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宋本与赝宋本之辨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德辉(1864—1927),字奂彬(又作焕彬),号直山,一号郋园,湖南长沙人,祖籍苏州。1885年举人,曾授吏部主事。藏书颇丰,且精于版本目录学,编纂《观古堂书目》《书林清话》《郋园读书志》等,曾被章太炎誉为“读书种子”。
  1916年春,叶德辉返归祖籍苏州扫墓,在此居留达五年之久。这是继辛亥革命之际避难衡山之后,再一次避难流寓。因其曾组织筹安会湖南分会,支持袁世凯称帝,而在袁氏败亡之后备受非议。到1922年重返湖南长住时,作为藏书家的他,已于1920年春刊行了《书林清话》。可以想象得到,客居苏州五年期间,无论是校理旧稿,还是研读经史,都还算是暂得桃源,颇有所得的。那么,除了湘江旧藏之外,在姑蘇城中的叶德辉,又有着怎样的书缘与境遇呢?
  为此,不妨查阅叶德辉的《郋园读书志》。如果说《书林清话》算是总结前人的经验之谈,并兼总括式的读书心得;那么,在叶死后的1928年所印《郋园读书志》,则完全可以看作是他购书、读书、藏书、评书的亲历亲为之全记录了。在其后人的忆述中,他平日每得一书,必缀一跋,“或校其文字之异同,或述其版刻原委,无不纤细毕详”(叶启发《郋园读书志跋》)。作为身处乱世的藏书家,在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袁氏称帝之种种乱象险境之后,此刻开始敦促子侄将其平日藏书的题跋依序抄出,汇集成这一部《郋园读书志》。这部藏书题跋集,从1916年开始编撰,至1926年编定,基本上囊括了叶后期的藏书读书之心得。所以说,要想了解叶后期的藏书识见及生活境遇,《郋园读书志》是必读的参考文献。而要进一步查访其流寓苏州期间的藏书见闻,《郋园读书志》不可或缺。
  通观《郋园读书志》十六卷,仍以“经史子集”四部列置。其中,卷一卷二为经部,凡96种;卷三卷四为史部,凡97种;卷五卷六为子部,凡126种;卷七至卷十六则为集部,凡389种,四部总计为708种。据此,我们看到,终生以“经师”自任,力倡经史为治学之本的叶德辉,在流寓苏州之后的读书生涯中,也时随境迁,心与时移,开始有意无意地流连于集部之诗山文海了。《郋园读书志》中的集部书籍占到了半数之上;而这些抒情适性的集部书籍,应有大半皆来自其苏州所见所得。
  新见一部缪曰芑刻《李太白集》(以下简称“缪本”),虽只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的“覆宋本”,但因其有了叶德辉的题跋,而别具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这则题跋,《郋园读书志》中未载,属集外的“佚文”。为此,将原文抄录,酌加标点如下:
  题缪曰芑刻李太白集
  李太白集,明以来所传为千家注本,其无注本则从未有人校刻也。此本为康熙丁酉吴门缪曰芑仿宋刻,四库全书著录即此本。提要云,陈氏书录解题、晁氏读书志皆题李翰林集,而此乃云太白全集,未审为宋本所改,曰芑所改是,则稍稍可疑耳。按提要所疑,诚是也。此刻字画工致,行格不类宋椠,不独改翰林集为太白集不与宋目符同,即其正文亦前后时有校改。试取初印后印两本校之(初印多黄纸印,后印多白纸印),后印者往往据别本剜改而与初印本大有异同,集后虽有考异一卷,初印后印固从来未有也。此本却是初印,吾家印濂丈得之吴门市中,持以示余,审其为初印后印。余据所见书之提要,又云坊间印本皆削去曰芑序以赝宋本,遂并考异而削之。然则当时初印果附考异,与但坊间以之赝宋,则其校刻之工,信可珍矣。岁在屠维协恰展上巳,叶德辉记。
  原来,1919年上巳日,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与叶德辉同宗的叶振宗,在苏州书市中淘得一部缪刻《李太白集》,让其鉴别此书版本优劣。据叶德辉的判定,虽然此书算不得特别珍罕,本身在刊刻过程中也有擅改原版的一些错讹,但叶振宗淘得的这一部,确是初印本,也颇难得。
  叶振宗,字印濂,为明代叶燮九世从孙。当年叶绍袁午梦堂的一门风雅,十代之后,传至叶振宗时,除了家藏的先祖画像与一橱《午梦堂全集》《已畦诗文集》等古籍之外,已别无长物。苟全祖泽于乱世,略有闲裕的叶振宗,与叶德辉过从甚密,成为其校刻叶氏家集的重要同道者。缪刻《李太白集》刊行未久,至叶氏藏书之际,不过才两百年光景,当时并不算什么特别名贵的古籍。那么,叶振宗为什么又要把这样一部并无特别之处的古籍,郑重其事地交由叶德辉来鉴识呢?
