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休息、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明行为培养的主要阵地。分析、研究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对改进和加强学生公寓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高校公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现阶段管理模式的客观趋势,从实际问题出发,分析并探讨了高校公寓管理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策略。
关键词:公寓管理;思想政治;公寓文化;自我管理;队伍建设
为更好地发挥学生公寓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保护学生切身利益,维护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和学校的稳定,转变高校公寓管理传统模式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学生公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行为模式不成熟。学生成长环境的多样性,导致学生在思维惯性、生活起居方式、行为模式与社会经验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方面,学生已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但很容易人云亦云;另一方面,存在叛逆心理。独生子女占比大,他们依赖性强,逆反心理重,经不起挫折,容易情绪化。总体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我成才的意识,不积极争取进步。少数学生不愿学习,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2.公寓管理制度及管理模式问题。对于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学校都有一套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纪律、安全等方面进行规范,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有些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生活娱乐的空间和时间,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对公寓管理产生抵触。
3.公寓管理人员问题。无论是托管式还是自主式管理,学生宿舍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学校缺乏专业的学生宿舍管理隊伍。管理人员思想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管理人员对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缺乏热情,服务意识不够,造成学生与管理部门之间产生隔阂,引起学生对管理工作的不满情绪。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一套成熟有效的管理制度,应体现出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与意愿,更要适应社会大环境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度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既充分体现高校管理者的成熟经验与灵活智慧,也应倾听家长的意愿。另外,在管理过程中还需进行细致入微的日常管理,让学生树立起法律、法规观念,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增强学生的自制力,使其自觉地接受规则,遵守法律。
2.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公寓是学校人群最为集中的场所,也是各种信息交流、思想碰撞的地方,有许多突发事件最初都是在公寓中引起或发生的。面对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压力,如何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贯彻到学生日常的道德教育和个人追求中,显得尤为迫切。首先,要做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党建工作带进学生宿舍,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在公寓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从学生日常行为的点滴入手,随时倾听学生的意见建议,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帮助、教育,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减少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其次,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室。请有关专家、德育教师和有经验的辅导员前来坐诊,解决学生思想上、生理上和青春期中出现的各种疑惑,帮助他们消除烦恼。各职能部门要相互协助,建立辅导员责任区,负责对责任区宿舍的安全检查和学生思想动态的反馈,纠正不良现象,及时制止违纪违规行为。
3.创建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高校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影响。公寓文化对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尚品德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能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追求、价值观,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环境。首先,高校应特别注重对公寓周边环境的建设美化。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热爱学校集体、热爱学习生活的情感,养成讲卫生、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促使公寓内部保持整洁,形成健康、活泼、开朗、向上的氛围。其次,针对日常尤其是周末公寓活动匮乏的问题,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和节假日,在公寓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寝报评比大赛、美化示范寝室月月评、温馨小家评比、寝室小合唱比赛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现才华,拓展视野,促进交流,共同进步,为构建积极、健康、科学、和谐的公寓文化奠定良好基础。再次,通过开展以争创“好环境、好秩序、好学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公寓创优等活动,在大学生中间形成人人争先、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他们在公寓文化建设中的自觉性、主动性,促使大学生自觉提高自己的品德行为。
4.创新学生自我管理方式。正确理解学生在公寓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建立一支高效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队伍,加强学生公寓楼层长、生活部干部的管理。辅导员可以在公寓设置服务队、信息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可以使辅导员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安全、卫生、纪律、文明礼仪等文化建设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得到更有效的落实。
其中,学生干部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干部在遵守校纪校规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创造安全稳定、和谐进取的公寓区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过组织业务学习、听讲座、工作交流会、外出观摩等方式,注重从学习能力、管理能力、领导科学等方面对自管委的学生干部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2)通过内部制度建设,对干部严格要求,使自管委干部
明确职责,规范行为,处处成为学生的表率。(3)加强工作指导,通过给担子、压任务,鼓励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同时对工作过程要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要多帮助、多鼓励,提高其工作能力。(4)鼓励学生干部在工作中积极创新,敢于突破旧模式,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精神,激发其创造力。
5.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公寓管理员素质。一支高素质的管理、服务队伍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对于管理者来说,要有奉献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管理工作中应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工作中注意营造轻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成为学生生活上的良师益友、心理上的指明灯。
宿舍管理人员是公寓的管家。在稳定人员队伍的基础上,应对宿舍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和岗位培训,以提高宿舍管理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的管理能力;同时,建立宿舍管理人员工作过程和结果的奖惩制度,以提高宿舍管理检查的可操作性和宿舍管理水平。
总之,学生公寓的工作,既是管理工作,也是服务工作,更是教育工作。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运用新思维,寻找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才能保证公寓的安全和稳定,真正实现教育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亮.高校学生宿舍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余茂敏.柔性化管理: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的新课题[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孙光泽.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南昌高专学报,2009(3).
[4]赵亭.“8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新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5]许益锋,刘新秀.论和谐视野下的高校宿舍文化创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6]蔡志坚.试论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创新[J].福建高教研究,2006(4).
[7]马文孝.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创新高校党建工作[J].党的生活,2006(4).
[8]王永章.试论创造性地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3).
