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时代的醒世寓言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122022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界大战》隐含着深沉的现实忧患意识,它的主题意蕴不是对人性悖论的展示,而是对全球化时代生态危机问题的变形反映,它通过对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的有力揭示、形象隐喻,构建出一部引人深思的醒世寓言。影片提出解决生态危机的基本策略:突破狭隘的人类中心观念,关爱一切生命、关爱自然,转变生存态度。
  [关键词]《世界大战》主题意蕴生态危机人性
  
  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显,人类的生存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对此。许多学科都做出了积极回应。近年在文艺研究领域就涌现出了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等新兴学科,且其影响正逐步扩大。这一影响也波及到电影领域,著名导演罗·艾默里克在《后天》中就有对气候变暖问题的理性直面和冷静思考《世界大战》是对全球化时代生态危机问题的变形反映,它通过对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的有力揭示、形象隐喻,构建出一部引人深思的醒世寓言。
  《世界大战》虽仅入围第78届奥斯卡最佳音响效果奖。但其深沉的现实忧患意识及深邃的理性思考仍显示出不容忽视的独特价值。影片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是运用电影技巧的大师。更是电影选材大师。回顾其众多电影佳作,我们会发现其涉猎的题材是相当宽泛的,有历史、科技、军事等众多领域,而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对人类生存境遇及命运走向的关注。如,《人工智能》与《少数派报告》着力探究的是科技进步与人类命运的矛盾纠结《第三类接触》与《E·T外星人》将目光投射到人类与外星生命的关系上,在更宏阔的视野中思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世界大战》实际上是延续着这样的思考,继续着这样的追问,在看似缺乏新意的外界生命入侵的灾难片叙述模式下,蕴蓄着斯皮尔伯格一贯的人类关怀。这种人类关怀,不同于作为一般文艺作品审美价值追求的人文关怀。二者虽然关注的都是人的问题,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但其间视野、胸襟有广狭之分。人文关怀局限于人类自身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等方面,而人类关怀则从整个宇宙自然出发定位人类的生存地位,反思其存在价值及命运走向。人文关怀秉承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它肇始于文艺复兴时期。而进入机器工业时代,尤其是过去的一百年。随着科技与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人类物欲的急遽膨胀导致了对自然的疯狂掠夺,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生态灾难频发,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人类不得不正视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世界大战》开头三足怪物出现前的电闪雷鸣完全可被视作一场生态灾难。与《龙卷风》里的场景颇为相似。怪物的出现看似突然,实则不然,它已存在很久了,只是一直深埋地下未引起人类的注意。这正如生态危机灾难的降临,在突发与不可逆料之外,实有其久远的根源。这根源就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漠视。过度垦殖、繁衍与掠夺。影片中小镇上的车水马龙、拥挤的人群、繁忙的港口就是人类文明极度发展的形象呈现。只是,形色匆匆的人们对此并不自知,只关心一己私利。甚而纠缠于家庭琐事。无暇他顾。人类在灾难来临时的懵懂、迷惑恰恰暴露出其无知,当真正大难临头时才四处奔散。惜乎为时晚矣。正如影片中人类被三足怪物追杀,濒临绝境,大自然也正在向人类索取血的代价以为补偿,这代价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更大。简言之。影片中外星生命对人类的疯狂屠戮实寓示着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报复。反过来讲,人类对大自然的侵害、掠夺,对被我们视为异类的地球生命的屠戮是否也如影片中我们之被屠戮一样残酷、血腥呢? 这样看来。斯皮尔伯格实际上将观众推到了一个不得不思考的位置上,要人类进行自我审视,尽管这种审视是被动的,但自有其价值。
  有些评论者认为《世界大战》主要探讨的是人性问题。甚至认为该片要什么没什么。对于后者笔者不能苟同,对于前者则需进一步辨析。的确,影片从多方面触及了人性问题,这也是斯氏影片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如,奔逃过程中人们的相互挤兑、倾轧。抢夺唯一可以开动的汽车等场景都突显出人性深处的自私面。或曰恶的一面。但人性深处亦有善的一面,这在影片中体现在陌生夫妇对雷的女儿的救助、雷的儿子帮人上船、陌生人引雷父女入地下室避难等情节中。尤其体现为众人在三足怪物腹内的齐力抗争。很明显,在危难面前,人性的恶的一面逐步被荡涤,善的一面得到彰显。这样看来,《世界大战》确实探讨了人性问题,但人性探讨是否是整部影片主题意蕴的根本维系所在呢?不然。细究一下即会发现,人性反思是被置于生态反思框架之下的,影片是在生态视野下审视人性问题,并进而提出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策略的。
