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到中年诸事烦,保持健康更是难。做个少盐少糖少油的“三少”中年人并不容易,更何况我们还有“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的传统。
再难也要做,因为已经到了不得不少的时刻。尽管盐、糖和油都是成就“舌尖上的中国”之功臣,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它们正在成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罪魁祸首,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帮凶。
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日前发布了全球疾病负担的系列研究报告,评估了195个国家长达27年的主要食品和营养素的消费,并量化了人们的食谱对部分疾病死亡率和发病率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许多国家,高钠摄入、低全谷物摄入、低水果摄入是导致死亡或残疾的主要饮食风险因素。在中国,高盐、高糖、高脂饮食带来的健康问题非常突出,是引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重要因素。
我国早在1958年就开始了高血压防治工作,提出了“让高血压低头”的口号,但最新数据显示,2012~2015 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 27.9%;高血压患病人数从1958年的不足3000万增加到约2.45亿。
血脂异常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是10年前的两倍多。据统计,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将导致2010年~2030 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约增加920万例。
我国有1.14亿糖尿病患者,约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27%。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高于正常值,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无一不在警示:赶紧做一个少盐少糖少油的“三少”中年。
为了防治多盐、多糖、多油的不健康饮食习惯导致的慢性病,《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提出了“少盐、少糖、少油”的健康膳食行动倡议。
那么,我们目前距离“三少”目标还有多远?
先说盐。《行动》显示,我國居民人均每日的食盐摄入量为10.5g,而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值是5g。
再说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标准是,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为25~30g,但调查显示,我国目前人均每日摄入量为42.1g。
糖的控制也不容乐观。我国目前人均每日糖(即白糖、红糖等蔗糖)的摄入量约为30g,比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低于25g)多了5g。
对于中国人来说,“美味诱惑”是我们“三少”饮食路上的重大挑战。这需要我们不仅在日常烹饪中,通过使用定量的“盐勺”“糖勺”和“油壶”来控制摄入量,更重要的是挖掘出“隐藏的”的盐、糖、油。
比如,加工食品中的盐、糖、油含量不容小觑。
以糖为例,我们要担心的可能是工业精炼的“添加糖”。在人类掌握糖的精炼技术之后,糖的消耗量逐渐增加。1700年,每个英国家庭每年平均消耗的蔗糖量不足2千克,而到了18世纪末,消耗量已经翻了两番。
上世纪60年代,日本科学家发明了将葡萄糖大规模转化为果糖的技术,促生了高果糖玉米糖浆。它像蔗糖一样甜,但比蔗糖便宜。
从那以后,糖类消费的上升趋势几乎从未中断。从1970年到1990年,美国的高果糖玉米糖浆消耗量增加了10倍,增幅比任何其他食品都高。今天,美国每人每年的平均糖消耗量已接近40千克。
研究人员指出,高果糖玉米糖浆在食品中的添加导致了美国人的肥胖现象。
中国人的糖摄入量也在增加。我们吃下的任何一种加工食品,都很可能含有人工添加糖,除此之外,我们还喝下了添加了糖的各种饮料。
盐也是加工食品不可或缺的成分。爱吃零食的话,盐的摄入量更难以控制。比如,一袋话梅,即使只吃三分之一,就已经达到成年人一天的盐摄入量了。
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提出的《SHAKE改变吃盐的习惯》倡议中,将“减盐”比喻为一场“对盐的战争”。
此外,也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发起了“减糖行动”。
比如,我国香港专门设置了“降低食物中盐和糖委员会”,负责减盐和减糖行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有研究显示,香港人外食的比例非常高,但行动并没有对食品加工和餐饮服务中用糖和用盐采取有效的措施。
英国从2003年起就开始了有具体步骤的“减盐运动”。比如,从源头即食品生产企业出发,通过5年时间使超市里的大多数加工食品含盐量降低了20%~30%,同时推广至餐馆、小卖部等食品供应商家。
2007年,英国政府推出“红绿灯”计划,要求食品包装上用“红绿灯”的方式标注出脂肪、饱和脂肪、糖和盐等4种成分的含量。同时提醒公众,最好选购有绿灯标识的食品。
截至2017年,英国政府调查发现,英国人饮食中的钠含量降低了15%,中风病人也相应减少,公共医疗开支节省了15亿英镑。
