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类史料的合理解读与有效利用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35306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某种意义而言,绘画作品是通往未知过去的大门,是反映造就过去和现在因果关系多样性的一面镜子。从历史视角观察绘画作品,有助于学生挖掘其反映的时代及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形象地感受历史,体悟历史。但不少教师在选用绘画作品作为史料时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对此进行分析和思考,并试图寻找合理解读和有效利用之法。
  1.误选
  自北宋徽宗时期画家张择端(1085—1145年)的《清明上河图》卷问世后,特别是明清以来,画界代代不乏追随者。以“清明上河图”为题材的长卷,流传至今的宋元明清本达数百本之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三本:其一是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故宫博物院藏,称宋本),代表宋代风俗画最高艺术成就,是此类绘画题材的原创本或祖本;其二是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卷(辽宁博物馆藏,称明本);其三是清代宫廷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五人合绘的《清明上河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称清本)。一般情况下,教师囿于研究深度,并不清楚有版本之别,所以容易出现误选。
  例如在2012年浙江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比中,《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课的执教老师用图1来说明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乍看之下,大家都以为这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看上去很写实,是很好的史料,很说明问题。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教师选用是有误的。这位教师选用的是清本《清明上河图》,在清本中,“虽然画家依然想表现汴京,但这些清朝画家大多生于江南,于是汴京城的市井场景被换成苏州城繁华的都市景象和江南风俗”。①
  能作为史料反映北宋情况的北宋版本是图2所示的内容。
  这位教师还选用了另一幅画(见图3)进一步说明北宋“市突破空间限制”这一变化。但是在与宋本《清明上河图》进行比对时笔者发现,这幅画根本不是它的局部,并不属于宋本,笔者经过比对确认图3属于清本。既然如此,图1和图3如何能作为宋朝史料来说明宋朝状况呢?
  从史料价值角度而言,不同版本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观察社会的视角不同。宋本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不回避市面上的各种矛盾;明本反映享乐主义,各种供享受和消遣的店铺应有尽有;清本出于粉饰太平的需要回避官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具有矫饰主义动感中的华贵品质”。①第二,民本地位不同。宋本中的商业街是财富和汗水的汇集,张择端较多地描画了普通百姓的商业活动和市井生活,不回避官与民、官与官的矛盾,正因如此,研究者才会透过表象发现北宋末年社会存在的危机。明本和清本则处处体现画家的官本思想。第三,风俗民情各不相同。三个版本中的衣冠服饰、市井生活、舟车用具、建筑规格形制均不相同,分别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宋本宋朝,明本明朝,清本清朝。
  版本的差别对教学会产生以下不利的影响:第一,误导学生,以讹传讹;第二,史料不真,史论无着。
  因此,教师在选材上要慎重,要遵循求真求实的原则。
  2.有限解读
  “有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题材有限。从目前来看,教师对于《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解读基本上局限于呈现北宋经济状况,主要结合的是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的相关内容,而且基本上局限在“虹桥”那个部分,虽然这段最精彩,但它不能代表全部内容。要知道,整幅画长达528厘米,虹桥仅占1/20而已。除此之外,《清明上河图》中还有很多地方,例如繁华的商业街,遍地皆是的店铺,酒馆,旅舍,熙熙攘攘的人群,各行各业各色人等也可以说明同一问题。事实上,《清明上河图》是宋人写给我们的生活日记,免去了书籍中可能存在的鲁鱼亥豕,生动而直白,透过它还可以解读出经济发展史之外的很多有助于历史教学的信息。
  第二,方式单一。“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位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②但是,大多数教师只是就画论画,在做绘画解读时不太注意结合画家本人,画家所处时代或其他图文史料,这样的解读比较肤浅、表面,而且容易陷入主观猜测、判断偏差甚至牵强附会。例如谈到中国12世纪即北宋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城市生活,文字记载当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最为详尽;而图像资料,则唯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堪与之匹配,使人们对北宋汴京的印象形象而具体。相反,唐朝长安城的文字记载虽然不少,但由于没有图像资料,其形象在人们头脑里还是模糊和抽象的。③
