教育,更要走出传统教育模式,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合作教学是导向。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1)课前协作式 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
(2)课内讨论式 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
(3)课后研讨式 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或解决)某一问题(比如课题研究),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合作学习的组织
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充。
(2)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
合作学习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
三、合作学习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怎样的合作更有效。一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二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教师只有明确了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才能去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比如问题如何提出?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以什么形式组织等等。三是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四是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依赖学生自己完成,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完成的。对于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如何记录,如何汇报,如何补充等都应该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通过评价,有效地促进合作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2)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3)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相对固定。 由于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基本上是根据班级学生座位的安排进行就近组合,因此就必然会随着学生座位的变动而变化。另外,不同学科的分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给数学合作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带来困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与班主任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数学合作小组的稳定性,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合作教育是新的教学理念,我们每个教学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它,努力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尝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愉快地学习到丰富的文化知识。
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
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最后,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
总之,学生获得知识主要来自于课堂,在当今大力提倡和是实施素質教育以及人才工程的今天,课堂教学改革必须继承传统教育,更要走出传统教育模式,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合作教学是导向。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1)课前协作式 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
(2)课内讨论式 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
(3)课后研讨式 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或解决)某一问题(比如课题研究),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合作学习的组织
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充。
(2)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
合作学习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
三、合作学习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怎样的合作更有效。一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二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教师只有明确了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才能去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比如问题如何提出?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以什么形式组织等等。三是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四是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依赖学生自己完成,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完成的。对于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如何记录,如何汇报,如何补充等都应该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通过评价,有效地促进合作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2)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3)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相对固定。 由于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基本上是根据班级学生座位的安排进行就近组合,因此就必然会随着学生座位的变动而变化。另外,不同学科的分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给数学合作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带来困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与班主任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数学合作小组的稳定性,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合作教育是新的教学理念,我们每个教学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它,努力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尝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愉快地学习到丰富的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