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sou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Chen和Starosta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为理论基础,对甘肃省五所不同层次的高校的100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三个维度(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与跨文化效力)的现状进行了调研测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总体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三个维度均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跨文化敏感度水平稍高。不同背景的大学生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维度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通过访谈研究概括出了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个要素:学习动机不足,缺乏文化知识,以及缺乏双重文化认同等。本研究为全面把握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进而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Chen和Starosta;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C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1-0080-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developed by Chen and Starost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its three dimensions (inter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of 1,000 non-English majors from five universities at different levels in Gansu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three dimensions are at a medium level, among which the lev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s slightly higher.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mens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is paper summarizes sever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non-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s: lack of learning motivation, cultural knowledge, and dual cultural identity. This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mprehensively grasp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deepens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Chen and Starosta; investigation
  引言
  教育部辦公厅在其2007年7月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1]。不难看出,教育部已将跨文化交际作为大学英语学习的一项主要内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现在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究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高校英语教师不得不关注的问题[2]。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能运用一门外语与来自不同文化人交流的能力。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模型有很多,例如Spiztberg和Cupach提出的七维度模型,Belay提出的综合性三维度模型[3]。本次调查以美国跨文化交际领域著名学者陈国明教授与斯特罗斯塔(Chen和Starosta)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为理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对甘肃省五所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实证调查。研究问题涉及对被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三个维度(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与跨文化效力)的现状调查,以及对影响被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进行探索。调查中采用了四种仪器,由三个量表和一次访谈组成。跨文化敏感性量表、跨文化意识量表和跨文化有效性量表以及基于Chen和Starosta's伞形模型的5-likert问卷,它们是为了评估跨文化交际能力参与者的水平而开发的。访谈的目的是了解参与者的详细信息,概括出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   一、研究设计
  (一)受试者
  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来自甘肃省五所不同层次高校的非英语专业二、三年级的在校本科生,学生涉及文理各个学科。学校涉及“985”、“211”、“普通”和独立高校。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79份,最终有效试卷为972份,有效回收率为97.2%。
  (二)测评量表的编制与预测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测评量表基于Chen和Starosta's伞形模型的5-likert问卷模式编制,计分时按受试者所选的具体数字计为该题所得分数,数字越大表明受试者在该项目上的得分越高。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分别在甘肃省兰州市5所高校的1000名学生中进行了量表预测。量表预测的整体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47,量表中3个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介于0.735-0.839之间,具体见表 1。
  表1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量表的信度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2018年10月初展开测试,12月底基本完成数据收集工作。使用SPSS 19.0 进行数据分析。首先输入与整理数据,把5所大学的学生分别编号并依次整合,形成整体编号。然后使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为了探究影响被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作者随机对20名被试进行了访谈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为了调查非英语专业的现状,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为了使它更直观,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转换为百分制,具体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参與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低分为150分,最高分为284分,均值为231.12,分数范围比较宽。跨文化交际能力评分的标准差为19.31,说明学生之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差异是可以接受的。定量结果表明,满分为100分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平均分为69.2857分。本研究采用百分制评分,最高分为100分;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均值为67.82。结果表明,目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仅略高于最低通过线,但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
  (二)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维度,是指一个人理解其他文化异同的能力[4]。为探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现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各大学的参与者在跨文化意识问卷上的得分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兰州大学参与者跨文化意识的最低分为65分,最高分为95分。可以得出结论,均值为75分,得分范围相对较大。按照跨文化意识评分方法,单项选择5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跨文化意识水平越高。参与者跨文化意识平均得分为75分,说明参与者的跨文化意识平均水平达到了中等以上水平,但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此外,跨文化意识得分的标准差为6.97,说明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差异很小。兰州大学作为985高校又明显高于其他四所高校,兰州财经大学和甘肃中医药大学各数值又明显高于兰州文理学院和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显然,跨文化意识与生源质量有关。
