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扩大的群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留守儿童的公民素养、人际交往、生活习惯与处事方式四个维度展开调查与分析,发现留守儿童具备基本的公民素养;与人交往无明显攻击性行为倾向,具有正义感和同情心,但逃避行为和说谎情况较为严重;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以及言语习惯有待改善;处事能力较差,依耐性强,存在惰性心理。由此提出优化留守儿童成长坏境,深入品行研究;加强学校建设,鼓励留守儿童进城上学;注重品行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成长问题;避免双亲打工,积极承担起留守儿童监护职责等建议,以期为当地政府开展相关留守儿童工作提供参考,促使留守儿童品行良好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品行;现状调查
依据《联合国儿童公约》对儿童界定的年龄标准为18周岁及以下,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及此后的有关调查基本都采用了半年为界定流动人口的时间参考长度,因此本文中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半年以上,不能跟随在父母身边接受照顾,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代为监护,年龄在18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学界也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量表而是根据所需运用不同的量表和自编问卷来考察品行。个人内在的“品”难以测量,但却可以通过外在的“行”来体现。本项目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以及观察法,从留守儿童对社会的基本态度、与他人的日常交往、生活习惯及处事方式的各种外在行为表现中考察其内在的品德情况,从整体上把握其品行现状。
一、现状调查
(一)留守儿童的公民素养
公民素养即作为一名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对伦理道德和有关法律法规的遵守。本文将留守儿童的公民素养作为其品行的重要考察方面,从留守儿童是否具备爱国思想、是否关心社会和他人、是否能够遵纪守法等方面展开具体调查。调查发现,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中学生的爱国思想得到不断强化,但对爱国行为却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图1是以“面对老人摔倒的应对方式”留守儿童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程度,由上图清晰可见,表示会“主动上前搀扶”的数量最多,可见留守儿童对社会中的他人依旧不乏同情与关爱。图2是对留守儿童遵纪守法情况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做到遵纪守法,但“上网吧玩游戏”、“打架”、“偷窃”等行为的出现概率则相对较高。
(二)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
图3和图4是对留守儿童是否服从管教的调查,面对监护人和老师的批评,有接近一半的留守儿童都能承认错误,保证不再犯,大多数留守儿童都能服从监护人和教师的管教,少数逆反心理较强的儿童喜欢我行我素,在监护人和教师面前表现出较为叛逆的一面。图5是对留守儿童同情心与正义感的调查,在校园内看到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现象发生时,超过一半的留守儿童都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可见他们的品行中并不缺乏正义感和责任感。图6是留守儿童在与他人发生矛盾、被欺负时的处理方式。从调查结果来看,留守儿童的性格比较软弱,行为上表现得较为胆怯,在与他人相处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倾向。图7是对留守儿童诚信度的调查,由图可见留守儿童说谎现象较为严重,从长远意义上来看,如果不加以批评和引导,不利于留守儿童品行的良好发展,更不利于其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三)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
图8、图9、图10和图11分别是对留守儿童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以及言语习惯的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卫生习惯较差,但在劳动习惯上,农村、城镇留守儿童整体上比县城留守儿童更为勤劳。能否按时按量完成教师规定的学习任务,是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好坏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大多数留守儿童需要在监护人的监督、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习习惯有待改善。在言语习惯上,留守儿童说脏话的现象并不严重,但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接触,都有可能使留守儿童在缺乏约束和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形成不文明的言语交流习惯。
(四)留守兒童的处事方式
留守儿童的处事方式是其内在品质的具体表现,更是其外在行为的集中体现。由图12、13可见,留守儿童对待任务负责程度较高,但处事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大多选择求助他人,依赖性强,存在惰性心理。
二、存在问题
(一)留守儿童品行现状有待改善
通过从公民素养、人际交往、生活习惯、处事方式四个维度对肥东县留守儿童品行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具备基本的公民素养,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但对爱国行为缺乏一定的认识,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程度不够。虽然总体上遵纪守法情况良好,但“上网吧玩游戏”、“打架”、“偷窃”等行为的出现比例相对较高。在人际交往方面,肥东县留守儿童在与他人交往时没有明显的攻击行为倾向,也不缺乏正义感和同情心,但是由于性格较为怯弱,缺乏有力引导,人际交往过程中逃避行为和说谎情况较为严重。此外,肥东县留守儿童在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及言语习惯等方面有待改善,遇到问题时的处事能力较差,依赖性强,存在惰性心理。
(二)留守儿童品行发展缺乏教育引导
留守儿童良好品行的形成,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更是离不开正面的教育和引导,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注与努力。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其良好品行的形成与发展往往被忽视,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过多关注的都是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和生存现状,缺乏对留守儿童品行成长的约束和规范也是留守儿童品行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三、相关建议
(一)优化社会坏境,深入品行研究
关注和改造留守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组织科研力量,积极开展关于留守儿童品行问题的深入研究。
(二)加强学校建设,鼓励入城上学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鼓励务工人员携带子女进城上学。
(三)注重品行教育,解决成长问题
注重品行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采取措施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各种困难。教师要对留守儿童付出更多的关注与关爱。
(四)避免双亲打工,承担监护职责
带上孩子去打工或避免双亲去打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监护人要承担起监护职责,关注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基金项目:1.合肥学院科研发展基金项目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农村留守儿童品行状况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16RW09ZDB);2.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前安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音乐干预研究”(AHSKY2014D126)。
作者简介:
陈媛(1979-),女,安徽省潜山县人,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学院讲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教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沙芬芬(1994-),女,安徽省合肥人,安徽省合肥市卫岗小学教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No.10:15-18
