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省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bai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着眼于民族振兴和社会公平,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并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重要内容。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对江苏教育工作来说。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使教育事业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充分认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重大意义
  
  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我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事业实现了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2.5年。学前教育列入园率达90.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3.48%,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普及率达94%;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达147.7万人,毛入学率达37%。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32.5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籍考生9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蓬勃开展,初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2003年以来省财政对教育投入年均增长27,7%,2007年预算安排增长51.5%。城乡义务教育全面免除学杂费,受益学生达到774万人;健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较好地保障了广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但从总体上看,我省教育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目标还有差距。
  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新的发展阶段,江苏要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省。首先,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承担着文明传承、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将为提高全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第二,这是更高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又好又快推进“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努力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是新时期江苏发展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将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基本人学机会问题;职业教育长足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有用性与就业出路问题;学前教育得到重视,特殊教育获得关心,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过上小康生活的新期待。第三,这是增强我省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根本途径。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是江苏的基本省情,人口素质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人口素质高,则成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只有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才能将教育的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切实增强经济社会的发展后劲和持久动力。第四,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很重要的是必须突出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协调、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社会群体机会不均等的问题。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人“学有所教”,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不断拓展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发展差距,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进一步明确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总体思路
  
  从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情况看,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人力资源强省,要着重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牢固确立教育优先的战略地位。这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强化优先发展教育的观念,把落脚点放在“发展”上,把关键点放在“优先”上。要更好地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二是努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重要任务。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不断拓展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发展差距。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保障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三是扎实推进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筹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坚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大力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教育制度创新,全方位扩大开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改革促发展,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科学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节奏,合理调整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努力促进教育和经济社会科技的紧密结合。更加注重教育发展的内涵和增长的效益,更加注重教育结构的调整和质量的提高,因地、因校制宜,分区、分类规划和发展教育,从而实现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这一总体思路,到2010年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全省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教育结构明显优化,学校布局科学合理,教育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度增强;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跨越。
  
  认真扎实做好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各项工作   
  根据新时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努力满足群众教育需求。一是加快健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基本普及学前i年教育,探索0至3岁幼儿教育。重点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大力推进更高水平的均衡发展。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相对稳定普通高中规模,逐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通过几年的调整,基本形成层次衔接、结构合理、规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二是加快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整合全社会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社区教育,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面向职业和生活需要的教育机构,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的终身教育网络,创造和拓展更为多样、宽松、灵活的学习机会,逐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三是加快健全优质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区域教育资源整体质量。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做优特色学科专业,逐步形成比较优势。通过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区域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基本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
  
  (二)积极推进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以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为重点,推进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鼓励条件较好的县(市、区)建设教育现代化示范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带动全省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重点办好一批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加快建设规模较大、水平较高、开放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努力做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继续支持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大学建设,尽快启动省重点高校建设。实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计划、“全省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计划和产学研基地建设计划,支持高等学校深化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显著提升高校培养创新人才能力、知识原创能力、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三)深入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加快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善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调整新师资培养规模和专业结构,建好各级各类教育新师资培养基地。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出台优惠和扶持政策,吸引优秀青年读师范,鼓励优秀人才当教师。科学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积极探索农村教师补充和提高新机制。实施“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实行“校对校”结对帮扶和对口支教,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继续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苏北农村学校任教。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大力选派优秀教师出国培训。
  
  (四)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一是健全助学体系。完善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设立高中教育政府助学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教育。认真落实资助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措施,统筹开展扶困助学工作,确保每个学生不因贫失学。二是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提高公办学校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同时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建设纳入全省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规划,确保外来务工人员适龄子女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子女入学问题,关心他们的教育和成长。三是进一步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创造条件。将教育资源向经济薄弱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办学条件差距,努力缓解“择校热”矛盾。四是解决影响教育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建立和完善规范教育收费的长效机制,严格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建立强制性中小学校舍维修制度,继续改善农村中小学食宿条件,建立校车长效管理机制,以确保学生安全。
  
  (五)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切实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正确处理好强化政府责任与引入市场机制的关系,对非义务教育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和多样的办学体制,加快形成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共同参与、公办和民办学校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在办学体制方面,一是继续认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县级政府对本地义务教育事权、财权、人事权等统筹管理的责任;二是健全“市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促进职业教育办出规模、办出特色:三是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发挥省辖市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使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考试制度方面,着力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完善小学升初中就近免试入学制度,积极探索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为基础、综合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办法改革,建立以统一考试为主、多元化考试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高校招生制度。在学校管理体制方面,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此外,要积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鼓励和支持各类学校在不同层次上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引进先进的教育模式、高质量课程和高水平教师等优质资源,进一步增强江苏教育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责任编辑:刘 忠
其他文献
对不同品种泡泡树果实的可溶性糖、矿质元素(Zn、Cu、Fe、Mg、Ca)、维生素A、维生素C及氨基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泡泡树果实营养成分丰富。其中Sweet Alice的维生素C含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初步研究了永城煤矿塌陷区水污染对鱼类肝细胞DNA的损伤。结果表明:塌陷区鱼类肝细胞DNA损伤程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当地采煤塌陷区的水污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题。同时,按照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切实提升民生水平,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统筹协调好生态经济发展与民生水平提升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一、统筹协调好发展生态经济与提升民生水平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提出的新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全局的高度,强调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近些年来,江苏省级机关较早地开展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活动。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建设学习型机关党组织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提高机关党
随着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地铁等轨道工程越来越多,人们对于地下空间结构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地下工程的建筑工期比较长、施工难度高,随之而来的地下结构工程外墙开裂而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要求,必须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握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适应江苏经
去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江苏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举全省之力支援抗震救灾。进入恢复重建阶段后,中央决定由江苏对口支援绵竹市。省
在认真思考 “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的基本问题后,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普遍缺乏理想信念、贪玩好耍、缺乏学习热情等问题,本文简单对税收筹划课程进行思政
通过语篇分析和实验,考察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以及语用预设在二语语篇中语篇命题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考察在语篇的发展过程中,语篇命题网络的形成,并对二语语篇教学提
通过研究分辨系数在灰色关联度计算中的实际作用,分析了其取值大小时关联度分析结果的影响,给出了分辨系数取值的一般准则和具体方法,解决了以往分辨系数取值难以量化的问题,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