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存视域中的“啃老”现象研究

来源 :人民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060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啃老”现象近年来广泛受到关注和重视。“啃老族”群体日益扩大。本文基于马克思把劳动看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的认知,认为劳动观念的缺失是啃老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劳动观念缺失,首先生活艰难的消失与父母溺爱子女的增强,使青少年没有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其次教育的失误造成一代青年劳动观念的淡漠;最后中国人的面子工程。完善相关的制度和加强教育,确立劳动光荣这一观念是促进青年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啃老族;劳动;异化;人的全面发展
  一、“啃老”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1.1“啃老族”一词的来源及概念界定
  “啃老族”的全名称是Not e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 ,英文缩写为NEET,它最早来源于英国。但之后,由于在全球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啃老族”,所以这一词也渐渐被其他国家借鉴和使用,扩展到世界,真正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一般来说,“啃老族”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机会,宁愿待业在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仅和父母住在一起,而且日常经济开销全靠父母,消费观念超前,花销往往不菲。
  1.2中国“啃老”现象的基本概况
  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表明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i
  “啃老族”的与日俱增并迅速扩大,表明它已从一种“家庭现象”演化成“社会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啃老”现象在部分城市比较突出,“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他解释说,城市独生子女多,家庭规模在缩小,家庭观念也在转变,啃老问题“值得关注”。
  二、劳动观念的缺失是啃老现象背后的深层次根源
  劳动观念的缺失是啃老现象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造成劳动观念的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生活艰难的消失与父母溺爱子女的增强,使青少年没有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在中国历史上,劳动人民的勤劳美德,一方面是受热爱劳动的传统熏陶,另一方面是受生活现实的磨练。现在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但是,每个家庭的基本生活有了保证,大人们不再需要为了维持生活而过早地让年幼的孩子承担生活的重担。但是不少家庭对孩子的疼爱变成了溺爱,许多孩子不仅不必参加生产劳动,就连家务劳动也不做。“抱大的一代”在中国出现了,父母身上的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美德,在孩子身上找不到了,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
  2.2教育的失误,是造成这一代青年劳动观念淡漠的又一重要原因
  除了社会教育的失误以外,学校教育也有失误,主要表现在对劳动教育的忽视。青少年的劳动观念与劳动习惯自然也就无从说起。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啃老族”,大多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很大程度地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此,本已在家庭中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就没有了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无力自理,社会中无力自立,自我效能感低,自身价值认同感没有得到体现,在遭受挫折时不能形成适当的自我评价,耐挫力差,从而出现了严重的就业自卑心理。这种缺乏自信的自卑心理给人一种缺乏生气、能力低下、适应性差的感觉,从而减少了成功的机会,就业中常遭淘汰,不得不依赖长辈,不得不“啃食”父母。
  2.3中国人的面子工程
  在古代,禮就是礼仪,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的身份,要按照礼法行事,如果做了不符合身份的事,说了不符合身份的话,就会丢脸。正是因为这种“面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年轻一代。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来教育下一代,认为去做劳动有损颜面,不符合他们的身份,认为劳动是“下三滥”,也正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加强调好好学习,以后好出人头地,让他们有时间就看书不用做别的事。啃老族找不到工作,不愿工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要面子”的心理在作祟。自己没有太多的能力,却不愿意去做在他们看来是低下的、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认为做那样的工作是一件极其没有面子的事情,与其丢面子,还不如干脆不做。而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找工作的时候也是非体面的工作不做,只认定在他们心目中觉得符合自己身份和地位的工作,但结果却常常让他们失望不已。
  三、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自我确认
  马克思从人的存在方式上对劳动的意义做了深刻的阐述。马克思认为,仅就维持生命这一点来说,人跟一般动物一样,不能离开物质上的需要。但是,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方式和方法上,人跟动物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动物只单纯地向自然界“索取”,而且只有在其感到需要的时候,才去索取。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ii这样社会劳动才使人成为具有主体性的存在物, 而只有主体性才体现了人的本质。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认。马克思指出 “一切对象对他来说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iii,在人类劳动的过程中,外部世界和人自身都成为人的对象。在劳动中人成为超越动物的存在。
  四、青年人在劳动成就自我,造福社会
  4.1青年人在劳动中成就自我
  青年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确认自我的价值,才能确认自我的存在。劳动有助于培养青年的生活能力;有助于引导他们理智地生活;有助于帮助他们创造美好生活。在劳动过程中,青年能够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首先青年人通过多样的劳动,培养控制自我的能力,塑造坚忍不拔的精神。通过劳动培育自我的道德能力。其次青年们在劳动中,获得分享的资格与快乐。青年们通过劳动获得的劳动成果,不只是为了独享,要引导其与他人分享,在分享物质和精神成果的过程中,使青年人感受到分享的快乐,理解分享的内涵,体会分享的意义。最后青年们在体验劳动的历程中,将明确对与错,善与恶,公平与正义,进而逐渐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从而执著地去选择自我的人生目标。   4.2劳动激发青年人的创造力,培养青年人的担当和责任意识
  正如习近平同志讲的“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
  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iv
  所以,“积极主动地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履行相应的符合自身需求的最大责任。此外,在实践过程中正确履行责任,也是发挥自身能力特长,改善自身发展水平,从而增强管理能力,奠定前途命运的先决条件。” v让他们在实践中明白“履行责任不仅能换来人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也能换来人們生存发展需要的精神和文化生活资料”,vi在这个劳动过程中使青年人逐渐感受到自我存在的社会价值,来提高自己的担当和责任意识。
  五、完善制度,加强教育,促进青年人的全面发展
  5.1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立法及制度保障,为劳动权的建立提供保障
  近年来,我国政府釆取了各种措施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同时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等一系列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的毕业生走上就业岗位。
  为此按照国家及省市相关政策,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前的就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高校各项活动的首要位置。建立广泛的职业技能资助培训体系,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政府应加大对未就业及失业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啃老族能及时的就业从而消除对家庭、社会的隐患。
  5.2加强教育,树立劳动观念
  为此在学校教育中,除了重视学生的文化课以外,学校有责任对学生在个性发展、思想道德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应当有计划地开设各种劳动课程,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知道劳动的重要性,克服懒惰的思想、培养责任意识,并且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与此同时传统的家庭教育也应该变,家长通过这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使他们树立劳动观念。除了学校、家庭之外,在社会教育方面也要加强对青年的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与道德理想的教育,同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宣传劳动模范的光荣事迹,使青少年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注释:
  i 崔迎春.日本的“NEET”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11).