[2]苗翠静.“品”与“行”[J],新长征.2009,No.11:64-64
[3]徐贤明,钱胜.心理韧性对留守儿童品行问题倾向的保护作用机制[J],中国特殊教育.2012,No.3:68-72
[4]任东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行问题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Vol.2,No.13:133-13
【关键词】留守儿童;品行;现状调查
依据《联合国儿童公约》对儿童界定的年龄标准为18周岁及以下,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及此后的有关调查基本都采用了半年为界定流动人口的时间参考长度,因此本文中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半年以上,不能跟随在父母身边接受照顾,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代为监护,年龄在18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学界也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量表而是根据所需运用不同的量表和自编问卷来考察品行。个人内在的“品”难以测量,但却可以通过外在的“行”来体现。本项目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以及观察法,从留守儿童对社会的基本态度、与他人的日常交往、生活习惯及处事方式的各种外在行为表现中考察其内在的品德情况,从整体上把握其品行现状。
一、现状调查
(一)留守儿童的公民素养
公民素养即作为一名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对伦理道德和有关法律法规的遵守。本文将留守儿童的公民素养作为其品行的重要考察方面,从留守儿童是否具备爱国思想、是否关心社会和他人、是否能够遵纪守法等方面展开具体调查。调查发现,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中学生的爱国思想得到不断强化,但对爱国行为却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图1是以“面对老人摔倒的应对方式”留守儿童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程度,由上图清晰可见,表示会“主动上前搀扶”的数量最多,可见留守儿童对社会中的他人依旧不乏同情与关爱。图2是对留守儿童遵纪守法情况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做到遵纪守法,但“上网吧玩游戏”、“打架”、“偷窃”等行为的出现概率则相对较高。
(二)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
图3和图4是对留守儿童是否服从管教的调查,面对监护人和老师的批评,有接近一半的留守儿童都能承认错误,保证不再犯,大多数留守儿童都能服从监护人和教师的管教,少数逆反心理较强的儿童喜欢我行我素,在监护人和教师面前表现出较为叛逆的一面。图5是对留守儿童同情心与正义感的调查,在校园内看到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现象发生时,超过一半的留守儿童都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可见他们的品行中并不缺乏正义感和责任感。图6是留守儿童在与他人发生矛盾、被欺负时的处理方式。从调查结果来看,留守儿童的性格比较软弱,行为上表现得较为胆怯,在与他人相处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倾向。图7是对留守儿童诚信度的调查,由图可见留守儿童说谎现象较为严重,从长远意义上来看,如果不加以批评和引导,不利于留守儿童品行的良好发展,更不利于其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三)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
图8、图9、图10和图11分别是对留守儿童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以及言语习惯的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卫生习惯较差,但在劳动习惯上,农村、城镇留守儿童整体上比县城留守儿童更为勤劳。能否按时按量完成教师规定的学习任务,是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好坏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大多数留守儿童需要在监护人的监督、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习习惯有待改善。在言语习惯上,留守儿童说脏话的现象并不严重,但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接触,都有可能使留守儿童在缺乏约束和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形成不文明的言语交流习惯。
(四)留守兒童的处事方式
留守儿童的处事方式是其内在品质的具体表现,更是其外在行为的集中体现。由图12、13可见,留守儿童对待任务负责程度较高,但处事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大多选择求助他人,依赖性强,存在惰性心理。
二、存在问题
(一)留守儿童品行现状有待改善
通过从公民素养、人际交往、生活习惯、处事方式四个维度对肥东县留守儿童品行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具备基本的公民素养,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但对爱国行为缺乏一定的认识,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程度不够。虽然总体上遵纪守法情况良好,但“上网吧玩游戏”、“打架”、“偷窃”等行为的出现比例相对较高。在人际交往方面,肥东县留守儿童在与他人交往时没有明显的攻击行为倾向,也不缺乏正义感和同情心,但是由于性格较为怯弱,缺乏有力引导,人际交往过程中逃避行为和说谎情况较为严重。此外,肥东县留守儿童在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及言语习惯等方面有待改善,遇到问题时的处事能力较差,依赖性强,存在惰性心理。
(二)留守儿童品行发展缺乏教育引导
留守儿童良好品行的形成,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更是离不开正面的教育和引导,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注与努力。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其良好品行的形成与发展往往被忽视,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过多关注的都是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和生存现状,缺乏对留守儿童品行成长的约束和规范也是留守儿童品行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三、相关建议
(一)优化社会坏境,深入品行研究
关注和改造留守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组织科研力量,积极开展关于留守儿童品行问题的深入研究。
(二)加强学校建设,鼓励入城上学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鼓励务工人员携带子女进城上学。
(三)注重品行教育,解决成长问题
注重品行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采取措施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各种困难。教师要对留守儿童付出更多的关注与关爱。
(四)避免双亲打工,承担监护职责
带上孩子去打工或避免双亲去打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监护人要承担起监护职责,关注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基金项目:1.合肥学院科研发展基金项目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农村留守儿童品行状况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16RW09ZDB);2.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前安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音乐干预研究”(AHSKY2014D126)。
作者简介:
陈媛(1979-),女,安徽省潜山县人,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学院讲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教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沙芬芬(1994-),女,安徽省合肥人,安徽省合肥市卫岗小学教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No.10:15-18
[2]苗翠静.“品”与“行”[J],新长征.2009,No.11:64-64
[3]徐贤明,钱胜.心理韧性对留守儿童品行问题倾向的保护作用机制[J],中国特殊教育.2012,No.3:68-72
[4]任东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行问题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Vol.2,No.13:1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