  合理解读是有效利用的基础,所以,教师首先要从历史角度,本着求真求实的原则,尽可能做出合乎历史逻辑,符合历史史实的解读。如何做到合理解读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史实,合理推测
  绘画作品具有一定的内涵,会引发一定的联想,在解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推测,但推测应该是在充分的历史依据支持下才会产生的合理历史逻辑和有效历史联系。
  历史记载,宋太宗时期采取鼓励文人谏言的政治措施,关注社会现实和朝廷政治成为宋代画家较为普遍的创作趋向。有学者研究认为,《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简单的描绘百姓风俗和日常生活,在商业繁荣的表面之下暗藏玄机,明线下交织着一条令人心悸的暗线。①张择端希望通过《清明上河图》向宋徽宗展现一些社会痼疾。那些本不是赏心悦目的绘画内容,张择端却精心描绘,成为其作品深处丰富的潜台词。
  从文献中可知,汴京是12世纪初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达到137万,8厢120坊,绝大多数建筑都是砖木结构,消防是当时朝廷十分关注的问题。当时汴京的防火措施非常严密,每个坊都设有一个望火楼,专门观测火警。楼下又有被称为“潜火兵”的军队驻守,专司消防。学者余辉研究后说,张择端画了望火楼,但楼上无人观望,望火楼下的军营被改成了饭馆,这说明消防缺失。而比消防缺失更可怕的是城防的涣散。画中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土墙上也没有城防工事,原本应该是重兵把守的城防机构所在位置居然是一家商铺,老板正在验货,账房正在记账。从画面上看整个汴京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但却是一座完全不设防的城市。这幅画真实反映了徽宗朝初期已经日渐衰败的军事实力和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这一解读有利于学生突破教材的约束,体悟历史的多面和绘画的隐喻,学习从表象看本质。   2.结合其他类型史料,多角度解读
  在中学课本中,《清明上河图》被教材编者放在了人民版必修二的封面,可见其作为经济史料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王安石变法》一课中,《清明上河图》作为插图放在了第54页,用来说明东京的繁华。教师在解读时,如果结合其他史料一起说明,则能更好地提高绘画类史料的信度和效度,教师也可以因此而避免单纯的主观臆断和凭空想象。
  例如在《清明上河图》中,汴河贯穿始终,图中的商业活动和市井生活基本上是沿着交通要道展开的,显得随意和因地制宜,突出说明了宋朝时期“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这一重要的经济变化。2012年浙江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比中,执教教师在上《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课时就在展示《清明上河图》后进而请学生观察《宋汴京城平面图》,引导学生注意到商业区、旅社区、仓库区基本分布在汴河两岸,这样就进一步证实之前得出的结论,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再有,可利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对东京的记载或者《宋史·食货志》等史料,从文字角度对《清明上河图》加以说明。多元材料相互印证后,教师对绘画的解读会更加趋于合理,更有说服力。
  3.历史视角,辨别真假
  《清明上河图》被视为具有档案性质,是因为个别细节的真实(如亭台楼阁、桥梁、舟船等建筑构造)。但倘若因为《清明上河图》单一细节上的局部真实,便断定此画的一切均为真实再现,画面描述特定时间、空间内真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此逻辑显然需要修正,因为艺术的写实不等于世界的“真实”。②所以,在以绘画史料解读时要注意鉴别哪些是真实再现,哪些是画家的艺术加工,进而做出合理的历史分析。这里的辨别真假不是书画鉴定,而是看哪些绘画元素能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是否有史料价值。
  例如虹桥、城门这类实物题材无疑是具有极高价值的史料。据研究认为,虹桥的修造技术在北宋灭亡以后失传,正因为《清明上河图》的存在,我们才有证据证明中国古代桥梁修筑的高超技术。更有趣的是,明清以来的仿本作者都没有一人见过真本,只凭借他们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眼见风物来描绘,基本上都画成常见的石拱桥,书画鉴定者便可以借此判断《清明上河图》的众多版本中到底谁真谁伪。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课从拓展知识面的角度来说明中国在12世纪达到的水平。
  另外,画中威武的城门楼的城门洞口样式,在宋代及宋代以前,都做圭角型门洞(梯形门楣),到宋代以后就以券门(圆拱形门)为主了。城门的特征有助于美术史学家判断绘画作品所处的历史阶段,确定时间位置,中学教师可以从史料角度来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的历史观点。
  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囿于认知局限,绘画类史料的利用有效率不高,笔者期望在合理解读基础上通过教学设计做一些尝试,尽可能实现有效利用。
  1.教学实际
