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纪兰:矢志不移托起百姓致富梦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mei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也是共和国成长的见证人。她有着太多光鲜的头衔与荣誉,但始终淡泊名利,一直不忘生养她的故乡——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村。多年来,她永葆劳动者本色,身不离西沟,心不离群众,不辞劳苦、殚精竭虑,一心想着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她就是申纪兰。2016年,她获得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战天斗地,奋力改变家乡面貌
  西沟村的脱贫之路,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过去的西沟,地下无矿产,地上石厚土薄,自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是典型的干石山区。20世纪50年代,周围的山都是荒山秃岭,几乎没有树。“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七岭又八沟,山头光秃秃”是当时西沟人生活的写照。申纪兰回忆,西沟路不通、吃水难是阻碍发展的重要原因。从西沟到长治市只有羊肠小道河滩路,根本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走一趟怎么也要六七个小时。一次她到长治市开会走到中午,只能在半路上吃个烧饼、喝口水,然后接着往前走。会后回来时赶上下雨,全程石头路,回到家鞋都磨破了。再说吃水,缺水是西沟人祖祖辈辈的难事,过去男人们早起头等事就是走很远的路到村外的河沟里担水。走上几里路跑上一早晨,也只能挑一担水,经常是挑回一担水就把早饭耽误了。
  1951年,申纪兰勇挑重担,担任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副社长,在全国率先举起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大旗,争得了男女同工同酬的权利。她带领群众向穷山恶水宣战,向荒山秃岭进军。荒山上植树需大量树苗。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去哪里找树苗成为摆在她面前的一大难题。她带领群众披星戴月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山上采松子。有许多次,因为走得太远晚上回不了家,她就和大家在山洞里避寒过夜。针对干旱、鸟食等影响树籽发芽、成活的问题,她和群众总结经验,改进播种方法,先把山上的石头垒成鱼鳞坑,然后把山上、石缝间的土一点点挖出来,集中到坑里,最后在坑里种上树籽,这样,树的成活率明显提高。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植树播绿,终于使西沟的荒山长出了一片片新绿。
  山山岭岭都是树,七沟八梁绿油油。如今西沟已建成观光旅游、森林休闲、田园采摘、农产品开发四大园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杰出典范,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现在的西沟美丽宜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申纪兰曾不无自豪地说。据介绍,西沟2.5万亩宜林荒山已全部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其中干旱阳坡绿化造林1万亩,栽植各种经济树木12万株,实现了人均10亩用材林、户均1亩苹果园,水果产量达到100万斤,干果产量达到80万斤。一个穷乡僻壤、荒山秃岭的穷山村,变成了满是宝藏、瓜果飘香的“绿色银行”。
  在植树造林的同时,申纪兰还带领村民坚持不懈地修道路、建堤坝、造水库,绿化荒山、治理荒滩,发展农林牧副业。近年来,西沟村又加大了老果园改造力度,对300亩老果园进行改造,引进水晶梨等优质新品种,并新开发优质绵核桃、仁用杏等干果经济林1000亩。
  如今,西沟村村民全部实现了集中居住,户户接通了自来水,家家门前修通了水泥路,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申纪兰几十年如一日地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使西沟的山变绿了、地变肥了、面貌变美了,把一个几乎不具备生存条件的旧西沟建成了一个农林牧副工商全面发展的新西沟,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改革开放后,申纪兰不顾自己日渐年迈的身体,与村干部们北上南下,跑项目、跑资金,开始大力兴办企业,推动产业发展。30多年来,先后建成了西沟铁合金厂、磁钢厂、饮料厂、焦化厂等多个村办企业。她还外出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纪兰潞绣、西沟矿业、西沟丰源生态农庄、西沟龙鼎等多家企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西沟村的发展,企业不断增加,她又带领村民开阔眼界,积极走出去创办企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并提升西沟村的品牌影响力。1998年8月在太原创办集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西沟人家酒店以及今绣西沟大酒店,吸纳了家乡近5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在脱贫攻坚战中,80多岁高龄的她努力争取和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先后建起香菇大棚、光伏发电项目,引进太子龙服饰、山西华海亿达房地产开发公司,组建了西沟兰达建筑公司,开工建设了纪兰党性教育基地,成立了西沟红色旅游有限公司,建成了西沟红色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和西沟森林公园。仅太子龙服饰就可吸纳西沟及周边村500多名劳动力就业。看到村民们高高兴兴地上了班,她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西沟的发展,历经了3次创业。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植树造林,打坝造地;第二次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兴厂矿、办企业;第三次是党的十八大以后转型红色、绿色、彩色“三色”产业,形成了以核桃露、小杂粮、沙棘汁为主的农副土特產品加工,以太子龙服饰、纪兰潞绣为主的服饰床品生产,以纪兰党性教育基地、西沟森林公园为主的红色和绿色生态旅游产业。2019年,西沟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300万元,实现利税156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260 元,为村民脱贫致富、奔向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60多年前,我们搞合作社,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过上好光景,让穷苦人家脱贫致富”,申纪兰曾说,“如今,眼看就要全面小康了,所有的老百姓都要脱贫致富,这个成果来得太不容易了!”
