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公民美德评价与对策研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x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民美德是指公民在参与公共生活中所应当具备的社会公共伦理品质或展示出来的卓越的、具有公共示范意义的美德。政治美德、经济美德、社会美德、文化美德和生态美德是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相适应的公民美德5个维度。研究表明,杭州大学生公民美德水平较高,但存在结构失衡、知行脱节和个人价值取向问题。就高校德育而言,针对这些问题,注重强化美德意识教育,引导自觉参与实践、重塑正确价值观是探索大学生新时代公美德培养对策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公民美德;评价;对策;杭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6-0052-03
  Abstract: Civil virtue refers to the social public ethical quality that citizens should possess or the outstanding, with public demonstration significance virtue showed up in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life. Political virtue, economic virtue, social virtue, cultural virtue and ecological virtue are five dimensions of civil virtue which are suitable for "five-in-one" overall layout of the great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students from Hangzhou universities have a high level of civil virtue, but there are structural imbalances, knowledge and practice disjointed and personal value orientation problems. As far as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concerned, it is the main way to explor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ivil virtue in the new era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virtue consciousness, guiding them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actice consciously and reshaping their values.
  Keywords: new era; university students; civil virtue; evaluation; countermeasure; Hangzhou
  前言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立身之本,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1]“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方能用得其所”。[2]这无不体现了党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总体要求。为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公民美德素养,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评价体系和实证研究。杭州市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在覆盖杭城各类型的10所本科院校进行问卷填写,分别为浙江科技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树人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和浙江音乐学院。调查共发放问卷506份,有效问卷505份。样本基本情况:男生占30.5%,女生占69.5%;低年级占64.95%(大一、大二),高年级占35.05%(大三、大四和硕士、博士);文史类占45.15%,理工类占26.73%,财经类占9.90%,政法类占1.39%,其他类占16.83%。对问卷的四个选项分别赋值为100分、75分、50分和25分,表示公民美德水平。
  一、新时代公民美德评价体系
  不同时期和政制下所产生的公民美德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内涵中最重要、最核心之一就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那么,公民美德的培养应与之相适应才能体现新时代内涵,符合新时代要求。据此,本研究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5个维度,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选取共17个指标,建立新时代公民美德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一)政治美德指标
  政治属性是公民的本质属性。[3]爱国主义是基于国家政治认同和“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的道德责任承诺而形成的对祖国最深厚的情感。[4]一些美德产生于参与,美德反过来又促进了参与。因此,政治参与本身也是一种政治美德。[5]作为一名大学生,无论任何一个时代都应胸怀祖国,志向远大,在远大理想的基础上努力奋斗,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另外,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对党员的宗旨,也是社会道德的核心要义。
  (二)经济美德指标
  经济美德是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不可或缺的公民美德。对于大学生而言,自立是大学生参与经济活动的保障,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而大學生厉行节俭、合理消费在市场经济下更加难能可贵。[6]   (三)社会美德指标
  公民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中展现的美德即为社会美德。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参与社会生活和处理社会关系中理应具备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即为社会责任感。公正廉洁美德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主体性支撑力量,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加意义非凡。[7]在公共领域,公民需要处理与他人和集体关系,需要有效地沟通与合作,这就需要具备团结友善的道德品质。此外,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敬师长,尊重知识,也是大兴学习之风,实现学习强国的时代之需。
  (四)文化美德指标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树立文化美德是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首先,在文化传承上,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内心深植民族精神之“根”,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和弘扬者。在包容创造上,开放包容的文化才有力量,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兼收并蓄、开拓创新,才能让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在行动上,大学生应当积极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制止有损中华文化的行为。
  (五)生态美德指标
  生态美德是公民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美德,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导向。首先,树立环保意识尊重自然,绿色参与,在生活中主动保护周围环境。其次,积极学习环保知识,如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变废为宝,有成果地参加到美丽中国建设中。同时,节制物欲,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排出,保护人类共同家园。
