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地方之所以能被称为人杰地灵,必有其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地球仪上的中国西部,自西北的冰白色向东南赭褐色流动着一条巨大由高山大河冲刷而成的褶皱带,褶皱带的南段便是横断山脉。因为横断,形成了无数的河谷和大大小小的盆地,这些河谷和盆地因呈立体气候,十里不同天,居住着无数个文化风格迥然不同民族,这便是云南。
关键词:鹤庆;碑文;道德
因为美丽、神奇、富饶,自汉武帝开始,中原王朝一直觊觎着云南。历朝历代的征战和移民,又把儒、释、道、伊等文化带到云南,与云南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渗透,使得这一地区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现象,形成今天异常灿烂的云南民族文化。
云南鹤庆,地处滇西北,根据近年考古发掘的情况推断,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云南滇西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是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由于历史悠久,这里文风茂盛,人才辈出,武出名将,商出巨贾,鹤庆商帮与喜洲帮、腾冲帮齐名活跃于滇南滇西北茶马古道上,为云南和周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创办实业的同时,还大力兴办文化事业,勒碑立石,皈化地方道德,为地方的平安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督促和推进作用。
云南的碑刻较之中原,数量不多,较著名的如《爨宝子碑》、《元世祖平云南碑记》、《南诏德化碑》等,鹤庆境内碑刻也不多,较有名的如《鹤阳开河碑记》、《云鹤楼碑记》、《重修书院碑记》、《尊经阁碑记》、《黑龙潭碑记》、《西校场碑记》、《永远禁止碑》、《六禁碑记》等,内容涉及皈化、土地水利纠纷、功德等内容。其中《六禁碑记》、《永远禁止碑》(又称《九禁碑》)堪称是鹤庆碑中瑰宝。
隶属鹤庆县松桂镇的龙珠村,坐落在象眠山东南麓下的漾弓江河谷,距茶马古道重镇—松桂仅七公里,明代有部分明军陆续入住屯军,随着历史的演变,军户逐渐融入到原住白族人中,至今仍有叫“军营”的村落,村中有关帝庙,村民擅长造纸。在龙珠坝北端河头村有一座建于清同治二年的廊桥,叫“麟峰桥”,又叫“风雨桥”。光绪二十七年重修于现址。整桥为木质结构,桥顶盖有人字瓦屋面,桥面铺设厚实的木板檩条,通道两边榫有供人休憩的木櫈。是早期漾弓河两岸人畜通行的重要通道。由于桥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当时的贤达人士便把教化民众的《永远禁止碑》(《九禁碑》)嵌立于桥东头北墙壁上,供过往行人观瞻。碑高0.7米,宽0.5 米,青石质地。碑上文字内容为:
“盖闻孝弟乃为人之本,廉耻人所不可无也。今则返古之道,孝弟者少,无廉耻者多矣。山中数目、田间禾苗诸事,物个有主,何故不分彼此,只徒己之所得耶?等他人苦争,并无仁厚之风,世俗浇漓已极。於是共同商酌,议定禁规,永垂不朽,是为叙。
一禁忤逆不孝,公罚银三两。一禁幼不孙弟,公罚银五钱。一禁窝留匪类者,公罚银乙两。一禁除耕种外河东河西下沟牵看牲畜,公罚老小二千文。一禁盗砍松树,斧坎者罚银二两,刀坎者罚银五钱。一禁拔人草割人豆者,公罚老小一千五百文。一禁攘鸡羊而窃取人物者,拿获乡规究治。一禁偷盗园圃者,永看村窝,有人拿获犯此禁规来报明者公赏之一千文决不食言。一禁芒种后放纵猪者公罚老小一千五百文。以上禁条,各宜凛遵。如违,公同重究,绝不孤宽,勿谓言之不先也。为此勒碑。大清光绪二十七年重阳日立”。
鹤庆《六禁碑》发现于甸南金墩街,据传为民国年间蘇姓县长前往金墩拜访县劝学所长杨锡山,适逢杨在写字,随即写了《六禁碑记》文,由杨以楷书写就,勒石成碑,立于金墩街桥头,碑高0.93米,宽0.68米,青石质地,现收藏于县文化馆碑廊。其碑文为:
“鹤庆县县长蘇示 禁宰耕牛 禁烹家犬 禁卖秋鳝 禁毒鱼虾 禁打春鸟 禁采树尖 上悬六禁 政府批定 城乡立碑 永垂禁令 有关人心 亦关仁政 远庖远厨
君子所慎 无故不杀 古制所重 况兹所关 无数生命 父戒兄免 悉心体认 本此人心 养其善性 久而久之 必有余庆
发南区 民国十七年八月吉旦 南区绅民同立”。
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到民国十七年(1927年)的26年,是云南极度动乱的历史时期,先后发生过“四军长之乱”、“张结巴匪患”,军阀混战,土匪猖獗,民心涣散。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九禁碑》规范的是人的行为,《六禁碑》是从尊敬动植物的生命权着眼,不能不说当时的文人绅士和少部分官吏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环保意识。这种悲天悯人的责任感和意识有意无意地阐释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是那一段历史时期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法则。
再看当今的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下,《刑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已经较为详尽,但各种社会问题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复杂化,人口的增长、理想的缺失,导致了道德底线沦丧。为了满足无尽的物欲,人们用刀斧、枪支、巨网、毒药、电击等方式疯狂寻觅各种食材,不分季节地食用各种动植物,为了黄金宝石奇树疯狂地乱砍滥挖,无所不用其极。百分之九十的河流、湖泊、海洋被污染,开发到哪里,污染就到哪里。人类喜欢什么,那个物种就必遭灭顶之灾。所以近十年来地震、台风、海啸、山洪等因厄尔尼诺现象越来越密集,越来越猛烈。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已经加大力度并加快步伐。在此看来,《九禁碑》和《六禁碑》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鹤庆;碑文;道德
