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易学与现象学研讨会讨论纪要

来源 :周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hu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2月7日至8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周易研究》编辑部、中国周易学会主办,中山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协办的第二届易学与现象学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面向易学的‘事情’本身",围绕易学与现象学的会通展开学术研讨,探寻二者在思想理论和方法上的相通之处。9位学者先后作了主题发言,发言后的讨论环节及会议最后的集中讨论气氛热烈,其间既有激烈的学术交锋.
其他文献
期刊
中国哲学的概念在前中国哲学时期,就已在巫-礼文化的背景下,以模糊和野性思维的状态,存在于前综合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巫术-占卜、原始宗教、远古神话之中。这三种前综合意识的基本形式,都可以追溯到其共同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借助文字符号的发明和广泛使用,"集体无意识"最终在民族共同体中变成了自觉的民族共同意识并升华为概念,进而必然要在哲学思想中表现出来。与巫-礼文化传统有关,中国哲学的意识与思维活动更多地保留了前综合意识原型与原始思维的活性,因而更具有隐秘的中和性与强大的扩充性。
2019年10月15日至18日,第九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主办,台湾中华易经学会、湖北省周易学会、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协办,来自海峡两岸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及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安排专家举办主题报告3场,青年学者发表论文35篇,略作综述如下:三场专家主题报告。台北教育大学孙剑秋教授报告的主题是"《易经》的研究方法"。孙教授从"明源流体系""立扎实根基"
受玄学玄风影响,魏晋易学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风貌。《周易》在该时期的社会功用更加广泛,主要体现为清谈之学、逞才之便、品藻之用、处世之道和占筮之据。本文以六朝志人小说最高成就《世说新语》为考察对象,分别从名士研《易》、学士习《易》、术士占《易》等角度对《周易》在魏晋的传播情状与社会功用进行综合考察。
随着近代大学成立,哲学成为中国文科领域的专业学科,自然得有中、西哲学史之论著。考察现今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论著对中国哲学内容的认定,并未完全脱离传统学术,范围涵括传统的经学、子学,但不免受西洋哲学史的影响。对中国哲学的起源的认定,主要分为最早的哲学与哲学正式出现前的思想两种认识。学界大抵认定孔子是中国哲学的开端,且认为应交待孔子之前的上古思想。中国哲学史论著对上古思想与孔子哲学的关联多采取在孔子思想前先谈上古思想的形式。至于上古思想的论述,尤关注殷、周对"天"的信仰,透过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亦藉用卜辞、
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陈启云先生于2020年12月1日逝世,享年87岁。陈启云,1933年5月5日生于广东电白县,1956年毕业于中国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后赴香港新亚研究所深造,师从钱穆先生,1960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问学于杨联陞先生。1967年博士毕业后,在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校区历史系任教27年,1994年转为加州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并返台湾地区任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2002年转为台湾清华大学终身荣誉教授、讲座教授,2004年受聘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2005年受聘为南开大学陈省身讲席教授
期刊
黄黎星著,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共326页,33.5万字。本书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推出的《藤山述林》丛书之一,主体由引言、正文、附录三部分组成。引言“先秦《易》学与先秦《易》筮研究”认为,周室贵族阶层视《周易》为卜筮圣典,因而,还原当时的用《易》场景、解《易》特征,包括筮官设置、筮法程式、象数意蕴等,乃是先秦易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第一章“《左传》《国语》易筮概述”认为,《左传》《国语》保存了今天所能见到的传世文献中最古老的包含具体情境的《易》筮实例及《易》论,这对于探索先民占卜文化、考辨《周易》的成
汪德迈著,金丝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共156页,13.6万字,系“跨文化对话平台丛书”之一。作者是法国著名汉学家,多年来致力于中国语言、文字、思想与文化的跨文化研究。本书分为两部分,共九章。第一部分“从占卜到表意字,从表意字到占卜”通过引证大量资料,阐述了源自占卜的表意文字之特性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其中,第一章“从骨占学到龟卜学”探讨了骨占学到龟卜学的转向、占卜理性精神的崛起、卜兆标准化对中国表意文字的影响;第二章“表意文字的创作”重点阐释了创作表意文字的关键因素与表意文字的基本特点;
本文旨在经由中西哲学的对比,阐明《易经》所隐含的现象学思维,并由此衍申讨论与其相关的"道论诠释学"。首先,揭示《易经》思想为一象征之逻辑,不同于一般的理性逻辑。其次,以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为示例,阐明其现象学思路,指出"道、意、象、言"与"道论诠释学"密切关联。再者,经由"存有三态论"的现象学与道论诠释学之结构的深层论述,对现象学与道论诠释学做一总体探源,跨越实然、应然,回归本然,指出"存在、价值、实践、知识"和合为一。最后,总结"归返自身,由在而显"为《易经》现象学与道论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