有行动就有效果,重要的是行动。所以,大家一起管住嘴,做个“三少”中年吧。
再难也要做,因为已经到了不得不少的时刻。尽管盐、糖和油都是成就“舌尖上的中国”之功臣,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它们正在成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罪魁祸首,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帮凶。
距离“三少”目标有多远
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日前发布了全球疾病负担的系列研究报告,评估了195个国家长达27年的主要食品和营养素的消费,并量化了人们的食谱对部分疾病死亡率和发病率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许多国家,高钠摄入、低全谷物摄入、低水果摄入是导致死亡或残疾的主要饮食风险因素。在中国,高盐、高糖、高脂饮食带来的健康问题非常突出,是引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重要因素。
我国早在1958年就开始了高血压防治工作,提出了“让高血压低头”的口号,但最新数据显示,2012~2015 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 27.9%;高血压患病人数从1958年的不足3000万增加到约2.45亿。
一袋话梅,即使只吃三分之一,就已经达到成年人一天的盐摄入量了。
血脂异常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是10年前的两倍多。据统计,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将导致2010年~2030 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约增加920万例。
我国有1.14亿糖尿病患者,约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27%。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高于正常值,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无一不在警示:赶紧做一个少盐少糖少油的“三少”中年。
为了防治多盐、多糖、多油的不健康饮食习惯导致的慢性病,《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提出了“少盐、少糖、少油”的健康膳食行动倡议。
那么,我们目前距离“三少”目标还有多远?
先说盐。《行动》显示,我國居民人均每日的食盐摄入量为10.5g,而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值是5g。
再说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标准是,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为25~30g,但调查显示,我国目前人均每日摄入量为42.1g。
糖的控制也不容乐观。我国目前人均每日糖(即白糖、红糖等蔗糖)的摄入量约为30g,比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低于25g)多了5g。
挖掘出“隐藏”的盐、糖、油
对于中国人来说,“美味诱惑”是我们“三少”饮食路上的重大挑战。这需要我们不仅在日常烹饪中,通过使用定量的“盐勺”“糖勺”和“油壶”来控制摄入量,更重要的是挖掘出“隐藏的”的盐、糖、油。
比如,加工食品中的盐、糖、油含量不容小觑。
以糖为例,我们要担心的可能是工业精炼的“添加糖”。在人类掌握糖的精炼技术之后,糖的消耗量逐渐增加。1700年,每个英国家庭每年平均消耗的蔗糖量不足2千克,而到了18世纪末,消耗量已经翻了两番。
上世纪60年代,日本科学家发明了将葡萄糖大规模转化为果糖的技术,促生了高果糖玉米糖浆。它像蔗糖一样甜,但比蔗糖便宜。
从那以后,糖类消费的上升趋势几乎从未中断。从1970年到1990年,美国的高果糖玉米糖浆消耗量增加了10倍,增幅比任何其他食品都高。今天,美国每人每年的平均糖消耗量已接近40千克。
研究人员指出,高果糖玉米糖浆在食品中的添加导致了美国人的肥胖现象。
中国人的糖摄入量也在增加。我们吃下的任何一种加工食品,都很可能含有人工添加糖,除此之外,我们还喝下了添加了糖的各种饮料。
盐也是加工食品不可或缺的成分。爱吃零食的话,盐的摄入量更难以控制。比如,一袋话梅,即使只吃三分之一,就已经达到成年人一天的盐摄入量了。
有行动就有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提出的《SHAKE改变吃盐的习惯》倡议中,将“减盐”比喻为一场“对盐的战争”。
此外,也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发起了“减糖行动”。
比如,我国香港专门设置了“降低食物中盐和糖委员会”,负责减盐和减糖行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有研究显示,香港人外食的比例非常高,但行动并没有对食品加工和餐饮服务中用糖和用盐采取有效的措施。
英国从2003年起就开始了有具体步骤的“减盐运动”。比如,从源头即食品生产企业出发,通过5年时间使超市里的大多数加工食品含盐量降低了20%~30%,同时推广至餐馆、小卖部等食品供应商家。
2007年,英国政府推出“红绿灯”计划,要求食品包装上用“红绿灯”的方式标注出脂肪、饱和脂肪、糖和盐等4种成分的含量。同时提醒公众,最好选购有绿灯标识的食品。
截至2017年,英国政府调查发现,英国人饮食中的钠含量降低了15%,中风病人也相应减少,公共医疗开支节省了15亿英镑。
有行动就有效果,重要的是行动。所以,大家一起管住嘴,做个“三少”中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