因为美丽、神奇、富饶,自汉武帝开始,中原王朝一直觊觎着云南。历朝历代的征战和移民,又把儒、释、道、伊等文化带到云南,与云南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渗透,使得这一地区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现象,形成今天异常灿烂的云南民族文化。
云南鹤庆,地处滇西北,根据近年考古发掘的情况推断,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云南滇西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是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由于历史悠久,这里文风茂盛,人才辈出,武出名将,商出巨贾,鹤庆商帮与喜洲帮、腾冲帮齐名活跃于滇南滇西北茶马古道上,为云南和周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创办实业的同时,还大力兴办文化事业,勒碑立石,皈化地方道德,为地方的平安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督促和推进作用。
云南的碑刻较之中原,数量不多,较著名的如《爨宝子碑》、《元世祖平云南碑记》、《南诏德化碑》等,鹤庆境内碑刻也不多,较有名的如《鹤阳开河碑记》、《云鹤楼碑记》、《重修书院碑记》、《尊经阁碑记》、《黑龙潭碑记》、《西校场碑记》、《永远禁止碑》、《六禁碑记》等,内容涉及皈化、土地水利纠纷、功德等内容。其中《六禁碑记》、《永远禁止碑》(又称《九禁碑》)堪称是鹤庆碑中瑰宝。
隶属鹤庆县松桂镇的龙珠村,坐落在象眠山东南麓下的漾弓江河谷,距茶马古道重镇—松桂仅七公里,明代有部分明军陆续入住屯军,随着历史的演变,军户逐渐融入到原住白族人中,至今仍有叫“军营”的村落,村中有关帝庙,村民擅长造纸。在龙珠坝北端河头村有一座建于清同治二年的廊桥,叫“麟峰桥”,又叫“风雨桥”。光绪二十七年重修于现址。整桥为木质结构,桥顶盖有人字瓦屋面,桥面铺设厚实的木板檩条,通道两边榫有供人休憩的木櫈。是早期漾弓河两岸人畜通行的重要通道。由于桥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当时的贤达人士便把教化民众的《永远禁止碑》(《九禁碑》)嵌立于桥东头北墙壁上,供过往行人观瞻。碑高0.7米,宽0.5 米,青石质地。碑上文字内容为:
“盖闻孝弟乃为人之本,廉耻人所不可无也。今则返古之道,孝弟者少,无廉耻者多矣。山中数目、田间禾苗诸事,物个有主,何故不分彼此,只徒己之所得耶?等他人苦争,并无仁厚之风,世俗浇漓已极。於是共同商酌,议定禁规,永垂不朽,是为叙。
一禁忤逆不孝,公罚银三两。一禁幼不孙弟,公罚银五钱。一禁窝留匪类者,公罚银乙两。一禁除耕种外河东河西下沟牵看牲畜,公罚老小二千文。一禁盗砍松树,斧坎者罚银二两,刀坎者罚银五钱。一禁拔人草割人豆者,公罚老小一千五百文。一禁攘鸡羊而窃取人物者,拿获乡规究治。一禁偷盗园圃者,永看村窝,有人拿获犯此禁规来报明者公赏之一千文决不食言。一禁芒种后放纵猪者公罚老小一千五百文。以上禁条,各宜凛遵。如违,公同重究,绝不孤宽,勿谓言之不先也。为此勒碑。大清光绪二十七年重阳日立”。
鹤庆《六禁碑》发现于甸南金墩街,据传为民国年间蘇姓县长前往金墩拜访县劝学所长杨锡山,适逢杨在写字,随即写了《六禁碑记》文,由杨以楷书写就,勒石成碑,立于金墩街桥头,碑高0.93米,宽0.68米,青石质地,现收藏于县文化馆碑廊。其碑文为:
“鹤庆县县长蘇示 禁宰耕牛 禁烹家犬 禁卖秋鳝 禁毒鱼虾 禁打春鸟 禁采树尖 上悬六禁 政府批定 城乡立碑 永垂禁令 有关人心 亦关仁政 远庖远厨
君子所慎 无故不杀 古制所重 况兹所关 无数生命 父戒兄免 悉心体认 本此人心 养其善性 久而久之 必有余庆
发南区 民国十七年八月吉旦 南区绅民同立”。
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到民国十七年(1927年)的26年,是云南极度动乱的历史时期,先后发生过“四军长之乱”、“张结巴匪患”,军阀混战,土匪猖獗,民心涣散。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九禁碑》规范的是人的行为,《六禁碑》是从尊敬动植物的生命权着眼,不能不说当时的文人绅士和少部分官吏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环保意识。这种悲天悯人的责任感和意识有意无意地阐释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是那一段历史时期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法则。
再看当今的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下,《刑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已经较为详尽,但各种社会问题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复杂化,人口的增长、理想的缺失,导致了道德底线沦丧。为了满足无尽的物欲,人们用刀斧、枪支、巨网、毒药、电击等方式疯狂寻觅各种食材,不分季节地食用各种动植物,为了黄金宝石奇树疯狂地乱砍滥挖,无所不用其极。百分之九十的河流、湖泊、海洋被污染,开发到哪里,污染就到哪里。人类喜欢什么,那个物种就必遭灭顶之灾。所以近十年来地震、台风、海啸、山洪等因厄尔尼诺现象越来越密集,越来越猛烈。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已经加大力度并加快步伐。在此看来,《九禁碑》和《六禁碑》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