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实施以来,音乐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音乐体验,对音乐的知识技能有所忽视,甚至似乎已谈忘了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和歌唱技能的培养。“轻声唱法”曾经是针对喊唱而提出来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正确认识和运用“轻声唱法”,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轻声唱法;歌唱状态;情境启发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6-0057-02
一、“轻声唱法”的提出与内涵
“轻声唱法”提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音乐界人士目睹十多年来口号式唱歌对下一代的不良影响而郑重的呼吁。轻声唱法一经提出,便在少儿音乐工作者和中小学音乐教师中产生强烈反响与共鸣。多年来,音乐教师们都在努力地让学生的歌声轻柔、优美一些。但是,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如憋着唱歌、虚声唱歌等,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们的认识偏差。“轻声唱法”应该具有这样的内涵:它是有气息支持的、音量较小而声音集中的一种歌唱方法。
二、提倡“轻声唱法”的意义
1.有利于保护声带。小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大声喊唱等不正确的发声,容易导致声带疲劳、甚至充血,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有利培养学生敏锐的乐感。轻声歌唱时学生才有可能用耳朵听自己的声音和别人的声音,进而调节自己的音准、音色、声音状态,更深入地体会音乐的美,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理解力和表现力。
3.轻声歌唱声音集中,有利于找到头声的歌唱状态。而头声歌唱状态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是获得美好童声的关键,因此,训练学生掌握头声唱法是音乐工作者和音乐教师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大声歌唱容易使学生听觉神经疲劳,注意程度降低,导致抑制状态,影响歌唱效果,难以获得歌唱的美感享受。
4.有利于声音的统一、和谐,练习合唱尤为明显。
三、当前“轻声唱法”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由于教师的认识偏差、练习要点的掌握不当等原因,音乐课上出现下列现象:
1.憋着唱。学生憋着嗓子唱,音量小了,但声音不通畅,主要原因是发音器官处于紧张状态,发声状态放松不够。
2.虚声唱。表现是音量小了,声音也不紧,但是声音是虚的,没有力度感和竖直感,这样的声音缺乏表现力,原因是气息的支持没有跟上。
3.因为在学习中碰到了上面的问题,教师就否定了“轻声唱法”,或认为对孩子来说难于掌握而放弃了,依然放任其喊唱。
四、学习“轻声唱法”的练习方法和步骤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除了正确认识“轻声唱法”的内涵,还要有正确的练习方法。
(一)气息练习(歌唱时的呼吸练习)。
要获得气息支持的漂亮歌声,呼吸练习至关重要。它可以分三步训练。
第一步,纯呼吸练习。
1. 体会正确吸气时腰部的感觉——腰部系皮带处一圈有饱胀的感觉。方法:双手插腰,或单手贴肚脐处,身体放松,直立或端坐,找到吸气时的正确感觉(不可过分),并抓住这种感觉,照此方法坚持练习,强化效果和能力。
2.不同呼吸状态的练习。不管是哪种呼吸练习,腰部感觉是相同的。
慢吸缓呼:闻花一样把气慢慢吸入腰部,要求口鼻同时吸,吸得深,保持几秒后缓缓的、均匀的吐出来,要吐成一条线,不能断;较熟练后,提高要求,吸气时伴扬眉动作,体会身体是一种舒畅的打哈欠的感觉。
快吸急呼:在哈欠的状态下,模仿狗喘气。这个练习腰部感觉特别明显。
第二步,说话时的呼吸练习。
保持打哈欠状态一口气说话,能说多少就说多少,然后吸气重新开始。例:一呼噜二呼噜三呼噜……一个黄鹂鸣翠柳二个黄鹂鸣翠柳三个……
第三步,歌唱时的呼吸练习。
1.母音练习。
慢吸缓呼→快吸急呼,都是在哈欠状态下练习,要求气息连贯声音统一。
2.歌曲练习。
用母音练习时的感觉歌唱,练习初始,可打破歌曲的乐句划分形式,把每个乐句都分成一个个小乐句进行练习,句首强调快吸;掌握后再按歌曲的原乐句形式练习,每个字都不能脱离气息。
(二)轻声练习,做到有感情的轻声歌唱。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气息的歌唱以后,就可以训练轻声唱了,这样训练的轻声唱法就不会走形。练习也分三步。
第一步,让学生轻下来。
1. 哼鸣练习。
微笑的哈欠状态,口舌放松,轻松的哼唱,口中像含半口水。一口气唱长音,快吸接着哼唱。检查哼唱正确与否可以张开嘴唱,边唱边随意张动嘴巴,声音不变为正确。用哼鸣唱,学生自然就轻下来了。注意气息,每次吸气腹部应有明显的往外推的感觉,这个练习很利于训练头声。
2.用闭口音练习(u、lu),声音也自然会轻下来,让学生仔细体会轻声感觉。
