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与《死水微澜》看似有相同的主题,但是经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产生于不同语言背景中的这两部作品,它们的主题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这主要是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和受到的文化熏陶的差异所造成的。
【关键词】《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死水微澜》;主题;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244-02
作者简介:金红卫(1982.5-),男,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戴维 •赫伯特•劳伦斯是现代英国文学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他以大胆的笔触描写性爱来反映工业社会下人们对自然生活的追求,《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就是劳伦斯这类书中的代表。虽然出版初期被列为禁书,但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越来越喜欢这部小说。几乎同时期,中国作家李劼人发表了《死水微澜》。这部作品也是关于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即妻子与丈夫和妻子与情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两者都是通过妻子与情人对性爱的大胆渴望与追求,不仅表现出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人性的呼唤与复归,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类与命运的抗争。但是,我们发现,这两部作品在不约而同地表达相似主题的情况下,还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和魅力。两位作者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所处的文化氛围都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 社会历史环境的差异
劳伦斯生活和创作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此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完成,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也充分暴露。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不但破坏了大自然的和谐、安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摧残了人性,使人类的肉体与精神发生了扭曲,走向死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劳伦斯指出:“要活着,要做活人,要做完整的活人,这才是关键。…在小说中,你能明白无误地看到,当男人死了时,女人也萎蔫了。假如你愿意,你可以培养出一种求生的本能,而不必去编造一套是非善恶的理论。”劳伦斯通过《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向人们展现的正是这种思想:死气沉沉活着的克利福德,压抑中变得呆滞的康妮,都使读者对人性扭曲状态警醒,从而激励人们对回归人的自然本性进行不懈地追求。
与劳伦斯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李劼人,却有着与他大相径庭的社会背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更加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而李劫人创作的本意就是要如实地呈现当时的社会状况,给时人及后人以警醒。正如郭沫若在《中国左拉之待望》中评价道:“作者似乎是可以称为一位健全的写实主义者。”他把社会的现实紧握着,丝毫也不肯放松,尽管也在描写黑暗面,尽管也在刻画性行为,但他有他一贯的正义感和进化观,他的作品的伦理的比重似乎是在其艺术的比重之上。并且“精公实在值得人佩服。他有那样的成绩,而他‘到处遇见的只是冷酷,残忍,麻木,阴险,仇视’。然而,他却并不因而流于死心塌地的‘失望’。他是敢然地屹立了起来。在‘死水’中搅起了‘微澜’,在‘大波’前唤起了‘暴风雨’。这毅力!这实在是足以令人佩服的。”可见,李劫人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被郭沫若称为“小说的近代史”,至少是“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他用“一贯的正义感和进化观”,紧握时代的脉搏,不仅把周围社会中的阴暗面描写的淋漓尽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要从“失望中”找出希望,使人们在光明中继续前进。
2 中西文化的差异
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两位作者,他们对妇女地位的认识是不同的。从中国的古代社会开始,男女两性就是不平等的,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处于从属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子从来就不能够有自己的生活,她们的幸福和快乐是男人给与的,她们的人生价值和行为规范是男人规定的。女性没有独立的人格,唯有在男性的庇护下生存。在爱情上,女性根本就没有自己的选择权利,更不用说什么自由恋爱了。待嫁闺中的女子靠“父母之命,媒婆之言”来选择夫君,一旦出嫁就得遵从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女子在爱情和婚姻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婚姻对女子来说显得是如此重要: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妇女追求独立的意识才开始觉醒,自由恋爱是作为追求个人幸福和独立的象征而被提倡的。邓幺姑正是生活在清末民初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传统的爱情观是将爱情作为女性生存的手段。同时,邓幺姑又敢于追求爱情,公然与丈夫的表哥罗歪嘴通奸,并且他们的行为得到她丈夫的许可,这在中国旧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邓幺姑的觉醒还是朦胧的,在现实面前她最后不得不妥协,仍然把婚姻作为生存的手段。
