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好小学升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l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由小学和初中两个部分组成。初中英语课程的设计标准是按照与小学相衔接的分级目标课程模式进行的,两者虽有联系,但又具有不尽相同的规律和特点。从初中一年级开始,英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双重任务。小学阶段英语是副课,有些学校还未能正常开课,上了初中就是主课了。我们常发现初一年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入学时,兴致很高,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兴趣;但好景不长,过不了多久,就有人打退堂鼓,对学习产生厌倦,甚至放弃了学习。针对这种局面,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抓好小学、初中教学衔接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 抓好教师教法的衔接工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教师要狠抓课堂教学,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
  1.钻研小学、初中两种教材
  一个合格的初中英语教师,不仅要钻研初中英语课程,还应熟悉小学英语大纲要求,了解一个小学毕业生应具备的英语基本能力及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这基础上,把握好初中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以旧带新,以新温旧,尽量采用各种形式联系旧知识,使学生逐步完成小学向初中的过渡。
  2.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活泼好动,喜欢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而初中生身心发展迅速,好表现自己,做事容易虎头蛇尾,思维渐趋向成年化,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创造性,自主能力较强。教师只有掌握初中生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初一上学期就要尽快了解学生,细心观察学生,既要掌握学生的一般特点,也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既要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也要了解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3.注重课堂容量
  与小学相比,初中课堂容量较大、节奏较快,要注意初中生刚从小学生的角色转变过来,教师不能只顾“赶进度”,追求快节奏,加大课堂教学容量,而导致学生囫囵吞枣,难以消化。因此在执教过程中,教师既要备好教材,也要备好学生,还要备好教学中的“节奏”,掌握好课堂内容的“度”,循序渐进,做到恰到好处。
  4.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融洽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个课程的情感及用功程度与他们对老师的喜爱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俄国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点。相反,消极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经验表明,学生一旦对教师产生了厌恶情绪,同时会对其所教的学科产生反感。这种反感必然导致学习成绩急速下降。成功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每当他在课堂上绘声绘色地讲解时,学生们便会聚精会神,时而鸦雀无声,时而热烈呼应,课堂气氛显得格外和谐、融洽。这就是师生情感亲切、自然交流的结果。教师将自己的全部才华、整个身心奉献给学生,这是学生学好学科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打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运用情感融洽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要让学生对老师有安全感,相信老师的智慧和能力能让自己学有所成。
  5.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对学习课题产生兴奋和期待时,就会形成一种渴求掌握知识的内在需要和强大动力。为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尽力把教学任务体现在学生的乐学上。学生是否好学英语,与教师的教法是否形象生动息息相关。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只会使课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听课会感到索然无味,收不到良好效果。不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新颖活泼的形式,如直观法、竞赛法、游戏法、举例说明法、多媒体教法等多样教法的综合灵活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运用各种讨论、调查、表演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要注重融解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系统化,提高教学效率。
  6.合理布置课内、课外作业
  课内作业是教师上课时要求完成的作业,布置课内作业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由于初中生具有好动、粗心等特点,对学习难以做到持之以恒,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他们的特点,在课堂中加强训练,使重点、难点及考点经常出现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训练,这样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为了巩固、消化已学的知识,为达到既定教学目标服务。课外作业要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对于难点内容所布置的作业应从浅化知识、分解突破难点的角度来考虑。布置课外作业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作业应有的放矢,因课设题。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适应学习阶段的过渡。
  
  二、抓好学生学法的衔接工作
  
  小学、初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不同。初中课程在内容和练习形式上与小学相比有一个相对的提升,内容更多,涉及面更广,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刚走进初中校门的许多学生感到难以适应。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学习,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相对于小学而言,初中英语课文篇幅加长,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如果没有搞好预习,就难以适应课堂的教学进程。所以在开学伊始,初中教师就应该注重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要把学生的预习当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其进行精心指导,并逐步规范要求,如通读课文、学会用词典查生词、罗列语言点、划出长难句并尝试运用语法规律分析、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总结、记录遇到的疑点和难点,以便在听课中释疑解惑,达到预期的目的。
  2.培养认真听课的习惯
  心理学家指出:“任何客观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多种器官,比作用于单一感官给大脑皮层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这就要求学生在上课时,调动各器官,做到眼、耳、口、手、脑并用,也就是做到看、听、说、记、想并行,从而获得好的效果。
  3.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将遇到许多生词,指导学生选择一本英汉词典作良师益友,这样一来,学生每当遇到词汇方面的疑问就可以及时地查词典寻找答案,同时应备有一本语法工具书,经常翻阅,使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正确地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
  4.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初中阶段的英语不像小学那样,只局限于课本,而是应该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初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兴趣的英语读物,阅读时,可以作优美词句的摘记。此外,应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
  总之,教师在初中一年级如果能够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一起抓好衔接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把初中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搞好,就可顺利完成小学、初中的教学衔接。
  
  参考文献
  [1]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刘晓明,王丽荣.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其他文献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一种活动,历史课堂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区别。
作文应该是学生生活体验的表达。在作文课堂指导时,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激活学生平时积累的体验,引导他们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中捕捉提炼写作题材,同
7月15日,山东省公交企业先模事迹巡讲活动在临沂举行。报告会上.来自淄博.济南、枣庄、青岛、临沂公交的6位演讲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围绕自身或身边公交、出租行业一线劳模的事迹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74条规定:损害赔偿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在订立合同时,依照当时已知道或理应知道的事实和情况,对违反合同预料或理应预料到的可能损失.<国际
自199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以下简称<外贸法>)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外贸企业许可制,外贸经营权是基于这一规定产生的外贸垄断体制下部分企业的特有权利.外贸
“和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配合得适当而匀称.英文中叫做“harmony”,意思是内心的平静、音律的协调和相处的融洽.以和谐为理念的教育成为“和谐”教育,即教育内部诸因素以及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和谐发展.在具体的数学课堂中,学生、教师、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只有保持协调、适应的关系,达到和谐共处、和谐发展,才能保证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
身为教师的我们,面对新时期的学生,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才能使他们适应时代的发展呢?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还是寻求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方式呢?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比较注重以学科
纺织品服装业是我国第二大出口创汇行业,也是外向依存度很高的行业.历来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成本较低的劳动力优势,在世界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绿
高中教材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收录著名改革九次,在新授课结束后如果不对它们作全面、深入的比较,就很难让学生有全面、透彻的认识。笔者拟就除欧洲宗教改革和阿里改革外的六次改革作一粗浅的比较,并就改革的一般性认识提出一点概要的看法,仅供师生参考,并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古代史上的三次改革    相同点。背景: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社会矛盾尤其是阶级矛盾的尖锐。其中,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