3.软起音练习。起唱的第一个音(字)很重要,一定要唱好。口腔打开像含一口水,上颚是咬苹果的动作,用咬空了的感觉唱。
第二步,渐强( )和渐弱( )练习。
气息的支持要自然而有力,先用哼鸣或母音练习,再用歌词练习。要注意训练力度变化时气息的灵活运用与控制,力度弱的时候气给的少,反之则多,重点是要求力度的变化没有痕迹、自然,这时的气息必须是稳定、均匀、自如的。
第三步,情境启发。
学生具备了较稳定的气息以后,教师很重要的工作是情境启发。如果学生的学习一直比较被动,容易表现为声音憋闷、呆板,没有生机也缺乏表现力。教师应从练习的歌词、旋律的情绪特点着手,启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在愉快、积极的状态下练习。
启发:想想月亮爬到树梢上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在学生思考和议论后,再引导他们一边想着那画面,一边用优美抒情的歌声唱出月夜的宁静美好。
这一首练习曲没有歌词,需从旋律着手。学生初步识谱以后,边哼边想这一3/8拍旋律乐句给人的感觉,学生会说有一种轻轻摇荡的感觉(因为学生已熟悉3/4拍的旋律感觉)。教师进一步启发,两个年轻人郊游到湖边,他们划着小船浏览着大自然的美景,微风吹来,小船轻轻的摇荡,不由兴奋的哼起歌来……
当学生进入一种愉悦的情境之中时,情绪自然就放松了,就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轻声歌唱的优美动人了。
五、需要注意的问题
1.“轻声唱法”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声音训练的基本方法,可以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声音训练、歌唱教学的主要手段,但不应是唯一的手段。因为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情感特点,抒情优美的歌曲用轻声唱法更合适,即使在表演时也可以采用。像《我们的田野》、《红蜻蜓》等歌曲用轻声唱法合唱,效果是非常出色的。而教材中活泼开朗或是坚定情绪的进行曲一类,则不必一直用轻声唱法,可以在歌曲的演唱巩固以后,让学生增加力度,在微笑的哈欠状态下歌唱。
2.用“轻声唱法”唱歌,并不是说从头到尾都要一样轻、一样弱,它同样要求有力度层次,而且这种要求的层次、难度更高,因为力度变化更细微,更难表现。
注:
谱例①②均引自小学音乐教科书第11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其中谱例②选自歌曲《桑塔露琪亚》
参考文献:
[1]王福增.声乐教学笔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2]叶纯之蒋一民.音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3]小学音乐教科书各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吴小春】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轻声唱法;歌唱状态;情境启发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6-0057-02
一、“轻声唱法”的提出与内涵
“轻声唱法”提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音乐界人士目睹十多年来口号式唱歌对下一代的不良影响而郑重的呼吁。轻声唱法一经提出,便在少儿音乐工作者和中小学音乐教师中产生强烈反响与共鸣。多年来,音乐教师们都在努力地让学生的歌声轻柔、优美一些。但是,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如憋着唱歌、虚声唱歌等,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们的认识偏差。“轻声唱法”应该具有这样的内涵:它是有气息支持的、音量较小而声音集中的一种歌唱方法。
二、提倡“轻声唱法”的意义
1.有利于保护声带。小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大声喊唱等不正确的发声,容易导致声带疲劳、甚至充血,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有利培养学生敏锐的乐感。轻声歌唱时学生才有可能用耳朵听自己的声音和别人的声音,进而调节自己的音准、音色、声音状态,更深入地体会音乐的美,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理解力和表现力。
3.轻声歌唱声音集中,有利于找到头声的歌唱状态。而头声歌唱状态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是获得美好童声的关键,因此,训练学生掌握头声唱法是音乐工作者和音乐教师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大声歌唱容易使学生听觉神经疲劳,注意程度降低,导致抑制状态,影响歌唱效果,难以获得歌唱的美感享受。
4.有利于声音的统一、和谐,练习合唱尤为明显。
三、当前“轻声唱法”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由于教师的认识偏差、练习要点的掌握不当等原因,音乐课上出现下列现象:
1.憋着唱。学生憋着嗓子唱,音量小了,但声音不通畅,主要原因是发音器官处于紧张状态,发声状态放松不够。