在西方古罗马时期,女性也是男人的附庸,她们可以被当作商品进行交换。但是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要比中国早得多。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人们开始把爱情当作正常的人生追求。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提倡独立、自由、平等,呼吁男人与女人享有同样的权利。在欧洲妇女运动的大环境下,英国的妇女运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她们甚至开始争取选举的权利。所以劳伦斯笔下的查特莱夫人对爱情的追求就显得更加大胆、火热。她忍受不了性无能的丈夫,首先与丈夫的一个生意伙伴通奸。当她见到看门人梅勒斯,立刻就爱上他那无拘无束,与大自然完美融合在一起的简朴生活。随后她毫无顾虑地与梅勒斯幽会,终于得到爱情的满足。她甚至最后还怀上了梅勒斯的孩子,但她并不为这事感到羞耻,反而认为这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将来幸福生活的开始。和邓幺姑相比,她在追求爱情的时候就更加自由,最后的结局也大相径庭。
3 主题的差异
二十世纪初,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生存的焦灼感,对于命运及生存的意义提出了质疑与追寻。英国现代主义作家戴•赫•劳伦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们的时代说到底是一个悲剧性的时代…我们总得活下去,不管天塌下了多少。”这句话反映了劳伦斯写作的社会背景及缘由。而几乎在同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李韵人同样也产生了要倾诉的欲望:“打算把几十年来所生活过,所感受过,所体验过,在我看来意义非常重大,当得起历史转娘点的这一段社会现象,用几部有连续性的长篇小说,一段落一段落地把它反映出来。”因此,劳伦斯与李劼人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爱情与婚姻的冲突向不公平的命运提出了挑战。他们为人性的健全与自由发展,为人类自然生命力与活力的激发而呐喊,在更深层次上表达了对于生存与命运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一种优虑感。正是在此意义上,《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与《死水微澜》才显示出其主题的深刻含义,这也是两者在主题思想上的相似之处。
在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在文章的开始就交待了康妮的现状:她的新婚丈夫在战争中成为残疾人,正值青春的她不得不守“活寡”。正如文中所说,“她明白,人必须活下去,必须学会适应。”她一方面试图说服自己,这“都是命中注定的”,“人是敌不过命的”,另一方面,内心深处对于爱和生命活力的渴望,使她意识到一种强烈的不安,她知道“自己是在崩溃”。正是在这种理智与情感的激烈冲突中,康妮心力憔悴。这是她试图去顺从这个命运的结果。但是,在遇到了守林人梅勒斯后,康妮情感的砝码加重了,使她放弃了所谓的理智,反抗不幸的命运。她重新焕发了青春与激情,并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和意义。“现在,她觉得自己已经来到了她天性的真正基岩,一点羞耻之情都没有了。她是她肉感的自我,赤裸裸的,不知羞耻。她觉得洋洋得意,几乎是自高自大。原来如此!生命就是这个样子!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个样子!”这是劳伦斯一直在追寻的理想的两性关系模式,更是一种生命本原的探索。康妮从顺从不公平的命运到不顾一切的与命运抗争,寄托了劳伦斯对于命运的理想化追求:即对于不可知的命运进行抗争,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美好的完美状态。
从《死 水 微澜》的主线上看。主要是讲述了一个从小就富于幻想的女子邓幺姑嫁给了老实、愚钝的蔡傻子,在情爱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与仗义、见多识广的性情中人罗德生(罗歪嘴)相知相爱而又被迫相别的故事。文中的女主人公邓幺姑虽然来自农村,却也对未来充满憧憬。少女时代的她就表现出好强、不甘命运安排的秉性,为缠一双小脚不惜痛得半夜不能睡。在邻居韩二奶奶的熏陶下,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幻想,一心想着嫁到成都大城市,哪怕作姨太太也在所不惜。在嫁给了愚笨、不解风情的蔡傻子后,邓幺姑的内心世界是苦闷、孤寂的。于是,遇到了有情有意、仗义豪爽的罗歪嘴后,不甘寂寞的邓幺姑死水般的内心中掀起来微微波澜。此后,男女双方的情欲是“酽”的,“酽”到彼此都着了迷,都认为对方是完美无瑕的。但是好景不长,罗德生遭人陷害不得不逃离家乡。为了保护丈夫与情人,为了孩子和自己今后的生活,邓么姑顺从命运的安排嫁给了顾天成。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她居然也是活得有声有色,“果然变了样儿,比以前越好了!”邓么姑从先前对命运的反抗到后来的顺从,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普通中国妇女不得不走的真实的人生道路,而且也是李劫人对现实人生命运的感悟与具体写照。
4 结论
《死水微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即那种经世致用、关怀国事民虞的儒学传统深人人心,并在切实地发挥着“文以载道”的功用。在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中,李劼人做的更多的是客观的陈述故事,从冷静的、不带感情色彩的讲述中,向人们透露了沉重而又朴实的生存主题。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则更多地强调个人对婚姻、爱情的美好追求。通过对畸形婚姻的描写来反映人在机器压抑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苦闷和失落。劳伦斯敢于挑战资本主义的权威,提倡与大自然和谐,这也是和当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 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赵苏苏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 李劫人.《李劫人选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3] 劳伦斯.《劳伦斯读书随笔》.陈庆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 穆尔.《血肉之粗- 劳伦斯传》.张健等译.长沙:湖南丈艺出版社,1993
