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一体化职业院校的优势及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9471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比考察梧州职业学院与梧州市8所中职学校的内在评价指标及外在评价指标,论述中高职一体化办学体制对中高院校的招生工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培养目标、课程安排、教学规划、教师配备、教学素养等方面,一体化职业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更合理,教师配置更强,可以弥补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的不足,加强实践技能培训,并确保中职和高职相同专业的无缝衔接,提高了职业教育层次,提升了教学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  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  可持续发展  影响因素  培养目标  专业课程  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106-05
  自2006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至今,我國高等职业教育经历十余年的改革与发展,很多地区都加快了一体化思路下的新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进程,建成了一批有特色、有竞争优势、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中高职一体化职业院校。广西从2014年才开始尝试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与理念,到现今为止研究者还不是很多,如何操作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对于职业院校的发展来说,中高职一体化究竟何以必要?影响中高职一体化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相较于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独立运行,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否为职业院校的招生和就业率带来更多优势?这些问题既是关乎当前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理念问题,也是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职业院校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为了厘清以上问题,本文将以梧州职业学院(梧州市职业教育中心)作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从中高职一体化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规模、招生及就业情况等方面出发进行实证调查,希望通过梧州职业学院(梧州市职业教育中心)一体化运营的实践经验,探讨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从而寻找出一条适合中高职共生共存,共同发展进步的新方向。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研究者王前新(2004)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提出,高职院校应从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学质量监督、师资结构及其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等四个方面加强培育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确定了以核心竞争力求发展这一职业院校发展战略措施。姜宇国(2015)在《面向中高职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管理创新—— 基于企业需求的分析》的研究中指出,以企业需求为视角创新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管理,是顺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最新趋势,有助于中高职一体化的贯通和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作者根据企业对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管理的需求分析和目前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机制、教学管理机制、教师评价机制、专业设置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基于企业需求的视角提出相关举措,以期完善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管理。宋梅(2019)在《论高职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文中也提出了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评价体系应以生源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境与质量、师资水平、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体系。结合以上研究结论,我们发现,一所职业院校的内部评价指标往往由生源情况、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质量评价、师资配置情况等因素组成,内部评价指标构成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则构成了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外部评价指标,而上述几个方面都是评价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笔者着重选取了招生数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就业情况五个主要影响因素对梧州职业学院(梧州市职业教育中心)的运行模式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从职业院校的内部评价指标和外部评价指标两个维度共同切入,通过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衡量中高职一体化职业院校的优势所在,以及内部评价指标与外部评价指标的内在联系是否决定了中高职一体化职业院校向更好的方向可持续发展。对此,笔者提出如下两点假设:
  H1:中高职一体化职业院校的内在评价指标(招生人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存在一定的优势。
  H2:职业院校的内在评价指标越高,外在评价指标也越高,有助于促进中高职一体化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设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一)样本分析
  梧州职业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在梧州市政府的推动下实行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改革,挂“梧州市职业教育中心”牌子,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总体管理框架下,整合包括梧州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广西梧州市卫生学校、广西梧州财经学校、梧州市机电技工学校、梧州市轻工技工学校、梧州市技工学校、梧州市城市建设技工学校等8所梧州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联合办学,合并组建成梧州职业学院(梧州市职业教育中心)。本研究针对梧州职业学院及其下属8所中等职业学校展开走访调研。受访师生基本情况见图1。
  本次被调查群体包括梧州职业学院及8所市级中职学校的院校管理者、在职教师以及在读学生,共计10位院校领导、90位在职教师及1800名在校学生,以问卷调查和书面访谈的形式展开,受访学生包含中职阶段的一、二、三年级以及高职阶段的一、二年级。并且,根据不同院校的师生总人数等比例选取相应数量的调查对象,以确保被调查对象的层次丰富、人数均等,从而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准确。
  (二)数据分析
  1.招生人数调查
  自梧州职业学院合并梧州市属8所中职学校,成立梧州职业教育中心以来,梧州职业学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近五年的招生情况统计如下。
  梧州市职业教育中心下属8所中职学校(梧州市轻工技工学校、广西梧州财经学校、梧州市城市建设技工学校、广西梧州市卫生学校、梧州市机电技工学校、梧州市技工学校、梧州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近五年学生生源统计情况如图3所示。   根据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梧州职业学院自2016年后新生人数呈明显增长趋势,招生人数有了较高突破,至2018年入校新生人数较2014年增加了1.3倍。梧州市8所中职学校近五年招生人数整体波动幅度不大,但也有50%的中职学校生源人数呈上升趋势。
  2.人才培养方案调查
  (1)人才培养方案满意度调查。笔者根据职业院校领导、在职教师、学生及企业对该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为10分),对比上述几所职业院校的评价结果可以发现梧州职业院校比其他中职学校的综合评分高。
  (2)职业院校热门专业占比情况。从表1~表6的统计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中职学校的热门专业大都在高职院校得以延续,说明中高职一体化的职业院校可以让学生就这些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学习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深造的机会。
  3.课程设置调查