[9]张桂珍.试论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建设[J].青少年研究,2006(3).
[10]杨亚萍,徐淑华.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
关键词:公寓管理;思想政治;公寓文化;自我管理;队伍建设
为更好地发挥学生公寓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保护学生切身利益,维护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和学校的稳定,转变高校公寓管理传统模式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学生公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行为模式不成熟。学生成长环境的多样性,导致学生在思维惯性、生活起居方式、行为模式与社会经验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方面,学生已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但很容易人云亦云;另一方面,存在叛逆心理。独生子女占比大,他们依赖性强,逆反心理重,经不起挫折,容易情绪化。总体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我成才的意识,不积极争取进步。少数学生不愿学习,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2.公寓管理制度及管理模式问题。对于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学校都有一套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纪律、安全等方面进行规范,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有些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生活娱乐的空间和时间,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对公寓管理产生抵触。
3.公寓管理人员问题。无论是托管式还是自主式管理,学生宿舍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学校缺乏专业的学生宿舍管理隊伍。管理人员思想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管理人员对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缺乏热情,服务意识不够,造成学生与管理部门之间产生隔阂,引起学生对管理工作的不满情绪。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一套成熟有效的管理制度,应体现出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与意愿,更要适应社会大环境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度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既充分体现高校管理者的成熟经验与灵活智慧,也应倾听家长的意愿。另外,在管理过程中还需进行细致入微的日常管理,让学生树立起法律、法规观念,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增强学生的自制力,使其自觉地接受规则,遵守法律。
2.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公寓是学校人群最为集中的场所,也是各种信息交流、思想碰撞的地方,有许多突发事件最初都是在公寓中引起或发生的。面对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压力,如何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贯彻到学生日常的道德教育和个人追求中,显得尤为迫切。首先,要做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党建工作带进学生宿舍,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在公寓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从学生日常行为的点滴入手,随时倾听学生的意见建议,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帮助、教育,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减少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其次,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室。请有关专家、德育教师和有经验的辅导员前来坐诊,解决学生思想上、生理上和青春期中出现的各种疑惑,帮助他们消除烦恼。各职能部门要相互协助,建立辅导员责任区,负责对责任区宿舍的安全检查和学生思想动态的反馈,纠正不良现象,及时制止违纪违规行为。
3.创建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高校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影响。公寓文化对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尚品德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能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追求、价值观,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环境。首先,高校应特别注重对公寓周边环境的建设美化。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热爱学校集体、热爱学习生活的情感,养成讲卫生、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促使公寓内部保持整洁,形成健康、活泼、开朗、向上的氛围。其次,针对日常尤其是周末公寓活动匮乏的问题,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和节假日,在公寓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寝报评比大赛、美化示范寝室月月评、温馨小家评比、寝室小合唱比赛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现才华,拓展视野,促进交流,共同进步,为构建积极、健康、科学、和谐的公寓文化奠定良好基础。再次,通过开展以争创“好环境、好秩序、好学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公寓创优等活动,在大学生中间形成人人争先、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他们在公寓文化建设中的自觉性、主动性,促使大学生自觉提高自己的品德行为。
4.创新学生自我管理方式。正确理解学生在公寓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建立一支高效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队伍,加强学生公寓楼层长、生活部干部的管理。辅导员可以在公寓设置服务队、信息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可以使辅导员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安全、卫生、纪律、文明礼仪等文化建设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得到更有效的落实。
其中,学生干部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干部在遵守校纪校规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创造安全稳定、和谐进取的公寓区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过组织业务学习、听讲座、工作交流会、外出观摩等方式,注重从学习能力、管理能力、领导科学等方面对自管委的学生干部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2)通过内部制度建设,对干部严格要求,使自管委干部
明确职责,规范行为,处处成为学生的表率。(3)加强工作指导,通过给担子、压任务,鼓励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同时对工作过程要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要多帮助、多鼓励,提高其工作能力。(4)鼓励学生干部在工作中积极创新,敢于突破旧模式,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精神,激发其创造力。
5.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公寓管理员素质。一支高素质的管理、服务队伍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对于管理者来说,要有奉献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管理工作中应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工作中注意营造轻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成为学生生活上的良师益友、心理上的指明灯。
宿舍管理人员是公寓的管家。在稳定人员队伍的基础上,应对宿舍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和岗位培训,以提高宿舍管理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的管理能力;同时,建立宿舍管理人员工作过程和结果的奖惩制度,以提高宿舍管理检查的可操作性和宿舍管理水平。
总之,学生公寓的工作,既是管理工作,也是服务工作,更是教育工作。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运用新思维,寻找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才能保证公寓的安全和稳定,真正实现教育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亮.高校学生宿舍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余茂敏.柔性化管理: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的新课题[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孙光泽.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南昌高专学报,2009(3).
[4]赵亭.“8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新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5]许益锋,刘新秀.论和谐视野下的高校宿舍文化创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6]蔡志坚.试论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创新[J].福建高教研究,2006(4).
[7]马文孝.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创新高校党建工作[J].党的生活,2006(4).
[8]王永章.试论创造性地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3).
[9]张桂珍.试论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建设[J].青少年研究,2006(3).
[10]杨亚萍,徐淑华.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