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j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笔者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1.改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一切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革。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时间的关系。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之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1.1 改变思考的角度
  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把以往课前备课时习惯考虑的“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换成“这篇课文(这节课)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把课后常想的“这节课我讲得怎样”换成“这节课学生学得如何”,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了。
  1.2 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上教师要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叶圣陶曾谈到:“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叶先生的这段话对指导我们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空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1.3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2.激发学习主动性,挖掘创新潜能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2.1 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
  (1)重视感情投资,唤起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在近年的实践当中,我总是以一份真诚、一份爱心去组织课堂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动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2.2 鼓励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古希腊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启发、引导。疑问是创新之舟。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
  3.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发展学生个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思维。
  3.1 质疑的本质是一种批判精神
  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们已“司空见惯”,而牛顿偏偏要问为什么?为了寻求答案而苦思冥想,由此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卓越发现;正由于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才产生哥白尼的“日心说”。这足以说明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
  3.2 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在近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给自己定了一条这样的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总是不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如在教学《诗经·伐檀》时是这样做的:
  教参上写到:《伐檀》是一首写劳动者伐木生活和他们愤怒控诉统治者不劳而获、残酷掠夺的诗篇。长期以来,这种说法应该是无可厚非、无可辩驳的。而我在讲完这首诗后,问学生有没有问题,多数学生没反应,少数学生陷入沉思。于是我再推进一步:“有没有哪位同学敢向传统的、经典的作品以及权威的观点发难?”很快,有些学生有发言的欲望。于是我继续推进一步:“要敢于把自己独到的见解说出来。”在我的鼓励下,一个学生提出:诗中三段都写到河水,“河水清且涟漪”、“河水清且直漪”、“河水清且沦漪”,描绘了河水“清、静、柔”之美。“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景又如何与“愤怒”、“残酷”联系起来?我立即予以赞扬,肯定了该生敢于质疑、问得好、问得有道理,敢于大胆冲破传统的樊篱。紧接着,就这个问题师生展开课堂讨论,有的学生赞成传统观点,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描绘的是一位美丽少女坐在河边,看着心中爱慕的青年男子专注伐木,伐木声“坎坎”悦耳,进而联想到这位男子家庭殷富,可见他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哪!每段结尾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可以理解为:这位相公啊,可不是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人哪!如此道来,应合情合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伐檀》有了更深入的意境,见解独到、别出心裁、有创造性。再如:在学习《雷雨》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让学生展开辩论;学习《我为何而生》时,先给学生一个“你们又为何而生”的话题,尔后在课堂上即兴演讲。这样,学生不但踊跃参加,学到了课本知识,而且积极实践,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改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为之“搭桥铺路”,就一定能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
其他文献
英国文学家肖伯纳曾经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在我们的课堂中,如果一个学生有一种方法,同伴又有一种方法,老师还有一种方法,彼此交流,就有三种方法了。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有效的合作学习必能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个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是心境,心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境,为他们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培养 良好心境 营造 愉快氛围    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情。心情的好坏往往决定客观事物反映在人视野中的形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正说明了同一事物,用不同的心境看待,就会有不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新课标的提出,如何才能切实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呢?这是我们广大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又一课题。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为活跃课堂气氛,调
期刊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各学校现代化电教仪器的采购及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使得多媒体这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各学科教学中都开始普遍使用了。对于多媒体这种信息技术手段在生物教学中的使用问题,我认为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以下就是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多媒体技术在生物课堂中的优势  (一)多媒体技术能使生物课堂教学生动逼真的进行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界千姿万态、变化莫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反馈、环境七要素进行理论分析,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教育和身体健康都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关键词:教学过程 要素 优化 体育教学;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篇中给教学过程定义为:“教学的实施过程,即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
期刊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较少,用列代数式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个重大工具。通过生活实例,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到列代数式的重要意义,再加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精心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口、眼、手、脑、等器官并用,在自主与合作交流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使获得的知识最大化,实现本节的教学目标。  适用年级:浙教版七年级(上)
期刊
基本认识  在正常教学中,认真挖掘典型、基本习题的内涵,充分运用其内在的基本关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引导学生做不同目的、不同侧重点的练习,然后,在一定的时机,引导学生做比较、归纳、总结、引申、挖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方法与有效手段。  实践1  例如:在考查“角平分线的对称性”、“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方法”、“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等知识点时,我曾选用下面的问题:  如图1,△ABC中,∠B=2∠
期刊
课堂教学导入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科学的导入方法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去探索,精神振奋去猎取,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我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英语新课的导入艺术。  一、复习导入法  每节课的教与学都不是孤立的,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旧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因此,在新课开
期刊
摘要:引导学生挖掘例题的潜能,从不同角落、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想不到,去找别人找不到的方法。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思路。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激发学生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多创造。  关键词:引导 学生 挖掘 例题 潜能    培养和造就有慧心、有灵气、会学习、能创新的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而引导中学生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借以挖掘自身潜能,提高学习质量、效率和整体素质,是我们教育
期刊
背景: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从小到大他们阅读的课外书籍很少,知识面不够宽广。所以我们农村的语文教师有一个同感,我们的学生对写人叙事的文章感兴趣,对文章内容中心理解得较深刻,老师们的教学也显得比较轻松;但是一遇到含蓄的状物抒情散文,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学生既没有兴趣,老师教起来也费劲。但是刚刚和孩子们学习了陆蠡的《囚绿记》后,由于我巧妙地抓住了这篇文章的几个亮点,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