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三晋英烈忠魂 传承民族精神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t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从陕北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开辟了晋东北、晋西北、晋西南、晋东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翌年,八路军以山西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向河北、山东挺进和扩展,当年山西有1300万人,就有60余万人参加抗日武装,开创了华北敌后抗日新局面。从山西开往外区的八路军主力,多数是在山西入伍的青年,这是山西人民对抗战的重大贡献。他们中的许多人,离开家乡后,牺牲在异地他乡。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的许多官兵,就演绎了这样一幕感人的故事。
  这里埋葬着200余名山西籍无名烈士
  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是一支主要由三晋儿女组成的抗日劲旅。1940年11月上旬,晋西独立支队第一团胜利到达鲁南地区的费县北部与一一五师主力会合,随后改番号为第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这支部队刚到沂蒙山区不久就参加了鲁南天宝山区反“扫荡”斗争。先是11月20日在费县武安镇挫败日伪企图建立据点的阴谋。24日又与日军2个大队及伪军1000余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毙伤日伪军5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3挺、步枪50余支,这就是当地有名的塔埠岭战斗(又称小卞桥战斗)。在塔埠岭西北方有一山地,因形似豆瓣而当地称之为豆瓣岭。是二营四连的阵地,战斗中他们顽强阻击着敌人疯狂的进攻,但由于汉奸的出卖,伪军刘桂棠部从岭的右后侧对四连进行偷袭。全连200余官兵壮烈牺牲。他们的遗体当时是被卞桥镇地下党组织和当地群众,冒着极大的危险就地掩埋,但党组织仅知他们多为山西籍,姓名、职务等无法考证。
  1964年当地政府为迁葬塔埠山战斗中牺牲的部分烈士,修建了卞桥烈士陵园。园中央竖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记载:“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重创两千余名来犯之敌,其英勇气概可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碧血丹心亦足感天地而昭日月。烈士多为山西省籍,姓氏失籍。青史无名,令人惋痛,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为国捐躯,埋骨异乡,烈士甘之面此垒垒青冢,我等当作何想。”
  建园初期陵园内共有67位烈士(塔埠山战斗牺牲烈士63名,后又迁入费城其他战斗中牺牲的烈士4名),但只有一座墓前竖有一断碑,墓碑刻有“宋同鹤楼之墓”。烈士姓宋名鹤楼年20(不详),陵县人,1941年费北战役中牺牲,民国三十二年立。但据原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萧华的内勤员高廷光回忆,宋鹤楼烈士原为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排长,在执行侦察任务时遭遇日伪军光荣牺牲,山西临汾人。
  原费北县委敌工部长陈明五回忆道,“宋鹤楼同志当时36岁,山西人,大高个儿,忠厚老实,家中有妻子和一个孩子,天天盼着抗战胜利好回家团聚”。
  在陵园北侧现已不太深的一条小山沟,曾掩埋过豆瓣岭战斗中牺牲的18名山西籍无名烈士,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只能挖条长沟将18名烈士并成一排就地掩埋。其中15名烈士在1964年卞桥烈士陵园建成后迁入园中,而其余3名烈士的遗骸由于时间太久已无法找到。
  在离卞桥镇30多公里的柏林镇贯庄村,还有一座 “贯庄烈士陵园”,长眠着塔埠岭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大部为山西籍。陵园位于村东南角,占地面积不大,建于1945年,原埋有187位烈士多是从卞桥镇移送到这里的。陵园内有1945年建抗日烈士纪念碑一座,碑文中写道:“塔埠岭战斗八路军大胜日伪军的英雄壮举,战后为奠慰英魂而建。”
  来自山西的仁义之师
  当年八路军一一五师到达山东沂蒙山区后,与老区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他们为当地老乡干农活、扫庭院、编箩筐、拾农肥,自己穿破衣、吃糠饼、住山洞,但士气高涨、严守革命纪律、处处为人民服务,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打得日伪军心惊胆寒。
  至今在当地还流传着一首歌颂八路军一一五师的歌谣:
  一一五师那个真正好,八项注意件件能做到,都说是纪律好呀,吃的糠煎饼,喝的野菜汤,没有铁锅来做饭,就用脸盆烧。革命战士吃了糠煎饼,喝了野菜汤,革命干劲十分高。战地、黄花、分外香。住的是山洞啊,铺的是干草,穿的衣服掸也掸也不倒,都是用羊毛套的袄,冷热这一套,冷热这一套。使的土洋武,还有土洋炮,埠前埠后天天打胜仗,仗仗大胜仗,军民团结得好啊。