  (1)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情况。根据以上两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以广西梧州市卫生学校为代表的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偏重基础理论教学,实践课比例较少,仅占2%,而高职院校的实践课比例则占16%,较之中职学校有明显增加。这对于以培养以动手能力为主的技术人才型职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2)学生反映课程安排情况。根据表7学生的反馈意见可以看出,梧州职业学院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度是比较良好的,70%以上的学生可以适应学校的教学进度。而从梧州职业院校与其他8所中职学校的在校生对课程安排的满意度调查中,我们发现中职学校在校生对课程安排的满意度普遍低于梧州职业学院,由此也说明了中高职一体化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更具有合理性,学生的接受度更高。
  4.师资配置情况统计
  笔者选取了梧州职业学院及梧州市职业教育下属4所中职学校(梧州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广西梧州财经学校、梧州市技工学校)的师资配备统计图,以此对比分析中高等职业院校师资规模与质量,情况如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
  由图11~图15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梧州职业学院的师资配备无论是从教师数量还是教师的学历层次都明显优于中职学校,中职学校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人数均不足10人,教师队伍质量有待整体提升。
  图11  梧州职业学院教师配置统计图
  图12  梧州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配置统计图
  图13  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配置统计图
  图14  广西梧州财经学校师资配备统计图
  图15  梧州市技工学校师资配备统计图
  教师教学素养评价见图16。
  图16  梧州市轻工技工学校学生对教师教学素养的评价统计图
  根据图16的调查数据对比发现,由于中职学校师资配备的规模和质量不足,教师在教学见解、教学方法以及就业指导方面均有欠缺。在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职业院校的整体规划中,这些方面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上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和改善。
  5.就业情况的调查
  笔者针对梧州职业学院(梧州市职业教育中心)2014—2018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统计,情况见图17。
  图17  梧州职业学院近五年学生就业率统计图
  根据图17的统计数据发现,梧州职业学院(梧州市职业教育中心)近五年毕业生人数、就业率以及专业对口率均呈上升趋势,整体而言,就业质量良好且稳定。
  (三)研究结果
  通过上述调研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比考察了梧州职业学院与梧州市8所中职学校的内在评价指标(招生人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及外在评价指标(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研究说明中高职一体化办学体制无论是对于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培养目标、课程安排、教学规划、教师配备、教学素养等方面,一体化职业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更合理,可以弥补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的不足,加强实践技能培训,并确保中职和高职相同专业的无缝衔接;教师配置强,教学素养水平更高,在提高职业教育层次的同时,还提升了教学培养质量。以上都体现出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假设一(H1)成立。
  另一方面,梧州职业学院(梧州市职业教育中心)近五年招生人数及毕业生就业率节节攀升,就业质量大幅(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09页)改善,说明职业院校内部评价指标与外部评价指标有内在的联动关系,内在评价指标为自变量,外在评价指标为因变量,职业院校的内在评价指标越高,外在评价指标也越高。因此,中高职一体化的有效衔接,可以促进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假设二(H2)成立。
  三、研究结论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和高中适龄生源人口低谷的到来,中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面临着发展困难。由于中职学校受制于资金投入、师资配置、校园规模、专业选择、院校知名度等因素,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生存空间十分有限。笔者通过对梧州职业学院(梧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实践经验的调查研究,发现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职业院校较之中职与高职独立运行的职业院校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职业院校各项评价指标的内在联系也说明,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能够对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作出统筹规划,实现中高职之间的有效衔接,为中职毕业生提供了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以及便捷的升學通道,不但解决了中职毕业生的潜在需求,还有助于培养专业根基过硬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整体,在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同时,可以促进职业院校向更好的方向可持续发展。因此,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必要性,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应当得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界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冷江,聂海斌.浅析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发展对策[J].创新教育,2013(10)
  [2]宋春林.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10)
  [3]王前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4]姜宇国.面向中高职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基于企业需求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5(5)
  [5]宋梅.论高职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19(6)
  [6]郝双美.浅谈中高职院校一体化培养人才的意义及保障措施[J].时代教育,2015(4)
  [7]何辛.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决策论坛:企业精细化管理与决策研究学术研讨会,2015(11)
  (责编 卢 雯)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异同点对高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融合进行分析。
<正>目前,大地电磁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可归结为静位移和三维性两个方面.我们选择以3d/2d模型为切入点,用阻抗张量畸变分解方法进行研究,可望对克服这些困难有所帮助,至少是
会议
文化主体意识,是指作为特定文化主体的民族群体及其成员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体认同与尊重遵循,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坚定信仰和坚强信念,对本民族文化基因的自觉延续与改良优
2015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刚刚结束,物流技术装备行业需要重点关注哪些信息?从中获取什么动力呢?本人认为以下五点很重要。第一,7%的GDP增长率提供了有力发展保障。有人预言,20
500 kV电力线路背靠背铁无缝隙的杆塔更换I型悬垂绝缘子串时,传统带电更换绝缘子工具无法满足带电作业工作的需要。研究500 kV电力线路背靠背铁无缝隙的杆塔共性,制作可以安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根据现代短跑放松技术的特点,研究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与快速跑过程中的放松能力相结合来提高运动成绩。并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对中学生优秀短跑运动员和国外优秀
目前,苏南城郊地区的发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人们在享受其发展带来的经济财富的同时,又迫切需要优美环境来充实精神上的需要,这为苏南城市近郊旅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花
【摘 要】本文论述运用微课预习新课、导入新课、演示内容、解决疑难、复习巩固的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和课堂效率更高。  【关键词】生物课堂 微课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B-0074-02  新的素质教育环境下,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这种大
本文分析信息化时代下教师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以及手机投屏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论述手机投屏技术的应用要点、手机投屏技术应用实践成效,提醒要合理运用手机投屏技术,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