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良学习品质及习惯的行为矫正之管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r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中小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学习无兴趣的现象,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思进取;缺乏学习热情和动力学习信心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有的甚至视学习为沉重沉重的负担,认为是家长或教师逼迫自己进行学习,在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对抗心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自信,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树立自信、自尊和自立的学习品质呢?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加强与学校德育教育的配合力度,积极开展主题班队会与周会,建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使具有不良学习品质的学生无空可钻。使之在班级文化氛围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批评。
  
  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性格决定命运,教育改变性格。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品质是在后天的教育中形成的,后天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学习品质的优劣则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上,班主任和学习德育负责人应该深思熟虑,建立起一整套具有科学性、示范性、民主性、可行性的学生学习品质教育网络。正如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学习品质。”学习品质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如少年文明礼貌的习惯是通过人际交往形成的,遵守集体纪律的习惯是在集体生活中形成的。在学习品质培养过程中要教育少年儿童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引导他们从学习的每一环节人手。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聚沙成塔”,逐步积累,终成良好的学习品质。由此可见,这就是教育学生进入良好学习品质的基点。
  
  二、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方式与教学风格,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调整学习心态,达到“我爱学习”的效果,甚至消除厌学情绪。
  
  人才学和心理学的主旨概念中谈到:人的发展才能是多方面的,而创造才能才是才能的本质。“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奈斯比特)”新课程呼唤教师的专业创新意识,它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进行研究,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它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的将学生习性品质的培养与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进行整合。使教育与教学达到合二为一的目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构成,更应关注学生与学习有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发展,而且教师的关注目光应从近期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人格尊严、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等)走向远期关注(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学习基础),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带着希望和自信离开教师和学校。当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完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时,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达到“我爱学习”的效果,甚至消除厌学情绪。
  
  三、加强学法指导和训练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以此来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充满学习需求,形成认知内驱力,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教师把捕鱼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地探求知识和能力。很多学生效果不明显,不是没好好学习,而是学习方法不当。科学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学生在智力上的不足,也能在学习中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消除良好的学习品质。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可能受益一时,但掌握一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却能受益一生。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也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学习方法法指导上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并将其有机地融洽在学科教学中,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规律:学习内容与学法指导相统一的规律;理论联系实际的规律。即教师将理论指导寓于实际运用中,使学生在学习——练习——巩固——应用中实现学法的正迁移,这也符合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思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规律。具体指如动机、兴趣、意志等对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等。学法指导与教法相长相结合的规律。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好的学法以好的教法为前提而获得的,好的教法又是保证好的学法得以运用而选定的;学法指导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规律。学生运用学法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只有适应才能发展,适应是发展的前提,是发展的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优化。
  
  四、积极发行学生的闪光点。是学生自己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无处不在,从而坚定信心信心。改善学习品质。
  
  曾听过这样一段笑话:让牛和马去赛跑,结果牛输了。我觉得但这并不能证明牛的自不量力,而恰好表明让牛和马去赛跑的人的愚昧无知!做教师的要认清学生的才能和专长,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激发他的学习热情。
  新课程倡导以促进学生素质和个性充分发展为主旨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即以师生平等互助合作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两个过程的和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关系的和谐。形成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这样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这种需求,就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火花的引线。教师在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上必须关注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激发起探索求知的欲望。教师在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运用赞美、表扬、激将鼓励等方式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并以它作为支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学习品质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润土细无声的过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品质培养,具有长期性,必须坚持“反复抓,抓反复”。“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反复进行训练。还可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洽的语文教育体系。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低效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也影响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研究、寻求克服这些现象的有效对策,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低效现象 现象的成因 采取的对策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老师在课堂上教得认认真真,或者讲得疲惫不堪,可不少学生却学得三心二意,懈怠厌倦。思想
[摘要]加强文化史教学,是新编历史教材的突出特点之一。然而文化史教学长期以来是高中历史教学的“软肋”,不少历史教师对文化史教学不够重视,对文化史所涉及的知识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授课时由于底蕴不足。大多只能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操纵,教师授课的目的就是力求与高考的方向和要求接轨,鲜活的文化史教学几乎因此而窒息。那么如何才能让文化史注入时代的活力,让文化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
[摘 要]当然的美术教育,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忽略了“以陶冶感情为目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美术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熏陶,做到真正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 人文素质    我国的学生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就是我们常说的美育——审美教育。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目前的初中物理课程中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写作原本是一件简单的事,是一种倾诉,是一种交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抒写。而在考试作文中常见学生绞尽脑汁费劲心思才挤出一篇空洞乏味平淡无奇的文章来。究其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和学校里,接触面窄,对社会缺乏认识,觉得没什么东西可写,二是学生不善于捕捉自己现有生活中的浪花,有些有意义的事情当时没有记录下来就成了过眼云烟,等到作文时再回顾起来就有些模糊不清,叙述不详了。因此学生在考场上“巧妇难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对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怎样让学生在品读中有所思考,在感悟所收获?教师应能够引领学生发现文字的细节之处,沙里淘金,找准切入点,或读中思考,或读中感悟,或读中想象,或读中体验。给学生顿悟和惊喜,让其领略和享受母语的精妙无限与魅力无穷。    一、重点字词处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极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被称为“锻炼人的思维体操”。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启迪学生的思维去积极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分强调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思维训练,较少考虑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性,不利于作为人整体和经验,更要有必要的外部剌激与学生内部条件形成恰当差距,使其产生“空有尽而意无穷”的“愤悱
刚参加工作时,我指导学生作文总离不开辅导资料上的例文;为应付考试,甚至自编几篇“范文”,以便学生在考场上灵活裁剪;只顾着语言形式如何华丽,不太管文章内容是不是老调重弹。我那时还教小学,学生一写《上学》,基本上都这样开头:天空瓦蓝瓦蓝的,万里无云,我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花儿向我点头,禾苗向我招手(其实我们这没水稻的)。要是写“好人好事”,一般都是这样的情节:放学路上,有一位老奶奶过马路,一不小心
学困生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问题,是学校和班主任最头痛的大事。学困生的存在,直接关系到学校及班级工作的好与坏,更关系到班级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和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于本县第一中学的一名化学教师兼班主任共同进行了探讨和实践。现谈几点体会,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尊重学困生,保护自尊心    学困生
[摘 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对高中学科教师德育功能发挥的必要性进行简要梳理,然后提出高中学科教师德育功能的具体发挥途径。  [关键词]墒中学科教师 德育功能 发挥    德育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教育话题,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高中阶段的德育实践时,却常常对其结果有诸多的不满与遗憾。无庸置疑,我们国家对中学的德育工作是重视的,从德育目标的确立到德育内容的规范,从课程的设置到德育队伍建设,但与如此巨大的投入相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