  其实,叶德辉题跋里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坊间以之赝宋”,即以此缪本为底本来造假,假冒宋本。原书本来就是所谓的“覆宋本”,即影摹宋代原本之后,翻刻上板,形态本已极为逼真。书商为假冒宋本,便将牌记、序言、附录考异一卷等可以验证刻本年代的所有细节,统统撤换、删削掉了。叶德辉是极富经验的藏书家,这类作伪手法自然瞒不过他。但他又与那种玩古董心态的藏书家不同,并不是只看重古籍真伪鉴识,而是更重视古籍本身的内容、校勘的质量如何等等。换句话说,他更看重书的“读”,而不是“藏”;更看重书籍本身的内容是否精湛,而非书籍版本的年代是否久远——他的藏书,最终是为了读校印质量更好的书,而并不一定是为了拥有年代更古的书。哪怕像缪本这样的,在当时还能经常过眼的普通古籍,他也一定还会去审视所谓的初印本与后印本之区别,并从中发现其校勘学上的价值。
  叶德辉题跋中提到的“初印多黄纸印,后印多白纸印”,说明通过用纸不同,可以区分缪本的两种印本。这种区分,普通读者不会十分在意,却的确是进一步剖析“坊间以之赝宋”的一个旁证。不难发现,此书继康熙五十六年(1717)初印之后,还有光绪元年湖北崇文书局重刻本、民国元年鄂官书处重刻本、民国初年文瑞楼石印本等所谓“后印本”。除石印本可忽略外,上述清末民初的两种“后印本”,都是用底色泛白的竹纸印制的。虽然历百年之后,如今看来,这两种“后印本”似乎也略微泛黄,并不算特别白了;但在百年前,叶德辉等过眼时,应是明显的白纸印本。
  其中,光绪元年湖北崇文书局重刻本,牌记页刻有“缪覆宋临川本木渎周氏藏板”字样,这说明在清代乾嘉之后,缪本的木板已经辗转落到了吴县周氏手中,而且可能已有所损坏,需要“重刻”了。而民国元年鄂官书处重刻本,则在板心下端明确的刻有“陶子麟重刊”字样,这是当时的著名刻工陶子麟依据缪本原板为基础,再次重新补刻的;这更进一步说明,此时缪本的木板可能经过多年刷印,已有漫漶不清或局部毁损的状况,才会有“重刻”“重刊”之说。   反过来看,康熙五十六年的初印本,所用纸张为太史连纸。这种纸张表面平润,背面略涩;其色泽近于象牙黄、白之间,韧性较好,是一种构皮纸。所谓“构皮纸”,即枸树皮纸,这是一种采用陕西、甘肃等地特有枸树皮做成的纸张。据考,构皮纸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南唐名品澄心堂纸就是构皮纸。而宋元时期,构皮纸的生产工艺渐趋成熟,因纸质绵软细柔,颇为精雅,多用于印刷珍贵典籍。太史连纸较为名贵,到清代时曾常与开化纸一道,用于内府书籍印制,如《武英殿聚珍版叢书》就是用此纸印刷的;又如《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也有用太史连纸印制的。缪本初印时,采用太史连纸,当然也是宋本原藏者的郑重其事,使其从版刻风格到纸张质地都更接近于宋版书。这在无形中,也为后世作伪者提供了“高仿品”。据此看来,叶德辉所谓的“黄纸”,概指太史连纸;所谓“白纸”,概指普通竹纸。
  如果说书商以缪本为底本,来假冒宋本,起初用康熙初印本还较为便利的话,那么在清代乾嘉之后,要再以初印本来作伪,“原材料”就已经不那么多了。因为此时的初印本经过近百年消耗,要么已经被上当受骗的藏书家们视作“宋本”而束之高阁珍藏了;要么也已成为读书人、学者的架上典籍,市面上可资流通者已经日渐稀少了。再者,初印之后,可能还有接续而来的多次刷印,迭经磨损消耗,缪本的木板也已经无法再刷印出效果尚佳的本子了,初印本相较于后印本而言,自然还是要宝贵一些,一书难求了。
  此时,“黄纸本”资源稀缺,不易求得;书商作伪大都也只能退而求其次,改用“白纸本”。只不过用“白纸本”作伪,工序也更多,难度也随之增加。如要将所有关涉重刻、重刊的“后印”细节删除掉,牌记、序言要全部撕掉,纸张要略加浸染,使之泛黄,这是晚清时作伪工序。到民国时,若以“陶子麟重刊”的“后印本”来作伪,则更伤脑筋,要逐页将板心中这行字抠除,实在不行,只能以损毁书品方式,将这些细节全部抹除。因拿不到原书木板,作伪只能如此繁难。或许,会以为拿到了原木板,直接铲去“后印”的板刻痕迹,更为省心省力;但还得考虑此时的刷印效果已一茬不如一茬,用这样的“新印本”作伪,其效果还不如用这些已有的“后印本”罢。