  二、大学生公民美德水平
  大学生公民美德整体情况:
  杭州市大学生各维度公民美德的平均分为84.43分,其中文化美德高达94.36分,之后依次为社会美德、经济美德、生态美德和政治美德。
  1. 政治美德。大对数对于爱国情怀的调查都显示大学生爱国热情高涨,但在本次调查中分数最低(64.52),只有48.32%的学生愿意在国家遇到战争的时候投笔从戎,42.97%的同学表示看情况而定,说明大学生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但在实际需要时却不够坚决。关于政治参与,26.93%的大学生密切关注国家发展动向和方针政策,67.72%的大学生有时或偶尔关注,5.35%的大学生未曾关注过,这说明大学生有政治参与意识但并不高。关于树立远大理想, 25.35%的学生希望能够报效祖国,58.02%的同学希望能够回报家庭,2.97%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理想,这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心怀理想,但多数是为了回报家庭和父母。为人民服务分数最高(86.78),91.48%大学生表示愿意服务身边,也愿意参加支教,8.42%则表示不是很自愿,但如果一定需要还是愿意的,这表明大学生为人民服务意识较强,而且也愿意投入其中。
  2. 经济美德。大学生经济美德水平较高,93.67%的大学生表示绝对不会啃老,而6.33%的大学生则认为需要自立,也需要啃老,这说明大绝大多数大学生自立意识很强。大学生诚信美德分数最高(95.86),92.46%的大学生帮朋友买东西不会说高价格,肯定会秉持诚信。在消费习惯上分数最低(75.70),大部分大学生表示自己较节俭,但仍有35.85%的大学生仍然消费较高,需要加以引导。
  3. 社会美德。社会美德中,93.85%大学生认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具有主人翁责任感。公正廉洁分数最低(77.05),80.01%的大学生都能够公正廉洁,表示不会利用职务为他人提供方便,但仍有19.99%的同学表示如果关系较好可能会这么做,说明多数大学生具有公正廉洁意识,但少数学生的认知中尚未摆脱人情关系的束缚。95.24%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尊敬老师,尊重知识,感谢老师的传道受业,这一方面说明尊师重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深入人心。最后,团结友善分数最高(93.36),98.82%大学生都认为应该待人友好,互相帮助。
  4. 文化美德。文化美德分数最高(94.36),其中,文化自信方面,97.82%的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感到自信,其中82.77%对中华文化引以为豪,可以认为文化自信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大学生的认知度很高。96.00%的大学生认同文化需要开放包容,好的文化可以为我所用,不可受到负面文化腐蚀。在参与方面,高达96.83%的学生会参与反对侮辱中国文化的行为,但只有62.38%表示会参与制止,说明大学生参与意识较高,但行动率相对较低。
  5. 生态美德。绿色参与水平最高(90.07),96.83%的大学生表示会自己会处理在教室产生的垃圾,积极保护公共环境,说明杭州大学生环保参与性很高。然而,环保知识分数只有68.81分,只有16.63%的大学生很清楚应该如何进行垃圾分类,80.79%则知道部分分类方法,说明在很高的环保意识的同时,环保知识相对欠缺。大学生都有节能减排意识,但是当问到只有两楼是否会乘坐电梯时,依然有27.12%的大学生表示会乘坐,在公众和个人利益上选择个人利益优先。
  三、结论与对策
  (一)大学生公民美德结构失衡
  调查结果显示政治美德和生态美德水平落后于其他美德,并且各维度内部指标水平也存在不平衡。杭州市大学生对于“投笔从戎”的选择出现了48.32%低值,可能是因为战争这一问题设置偏极端化,同时,大学生也考虑自身利益,不能马上有这么大的勇气去参加战争。大部分大学生的理想都与家庭和自身发展相关,未能树立远大理想,应及时引导其励志成才,报效祖国。生态美德中,环保知识水平和节能减排参与度相对较低,同时,杭州市大学生在平时注意保护环境上得分较高,说明维度内部之间结构也不平衡。
  (二)大学生公民美德存在知行脱节现象
  在政治美德中,以往文献中都显示大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且本研究中为人民服务和社会责任感水平都很高,而问到需要时是否会投笔从戎却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表示愿意。还有一部分同学认同为人民服务,但是不会自愿参加志愿者活动或山区支教。在文化美德中, 96.83%的学生会反对侮辱中国文化的行为,但只有62.38%表示会参与制止,行动率相对较低。生態美德中,依然有27.12%的大学生表示只有两楼是时会乘坐电梯。   (三)大学生公民美德存在以个人或小团体利益为出发点的价值取向
  实际上,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除教育因素外,其个人因素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在政治美德中,当回答为何而读书时,他们多数以家庭和自身为目标,但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如果不能树立远大理想,就可能不进则退。在社会美德中,有五分之一的同学可能会利用职务之便为朋友提供方便,在这些同学价值观中,以自己和小团体的利益优先,但是并非很确定地认为自己会这么做,说明其价值观尚未真正建立。同样,前文提到的知行不一问题也与个人利益存在紧密关系,那么这时及时对其加以干预和矫正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免其在未来走上弯路。
  (四)高校大学生公民美德培养对策的建议
  1. 针对大学生公民美德结构失衡问题,及时发现,尽早干预,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教育。依托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园等场所,建立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爱国情感项目;抓住国庆节,建军节等重大节日契机,探索开展以“爱党、爱国”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新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9]可以通过向立志报国的前辈和朋辈学习进行思想引领,组织大学生参加我和我的祖国、中国青年说等文化活动,指引大学生在远大理想的基础上努力奋斗,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针对大学生公民美德认知与行动脱节现象,高校德育应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首先,开设公民美德相关课程,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大学生加强公民美德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公共活动的兴趣。探索建立一系列学生愿意参与也乐于参与的实践活动,如在校园内和社会实践中开展志愿活动、我为学校建言献策、廉政文化主题活动、中华文化宣讲团、绿色出行我先行等实践育人活动。其次,针对学生个人,组织和指导其积极参加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会公民美德的内涵和参与实践的意义,并且对于表现优秀者辅助以相应的宣传和激励措施,指引他们成长为具有公共精神和公民美德的合格公民。
  3. 针对个人利益优先问题,高校应从学生心理层面加以矫正和重塑。使学生经历由“对道德知识和规范的认识”到“积极的思想情感”再到形成“个人意志”,最后才能转化为“个人的行为”。首先,德育老师尽量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或配以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在公共参与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准则。其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到学生会、社团和学生干部等学生工作,在民主选举、评奖评优、活动选拔等管理学生的实际工作中体会并塑造勇于担当、公平正义等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袁芳.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生成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2019(05):101-105.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
  [3]万俊人.爱国主义是首要的公民美德[J].道德与文明,2009(5):4-5.
