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阶段是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大多刚开始接触简单的科学知识,他们能从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中发现科学所蕴藏的魅力。幼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激发探究科学奥秘的欲望,为其今后学习科学知识打下基础。所以幼儿园教师要充分重视科学教育工作的开展,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从而促进其日后学习能力的提高。幼儿园对科学教育讲授内容的构建,应遵循相应的原则,要符合幼儿的认识水平和规律。本文从幼儿园科学教育应遵循的几大原则入手,探究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设计与构建。
【关键词】幼儿教育 科学教育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011-02
一、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天下最好的教师,对于处在幼儿园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驱使学生主动开展一些科学探究活动,从而掌握科学知识。所以教师在设计科学教育内容时应遵从趣味性原则,在准确把握幼儿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开展针对幼儿的科学教育。首先教师应了解哪些内容对学生最具吸引力,这样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现象与科学知识相结合,为他们讲解这些现象背后所蕴藏的科学规律,这样构建科学教育内容不仅能够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还可以收获良好的课堂效率,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学到科学知识。
例如:许多幼儿都会对影子的变化规律很好奇,尽管幼儿知道在每天不同时段中,影子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但是却不知道变化的真正原因。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兴趣点来构建科学教育内容。在教授“影子的变化”这堂课的时候,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来导入课堂:“我有一个好朋友,无论我走到哪里,他都会跟着我,但是当没有光的时候,他就不见了,大家猜猜他是谁?看看哪位同学最先猜出这道谜题,老师会有奖励哦!”这样一来,就能成功勾起学生的好胜心,竞相猜测,通过猜谜语就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以饱满的情绪和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科学教育的课堂中。
二、适宜性原则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大多通过自身的感官,往往只能发现一些具体的、直观的现象,而无法思考出科学现象背后的抽象规律。教师在构建科学教育内容时,应符合适宜性原则。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能力与智力发展现状等因素,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能够掌握哪些科学知识,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遵从适宜性原则,对于学生很难的知识或者很简单的知识都应该摒弃。
例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设计相应的科学教育内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上也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所处年龄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来选择难度适宜的科学教育内容。比如,“溶解”是一个常见的科学现象,但溶解的原因解释起来相对复杂。针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为他们讲授物体溶解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使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辨识溶解现象;针对幼儿园大班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将一些材料放进水中,并为学生深入讲解溶解这种现象所蕴藏的科学规律。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需要教师了解哪些内容对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此为根据,来筛选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更具意义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到要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还要充分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首先,教师所讲授的科学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幼儿观察身边事物和探究现象本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己探究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的本质规律,这样才能够达到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其次,教师所选择的科学教育内容,要有助于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教育不仅仅要教會学生科学知识,还要让学生收获科学经验与方法。比如: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等等。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对他们来说是能够终身受益的,具有更高的价值。
例如:在设计科学教学内容时,适当选择稍微高于学生现阶段认知水平的知识,想要掌握这些知识就需要付出比平时更多的努力,但一旦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就能够使学生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与自豪感。这样的教育内容能够使幼儿更加注重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激发他们对生活中陌生事物和现象的求知欲与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科学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园科学教育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构建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结合幼儿当前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遵循趣味性、适宜性和发展性的原则来完成。幼儿教师要重视科学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促进幼儿科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国玺.河南省公办幼儿园科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关键词】幼儿教育 科学教育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011-02
一、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天下最好的教师,对于处在幼儿园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驱使学生主动开展一些科学探究活动,从而掌握科学知识。所以教师在设计科学教育内容时应遵从趣味性原则,在准确把握幼儿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开展针对幼儿的科学教育。首先教师应了解哪些内容对学生最具吸引力,这样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现象与科学知识相结合,为他们讲解这些现象背后所蕴藏的科学规律,这样构建科学教育内容不仅能够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还可以收获良好的课堂效率,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学到科学知识。
例如:许多幼儿都会对影子的变化规律很好奇,尽管幼儿知道在每天不同时段中,影子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但是却不知道变化的真正原因。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兴趣点来构建科学教育内容。在教授“影子的变化”这堂课的时候,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来导入课堂:“我有一个好朋友,无论我走到哪里,他都会跟着我,但是当没有光的时候,他就不见了,大家猜猜他是谁?看看哪位同学最先猜出这道谜题,老师会有奖励哦!”这样一来,就能成功勾起学生的好胜心,竞相猜测,通过猜谜语就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以饱满的情绪和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科学教育的课堂中。
二、适宜性原则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大多通过自身的感官,往往只能发现一些具体的、直观的现象,而无法思考出科学现象背后的抽象规律。教师在构建科学教育内容时,应符合适宜性原则。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能力与智力发展现状等因素,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能够掌握哪些科学知识,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遵从适宜性原则,对于学生很难的知识或者很简单的知识都应该摒弃。
例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设计相应的科学教育内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上也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所处年龄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来选择难度适宜的科学教育内容。比如,“溶解”是一个常见的科学现象,但溶解的原因解释起来相对复杂。针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为他们讲授物体溶解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使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辨识溶解现象;针对幼儿园大班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将一些材料放进水中,并为学生深入讲解溶解这种现象所蕴藏的科学规律。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需要教师了解哪些内容对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此为根据,来筛选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更具意义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到要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还要充分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首先,教师所讲授的科学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幼儿观察身边事物和探究现象本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己探究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的本质规律,这样才能够达到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其次,教师所选择的科学教育内容,要有助于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教育不仅仅要教會学生科学知识,还要让学生收获科学经验与方法。比如: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等等。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对他们来说是能够终身受益的,具有更高的价值。
例如:在设计科学教学内容时,适当选择稍微高于学生现阶段认知水平的知识,想要掌握这些知识就需要付出比平时更多的努力,但一旦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就能够使学生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与自豪感。这样的教育内容能够使幼儿更加注重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激发他们对生活中陌生事物和现象的求知欲与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科学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园科学教育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构建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结合幼儿当前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遵循趣味性、适宜性和发展性的原则来完成。幼儿教师要重视科学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促进幼儿科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国玺.河南省公办幼儿园科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