  (三)跨文化敏感度
  跨文化敏感度代表了情感层面,是指一个人在跨文化交际之中,是否能够激发出自己自身的理解能力、能够主动积极地去欣赏并且诚意地接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表现出来的主观意愿[4],包括自尊、自我监控、开放心态、同理心、互动参与和暂停判断六个维度为探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现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各大学的参与者在跨文化敏感度问卷上的得分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兰州大学参与者跨文化敏感度的最低分为75分,最高分为95分。可以得出结论,均值为85,得分范围相对较大。按照跨文化敏感度评分方法,单项选择5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跨文化意识水平越高。参与者跨文化敏感度平均得分为85分,说明参与者的跨文化敏感度平均水平达到了优等水平。此外,跨文化敏感度得分的标准差为11.53,说明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差异很小。兰州大学作为985高校又明显高于其他四所高校,兰州财经大学和甘肃中医药大学各数值又明显高于兰州文理学院和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显然跨文化敏感度与生源质量有关。
  (四)跨文化效力
  跨文化效力是指在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达成工作任务或沟通目的的能力。也称为跨文化有效性,它的重点是如何通过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来完成工作和获得交际目的。这方面包括四个要素:信息技能、适当的自我表露、行为灵活性和交互管理。为探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效力现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各大学的参与者在跨文化效力问卷上的得分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兰州大学参与者跨文化效力的最低分为50分,最高分为95分。可以得出结论,均值为70,得分范围相对较大。按照跨文化效力评分方法,单项选择5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跨文化意识水平越高。兰州大学参与者跨文化效力平均得分为70分,说明参与者的跨文化效力平均水平达到了中等以上水平,但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此外,兰州大学跨文化效力得分的标准差为7.62,说明学生的跨文化效力差异很小。兰州大学作为985高校又明显高于其他四所高校,兰州财经大学和甘肃中医药大学各数值又明显高于兰州文理学院和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显然,跨文化效力与生源质量有关。
  (五)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因素
  为了探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因素,随机对30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可以发现,影响上述定量结果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缺乏动机:从以上的量化结果可以看出,参与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平均分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大部分参与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刚好在最低通过线以上。据统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平均分为69.2857分。本研究采用百分制评分,最高分为100分,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均值为67.82。从访谈形式的定性研究来看,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缺乏改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动力。访谈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在英语学习中都是功利性的。学习英语的目的是通过考试,在像CET4和CET6这样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求职中更具竞争力。许多企业往往把应聘者能否通过大学四、六级考试作为招聘的重要条件。然而,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成功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薄弱环节可能会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缺乏文化知识:正如定量分析中所讨论的,大多数参与者的跨文化意识的平均分为66.6389分,也属于及格水平。因此,参与者跨文化意识低下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他们在掌握文化知识方面的薄弱。人们普遍认为文化知识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然而,在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中,虽然也努力学习英语文化,但他们的文化知识非常分散。原因很复杂。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他们缺乏接触文化知识的机会。一方面,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太多的机会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教科书上的文化注释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注重语言技能的学习,尤其是阅读和写作技能,以便在期末考试中取得高分。他们没有意识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相对较低。
  缺乏双重文化认同:跨文化交际是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不理想或不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文化认同。从参与者的反馈来看,很多学生认为和说英语的人交流是不容易的,如:我总觉得他们和我们不一样;我总觉得他们读不懂文字背后的含义;我试着更直接一些,站在对方的角度,但我就是做不到等等。中西文化差异不仅是生活习俗和语言行为的差异,也包括个体思想观念的差异,由此,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宜遵循文化交际原则,努力寻求一种符合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跨文化交际路径[7]。
  三、结论
  文章的研究目的是了解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个发现。目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体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转换成百分制后,参与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平均分为67.82分,这表明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平均水平在最低通过线以上,但远远不能令人满意。总之,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绩不能满足教学目标实现的实际需要。因此,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方面,具有较高的跨文化敏感度,但跨文化意识较弱,而跨文化有效性是最大的劣势。
  本研究的第二个发现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因素。定性研究表明,第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参与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表现平平可能是他们缺乏文化学习的动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语言学习上是功利性的。他们理解英语的工具性功能,却对语言的人文价值一无所知。对于他们在跨文化有效性方面的表现不佳,访谈结果表明,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缺乏双重文化认同造成的。定性研究表明,许多参与者缺乏双重文化认同,就会产生文化冲突,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此外,文化知识是跨文化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学生缺乏文化知识,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感到不顺畅。
  文章作为基于Chen和Starosta's模型的案例研究,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研究的多样性,可以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启发后来的研究者。同时也希望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实践有所启示。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创造更多跨文化接触条件,改革旧教学方法、创新培养策略,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以适应我国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
  [2]何微.基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7(12):70-74.