[5] 潘知常.《中西比较关学论稿》.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
[6] 施密特.《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死水微澜》;主题;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244-02
作者简介:金红卫(1982.5-),男,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戴维 •赫伯特•劳伦斯是现代英国文学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他以大胆的笔触描写性爱来反映工业社会下人们对自然生活的追求,《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就是劳伦斯这类书中的代表。虽然出版初期被列为禁书,但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越来越喜欢这部小说。几乎同时期,中国作家李劼人发表了《死水微澜》。这部作品也是关于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即妻子与丈夫和妻子与情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两者都是通过妻子与情人对性爱的大胆渴望与追求,不仅表现出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人性的呼唤与复归,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类与命运的抗争。但是,我们发现,这两部作品在不约而同地表达相似主题的情况下,还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和魅力。两位作者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所处的文化氛围都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 社会历史环境的差异
劳伦斯生活和创作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此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完成,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也充分暴露。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不但破坏了大自然的和谐、安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摧残了人性,使人类的肉体与精神发生了扭曲,走向死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劳伦斯指出:“要活着,要做活人,要做完整的活人,这才是关键。…在小说中,你能明白无误地看到,当男人死了时,女人也萎蔫了。假如你愿意,你可以培养出一种求生的本能,而不必去编造一套是非善恶的理论。”劳伦斯通过《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向人们展现的正是这种思想:死气沉沉活着的克利福德,压抑中变得呆滞的康妮,都使读者对人性扭曲状态警醒,从而激励人们对回归人的自然本性进行不懈地追求。
与劳伦斯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李劼人,却有着与他大相径庭的社会背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更加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而李劫人创作的本意就是要如实地呈现当时的社会状况,给时人及后人以警醒。正如郭沫若在《中国左拉之待望》中评价道:“作者似乎是可以称为一位健全的写实主义者。”他把社会的现实紧握着,丝毫也不肯放松,尽管也在描写黑暗面,尽管也在刻画性行为,但他有他一贯的正义感和进化观,他的作品的伦理的比重似乎是在其艺术的比重之上。并且“精公实在值得人佩服。他有那样的成绩,而他‘到处遇见的只是冷酷,残忍,麻木,阴险,仇视’。然而,他却并不因而流于死心塌地的‘失望’。他是敢然地屹立了起来。在‘死水’中搅起了‘微澜’,在‘大波’前唤起了‘暴风雨’。这毅力!这实在是足以令人佩服的。”可见,李劫人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被郭沫若称为“小说的近代史”,至少是“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他用“一贯的正义感和进化观”,紧握时代的脉搏,不仅把周围社会中的阴暗面描写的淋漓尽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要从“失望中”找出希望,使人们在光明中继续前进。
2 中西文化的差异
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两位作者,他们对妇女地位的认识是不同的。从中国的古代社会开始,男女两性就是不平等的,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处于从属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子从来就不能够有自己的生活,她们的幸福和快乐是男人给与的,她们的人生价值和行为规范是男人规定的。女性没有独立的人格,唯有在男性的庇护下生存。在爱情上,女性根本就没有自己的选择权利,更不用说什么自由恋爱了。待嫁闺中的女子靠“父母之命,媒婆之言”来选择夫君,一旦出嫁就得遵从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女子在爱情和婚姻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婚姻对女子来说显得是如此重要: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妇女追求独立的意识才开始觉醒,自由恋爱是作为追求个人幸福和独立的象征而被提倡的。邓幺姑正是生活在清末民初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传统的爱情观是将爱情作为女性生存的手段。同时,邓幺姑又敢于追求爱情,公然与丈夫的表哥罗歪嘴通奸,并且他们的行为得到她丈夫的许可,这在中国旧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邓幺姑的觉醒还是朦胧的,在现实面前她最后不得不妥协,仍然把婚姻作为生存的手段。