  无论用“黄纸本”作伪,还是改用“白纸本”造假,都是不需要初印本那一卷“考异”的。与此同时,后印本在参照初印本重刻重刊时,不知是原木板毁损无存,还是后印者图省事,竟也直接删除了附录的那一卷“考异”;这当然又是间接给作伪者提供了便利,因为作伪者连撕去此卷的功夫也省了。无可否认的一个怪现状——二百年来,缪本一直是以一种宋版书“高仿品”的姿态出现的,无论是书商、藏书家、刻板者都更看重这种“高仿品”的逼真程度;只有叶德辉才看重那难得一见的初印本“考异”,并为之题跋赞许的。
  众所周知,《李太白集》的宋本,存世极少。目前所知的仅有两处公藏,一部藏北京图书馆,系残本,仍以缪曰芑刻李太白集补配数卷。另一部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原系陆心源皕宋楼旧藏。而缪曰芑原藏的这部宋本,虽然曾见于陆心源、黄丕烈的记载,却早已不知所踪。如今市面上尚有流通的,所谓《李太白集》的“宋本”,实际上大多皆是缪曰芑覆宋本翻刻的《李太白集》,而且还多是以“后印本”来仿冒的“赝宋本”。近百年间,“初印本”已不易寻获,带有完整牌记、序言、附录考异一卷的,更属凤毛麟角——叶德辉所题跋的那部叶振宗原藏本,正是其中的一部。
  这真是:《书林清话》外一篇,《郋园读书志》又一则。叶德辉跋缪曰芑刻李太白集,不但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古籍版本鉴识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藏书家的求真与读书人的求知,在这一篇跋文的字里行间,皆得以精审呈现。至于这一则书跋为什么没能编入《郋园读书志》,或许只是因为原书是叶振宗的,叶德辉题跋完毕后随即归还,未有再抄录跋文备存之故罢。
  叶德辉这一则苏州书话,将覆宋本与赝宋本之辨的宝贵经验,畅快淋漓、毫无保留地全盘托出。这一篇独特的古籍题跋,历经百年沧桑,随着那一部本已难得的缪曰芑刻李太白集初印本留存下来,实在弥足珍贵。当然,除却覆宋本初印本与叶氏题跋本身的珍贵之外,叶氏终生倡行的“读以致用、藏以致真”追求,也在这一部遗籍中再次得以明晰表达,这当然更是后世读者应予特别珍视的吧。
其他文献
在艺术市场上,女画家大多不被藏家所重视,时常能见到并卖上好价钱的屈指可数。实际上,在20世纪中国画坛上,不少女画家的艺术水准绝不在男画家之下。有的女画家诗、书、画、印四绝;有的不论是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题材,还是青绿、浅绛、工笔、写意、白描、泼墨、泼彩等技法无所不涉、无所不精,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所以,收藏、玩赏她们的书画作品,无疑是一件十分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  在上世纪中国画坛上,男画
期刊
明清家具同中國古代其他艺术品一样,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底蕴,创造了中国家具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明代家具以其简约实用而著称于世,清代家具则以装饰华丽、纹饰繁缛取胜。  明清家具都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都以精湛的工艺、独具的匠心、珍贵的价值而被后世所追捧。明清家具的收藏始于20世纪30年代,外国人大量地搜集、收购中国明清家具,并运往海外。在后来的几十年间,西方人将中国明清家具提升到了与中国其
期刊
元末明初甘肃地区在经历一场改朝换代的巨变之后,迎来一次巨大的移民风潮。甘肃河岷洮地区由于其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明“移民屯边”的重要据点,形成了一股独特的移民风潮。通过对此地保留的一些移民传说分析和家谱探微,进而印证了明初河岷洮地区移民的历史事实。  ● 河岷洮地区  地处甘青交界的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区)、岷州(今甘肃岷县)、洮州(今甘肃临谭县),自春秋战国以来就被誉为“古西羌地”,在河西地区
期刊