  [4]侯广斌.当代大学生公民美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03):248-250.
  [5]吴俊.公民美德的特征及其意义[J].公民道德建设,2009(2):89-91.
  [6]陈文娟,董胜杰.公民美德及其培育研究[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19(01):84-87.
  [7]段满江,刘峰.习近平廉政论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3):93-97.
  [8]方年根.立德树人与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7(3):108-112.
  [9]侯红霞,张瑞娇.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學报,2018(2):54-56.
其他文献
摘 要:本研究与广西城市职业大学相结合,先阐述了职业学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优势,而后对广西城市职业大学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方式与推行策略进行了探讨,望以此给社会培育与输送具备较好职业能力、艺术综合素养及专业技能的优质设计人才。  關键词:职业本科学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
期刊
摘 要:毕业论文是法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重要关节,是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保障。但根据调研,当前法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仍存在着选题导向不合理、内容缺乏实务支撑、结构缺乏法律思维以及论文指导不足的问题,而通过构建专业实习与法学毕业论文的关联机制,将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平台,不断提升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法学专业;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关联机制  中图分类号:C6
期刊
摘 要:“回归常识”教育是教育部提出的“四个回归”之一,是高等学校办好本科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在多年探索之后,以三大学情认识为行动前提,在“民事诉讼法”课程中采用“理实相融、时空延拓”的教学方式,结合系列具体举措将“回归常识”理念融入法学教育之中,取得显著教学效果。  关键词:回归常识;民事诉讼法课程;理实相融;时空延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土壤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土壤中的诸多原理和结论都是从实验中得到的,因而土壤地理学实验在土壤地理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探讨了在土壤地理学实验中有效户外实践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质。  关键词:土壤地理学;有效户外实践;室内实验;地理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文章以Chen和Starosta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为理论基础,对甘肃省五所不同层次的高校的100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三个维度(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与跨文化效力)的现状进行了调研测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总体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三个维度均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稍高。不同背景的大学生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维度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通过访谈研究概括出了影响非英语专
期刊
摘 要:文章以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民族院校生态学本科教育探索为核心,以西藏大学为例,从生态学本科专业的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改革和平台建设七个方面综述了西藏大学对于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生态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模式的一些探索及方法。为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生态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一流学科;生态学;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期刊
摘 要:当前“供给侧改革”不仅成为深度解决我国经济领域问题的重大改革举措,也因其强调供需的相互影响和互动统一而为教育领域的改革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文章介绍了厦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供给侧改革”理论为指导,着手从提升供给主体素养、整合拓展供给内容、创新供给模式、优化供给环境四个方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以期提升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实现教学价值供给与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期待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  關键
期刊
摘 要: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与创新要站在“巨人肩膀”上,主要体现在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理路,陶行知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传承和发展了国内外诸多教育家、思想家的基本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开启了现代传统文化教育之滥觞,厘清了陶行知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是服务于生活、适应于社会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体现教育之根本。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情怀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对当今教育改
期刊
摘 要:选取31所普通本科高校2015-2016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文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近年来普通本科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教学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教学基本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更加完善。部分高校也存在质量主体意识不强,内部质量保障建设的系统性有待提高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未形成共识等问题。加强普通本科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应注重以文化为内核促进高校
期刊
摘 要:基于十二年执教独立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经验,文章针对独立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出相关研究,指出由于目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和学生语言文化基础的原因,造成了学生在翻译中面临窘境,即,能理解源语含义,但在转换成目标语时遇到阻力,主要表现在词不达意、翻译腔明显、文采缺失等。通过相关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将教改班和非教改班学生的翻译水平进行横向比较,指出要打破目前学生在笔译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