  老区人民始终记着当年参加卞桥战斗的山西籍八路军烈士牺牲时的情景。一名战士牺牲时穿着很单薄很破的军服,牺牲后口袋里只有两颗红辣椒、一小块发了霉的糠饼子。一一五师一名叫朗德安的山西人,在南岭战斗中牺牲。从战场上被老乡抬下来时,因门板不大,烈士头、脚在门板两头垂着,老乡们在掩埋时看着都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沂蒙山区的老乡们记着他们的恩,念着他们的情。当年用于掩埋卞桥战斗牺牲烈士的铁锹和老四团用过的马灯,老乡都还作为传家宝珍藏着。卞桥烈士陵园第一位守陵人是参加过卞桥战斗的老四团战士牛喜林,从1964年建起陵园,他就默默地为牺牲的战友守灵,直到1984年去世。第二位守陵人唐洪珠老人时任左庄村党支部书记,义务守陵20载。1981年老人的儿子唐彦银从部队退伍后考入大学,198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本可以留校或在县里工作,却被老人叫回家中。老人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老了,你还是回来帮着照看着点。”就这样,唐彦银分配回离陵园不远的镇中学当了一名英语老师。老人2004年去世,唐老师接过重任,义务守陵至今。50多年来他们没有一分钱的补助,更没有在意别人的不理解和猜疑,用一颗感恩的心默默守护着这些牺牲的革命英烈。唐洪珠、唐彦银父子每到逢年过节,总是拿出自己微薄收入为这些山西籍无名烈士烧些纸点炷香。
  唐彦银说:“山西籍的这些牺牲的官兵,多数都没有名字,很希望他们,尤其是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的后人,到我们这个地方来看一看。我们这个地方的幸福生活,来自于山西人民的血肉之躯,我们非常感激、感恩,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无言的名单
  清明阴雨思亲情,欲寻三晋英烈人。
  当年沂蒙立战功,平邑境内筑忠魂。   塔埠山战斗牺牲的200余名山西籍无名烈士何时能够找到他们的家?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的资料和知情人提供的山西籍无名烈士线索极少,我们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我们山西籍无名烈士找到家人。希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的老同志和后代及知情者能为我们提供线索,让那些长眠在异乡的三晋子弟叶落归根。
  2015年3月,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与山西电视台合拍了新闻片《无名的铭刻》,报道了此事,播出后社会反响很大。清徐县的王新娃找到山西省委党史办,想通过媒体寻找1943年9月牺牲在山东的大爷王宗一的埋葬地点。王宗一(化名肖凌)1937年参加牺盟会,1938年转入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任作战参谋,1943年在日筑战斗中牺牲。古交市东曲半沟村的阎贵财寻找1938年参加一一五师的二哥阎二巴。
  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部分山西籍烈士线索:
  教导二旅四团二营排长王伟,山西洪洞人。师部包扎队白(不详 ),山西文水人。一一五师宋鹤楼 ,山西陵县(或陵川、临汾、临县)人。一一五师朗德(志)安,山西人。一一五师王凤怀,山西人。无名烈士中可能有定襄、孝义、汾西人。
  在贯庄烈士陵园墓碑上刻有187名烈士名单,现抄录于下,望能找到他们的籍贯和亲人。
  团级:刘 涛 邱祖瑞 李子英
  营级:李科均 王子玉 赵 鸣
  连级:王仲吉 傅美德 吴月清 毛(名字不详,下同) 张玉绑 马(不详) 张作迊 郝介三 张安逸
  排级:王進福 刘志兴 颜承礼 王明初 陈九生 程春水 赵洪宜 李登顺 赵金亭 李盛三 彭邵德 罗本固 赵美亭 王成起 聂文忠
  班级:张正光 曾继秀 (姓氏不详)琪 刘淑玉 张翰春 王慎志 王立祯 陈长顺 王福禄 陈兰桂 赵常禄 秦世平 马枚兴 杜洪俊 何世化 王庆厚 兰光晋 姜希羲 张子正 李同一 亣忠堂 李修武 田(不详) 齐(不详)
  战士:王玉巅 王光化 樊生贵 王化新 高孟春 马玉德 王纪祥 孙风善 邵士彬 孙恒善 侯清法 陈现文 吴光太 李永川 葛正才 刘宗德 袁洪德 (姓氏不详)纪德 马乾德 刘道德 丁世兰 亣永昌 张文举 李开增 李永庆 吴宗春 刘明臣 马志胜 王占敖 王召卿 杨本成 刘开吉 陈见远 常兰芬 王风水 赵泮湖 张玉庆 吕兴合 马善南 马兰田 孟庆鹤 黄玉美 黄金海 曹德荣 张高云 孙书新 王绪齐 左佑祥 杨宝超 杨护甲 武 刚 张树森 安福禄 葛永礼 孙明相 阎庆峰 毕玉吉 李子湘 董庆先 郑智山 韦孝全 马金宗 狄连三 赵秀生 刘 玉 苗守业 聂同德 马同修 张廷祥 袁道均 信恒柱 董志祥 陈传福 时胜才 尹锡鸿 唐大斗 王有圣 高化龙 郎志安 王友生 赵京玉 赵京山 赵京泰 孙恒玉 孙 七 徐瑞贞 王风怀 孟昭友 李贵山 孙恒山 李开增 孙玉金 王立和 张锦泽 王明仁 张福生 侯宗尧 陈昌仁 赵(不详) 田(不详) 林(不详)孙(不详) 陈(不详)程本贤 王立珠 大永平 袁保申 侯清法 崔京宪 鹿增芳 郑志山 王晏湘 车 禄 朱本英 张修法 刘宗德
  抗日英烈,三晋忠魂,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筑就了今天的钢铁长城,你们的悲壮战绩彰显伟大的抗战精神,是鞭策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责编 曲星)
其他文献
毛泽东是伟人,也是普通人,他有常人的亲情世界,有三姑六舅、堂亲表戚。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在为国操劳的和平年代,毛泽东始终保持与亲友的书信往来,或以寒暄、或以家常、或以劝导、或以眷念、或以接济、或以慰问……在日常生活中,他是如何处理这些亲友关系的呢?  劝导  文运昌是毛泽东的八舅文玉钦的次子,早年不仅极力帮助他走出闭塞的韶山冲,到湘乡东山学校就读新学,而且多方寻找各种新书报提供给他阅读