  在人民版历史教科书中,涉及宋史的部分主要有如下知识点:必修一,宋朝二府三司制;必修二,水转翻车、棉花种植及纺织技术,丝织水平的提高,用煤做冶铁燃料,制瓷业,海上丝绸之路,市与草市的发展,都市商业的繁盛,重农抑商政策和关津之税、市肆之税;必修三,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兴起、发展,北宋科技的发展(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书画,诗词曲;选修一,王安石变法。这些内容分布在三本必修和一本选修教材中,内容琐碎、凌乱。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打通历史知识关节引导学生做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联系,形成对宋朝史实、现象、特征和规律的深入理解。
  2.教学设计
  笔者尝试以《清明上河图》为平台,以《历史碎片中的北宋背影》为题,从历史的视角观察绘画作品的细节,利用其中反映北宋历史的一些元素进行整合,在课程标准基础上,不拘泥于教材,引导学生从绘画作品中具体形象地体悟历史,从而提高获取、分析和应用历史信息的能力,拓展历史的视野,加深对历史与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环节一:展示《清明上河图》(教师事先将《清明上河图》分段拍摄成照片,再用幻灯片的连续播放功能制造如画卷展开般播放的效果)。
  设计意图:通常教师只采取局部展示的方式,学生只闻画之大名却难以从局部的画作中感受到画家作品的整体风貌,毕竟这是一幅长达528厘米的巨制,局部观赏虽突出了某些重点,但影响了整体观察和很多细节的发现、研究。
  教学环节二:请学生凭记忆回想看到的景物,写下印象较为深刻的一些内容。
  设计意图:从学生印象深刻的内容展开分析,容易引人入胜,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研究型的课堂氛围得到营造。
  教学环节三:整理归纳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印象深刻的内容加以研究和分析。
  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以下内容兴趣颇多:
  1.汴河与船
  2.虹桥、河市与摊贩
  3.城门与驼队
  4.纤夫、舵工、挑水工、搬运工
  5.画家细致入微的绘画风格
  教学环节四:分组活动,请学生根据本组主题,以及教师事先准备好细节分解图和相应的文献史料提出疑问、进行分析、呈现观点和结论,最后形成对宋朝部分历史的基本了解。
  第一组:汴河与船
  材料1: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汴河岁运江淮米三百万石、菽一百万石,黄河粟五十万石、菽三十万石,惠民河粟四十万石、菽二十万石,广济河粟十二万石……到至道(995~997)初,汴河运米五百八十万石;大中祥符初,达到七百万石。
  ——《宋史·食货志》
  材料2:开封府。崇宁(1102—1106年)户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七,口四十四万二千九百四十……县十六。
  ——《宋史·地理志》
  材料3:运舟旧法,舟载米不过三百石,闸成,始为四百石船。其后所载浸多,官船至七百石,私船受米八百余囊,囊二石。(宋制:每石合今市斤一百一十斤。)   ——沈括《梦溪笔谈·官政》
  材料4:《清明上河图》画了大大小小船只二19只(见组图1)由上至下依次为漕船、游船、客船。
  设问:
  (1)西汉以来历代都仰仗东南粮食通过水路运输到京师及其他指定的地方,称为漕运。根据材料指出北宋时汴京漕运主要由哪些河流承担?
  (2)材料1中汴河与其他河流相比的地位如何?结合材料1、2说明汴河与汴京的关系。
  (3)从经济和技术角度分析汴河的繁忙与船只载重能力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旨在说明以下要点,在北宋,漕运是经济活动中重要的一环,汴河是汴京重要的生命补给线,是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担任运载任务的各类船只反映了北宋时期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北宋经济的繁荣与交通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第二组:虹桥、河市与摊贩
  请学生仔细观察以下组图2中的人物及其活动,将店铺进行分类并思考图中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
  按照店铺性质基本可分为三类:一为流动摊贩,二为地摊,三为定点商家。按照经营类别分类,有酒店、糕点馒头店、饭馆、茶坊、修车铺、药店、旅店、香药铺、算命摊。
  设计意图:换些图片和换个视角来说明商贸的繁盛,饮食服务实施的完备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三组:城门和驼队
  请学生仔细观察组图3后设问:
  (1)城墙上应该是有士兵把守■望,但是画中的城墙上空无一人,说明了什么?
  (2)在城门洞里正在穿行着一支驼队,结合汴京(开封)的地理位置和北宋历史说明北宋时期的对外贸易情况。
  (3)城墙下本应有军队驻守,但是取而代之的是一间税务司,官员正在收税,这说明北宋政府在管理方面存在哪些得与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北宋政府的政治和经济上对内对外措施,理解政府政策对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组:纤夫、舵工、挑水工、搬运工
  请学生观察组图4,思考这些专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人大量存在说明什么?
  说明:从上至下依次为舵工、搬运工、纤夫、挑水工。
  设计意图:北宋时期,大量农民因土地流转而游荡在城市靠出卖体力为生,由此说明北宋社会存在尖锐的矛盾并认识到促进北宋城市发展的劳动力因素。
  第五组:画家细致入微的绘画风格
  张择端的绘画细致入微,描画对象又都是平常百姓,市井生活。绘画是反映时代思想,请学生思考,结合北宋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艺术风格呢?除此之外,宋朝文化领域还有哪些突出的成就?