  为民履职,情注百姓脱贫攻坚
  “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她始终关注贫困地区的发展状况和贫困群众的生活状态,代表他们向中央建言献策,也及时把中央对“三农”的关心和爱护之情传达给他们。
  60多年来,她提交的议案和建议绝大多数是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中央“三农”政策等内容,与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息息相关。在她以及其他全国人大代表的提议下,引黄入晋、太旧高速、大运高速、山西老工业基地改造、长邯高速、平顺县提水工程、赤壁电站等重点项目都得到中央的重视,逐一变成现实。
  长期以来,她对自己的家乡、国家贫困县平顺县的扶贫开发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在耄耋之年,为了全县的脱贫事业,她仍锲而不舍与县乡村三级干部一道,不顾舟车劳顿,外出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相继为平顺争取到集中供热、供气工程以及长平二级公路、长平高速等重点项目并全部建成投入使用;与客商洽谈,先后成功引进大唐风力发电、通天峡旅游开发、神龙湾景区综合开发等一批关乎平顺富民强县的大项目,大大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无私奉献,始终不忘群众疾苦
  作为共产党员、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始终以一颗无私之心关心群众疾苦。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后,她拿出自己省吃俭用存下的钱带头为灾区捐款。先后将各级党委、政府给的物质奖励无私捐献给集体或贫困村民。村里群众谁家有困难,她都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还贴钱为村里生病的孤寡老人请医送药,老人去世后主持操办丧事,这样的事迹数不胜数。
  她深知教育扶贫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具有重要作用。2009年2月,经山西省教育厅、民政厅批准她牵头发起成立了非募捐性公益组织——山西省平顺县申纪兰扶贫助教基金会,其宗旨是为平顺县贫困家庭、农村贫困户和优秀贫困学生上学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和帮助。基金覆盖全县所有适龄学生。11年间,先后资助困难师生4300多名,累计资助215.1万元。
  2020年6月28日,申纪兰走完91岁的人生历程。弥留之际特意交代:一切丧事从简,把“共和国勋章”经费全部交了党费。
  申纪兰,是太行山上的一棵青松,是老区人民拼搏奋斗的标杆。申纪兰虽然走了,但她的奋斗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她用一生的行动托起了贫困百姓的致富梦。
  (转自《脱贫攻坚先锋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先进个人事迹(2016——2020》,内容有改动)
其他文献
1936年6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成立。1937年,国共双方确立了二次合作的方针,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校址迁往陕北延安。1941年7月,抗大总校在山西省兴县李家湾以第一二〇师教导团为基础,创办了抗大第七分校,附属一所陆军中学,共有学员2000多人。1942年,为“保存和培养干部,准备反攻”,党中央决定将抗大七分校迁到甘肃陇东继续办学。抗大七分校
期刊
1939年5月25日,第三五九旅报告:  大营敌千五百余人分二路,一路走岭柏峪,一路走天岩村,沙河敌人千余经东山底昨日(指24日)进到上下细腰涧山,已会合搬运死尸……  敌人除了收尸,还要取回埋在这里的武器。时任第七团(第七一七团)特派员袁福生回忆说:  战斗结束后,我们没有打扫好战场,敌人逃走时将重武器埋在沙地里,我们走后敌人又返回取走了。  日军打了败仗,常把武器损毁或深埋在尸坑底部,拿死人打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具原创精神的电影导演们,秉承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精神”,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高超的艺术手法,在红色经典影片中歌颂了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在荧幕上再现了一个时代的苦难与辉煌。  红色经典电影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题材,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文艺作品。“红色”象征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和豪迈的战斗精神;“经典”则
期刊
20世纪初,雁门关外的山西古城大同诞生了一位铁血男儿,他将一生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他以满腔热血兑现了自己的钢铁誓言:“为人民、社会、国家,就是牺牲了个人,能予社会有万分之一的利益也不枉此一生。”他就是大同城内最早的中共秘密党员,学运、兵运、工运先驱马仲。  传播马列主义,点燃革命火种  马仲,字绍宣,号幼雄,曾化名马俊、赵振江、赵革非、马革非等,1906年2月18日出生于大同一个回族进步家庭
期刊
石评梅为高君宇墓手书的碑文  1949年9月27日,中国科学院成立。同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郭沫若为第一任中科院院长,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桢为副院长。1950年12月,增补吴有训为副院长。这4位副院长在旧中国都是国民党中央研究院的院士。1958年3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李四光、竺可桢、陶孟和、吴有训《科学院四位副院长向党表决心》的联名公开信。信中写道:“全心全意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
期刊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军队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燃烧到中朝边境,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安全利益受到极大威胁。美国的侵略行径激起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毅然地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果敢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使命。  中华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回顾历次党史学习教育,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提供了经验启示。  一、在重大历史关头或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增强党的团
期刊
从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带领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到1948年4月周恩来、任弼时带领中央机关进驻,再到5月毛泽东抵达西柏坡,这里从此成为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驻地,成为中国革命的指挥中枢。此段历史虽只有1年零11个月,却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辉煌业绩: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和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开举起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旗帜;组织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使蒋家王朝
期刊
一百年来,我们党站在引领时代前进和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潮头,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以深邃的大历史观,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三者之间的大逻辑。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是因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00年前
期刊
我的姥爷何英才,原名杨高梧,曾用名杨云集,山西洪洞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他长期从事党的工运工作和组织工作,在山西工运史上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彭真等中央领导人誉为“工人运动的杰出战士”。  走上革命道路  1905年7月7日,姥爷出生于洪洞县万安镇贺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姥爷的父亲做长工,因贫困连住房都没有,租住在别人喂养牲口的窑洞里。因他吃了不识字的苦头,便把改变家庭境遇的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