  [3]鸦明怡,张翼,白雪莹,等.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以南京部分高校为例[J].外语翻译,2014(8):82-84.
  [4]芮燕清.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16,6:26-53.
  [5]吴雪松.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現状调查[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7(10):50-55.
  [6]高永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71-78.
  [7]张帆.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5:28-47.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以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标出发,结合大学英语课程《英美文化》为实例,分析如何通过教师对大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协调,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设计,结合现实问题的任务型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和推进社会化合作型学习,强调学习的创造探索过程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辨;评价;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本科教育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章以DGUT经管类专业为例,结合作者在毕业论文管理模块的具体工作,从学生、指导教师、毕业论文选题及毕业论文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当前经管类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经管类专业;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创业机遇。大学生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文章通过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提出“互联网
期刊
摘 要:鉴于背景差异、顶层设计差异、专业历史差异等,不同高校的商科专业在专业影响力、社会认可度和知名度等方面不尽相同,那么如何让本校商科专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备竞争力和生存力,是相关高校人才培养必须解答的问题。文章以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经管系为例,探讨对该问题的解答。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经管系结合实际,找准切入点,发挥自身优势,寻求差异化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道路。该例或可为高
期刊
摘 要:文章先分析了胡格模式的内涵,然后剖析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原课程体系的弊端,介绍了采用胡格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方法、过程、特点和效果。该课程体系融合了直接证据支撑培养目标达成的理念,实现了培养目标直接与间接评价的有机结合。实践应用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体系;胡格模式;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2-0172-03 
期刊
摘 要: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正在高速发展,微信、微博、博客、简书、知乎等自媒体工具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资讯的主要平台。随着学生个体意识不断增加,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极大挑战,仅靠传统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如何重塑高校师生关系、形成“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已成为近年来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关键。因此,结合自媒体平台特点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形成切实有效的大学生社会政策课程主体性教学,是本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
期刊
摘 要:本研究与广西城市职业大学相结合,先阐述了职业学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优势,而后对广西城市职业大学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方式与推行策略进行了探讨,望以此给社会培育与输送具备较好职业能力、艺术综合素养及专业技能的优质设计人才。  關键词:职业本科学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
期刊
摘 要:毕业论文是法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重要关节,是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保障。但根据调研,当前法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仍存在着选题导向不合理、内容缺乏实务支撑、结构缺乏法律思维以及论文指导不足的问题,而通过构建专业实习与法学毕业论文的关联机制,将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平台,不断提升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法学专业;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关联机制  中图分类号:C6
期刊
摘 要:“回归常识”教育是教育部提出的“四个回归”之一,是高等学校办好本科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在多年探索之后,以三大学情认识为行动前提,在“民事诉讼法”课程中采用“理实相融、时空延拓”的教学方式,结合系列具体举措将“回归常识”理念融入法学教育之中,取得显著教学效果。  关键词:回归常识;民事诉讼法课程;理实相融;时空延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土壤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土壤中的诸多原理和结论都是从实验中得到的,因而土壤地理学实验在土壤地理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探讨了在土壤地理学实验中有效户外实践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质。  关键词:土壤地理学;有效户外实践;室内实验;地理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