  ii.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8
  iii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6
  iv 习近平.2013年4月30日同劳模座谈讲话精[EB/OL],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3_04/30/24824637_0.shtml
  v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90.
  vi 程东峰.关于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
  【参考文献】
  [1]崔迎春.日本的“NEET”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11).
  [2]谭丹.我国“啃老族”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3).
  [3]张秋玲.我国社会的啃老现象评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
  [4]梅志罡.中国城市青壮年“啃老族”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中国研究,2008(1).
  [5]冯烨.试论劳动创造美与劳动者审美活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10).
  [6]田惠馨.中国80后“啃老族”问题的社会学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9]程东峰.关于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
其他文献
【摘 要】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分为整体论、同型异构论、组织律和视觉力场。一种新的艺术式样的理论依据。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大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单向传统或者普遍的展示模式,这一审美趣味的改变和提升,使设计师们必须开拓更为广阔的设计理念与创作形式。从事互动展示设计的设计者应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以及探究如何更加贴近人类心理的互动形式,创造出全新的、更富于表现力的、更强的视觉冲击的展示空间。
期刊
【摘 要】佛教因果报应论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由因果关系支配,强调每个人的善恶行为必定会给自身的命运带来影响,产生相应的善恶报应,由此引起人们在前世、现世和来世的轮回。佛教因果观涵括了善恶有报、改恶从善、劝善度人思想,既注重平等、责任、尊严的社会伦理,也具有深刻的重视环保的生态伦理价值和生态伦理实践意义。  【关键词】佛教;因果报应;价值意义  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积善
期刊
【摘 要】文章对几种国家起源的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国家起源;契约论;社会选择理论  一、古典时期的发现  现代化过程中的世界历史是政治学尤其是比较政治制度研究着墨最多的地方,如果说上溯视野,能够得到可靠资料加以研究的止于圣经之前的古三国时期,也就是信史的最早边界。所以流行的国家起源理论大都是从所做专著与思想中抽象出的辅助模型,用来论证权力确立的一般原则和过程。本文主要比较分析流行中的
期刊
【摘 要】色彩作为风光摄影的重要造型手段和表现基础,成为风光摄影由风景到意境的变化,然而,这种造型手段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与光、影调之间的多变关系也为色彩自身的丰富和摄影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摄影作为完美熔接了光、影、色的一門艺术,色彩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摄影师,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将结合自身在风光摄影中的体会,共同探讨一下色彩在风光摄影中的应用心得。  【关键词】色彩
期刊
【摘 要】技术作为人类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在实践中创制的人工物品,尽管它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但是,社会也影响着技术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在肯定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指出社会环境作为孕育新技术的母体,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塑造和选择的作用。  【关键词】技术;塑造;选择;实践  一、社会对技术的塑造作用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技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犹如一把
期刊
【摘 要】在整个西方艺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希腊艺术呈现出一种理想主义的、共性的、精致的特性,作品往往用一种外在的形式表现出内在的力量。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希腊人认为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雕塑;神话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在巴
期刊
【摘 要】该文分析了中西文化论争营造的文化思潮对形成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作用。通过考察以西化论为代表的文化自由主义者和以中体西用论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观点,认为中西文化论争营造的文化思潮是形成其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文化保守主义;文化自由主义  近代以来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争论,主要围绕着中西文化孰优孰劣以及该如何整合的问题上。以西化论为代表的
期刊
【摘 要】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在中国已经有将近百年的历史了,其间,中国的西音史学者们走过了许多的弯路,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者希望通过自身对西音史学习的一些感悟,结合前辈们的研究成果,解释面对西方音乐史这样一个异文化,作为国人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去研究学习。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客位;中西文化比较  中国人对西方音乐历史的研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1924年王光祈先生撰写的《欧洲音乐进化论》开
期刊
【摘 要】日本是最早传播社会主义学说的亚洲国家,在传播前期,出现过一些重要的高潮,日本的工人阶级通过接触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逐渐成为了有组织、有纪律、有科学理论的革命力量。河上肇、中江兆民和幸德秋水等代表人物,不但是日本国内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先驱,同时也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  【关键词】日本;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一、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和发展  最先传入社会主
期刊
【摘 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理解实践是我们正确把握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实质的关键。  【关键词】实践;哲学革命;唯物史观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实践的观点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是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基础。因此“实践”范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