  我们首先分析影片中一个颇有意味的情节:雷为保护女儿杀死了救命恩人。如果从人性角度看。雷的行为体现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他出于自私的父爱而放弃了更博大的人类之爱。这本应是予以否定的。更何况雷自始至终关心的只是自己及家人的安危。但从影片叙事看,似乎并未对此予以否定,反而给人以肯定伟大父爱的印象。这里面确乎存在人性的悖论?如果从生态视角分析的话。这里的“矛盾”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在这表层的“矛盾”之下隐含着深层的寓意。那位救命恩人之被杀是因为他大声叫嚷会引来三足怪物,葬送三个人的生命。他的行为是勇敢的,但采取的是以暴抑暴的方式。他的抗争本身无可厚非,甚至应当肯定,但在强大外敌面前就显得无谓了,其悲剧结果是可以预知的。这只需看一下影片的结尾就可以明了了:三组怪物并不是被人类的枪炮击败的。我们并不是主张面对暴力侵略放弃抵抗,而是从影片看三足怪物所指涉的并不是可恶的入侵者本身,它象征着拥有无穷力量的大自然。它原是植根于地球的。是一种内在的不可抗力。因此,对待怪物的态度就转化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了。在当今生态伦理语境下,人类对大自然的态度不能再是敌我二分的、以暴抑暴式的,而应首先懂得敬畏。因为人类失去对自然的敬畏已经很久了。在人类文明早期。面对大自然的伟力人类是懂得敬畏的,甚至是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但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人类在肯定自身价值与自由权利、理性精神的同时,也将大自然视作了征服的对象。但正如恩格斯所警告过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时至今日,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我们需要重温恩格斯的话,而首先要做就是转变以往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懂得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进而言之,人类还要懂得 爱,不仅是人类之爱,更要突破人类中心观去爱一切生命,爱宇宙自然。对此。影片在结尾处亦有所寓示。
  在三足怪物的追杀下,人类已无处可逃,无力自救,败局已定。但一切突然出现了转机,三足怪物自身出现了异样。无力抵抗人类的炮火了。至此,一边倒的局面戛然而止,人类在绝望中迎来了转机。但这转机的出现太突然了,就如三足怪物的莫名现身一样令人无所适从。终于,雷发现了玄机所在:成群的飞鸟破坏了机器怪物的保护层。当外星人从毁坏的机器里爬出时。人们又发现它已被病菌感染而丧失抵抗能力了。这些说明什么?很显然。从人性角度是无法解释的。从生态批评角度我们却可以做如下解释:是与我们栖居在同一星球上的其他生命拯救了我们。人类不能失去对其他生命的依存而单独生存,那不仅将影响我们的情感世界,更将动摇我们的生存根基。人类在宇宙自然中与其他生命是共生共存的。正如片尾的旁白直接揭示给我们的:“自从侵略者入侵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开始呼吸空气、残害人类,但是它们的最终结果是注定会失败的。尽管人类所有的武器都不能摧毁它们,然而在智慧的上帝所带来的细菌面前,它们却无能为力。人类通过无数的死亡所换来的免疫力使自己最终获得与无穷无尽的生命体共同生存的权利。这种权利使人类能够克服种种生存的挑战。获得生命的意义。”入侵者虽然看似强大,但注定失败,因为他们的目标是灭绝人类、独霸地球。不懂得与其他生命共生共存的道理。事实上。不论他们(也是我们人类)愿不愿意。只要在这个星球上呼吸空气。就置身于其他生命的包围之中。哪怕微不足道的细菌都会对其他生命的生存产生重要影响。人类正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步适应了地球的环境,获得了宝贵的免疫力。因而可与其他生命共生共存。外星入侵者在短期内无法适应地球环境。因而未获得与其他生命共同生存的权利。只有自身消亡。要之。人类应珍惜与其他生命共同生存的权利。因为珍爱其他生命也就是珍爱人类自己。影片告诉我们:解决生态危机的基本策略就是突破狭隘的人类中心观念,关爱其他生命、关爱自然,转变生存态度。
  为了增强灾难的震撼效果。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极力渲染了场景的血腥、气氛的恐怖,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始终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要向人们呈现生态灾难真正发生时的可怕场景,让观众在恐惧的同时警醒、反思。影片的团圆结局看似仓促,缺乏铺垫和说服力,其实隐含着深层的忧虑。把问题又留给了观众。
  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今天,科技高度发达,看似无所不能,其实仍只是宇宙自然中的微小部分,好比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在自然伟力面前仍然不堪一击。大自然的报复将不分时地,横扫一切,而且“就在人类为各自所不同的利益忙碌时”,在“为了无穷无尽的欲望,为了主宰整个地球,自相残杀”(片头语)时一步一步向我们逼近。《世界大战》向我们展现了可怕的末日景象,隐含着深沉的现实忧患意识。我们希望这永远只是虚构的故事,不要成为可怕的谶语。
