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的法国女知音夏特莱侯爵夫人

来源 :科学文化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digy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一期介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是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说到伏尔泰对科学的贡献,人们自然会想到他是牛顿学说在欧洲大陆的热情宣传者;不过更应该被人记住的是,伏尔泰对牛顿科学著作的理解离不开一位法国贵妇,这位贵妇就是他的情人夏特莱侯爵夫人(Marquise du Ch?telet,1706—1749)。本期就聊一点夏特莱夫人的故事。
  夏特莱夫人原名加布里埃·艾米丽(Gabrielle ?milie),父亲曾任法王路易十四的礼仪官。据说幼年的艾米丽聪颖过人,只是相貌平凡、四肢粗大,家里请人教她击剑、骑马和体操,当然还有良好的文学、音乐、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父亲是一位善于社交的小贵族(男爵),每个星期四在家里举办沙龙,被邀请的客人包括许多有名的作家和科学家,其中之一就是巴黎科学院首位常任秘书丰特奈尔。艾米丽10岁那年就听过他在沙龙里讲天文学。成年后的艾米丽显示了惊人的才华,她生性活拨,精力充沛,喜欢打扮、跳舞、赌博、弹奏羽管键琴,懂得拉丁文、意大利文、希腊文、德文和英文。1725年7月艾米丽成了夏特莱侯爵夫人,丈夫是一位富有的贵族军人,比她大16岁。夏特莱夫人20岁开始做母亲,生了三个子女,其中两个夭折。
  如同18世纪法国贵族社会中的许多婚姻一样,夏特莱夫妇的结缘从一开始就是“协议性质”(arranged)的:男方在军中获得晋升,女方获得侯爵夫人的头衔。生下三个孩子后,两人开始分居,侯爵主要在他的驻防地勃艮第生活,夫人则搬到属于夏特莱家族的西雷(Cirey)庄园(图1),彼此不过问对方婚姻之外的浪漫故事。夏特莱夫人的众多情人中,有一位有权势的富家公子黎塞留公爵,他是路易十三时代权倾一时的红衣主教黎塞留的侄孙,两人爱得死去活来。黎塞留公爵知道夏特莱夫人对数学有兴趣,就把自己的朋友数学家莫佩尔蒂(Pierre Louis Moreau de Maupertuis,1698—1759)介绍给她,后者成为她的新情人并向她介绍了牛顿的理论。后来夏特莱夫人又向另一位数学家克莱罗(Alexis Claude Clairaut,1713—1765)学习更专门艰深的数学。
  本期封面就是夏特莱侯爵夫人的肖像,出自同时代法国肖像画大师拉图尔(Maurice Quentin de La Tour,1704—1788),现为夏特莱夫人娘家封地布雷特伊堡(Ch?teau de Breteuil)的藏品。这幅画呈现了人物的两种面相:首先是一个耽于享受的法国贵妇,从她精心打扮的发型、黄蓝相配的华丽衣着、保养得很好的皮肤就可以看出来;其次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女学究,一手托腮,一手持圆规,桌前摊开着一本绘有几何图形的大书,身后还露出半个天球仪。
  夏特莱夫人与伏尔泰的交往始于1733年5月,尽管有人猜测伏尔泰早在夫人父亲的沙龙中就见过那个聪明的小姑娘,如同百科全书派的许多同道一样。这一年夏特莱夫人27岁,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伏尔泰39岁,孑然一身却因《俄狄浦斯王》(1718)和《布鲁图》(1730)等剧本而在文坛享有盛名。此时的伏尔泰从英国流亡回来不久,刚刚完成的《哲学通信》(1733)为他带来新的声誉。不过有朋友私下警告他,这本书已经引起王室和议会的不满,最好是尽早离开巴黎避一下风头。
  就这样,伏尔泰住进了夏特莱夫人的西雷庄园,成了衣食无虞的长期住客,就是侯爵回来也无须回避。两人相见恨晚,伏尔泰迷恋夏特莱夫人的学识、谈吐和气质,后者则向昔日情人黎塞留公爵抱怨没有早一些把人中俊杰伏尔泰介绍给自己。除了精神上的高度契合外,对科学与哲学的热爱更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西雷庄园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还有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伏尔泰与夏特莱夫人白天经常各自工作并以短信互致问候,晚上则在一起谈天说地共度春宵。1738年巴黎科学院就“火的性质”征文悬赏,两人都背着对方投稿应征。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宗教、哲学、科学、艺术、习俗无所不包。西雷庄园优裕的隐居生活使伏尔泰的才华得以尽情释放,他的许多剧本、小说与哲学名篇都完成于此时。在伏尔泰的鼓励下,夏特莱夫人开始翻译牛顿的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原理》问世于1687年,用拉丁文写成。牛顿在世时又出过两版(1713,1726),但是一直缺少其他语种的译本,就连第一个英文译本也是1729年才出现的。夏特莱夫人是牛顿学说的忠实信徒,相信依靠理性和数学能够揭示宇宙的奥秘,更重要的是她具备语言和数学上的天赋。她不但忠实地翻译了牛顿的原著,还加上了许多自己的评论,特别是关于动能与能量守恒部分的内容。1749年夏特莱夫人已经完成全部翻译与评论,只是突然撒手人间,直到7年后才由伏尔泰推动正式出版。夏特莱夫人的法文译本(图2)影响很大,对于牛顿学说在欧洲大陆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一直到20世纪初,夏特莱夫人的译本仍是牛顿《原理》的最好法文译本。