在西方古罗马时期,女性也是男人的附庸,她们可以被当作商品进行交换。但是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要比中国早得多。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人们开始把爱情当作正常的人生追求。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提倡独立、自由、平等,呼吁男人与女人享有同样的权利。在欧洲妇女运动的大环境下,英国的妇女运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她们甚至开始争取选举的权利。所以劳伦斯笔下的查特莱夫人对爱情的追求就显得更加大胆、火热。她忍受不了性无能的丈夫,首先与丈夫的一个生意伙伴通奸。当她见到看门人梅勒斯,立刻就爱上他那无拘无束,与大自然完美融合在一起的简朴生活。随后她毫无顾虑地与梅勒斯幽会,终于得到爱情的满足。她甚至最后还怀上了梅勒斯的孩子,但她并不为这事感到羞耻,反而认为这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将来幸福生活的开始。和邓幺姑相比,她在追求爱情的时候就更加自由,最后的结局也大相径庭。
3 主题的差异
二十世纪初,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生存的焦灼感,对于命运及生存的意义提出了质疑与追寻。英国现代主义作家戴•赫•劳伦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们的时代说到底是一个悲剧性的时代…我们总得活下去,不管天塌下了多少。”这句话反映了劳伦斯写作的社会背景及缘由。而几乎在同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李韵人同样也产生了要倾诉的欲望:“打算把几十年来所生活过,所感受过,所体验过,在我看来意义非常重大,当得起历史转娘点的这一段社会现象,用几部有连续性的长篇小说,一段落一段落地把它反映出来。”因此,劳伦斯与李劼人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爱情与婚姻的冲突向不公平的命运提出了挑战。他们为人性的健全与自由发展,为人类自然生命力与活力的激发而呐喊,在更深层次上表达了对于生存与命运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一种优虑感。正是在此意义上,《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与《死水微澜》才显示出其主题的深刻含义,这也是两者在主题思想上的相似之处。
在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在文章的开始就交待了康妮的现状:她的新婚丈夫在战争中成为残疾人,正值青春的她不得不守“活寡”。正如文中所说,“她明白,人必须活下去,必须学会适应。”她一方面试图说服自己,这“都是命中注定的”,“人是敌不过命的”,另一方面,内心深处对于爱和生命活力的渴望,使她意识到一种强烈的不安,她知道“自己是在崩溃”。正是在这种理智与情感的激烈冲突中,康妮心力憔悴。这是她试图去顺从这个命运的结果。但是,在遇到了守林人梅勒斯后,康妮情感的砝码加重了,使她放弃了所谓的理智,反抗不幸的命运。她重新焕发了青春与激情,并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和意义。“现在,她觉得自己已经来到了她天性的真正基岩,一点羞耻之情都没有了。她是她肉感的自我,赤裸裸的,不知羞耻。她觉得洋洋得意,几乎是自高自大。原来如此!生命就是这个样子!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个样子!”这是劳伦斯一直在追寻的理想的两性关系模式,更是一种生命本原的探索。康妮从顺从不公平的命运到不顾一切的与命运抗争,寄托了劳伦斯对于命运的理想化追求:即对于不可知的命运进行抗争,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美好的完美状态。
从《死 水 微澜》的主线上看。主要是讲述了一个从小就富于幻想的女子邓幺姑嫁给了老实、愚钝的蔡傻子,在情爱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与仗义、见多识广的性情中人罗德生(罗歪嘴)相知相爱而又被迫相别的故事。文中的女主人公邓幺姑虽然来自农村,却也对未来充满憧憬。少女时代的她就表现出好强、不甘命运安排的秉性,为缠一双小脚不惜痛得半夜不能睡。在邻居韩二奶奶的熏陶下,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幻想,一心想着嫁到成都大城市,哪怕作姨太太也在所不惜。在嫁给了愚笨、不解风情的蔡傻子后,邓幺姑的内心世界是苦闷、孤寂的。于是,遇到了有情有意、仗义豪爽的罗歪嘴后,不甘寂寞的邓幺姑死水般的内心中掀起来微微波澜。此后,男女双方的情欲是“酽”的,“酽”到彼此都着了迷,都认为对方是完美无瑕的。但是好景不长,罗德生遭人陷害不得不逃离家乡。为了保护丈夫与情人,为了孩子和自己今后的生活,邓么姑顺从命运的安排嫁给了顾天成。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她居然也是活得有声有色,“果然变了样儿,比以前越好了!”邓么姑从先前对命运的反抗到后来的顺从,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普通中国妇女不得不走的真实的人生道路,而且也是李劫人对现实人生命运的感悟与具体写照。
4 结论
《死水微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即那种经世致用、关怀国事民虞的儒学传统深人人心,并在切实地发挥着“文以载道”的功用。在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中,李劼人做的更多的是客观的陈述故事,从冷静的、不带感情色彩的讲述中,向人们透露了沉重而又朴实的生存主题。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则更多地强调个人对婚姻、爱情的美好追求。通过对畸形婚姻的描写来反映人在机器压抑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苦闷和失落。劳伦斯敢于挑战资本主义的权威,提倡与大自然和谐,这也是和当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 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赵苏苏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 李劫人.《李劫人选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3] 劳伦斯.《劳伦斯读书随笔》.陈庆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 穆尔.《血肉之粗- 劳伦斯传》.张健等译.长沙:湖南丈艺出版社,1993
[5] 潘知常.《中西比较关学论稿》.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
[6] 施密特.《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