素三彩是低温彩釉品种之一,以黄、绿、紫、白等彩料为主,不用红彩。其工艺是在瓷坯上先按预定的图案进行刻划,待坯体干燥后以高温烧成素瓷,再将作地色的釉浇在涩胎上,干燥后,刮下花纹图案中应施其他色彩部分的地釉,然后填上所需要的色彩,再一次低温烧成。最早的素三彩见于明代成化年间,成化时期素三彩有绿、黄、紫、褐等颜色。正德时期素三彩器不多见,但制作精巧。嘉靖时期素三彩色调浓重,鲜亮不足。万历时期素三彩器有各
期刊
赵孟坚是南宋兼具贵族、士夫、文人三重身份的重要画家,庆元五年(1199)生,卒年说法不一,字子固,号彝斋居士,海盐人,宋太祖十一世孙,以父荫入仕,官朝奉郎。他能诗、擅书画、富收藏、精鉴别,工画水墨梅、兰、竹、石,尤精白描水仙,画意超绝脱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时人叶隆礼云:“吾友赵子固,以诸王孙负晋宋间标韵,少游戏翰墨,爱作蕙兰,酒边花下,率以笔研自随。人求画,与无靳色,往往得之易,藏之多,人亦未之宝
期刊
董源(934—约962),五代南唐杰出画家。一作董元,字叔达,南唐旧主李璟时,曾任过北苑副使,人亦称“董北苑”,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初师荆浩,笔力沉雄,画境平远幽深,淡墨皴似“麻皮”,故后人亦称“披麻皴”。被世人尊为“南派”山水开山鼻祖。画稀名重,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董源《潇湘图卷》,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尺寸50×141.4厘米。(见图1)  “潇湘”亦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
期刊
苏州东吴博物馆馆藏颇丰,仅紫砂器系列收藏就有500多件。部分藏品曾在省内多家博物馆巡回展出过。年前该馆甄选了106件精品,推出了“紫玉金砂”明清紫砂百壶特展。我也慕名专程前往参观学习。  紫砂展陈列的皆是存世稀少之器,一件难求之壶。紫砂门类之全面、数量之丰富,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权威的宜兴紫砂发展史。这在全国众多紫砂展览中都极为少见。尤其是提梁壶鼻祖赵梁之作、古朴大气的元畅和时鹏之作、首创匣钵封闭烧
期刊
应该说,在收藏明版书的普通读书人中,我算是相当幸运的一位。个人收藏的第一部明版书,恰恰就是黄裳先生提到过的、十分罕见的“芙蓉泉本”《韩诗外传》。这部书入藏的经历还颇有些戏剧性,可称“奇遇”。  原来,这部《韩诗外传》只是一部书友作价抵换的“残书”,最初谁都没有意识到它的珍罕。由于该书前后有几页“抄配”(即以笔录方式将原有缺失的书页配齐),且抄配的皆是“汲古阁本”的内容,如“韩婴本传”“艺文志概说”
期刊
1935年初,一个印着“影印样本”字样的文件纸袋,静静地搁在了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的办公桌上。纸袋里有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标准的32开开本,封面左上侧加黑框写着10个仿宋字《影印宋藏遗珍预约样本》。这不过10余个页面的小册子,印制工艺却极为考究,铅印字体清秀又不失庄重,起首几页更用红色油墨刷印,格外醒目。书后还附印有两张珂罗版蓝印照片和一张影印折页,可谓图文并茂。  可是,当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的倡办者
期刊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可读性强,欣赏价值高,它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不但编绘了古今中外所有能涉及的事与物,而且还体现了各个时代不同的风貌,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  2018年12月2日和3日,上海收藏协会连环画版画沙龙举办了两场全国连环画交流拍卖会,共推出98件连环画拍品,精品连环画受到了买家的大力追捧,成交价迭创新高,如“文革”精品书《红小兵的好榜样——孙会玲》拍出7700元、《大寨战歌》拍出83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