  在夏特莱夫人钻研牛顿原著和从事翻译的时候,伏尔泰于1738年出版了《牛頓哲学原理》。学者们认为,这本书是他与夏特莱夫人合作的产物,内中涉及的数学和物理内容,必定请教过精于此道的西雷庄园女主人。封二图3是《牛顿哲学原理》的扉页插图,画中一位头顶诗人桂冠、身着罗马时代长袍的男子正在案前写作,他就是书的作者伏尔泰;其上方是神一般的牛顿,手持圆规像是在揭示宇宙的奥秘;一道神圣的光从牛顿身后射出,再由一面镜子反射到伏尔泰桌前,手持镜子的女神正是夏特莱夫人。
  西雷庄园还有其他一些访客,包括夏特莱夫人的两位数学老师。意大利的阿尔加罗蒂(Francesco Algarotti,1712—1764)伯爵是伏尔泰的朋友,同时也是英国制度与文化的称颂者。他在访问西雷庄园后,1737年在威尼斯出了一本名为《为女士写的牛顿学说》的书,书中借助一位骑士和一位淑女在5日内的对话,简要介绍了牛顿的光学与色彩理论。这本书也有一幅有趣的扉页插图,如封二图4,学者们认为图中的淑女就是夏特莱夫人,至于那个骑士,可能代表她的某位数学老师,也可能是作者在吹牛——声称自己指导过夏特莱夫人。
  除了牛顿的《原理》,夏特莱夫人还翻译过其他一些作品,包括荷兰作家曼德维尔(Bernard Mandeville,1670—1733)的《蜜蜂的寓言》。1740年她为自己13岁的儿子写了本《物理学教本》(图5),1744年以当年巴黎科学院征文为基础完成《关于火的性质和传播》(图6)并出版。此外,她还写了许多关于哲学、宗教与《圣经》研究的论文。她与许多欧洲同时代的杰出科学家与人文学者通信,1958年出版的《夏特雷侯爵夫人书信集》包括她与38位学者的486封信。除了伏尔泰和前文提到的两位数学老师莫佩尔蒂、克莱罗,以及阿尔加罗蒂外,与她通信的还有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欧拉(Leonhard Euler,1707—1783)、法国医生和启蒙思想家拉美特利(Julien de La Mettrie,1709—1751)、德国哲学家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等。
  1743年,伏尔泰以法国公使的身份前往普鲁士,受到普王腓特烈二世的隆重礼遇。尽管仍然依恋夏特莱夫人,长年隐居乡间的日子令他多少感到压抑。从此以后,他只是偶尔回到西雷庄园或夏特莱夫人在吕内维尔(Lunéville)的另一住所,但是仍与她保持经常的书信联系。大约在1748年初,40多岁的夏特莱夫人又有了新情人——浪子、诗人与军官圣朗贝尔侯爵(Marquis de Saint-Lambert,1716—1803)。不久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当时牛顿《原理》的翻译正接近尾声。夏特莱夫人一面为高龄妊娠感到担忧,一面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分娩前数日完成了全部译稿。1749年9月10日,孩子出生一周后夏特莱夫人死于肺栓塞,产下的女婴也只活了一岁半。
  封三图7是夏特莱夫人在布雷特伊堡的居室,墙上挂着她的另一幅肖像。封三图8是法国画家拉杰列尔(Nicolas de Largillière,1656—1746)的作品,据说是夏特莱夫人的肖像。拉杰列尔为包括伏尔泰在内的许多同时代名人画过像,但是这幅画中的人物与其他作品中夏特莱夫人的形象差别较大,可能是画家凭想象绘制的。封三图9是夏特莱夫人生前威尼斯出版的一本书的扉页,上面有她的版画肖像。
  (撰文 梦隐)
其他文献
摘要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其他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1970~1999年期间马斯克林高压和澳大利亚高压(以下分别简称为马高和澳高)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马高的年际变化主要取决于南极涛动,当南半球高纬度绕极低压加深时,马高加强;与马高有所不同的是,澳高的年际变化则同时与南极涛动和ENSO(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有关,当厄尔尼诺发生时,澳高加强.  相关分析和所选取的个例分析均证实,东亚夏季
期刊
摘要 硬X射线衍射增强成像(DEI)方法利用一块或一对放在样品和探测器之间的完美晶体(分析晶体), 把X射线(经过多块晶体单色化, 具有较高单色性和准直性)穿过样品时产生的透射光、折射光和散射光彼此分开来成像, 是一种和X射线相位变化梯度有关的成像方法, 能够大大提高弱吸收体硬X射线成像的衬度和空间分辨率. DEI成像的光路通常较为复杂, 入射光要经过多块晶体的衍射, 调节不便, 不利于实用化.