期刊
编者按: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气壮山河、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凝聚各阶层力量的坚强组织者和团结全民族一致抗日的坚强核心,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弘扬抗日根据地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本刊推出《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模范共产党人》,着重记述战斗生活在山西抗
期刊
1937年11月8日,太原沦陷。华北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基本崩溃,先后退到了黄河以南。11月12日,上海失陷。是日,毛泽东在延安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题为《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他指出:“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并且,还庄严地提出了“与华北人民共存亡”“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等口号,领导群众为收复国土、反
期刊
提起曾中生,尽管他曾是鄂豫皖苏区党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但许多人未必熟知。徐向前在回忆录里则不惜笔墨盛赞这位战友“能文能武,智勇双全”,是“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忠诚,待人诚恳,才思敏捷,浑身充满革命者的战斗激情和力量”。甚至很惋惜地指出:鄂豫皖苏区“远离党中央,独立性大,主要领导人的选择特别重要。后来拿掉曾中生换上张国焘,是失策的。”  掌控全局,“飘忽”歼敌  曾中生,又名曾钟圣,1900
期刊
这是一个颇具个性的人物。初中毕业回村,19岁任团支书,26岁任党支书,如今65岁,他就是邢利民,亲历了村里的风风雨雨,始终有一种共产党人的坚守。盛夏时节,笔者走进贾家庄。接下来的两天,老邢回到记忆深处,述说着贾家庄自1949年以来的那些事、那些人。由此看到一个人的奋斗史、一个村的变迁史及二者所折射的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农村发展史。  互助组初级社“一百把镢头闹革命”  集体主义共同富裕价值观由此萌
期刊
近日,两个连号的抗战时期的布质枪证在山西高平露面。据收藏者张文华介绍,这是他最近和母亲整理老屋时,在他父亲张润生早年工作时留下的遗物中发现的。张润生是长江支队六大队二中队队员,1928年出生于高平河西镇,1945年10月入党,曾任高平四区区委宣传干部。1949年3月随军南下福建,开辟新区。2011年病故于上海。  这两个枪证的编号是:“陵字40008号”“陵字40009号”,分别写有“民兵小队长张
期刊
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中,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酒坊巷84号的台湾义勇队纪念馆是其中唯一一处涉台抗日遗迹。 1939年2月22日,台湾著名爱国人士、黄埔军校第二期学员李友邦在中共浙江省委的协助下,在浙江金华成立了台湾义勇队。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难的关键时刻,两岸同胞并肩战斗,谱写了台湾同胞与大陆军民风雨同舟,赤心报国的不朽篇章。  台湾义勇队之“义”地  金华“信义文化”之源远流长,素来
期刊
笔者和东北作家采风团赴东宁考察了东宁要塞中的勋山要塞,这里是侵华日军在亚洲最大的军事要塞。东宁要塞的规模究竟有多大?它的全貌迄今仍未全部揭开。它有什么样的军事价值、历史价值,多年来一直受到考古学家的专注和世人的追问。考察中,笔者看到了这座“东方马奇诺防线”的部分遗址,听到了战争亲历者的血泪控诉。  采风“东方马奇诺”  1998年6月下旬,东宁县发现侵华日军31.5幅要塞地图,媒体播出消息后,在社
期刊
同志们,很高兴参加山西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此,我向新一届研究会领导和理事表示热烈的祝贺!刚才听取了理事会工作报告、章程修正案、候选人介绍和几位理事的发言,感觉大会严谨务实、谋划创新,是一个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省委党史办公室,对学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同志们、朋友们长期以来支持山西党史部门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大家齐聚一堂,共议做好山西党史人物研究和宣
期刊
山西省著名的抗战新闻老战士刘江,虽已是97岁高龄,但仍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当我们专程去采访他时,他侃侃而谈。通过对刘老的访谈,我们在熟悉这段历史的同时,更钦佩刘老的抗战精神和高风亮节。  记者:您早先奋斗目标是成为一名小学老师,但抗战的爆发改变了这一切,请您谈谈抗战对您人生的影响。  刘江:抗战改变了我的人生抉择,从想成为一名小学老师,变为一名新闻战士。早年我生活很艰苦,很早就出来到县城干活谋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