  设计意图: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兴起,对当时的文风和画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使学生理解思想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环节五:整合历史碎片,勾勒北宋背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北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状况,进行知识的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北宋的特点。
  在这个以解读《清明上河图》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并不期望包罗万象,也不能说明教材所列一切与宋史有关的内容,但期望尝试引导学生挖掘尽可能多的有效历史信息完成一次不完整的北宋历史探究,拓展学生历史视野,建立历史联系,发现历史趣味。
  历史学习过程中,一切事件都有其内在的相互联系。笔者认为,对绘画类史料的合理解读和有效利用的过程,也是发现历史联系,寻找“珍珠”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乐趣。
  【作者简介】姜常虹,女,中学一级教师,嘉兴一中实验学校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近来学人不再试图以“积贫积弱”,以“保守”或是“改革”,“封闭”或是“开放”来简单涵盖宋代历史,而是注意到赵宋一朝存在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从政治史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君主集权、忠君观念逐渐强化,而对于君权的限制因素也在增强;当时既有官僚构成与进言路径的相对开放、有士人理念的“思想解放”,又有稳定至上的戒惕内缩和总体倾向的因循镇重;就基本格局而言,既存在“以兵立国”的长期方略,又呈现着“崇文抑武”的
编者按: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以来,围绕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材解读类的文章层出不穷,广大一线中学历史教师和教研员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本刊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对这类文章的选用,为进一步深化这方面的教学实践,本刊将陆续刊登杭州教研室朱可老师围绕教学内容取舍、教学素材选用、教学立意提升的系列文章,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教学内容,牛顿,历史学科功能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抗战期间不仅是革命时期中共实力壮大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共形象得到正面提升的关键阶段。国民参政会作为战时中国各党派团结御侮之象征,国内政治风向演化之坐标,也是中共在大后方公开活动及形塑自身政治形象的重要舞台。中共在国民参政会成立及运转过程中,形塑了团结抗日的支持与合作者、反对投降与分裂的抗争者、民主政治与发展的引领者等多重形象。透视国民参政会与中共在大后方形象变迁的关联,为理解战时中共战略政略演
[关键词]高考,全国卷,《考试大纲》,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9-0043-06   《考试大纲》在明确了考试性质并概括说明了考试范围之后,接着对考核目标和要求做出了清楚、具体的规定。这些规定以文本的形式也早已为师生熟知。  考核目标分为4个方面,每一个方面之下各有3项,共12项具体要求。目标和要求根据考查的思维力度和能力要求
“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二者的缺点和局限,决定了必须力图超越两种范式,重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范式。目前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思考,出现了多种替代性路径,其中有三种趋向最值得关注:  马敏指出:现代史学潮流是以“总体史”为指归,“总体史”范式是目前我们所能预见到新史学的根本范式,其更多是就方法论意义而言的,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态度和新的研究视角”。其中视角的转换和视野的开阔最具关
[关键词]教材解读,教学立意,内化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3—0020—05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学应立足于挖掘历史的学科思想,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达到“读史明智”的境界。然而,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一直存在一个尴尬的现象:教学注重史实的识记,忽视史论的升华;强调机械背诵概念,缺乏史法、史观的引领,这导致教学立意低下,完全背离了新课
关键词 历史,人物教学,史观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3)19-0003-04  近期,天津一中青年教师苏海设计并执教的公开课《美国国父华盛顿》在天津中学历史教师中产生了一定影响。①这节课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精心设计了教学目标,特别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方面的培养,依据教学对象的已有知识和历史学科能力素养,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方法进行了整合,
[关键词]材料,命题,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C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7—0040—03    选择题引用材料创设新情境,要求根据题干中的材料,推理判断选项的正误,这是近年来高考选择题常用的形式。设计此类试题的关键技术之一是选取材料,节选的材料要提供足够的信息,使正确选项与材料间的逻辑关系吻合。倘若选取的材料断章取义,提供的信息不足以支持正确选项,那么
“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之间的争论,就“范式”竞争而言,形成交锋的主要有两点: 第一,中国近代史是“一场革命史”还是“一场现代化史”; 第二,应当以“革命包容现代化”还是以“现代化包括革命”。以此为主要坐标,双方对于中国近代史的评价发生重大分歧,在“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民族独立与近代化的关系”“改良与革命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上均曾引起激烈争论。  关于近代史“范式”的争论,是1980年代以
5G網络高清直播、VR视频看两会、4K高清信号实时回传……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5G无疑是一个大热点。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新闻中心首次实现了5G信号全覆盖,“部长通道”首次进行了5G 4K VR直播,在所有这些5G技术加持的背后,都有三大运营商的身影。   有评论称,两会已成为三大运营商展示5G商用的演练场,也将借此宣告一个全新的5G元年正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