期刊
摘要 最近,一种新的冠状病毒被确定为近期爆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病原体.虽然人们对人冠状病毒229E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而且其受体结合位点也被确定在S蛋白第417~547个氨基酸残基之间.但是,这一区域与新分离的SARS相关病毒(香港株,CUHK-W1)没有任何同源性.有意思的是,已知的各种冠状病毒S蛋白S1亚基的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显示,鼠肝炎病毒(MHV)与SARS相关病毒的同源
期刊
摘要 利用1954-2002年全国681个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以天气过程为单元给出了近49年中国北方典型强沙尘暴的序列,并初步分析了中国北方强沙尘暴的时空分布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954-2002年,中国北方共出现了223例较为典型的强沙尘暴事件,其中1979年4月10-12日的强沙尘暴事件的影响范围最大:与沙漠、沙地的地理分布和入侵我国的强冷空气的路径密切关连.强沙尘暴的多发区域主要位于南
期刊
摘要 风尘中所含的铁是海洋生物的营养元素,对浮游生物的生产力有重要影响,从而对海洋吸收CO2的量有调节作用,进而影响全球气候.从亚洲内陆产生的粉尘不仅堆积于黄土高原,形成黄土-古土壤序列,而且落入北太子洋等海域.基于黄土高原中部的西峰和长武两个剖面,对900 ka以来风尘的铁含量及其时域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风尘铁含量具有明显的变化.铁含量的波动总体上与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变化差异
期刊
摘要 采用磁控溅射在玻璃基片上制备了[FePt/Ag]10纳米多层膜. 经550℃, 30 min真空退火后, [FePt/Ag]10多层膜的矫顽力显著增大. [FePt/Ag]10多层膜的磁学性能受Ag体积百分含量的影响, 多层膜中含25%的Ag可以得到最大矫顽力. 剩磁曲线分析表明, 在Ag含量相等的[FePt/Ag]10多层膜中, 较薄的磁性层有利于减小晶粒间交换耦合作用. X射线衍射结果
期刊
摘要 利用飞行时间质谱仪研究了在800和400 nm的60 fs激光强场(1013~1015 W·cm-2)作用下气体 分子CH2I2和CH2ICl的电离解离行为. 在中等光强作用下, CH2I2和CH2ICl分别产生了协同解离产物I2及ICl分子; 在强激光场中因库仑爆炸产生的高价离子I2+在飞行时间质谱上分裂成3个峰, 根据I2+离子的飞行时间差得到库仑爆炸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 并由此得出
期刊
摘要 采用学习与测验的方式, 要求被试在测验阶段对图片是否学过进行判断, 并记录编码与提取阶段的ERP, 然后按照旧图片是否成功提取在编码阶段形成相应的相继记忆(Dm)效应, 同时按照正确判断的旧、新图片在提取阶段形成相应的旧/新(old/new)效应. 结果表明, 编码阶段, 在400~700 ms, 再认图片正确的正波波幅明显大于再认图片错误的正波波幅, 这一Dm效应主要分布在额区和中央区;
期刊
摘要 以Mn(OH)2作为反应前驱体, LiOH为锂化剂, (NH4)2S2O8为氧化剂, 采用原位氧化插层反应方法, 在缓和的实验条件下合成出层状正交结构LiMnO2. 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核磁共振(7Li-NMR)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使用该方法可以获得单一相、晶型较好、纯度较高的样品. 电化学测试表
期刊
摘要 中国科学院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风送沙尘的形成、输送机制及其对气候与环境的影响”期间, 在中国西北部沙漠地区进行了气溶胶采样, 经过成分分析和理论计算, 得出了该地区沙尘气溶胶的主要光学特性. 与其他沙尘模型相比, 源于中国沙漠的沙尘气溶胶复折射指数偏低, 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性较弱, 散射较强, 前向散射偏弱, 后向散射偏强. 将其作为中国和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光学模型的代表, 模拟了东亚-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