2.虚声唱。表现是音量小了,声音也不紧,但是声音是虚的,没有力度感和竖直感,这样的声音缺乏表现力,原因是气息的支持没有跟上。
3.因为在学习中碰到了上面的问题,教师就否定了“轻声唱法”,或认为对孩子来说难于掌握而放弃了,依然放任其喊唱。
四、学习“轻声唱法”的练习方法和步骤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除了正确认识“轻声唱法”的内涵,还要有正确的练习方法。
(一)气息练习(歌唱时的呼吸练习)。
要获得气息支持的漂亮歌声,呼吸练习至关重要。它可以分三步训练。
第一步,纯呼吸练习。
1. 体会正确吸气时腰部的感觉——腰部系皮带处一圈有饱胀的感觉。方法:双手插腰,或单手贴肚脐处,身体放松,直立或端坐,找到吸气时的正确感觉(不可过分),并抓住这种感觉,照此方法坚持练习,强化效果和能力。
2.不同呼吸状态的练习。不管是哪种呼吸练习,腰部感觉是相同的。
慢吸缓呼:闻花一样把气慢慢吸入腰部,要求口鼻同时吸,吸得深,保持几秒后缓缓的、均匀的吐出来,要吐成一条线,不能断;较熟练后,提高要求,吸气时伴扬眉动作,体会身体是一种舒畅的打哈欠的感觉。
快吸急呼:在哈欠的状态下,模仿狗喘气。这个练习腰部感觉特别明显。
第二步,说话时的呼吸练习。
保持打哈欠状态一口气说话,能说多少就说多少,然后吸气重新开始。例:一呼噜二呼噜三呼噜……一个黄鹂鸣翠柳二个黄鹂鸣翠柳三个……
第三步,歌唱时的呼吸练习。
1.母音练习。
慢吸缓呼→快吸急呼,都是在哈欠状态下练习,要求气息连贯声音统一。
2.歌曲练习。
用母音练习时的感觉歌唱,练习初始,可打破歌曲的乐句划分形式,把每个乐句都分成一个个小乐句进行练习,句首强调快吸;掌握后再按歌曲的原乐句形式练习,每个字都不能脱离气息。
(二)轻声练习,做到有感情的轻声歌唱。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气息的歌唱以后,就可以训练轻声唱了,这样训练的轻声唱法就不会走形。练习也分三步。
第一步,让学生轻下来。
1. 哼鸣练习。
微笑的哈欠状态,口舌放松,轻松的哼唱,口中像含半口水。一口气唱长音,快吸接着哼唱。检查哼唱正确与否可以张开嘴唱,边唱边随意张动嘴巴,声音不变为正确。用哼鸣唱,学生自然就轻下来了。注意气息,每次吸气腹部应有明显的往外推的感觉,这个练习很利于训练头声。
2.用闭口音练习(u、lu),声音也自然会轻下来,让学生仔细体会轻声感觉。
3.软起音练习。起唱的第一个音(字)很重要,一定要唱好。口腔打开像含一口水,上颚是咬苹果的动作,用咬空了的感觉唱。
第二步,渐强( )和渐弱( )练习。
气息的支持要自然而有力,先用哼鸣或母音练习,再用歌词练习。要注意训练力度变化时气息的灵活运用与控制,力度弱的时候气给的少,反之则多,重点是要求力度的变化没有痕迹、自然,这时的气息必须是稳定、均匀、自如的。
第三步,情境启发。
学生具备了较稳定的气息以后,教师很重要的工作是情境启发。如果学生的学习一直比较被动,容易表现为声音憋闷、呆板,没有生机也缺乏表现力。教师应从练习的歌词、旋律的情绪特点着手,启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在愉快、积极的状态下练习。
启发:想想月亮爬到树梢上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在学生思考和议论后,再引导他们一边想着那画面,一边用优美抒情的歌声唱出月夜的宁静美好。
这一首练习曲没有歌词,需从旋律着手。学生初步识谱以后,边哼边想这一3/8拍旋律乐句给人的感觉,学生会说有一种轻轻摇荡的感觉(因为学生已熟悉3/4拍的旋律感觉)。教师进一步启发,两个年轻人郊游到湖边,他们划着小船浏览着大自然的美景,微风吹来,小船轻轻的摇荡,不由兴奋的哼起歌来……
当学生进入一种愉悦的情境之中时,情绪自然就放松了,就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轻声歌唱的优美动人了。
五、需要注意的问题
1.“轻声唱法”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声音训练的基本方法,可以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声音训练、歌唱教学的主要手段,但不应是唯一的手段。因为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情感特点,抒情优美的歌曲用轻声唱法更合适,即使在表演时也可以采用。像《我们的田野》、《红蜻蜓》等歌曲用轻声唱法合唱,效果是非常出色的。而教材中活泼开朗或是坚定情绪的进行曲一类,则不必一直用轻声唱法,可以在歌曲的演唱巩固以后,让学生增加力度,在微笑的哈欠状态下歌唱。
2.用“轻声唱法”唱歌,并不是说从头到尾都要一样轻、一样弱,它同样要求有力度层次,而且这种要求的层次、难度更高,因为力度变化更细微,更难表现。
注:
谱例①②均引自小学音乐教科书第11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其中谱例②选自歌曲《桑塔露琪亚》
参考文献:
[1]王福增.声乐教学笔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2]叶纯之蒋一民.音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3]小学音乐教科书各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吴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