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还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我认为后者后者更加重要。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 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本文就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几点反思和意见。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84-01
一、关于“网络”与“洪水猛兽”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学生一旦接触互联网就会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通过正确的引导,网络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如果缺乏引导,学生也会被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正确的引导方法是什么?学生们知道网络是五彩缤纷的世界、清楚电脑不仅是“游戏机”、“影碟机”,但他们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沉迷于“玩”中。
“玩”是年轻一代的天性,儿童时代的“玩”性在网络的包罗万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延续。在“玩”中,有人“玩”出了精彩、“玩”出了一片赞扬声,也有人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玩”得被家长“封机”。现在有人提出要开发教育游戏,所针对的正是学生“要玩”的这种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这会不会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变得被动呢?毕竟我们要培养的是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如果学生驾驭信息的能力还要过分地依赖“游戏”,那么“网络”就真的逃脱不了被一部分人排斥的命运,那真是我们的悲哀了。
社会各界一直都在进行“学生上网利弊谈”,但不管谈论的结果如何,网络进入生活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且是时代的需要。网络不是洪水猛兽,它是不可排斥的,它是工业时代转入信息时代的标志。
二、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
纯信息技术的世界是空洞的么?目前,我们很多教师只是教技术,一味追着技术的发展,而我们自己所能学到的只是浩瀚信息海洋中的一滴水,所能教给学生的更可能只是这滴水的几分之一。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能和使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已经没有精力去关注纯信息技术的世界空洞与否,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我们是不是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三、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到“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多种模式”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子上,我们的信息技术学科借助本学科优势走在前列。就我们学校而言,2012年我们就在所有班级的信息技术课中全面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抓住“任务驱动”的要点,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了任务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网上学习资料,有时也进行了分组学习的设计,并要求学生将每一个任务都反映到网上的实时系统中,接受其他同学学习和评价。应该说,这种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出来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模式让学生们摆脱了传统课堂的被动状况,是受欢迎的、有效的。
但是,不管采取哪种理论来支持我们的教学,如果我们不注意多种形式相结合,单一的课堂模式最终仍然会使得教、学双方都感到厌倦。在厌倦的情绪中,那种运用设置任务构搭脚手架的方式,在网络的冲击下将以失败告终,因为网络的超链接容易将人一步步引至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而以学生现有的信息素养很难在网络无边际的游荡中回到原先的问题。因而我们教师需要面对课堂上的混乱状态,进行新的思考。
四、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調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发现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人都来自农村,初中的时候从未曾接触过计算机,而我们这两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建立在学过《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基础之上的。所以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不得不针对绝大多数同学讲了两堂基础课,包括开机、关机、窗品和桌面介绍等等。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它和数学、英语、美术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在计算机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其他学科的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能力。 另外,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计算机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教师需要在每一个班级里面都选出若干个基础比较好一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辅导小组,在每次上机的时候由他们负责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既提高了总体成绩,也使他们获益不少。
(三)任务教学的设计。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结构,带动知识、概念和技能的学习。引导学生注重发现、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阶段、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以上是本文从不同的方面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尝试,旨在考虑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如何讲授任务的设计,考虑的层面应是多角度的、相互之间是融合的。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差异,教学设计应该有侧重,如何实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效果,尚需要进一步与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治,吴作样 论研究性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J];教师;2009年08期。
[2]马芳荪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文理导航(下旬);2010年12期。
[3]汤凯乐 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期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8年10期。
[4]武海军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和思考[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08期。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84-01
一、关于“网络”与“洪水猛兽”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学生一旦接触互联网就会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通过正确的引导,网络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如果缺乏引导,学生也会被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正确的引导方法是什么?学生们知道网络是五彩缤纷的世界、清楚电脑不仅是“游戏机”、“影碟机”,但他们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沉迷于“玩”中。
“玩”是年轻一代的天性,儿童时代的“玩”性在网络的包罗万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延续。在“玩”中,有人“玩”出了精彩、“玩”出了一片赞扬声,也有人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玩”得被家长“封机”。现在有人提出要开发教育游戏,所针对的正是学生“要玩”的这种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这会不会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变得被动呢?毕竟我们要培养的是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如果学生驾驭信息的能力还要过分地依赖“游戏”,那么“网络”就真的逃脱不了被一部分人排斥的命运,那真是我们的悲哀了。
社会各界一直都在进行“学生上网利弊谈”,但不管谈论的结果如何,网络进入生活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且是时代的需要。网络不是洪水猛兽,它是不可排斥的,它是工业时代转入信息时代的标志。
二、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
纯信息技术的世界是空洞的么?目前,我们很多教师只是教技术,一味追着技术的发展,而我们自己所能学到的只是浩瀚信息海洋中的一滴水,所能教给学生的更可能只是这滴水的几分之一。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能和使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已经没有精力去关注纯信息技术的世界空洞与否,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我们是不是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三、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到“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多种模式”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子上,我们的信息技术学科借助本学科优势走在前列。就我们学校而言,2012年我们就在所有班级的信息技术课中全面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抓住“任务驱动”的要点,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了任务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网上学习资料,有时也进行了分组学习的设计,并要求学生将每一个任务都反映到网上的实时系统中,接受其他同学学习和评价。应该说,这种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出来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模式让学生们摆脱了传统课堂的被动状况,是受欢迎的、有效的。
但是,不管采取哪种理论来支持我们的教学,如果我们不注意多种形式相结合,单一的课堂模式最终仍然会使得教、学双方都感到厌倦。在厌倦的情绪中,那种运用设置任务构搭脚手架的方式,在网络的冲击下将以失败告终,因为网络的超链接容易将人一步步引至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而以学生现有的信息素养很难在网络无边际的游荡中回到原先的问题。因而我们教师需要面对课堂上的混乱状态,进行新的思考。
四、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調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发现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人都来自农村,初中的时候从未曾接触过计算机,而我们这两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建立在学过《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基础之上的。所以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不得不针对绝大多数同学讲了两堂基础课,包括开机、关机、窗品和桌面介绍等等。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它和数学、英语、美术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在计算机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其他学科的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能力。 另外,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计算机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教师需要在每一个班级里面都选出若干个基础比较好一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辅导小组,在每次上机的时候由他们负责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既提高了总体成绩,也使他们获益不少。
(三)任务教学的设计。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结构,带动知识、概念和技能的学习。引导学生注重发现、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阶段、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以上是本文从不同的方面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尝试,旨在考虑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如何讲授任务的设计,考虑的层面应是多角度的、相互之间是融合的。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差异,教学设计应该有侧重,如何实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效果,尚需要进一步与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治,吴作样 论研究性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J];教师;2009年08期。
[2]马芳荪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文理导航(下旬);2010年12期。
[3]汤凯乐 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期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8年10期。
[4]武海军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和思考[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