其他文献
[摘要]红色经典电影歌词是经典中的经典、诗歌中的诗歌,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本论文从文学的角度对红色经典电影歌词进行了解读,阐述了它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为电影歌曲的欣赏、创作提供一个视角、一種借鉴和一些方法。  [关键词]经典 红色 抒情 形象 音乐  一部经典的电影,除了要有经典的情节、经典的画面、经典的对话。还要有经典的电影歌曲:一部经典的电影歌曲,除了要有经典的曲调、经典的旋律,
本刊不久前推出了增刊《获奖秘籍》,在整理照片的拍摄数据的时候,编辑们发现,尽管影友中有不少人使用佳能EOS 5D Mark Ⅱ、尼康D3s等高端数码单反相机,但使用入门级单反相机,乃至袖珍数码相机的用户仍有很多,不少好作品就是用并不“先进”,甚至是好几年以前购买的数码相机拍摄的,同样获得了大奖!旧的相机一定不好吗?什么时候决定器材的升级换代?这些影友有什么秘诀吗?    新相机不好吗?  为什么不
乡野小菜的美味  李 馨    你所了解的相机历史已有170多年,而你经历的手机发展史不过20余年;你用相机拍照的时间可能超过了半个世纪,但拿起手机拍照却不会超过10年;也许1000万像素的专业单反相机早已不在你的选择之列,但你拥有的拍照手机1200万像素已算高端??    非专业的快乐  在拿着专业相机搞创作的摄影圈谈“手机摄影”,总有班门弄斧之嫌。尽管如此,仍有一大批玩家用手机拍下了众多精彩的
[摘要] 蒂姆·波顿的影片以怪异的风格、荒诞的剧情、前卫的手法在好莱坞独树一帜,惊世骇俗的视觉设计理念,使他征服了全球疯狂影迷的心。弗洛伊德认为,文艺创作的原动力是本能冲动的升华。潜意识中的愿望要想得到表现和满足,一是通过各种无意識过程如梦巧妙地表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使其得以升华。而蒂姆·波顿将“梦”的制造与幻想的“艺术”集合起来,融合在影像世界中,让观众从中得到了满足的快感。  [关键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处在困境中的这个小主人公的挣扎与追寻,体现此人物塑造的鲜活性及强烈的时代气息,这也正是这部小说被誉为“现代经典”之一的主要原因所在。  [关键词]精神荒原 霍尔顿 苦闷 追寻    《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于1951年,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称为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时至今日美国文学界对这部长篇小说依然存在不同评价,但60年代
主要规格  焦距17-50mm  光圈F2.8-32  视角78° 45’-31° 11’  镜片构成14组19片  最近摄距0.29m  最大摄影倍率1∶4.8  体积94.5mm×79.6mm  重量570g  光圈叶片数7片    佳能EOS 7D和尼康D300s的发布,打破了不少影友的平民全幅单反梦,索尼近来的主攻目标也集中在APS-C画幅的低端市场,由此看来APS-C画幅还将在上至准专业
摘要 电影《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短篇小说,通过电影与小说的对照阅读,可以发现两者的细微差异,进而对李安电影的得与失作出探讨。  关键词 《色·戒》情感 性爱    李安执导的《色·戒》最近倍受媒体关注,一是由于《色·戒》不久前在水城威尼斯捧得金狮奖,李安为华人电影在世界影坛再次谱写了荣誉,二是影片内容涉及到性与政治。性与政治是最容易触动人们神经的两个问题。影片里有大量表现男女性爱的激情戏,这
[摘要]侯孝贤是一位非常具有个性风格的导演,他导演的电影体现了对社会人生的真诚质朴的关注,总体上呈现的是一种恬淡、自然、达观的诗意意境,其影片的艺术风格体现出“冰山”与“火炉”的艺术效果。侯孝贤影片的艺术风格,是其外道内儒人文情怀的最好体现。  [关键词]侯孝贤 电影导演 艺术风格 人文情怀    侯孝贤是一位非常具有个性风格的台湾电影导演,他凭借自己固守的那份坚韧与执着,不断地抒发着面对个体成长
[摘要]3D建模技术是三维影视动画中的关键部分,也是影视动画成功与否的基础,3D中的物体基本上有两种: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建模的过程开始于结构分析,当我们面对一个复合对象时,可以利用软件所提供的现有的几何体来摆出它的大致形状,细节部分可进行进一步加工,這种思路与绘画前期的打稿画出画面构成是差不多的。三维影视动画中的3D建模方法主要有多边形建模、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建模,细分曲面技术建模。  [关
电影《凝望上帝》(也被称为《他们眼望上苍》)由美国女导演达内尔·马登执导,该剧由有“黑珍珠”之称的哈莉·贝瑞饰演女主人公珍妮,其他所有主角也都由黑人饰演。影片改编自美国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 Hurston)的小说《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赫斯顿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一位重要的作家,她既是人类学家又是文学家;该小说系赫斯顿代表作品之一。当今美国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