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r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探究为主体的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和科学的理性思维的培养方式将成为生物教师的共识。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周密安排、科学引导,让学生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讨论质疑等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學得生物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理性思维,全面提高科学素养。特别需要渗透对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加注重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理性获取信息,重视实证、逻辑和推理,鼓励质疑,使学生能有独立做出自主选择和判断的能力。同时也倡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直接体验,学会在大量信息面前能够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方法,冷静进行逻辑分析和比较思考,初步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
  1.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第一阶段是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形成阶段。因为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求知的冲动,促进其积极自主地思考。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是思考的起点。思考首先要有观察经验,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提出问题。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与观察经验,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提出该情景下可研究的多个问题,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序列,理性判断问题的可研究价值,提高学生将问题转变成可研究的课题的能力。
  例如,在“植物蒸腾作用的数学建模”探究实验活动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蒸腾作用”“提到蒸腾作用你会想到什么”“蒸腾过程中有哪些因素的参与”,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知识经验。学生此时会联想到关于蒸腾作用的一些知识碎片,而后通过比较、归纳、综合的理性思维过程,将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分析问题。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你认为不同的植物蒸腾作用是否一样”“蒸腾作用会受到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将问题微观化、细致化,逐步发展为具有研究意义的课题,同时做出实验假设。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如“环境湿度是否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气孔形态是否决定蒸腾作用的强弱”等具体的问题,并分析它们的可研究性,确定最终的研究课题,同时做出初步的实验假设。这样可逐步使学生学会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并运用理性思维分析问题。
  2.组织学生寻找证据,设计探究实验解决问题
  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第二阶段是鼓励学生寻找支持假设的证据,并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对该假设进行验证,促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的阶段。学生做出假设要有证据支持,教师要教会学生用事实支撑假设。证据的来源是对资料的查找与整合,通过第二阶段的教学,学生能逐步具备收集资料证据、形成依据证据、做出假设的能力,并自主设计实施探究实验,增强假设的可验证性。
  如“植物蒸腾作用的数学建模”探究实验活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选题并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通过组内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共同协商可以选择的课题和方法。这样,每一位学生在参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都能充分认识到他人的长处。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同,组内成员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之后,往往会对问题产生新的理解,可以相互弥补考虑不周全之处,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加善于概括归类,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系统思考和理解问题,具有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在合作学习中运用理性思维分析证据,也提高了设计完整实验并实施的能力。
  3.依据实证进行逻辑推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第三阶段是学生依据实验操作的结果证据,缜密进行逻辑分析,促进创新及求异的能力形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可直接参与并体验证据的生成过程,通过自主实验收集第一手的过程性证据,并分析证据,初步得出实验结论。教师要在实验教学这一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探究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发现学生的进步并及时表扬和鼓励。无论实验结果如何,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总结和综合性反思,鼓励学生大胆做出自己的判断,提出个人见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能力。通过创设实验后小组汇报的氛围,相互交流体会,传递经验,汲取他人智慧,同时进行质疑与答辩,鼓励创新与新问题的发现。这样,学生初步具有批判性的评价能力和分析各种观点的能力,能够独立对某些结果和现象做出自己的判断,并运用方法与技巧对这些判断进行论证和阐述,培养学生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的理性思维能力。
  如“植物蒸腾作用的数学建模”探究实验活动中,研究“环境湿度是否影响植物蒸腾作用”这一小组实验了不同种类的植物,期间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及影像资料,发现环境湿度大时,植物气孔张开程度小。对此,他们又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空气湿度与植物气孔开闭程度之间的关系”,并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通过这一阶段的实验,学生不仅能进一步提高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思维技能和总结交流的能力。部分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运用理性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分析问题时证据意识强,语言表达时逻辑性强,能独立形成自己的观点,对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
  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实验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与过程,主动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实践,指导他们尝试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愿意思考,学会思考,养成依据证据、逻辑缜密的理性思维习惯,实现生物学科的培养目标和价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确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编辑 _ 于萍
其他文献
为了有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沟通课内外知识的联系,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我在教学中,尝试将课内外文本进行重组与整合,主要通过同体裁重构和同主题重构的方式进行。  同体裁重构。同体裁重构是指,通过重构同类型、同体裁的文章,让学生集中学习,感受这类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正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例如,第四册的《女娲补天》是教材第一次出现神话故事体裁,而在第五册、第六册
期刊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需要有一桶水。这是一个在教育领域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说教师的水平需不断提高,否则将无法传授知识。现在看来,给学生“一碗水”甚至“一桶水”已经没什么
报纸要“两冀齐飞”,图文并茂,这是不争的事实。可现在很多报纸却缺少好的新闻图片,企业报在这一方面问题尤为突出。究其缘由,除了其他的一些客观因素外,摄影者一些思维定式
在教学中,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课上学生翻来覆去地朗读、讨论,看似热烈,然而重要的环节教师却一带而过,教师为什么不“讲”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新教材不够熟悉,教师角色定位错位,以及没有把握好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么“讲”呢?  1.深入研读新教材,精要地讲  “讲解”并不等同于“灌输”,不能把它们之间简单地画上等号。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概地反对教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教师
期刊
为培养学生成长为具有国家意识、开放心态、独立意识、探究精神与合作能力的人才,学校积极进行课程改革,通过学科整合,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學习方式。以英语和科学学科为例,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校引入了Light Up Science课程,组建英语和科学两个学科融合课题教学备课组,通过探究式学习方式,聚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逐步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  1.激活学生思维  《动物行为》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
期刊
翻转课堂,主张还课堂于学生,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作为翻转课堂的实践者与探究者,我发现思维导图可以成为课堂变革的一大助力。  1.感知图——让思考更深入  传统翻转课堂的课前任务的布置涉及微课、学习材料、自测题三部分,有的教师还会布置课前学案。但是,即便课前的学习资源很充足,学生的学习仍局限在完成教师任务上,很难有独立的深入思考,也难以将相关材料整合成自己的理解。如果在这一环节加入
期刊
拓展课外资源是“大语文”观的体现,有效地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务。  为了学习与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课外阅读资源,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我先后观摩了多节名师的课堂教学。  在观课中,我的记录表依据研究主题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本的“备注”部分变为更加有针对性的记录,包括提升思维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学习方式、阅读资源的使用、习惯的培养。在议《鹿寨》一课时,教师们都谈到了,授课教师在
期刊
继厦门电视台、沈阳电视台MPEG—2制播一体网之后,安利金四维公司的“世纪新网”又于近日落户潇湘电影制片厂。 安利金四维公司将为潇湘电影制片厂搭建一个集视频、音频为一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要求,要充分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价值,关注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就标志着学科教学要向学科教育转变,打破学科、课程、课堂乃至资源的边界,开展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学校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做了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尝试。  1.依托教材,从拓展教学内容出发  我们将品生、中华传统文化、书法、美术
期刊
随着我国广播影视业的飞跃发展,音像资料与日俱增。这些资料,是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真实记录,是广播影视工作者用汗水和心血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如何加强音像资料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