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取材于生活实际,并对生活实际进行抽象而成的。而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对抽象性数学知识的认知仍然停留在感性阶段,未能向理性过渡,因此造成他们在认识、理解和解决应用题上存在较大的阻碍。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探析有关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具体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应用题教学 教学策略 抽象思维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在教学小学数学应用题时,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通过对数学知识进行具象化、直观化、简洁化处理,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应用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思维和能力。下面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具体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有效转换数学语言和生活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抽象思维。
应用题的内容大都取材生活实际,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材料基本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抽象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数学应用题时,应当准确地把握这种关联,将难懂、概念性强的数学语言转变成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题干中所提到的相关概念知识,同时也反过来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对小学数学应用题进行语言转换的途径有很多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模型设计、插画形式等创设生活化情境,以此实现从数学语言到生活语言的转换。以“小东和小明两家相距的路程是50千米,早上,小东和小明约定同时从家里出门,朝对方走去,已知小明的行走速度是每分钟0.3千米,小东的行走速度是每分钟0.4千米,请问小明和小东从出发到相遇需要多长时间?”这个应用题为例,题目中出现了“路程”、“速度”等数学概念,很多低年级学生并不明白这两个概念所代表的具体含义。针对这个问题,就需要将数学语言转化为生活化语言。于是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小东和小明同时相向而走的动画,然后将“路程”、“速度”等概念用通俗直白的语言解释。这样处理,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应用题信息,最终成功地解答应用题。
二、处理应用题数量关系时,要有效引导他们从感性过渡到理性。
数量关系是数学应用题中必要的信息。理清应用题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应用题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各个数量关系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抽象程度越高,学生越不容易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应用题知识时,应当处理好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采取逐层分解、步步深入的方式,剖析各项数量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数量的认识从感性层面过渡到理性层面。比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就以分奖品的两种情形让学生认识乘法,应用题设计如下:“第一种奖品分法:有75个糖果,平均每个学生需分得5个糖果,请问最终可以分给多少个学生?第二种奖品分法:有75个糖果,班上共有15个学生,请问最终每个学生可以分得多少个糖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这两个应用题时,可以,事先准备75个糖果,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数一数。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最终得出结果。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会加深学生对除法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会拓展学生学习的经验和能力,以便他们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就可以结合自己所概括和理解的数量间的关系直接进行解答,实现学生思维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既能有效避免应用题教学朝机械化、刻板化的方向发展,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和解决应用题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强化对应用题类型的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应用题思维。
在帮助学生读懂应用题语言、理清数量关系之后,教师应当着手培养学生形成应用题思维模式。应用题思维是建立在丰富的练习基础上,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当充分选取多种形式的应用题类型,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认识并熟悉这些类型。同时,在经过教师一系列强化训练之后,学生势必会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接着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对应用题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及解决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应用题思维的形成。例如笔者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应用题:“有500只羊需要剪羊毛,现在有100个工人,请问每个工人需要负责剪几只羊的毛?”看到这一问题,学生第一反应便是数字很大,题目很难,然而如果将羊的总数和工人的总数同时缩小100倍,此题就变成“有5只羊需要剪毛,现在有1个工人,请问每个工人需要负责剪几只羊的毛?”答案便不求得解。这种解法是利用“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放大或缩小n倍,商不变”的数学知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方式变换,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难度大大降低。学生之后再遇到类似的应用题时,就会灵活运用变换方式的形式进行解答。由此可见,不断加强对学生应用题解题的训练,可以有效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帮助他们形成解决数学应用题的思维和能力,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友红.浅议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5.
[2]严从华.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08.
[3]李昭华.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基本教学体系——再谈小学数学应用题“四步教学法”.学周刊,2011.10.
[4]王永.聚焦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破”与“立”——近五年来解决问题教学研究综述.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04.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应用题教学 教学策略 抽象思维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在教学小学数学应用题时,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通过对数学知识进行具象化、直观化、简洁化处理,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应用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思维和能力。下面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具体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有效转换数学语言和生活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抽象思维。
应用题的内容大都取材生活实际,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材料基本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抽象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数学应用题时,应当准确地把握这种关联,将难懂、概念性强的数学语言转变成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题干中所提到的相关概念知识,同时也反过来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对小学数学应用题进行语言转换的途径有很多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模型设计、插画形式等创设生活化情境,以此实现从数学语言到生活语言的转换。以“小东和小明两家相距的路程是50千米,早上,小东和小明约定同时从家里出门,朝对方走去,已知小明的行走速度是每分钟0.3千米,小东的行走速度是每分钟0.4千米,请问小明和小东从出发到相遇需要多长时间?”这个应用题为例,题目中出现了“路程”、“速度”等数学概念,很多低年级学生并不明白这两个概念所代表的具体含义。针对这个问题,就需要将数学语言转化为生活化语言。于是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小东和小明同时相向而走的动画,然后将“路程”、“速度”等概念用通俗直白的语言解释。这样处理,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应用题信息,最终成功地解答应用题。
二、处理应用题数量关系时,要有效引导他们从感性过渡到理性。
数量关系是数学应用题中必要的信息。理清应用题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应用题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各个数量关系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抽象程度越高,学生越不容易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应用题知识时,应当处理好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采取逐层分解、步步深入的方式,剖析各项数量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数量的认识从感性层面过渡到理性层面。比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就以分奖品的两种情形让学生认识乘法,应用题设计如下:“第一种奖品分法:有75个糖果,平均每个学生需分得5个糖果,请问最终可以分给多少个学生?第二种奖品分法:有75个糖果,班上共有15个学生,请问最终每个学生可以分得多少个糖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这两个应用题时,可以,事先准备75个糖果,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数一数。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最终得出结果。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会加深学生对除法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会拓展学生学习的经验和能力,以便他们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就可以结合自己所概括和理解的数量间的关系直接进行解答,实现学生思维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既能有效避免应用题教学朝机械化、刻板化的方向发展,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和解决应用题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强化对应用题类型的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应用题思维。
在帮助学生读懂应用题语言、理清数量关系之后,教师应当着手培养学生形成应用题思维模式。应用题思维是建立在丰富的练习基础上,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当充分选取多种形式的应用题类型,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认识并熟悉这些类型。同时,在经过教师一系列强化训练之后,学生势必会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接着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对应用题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及解决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应用题思维的形成。例如笔者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应用题:“有500只羊需要剪羊毛,现在有100个工人,请问每个工人需要负责剪几只羊的毛?”看到这一问题,学生第一反应便是数字很大,题目很难,然而如果将羊的总数和工人的总数同时缩小100倍,此题就变成“有5只羊需要剪毛,现在有1个工人,请问每个工人需要负责剪几只羊的毛?”答案便不求得解。这种解法是利用“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放大或缩小n倍,商不变”的数学知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方式变换,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难度大大降低。学生之后再遇到类似的应用题时,就会灵活运用变换方式的形式进行解答。由此可见,不断加强对学生应用题解题的训练,可以有效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帮助他们形成解决数学应用题的思维和能力,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友红.浅议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5.
[2]严从华.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08.
[3]李昭华.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基本教学体系——再谈小学数学应用题“四步教学法”.学周刊,2011.10.
[4]王永.聚焦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破”与“立”——近五年来解决问题教学研究综述.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