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饲料的大量投喂、环境污染加重等诸多因素,导致鱼病增多。很多鱼病症状极其相似,如圆形碘泡虫病、小瓜虫病和卵涡鞭虫病这三种病都是原虫病,患鱼都表现为反应迟钝、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和体表附着许多小白点等,若不能正确区别,轻者延误病情,重者导致药害事故。现将这三种病的区别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一、三病的区别方法
1. 流行不同。圆形碘泡虫病流行时间长,发生面积广,无论是小水体还是大面积养殖都有发生,但发病高峰期为冬季与春季。小瓜虫病,水温15~25℃时多发,常流行于初冬、春末,在所有养殖地区都有流行,养殖鱼类都可能发病。卵涡鞭虫病流行于江西、广东、福建等地,尤其是浮游生物量少、放养量大、饲料营养不全面、遇上连续降雨、水温23℃的酸性水环境中易发,发病高峰期在5~6月。
2. 危害不同。圆形碘泡虫病主要危害鲤鱼、鲫鱼,特别是1龄以上的鲫鱼尤为常见,一般不会引起患鱼大批死亡,但严重感染时鱼体表有数百个肉眼可见的大胞囊,外观极其丑陋,失去商品价值。小瓜虫病是一种危害很大的疾病,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的鱼苗和鱼种,尤其在鱼种下池初期体质未恢复或管理不当时感染率极高,严重感染时会引起鱼大批死亡。卵涡鞭虫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鲢鱼、鳙鱼和鲤鱼等淡水鱼的鱼苗和鱼种,病情严重时5龄以上的大鱼都会发病,如果环境条件适宜卵鞭虫生存,几天内可使鱼大批死亡。
3. 寄生部位与症状不同。鱼类感染圆形碘泡虫后,不摄食或少摄食,鱼体消瘦,体表无黏液或有少量黏液,头部、鳍条、鳃弓和口腔周围等处有肉眼可见的大小不一的白色胞囊,白点之间有红色的斑点,寄生部位发炎、出血,使鱼失去商品价值。小瓜虫大量寄生时,会侵入鱼的皮肤、鳍条、鳃的表面组织,引起组织增生,使患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游动异常,在鱼体表、鳍条、鳃瓣上会形成肉眼可见大小相近的圆形的白色小囊泡,跟菜籽大小一样,严重时在皮肤和鳍条上附着许多小白点,故又称为白点病,同时体表有大量黏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感染卵涡鞭虫的鱼种,发病初期在水中拥挤成团,并有一段时间的急速游动,体表黏液增多,背鳍、尾鳍和背部先后出现白点;随着卵涡鞭虫的不断侵袭,白点慢慢地布满全身,以致白点连片重叠,像裹了一层米粉;后期患鱼游动无力,常常呆浮水面,不摄食或少摄食,鱼体抗病力下降,导致“粉块”脱落,发炎充血,并发水霉病致死。
4. 病原不同。圆形碘泡虫病是一种圆形碘泡虫寄生在鱼体表而引发的鱼病,孢子近圆形,嗜碘泡明显。小瓜虫病是纤毛虫病的一种,由多子下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所引起的一种鱼类侵袭性寄生虫病,小瓜虫成虫呈卵圆形或球形,全身布满短小而均匀的纤毛。卵涡鞭虫病是鞭毛虫病,由嗜酸性卵甲藻侵入鱼体引起的一种鱼类侵袭性寄生虫病,成虫呈肾脏形,身上有鞭毛。
二、诊断方法
1. 根据患病鱼体表白点形状、大小、颜色、所在部位等症状和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 与显微镜检查相结合进行诊断,在载玻片上滴1滴水,把病变部位的白点挑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根据肉眼观察到的虫体即能确诊。
三、防治方法
1. 圆形碘泡虫病的防治。①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购买苗种和成鱼。②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价的饲料,增强鱼体抵抗力。③发病鱼池,每立方米水体用90%的晶体敌百虫0.5~0.7克,溶解后全池遍洒,隔2天泼洒1次,连泼3次。④每100千克鱼用10千克槟榔加水煮沸后取汁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喂3~5天;每100千克饲料中加晶体敌百虫100克,每天投喂1次,连喂5~7天。
2. 小瓜虫病的防治。①合理密养,加强管理,增强鱼体抵抗力。②全池遍洒辣椒和生姜,每亩每米水深用辣椒粉533~800克和生姜100~1500克,一起加水煮沸30分钟后连渣带汁全池遍洒,每天泼1次,连用2~3次。③每100千克鱼用30~40克青蒿末拌饲投喂。
3. 卵涡鞭虫病的防治。①加强饲养管理,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使鱼生活在较好的水环境中。②饲养期间定期泼洒生石灰,每亩每米水深每次用量为15~25千克,使池水呈弱碱性。
(作者联系地址:云南省江川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邮编:652600)
一、三病的区别方法
1. 流行不同。圆形碘泡虫病流行时间长,发生面积广,无论是小水体还是大面积养殖都有发生,但发病高峰期为冬季与春季。小瓜虫病,水温15~25℃时多发,常流行于初冬、春末,在所有养殖地区都有流行,养殖鱼类都可能发病。卵涡鞭虫病流行于江西、广东、福建等地,尤其是浮游生物量少、放养量大、饲料营养不全面、遇上连续降雨、水温23℃的酸性水环境中易发,发病高峰期在5~6月。
2. 危害不同。圆形碘泡虫病主要危害鲤鱼、鲫鱼,特别是1龄以上的鲫鱼尤为常见,一般不会引起患鱼大批死亡,但严重感染时鱼体表有数百个肉眼可见的大胞囊,外观极其丑陋,失去商品价值。小瓜虫病是一种危害很大的疾病,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的鱼苗和鱼种,尤其在鱼种下池初期体质未恢复或管理不当时感染率极高,严重感染时会引起鱼大批死亡。卵涡鞭虫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鲢鱼、鳙鱼和鲤鱼等淡水鱼的鱼苗和鱼种,病情严重时5龄以上的大鱼都会发病,如果环境条件适宜卵鞭虫生存,几天内可使鱼大批死亡。
3. 寄生部位与症状不同。鱼类感染圆形碘泡虫后,不摄食或少摄食,鱼体消瘦,体表无黏液或有少量黏液,头部、鳍条、鳃弓和口腔周围等处有肉眼可见的大小不一的白色胞囊,白点之间有红色的斑点,寄生部位发炎、出血,使鱼失去商品价值。小瓜虫大量寄生时,会侵入鱼的皮肤、鳍条、鳃的表面组织,引起组织增生,使患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游动异常,在鱼体表、鳍条、鳃瓣上会形成肉眼可见大小相近的圆形的白色小囊泡,跟菜籽大小一样,严重时在皮肤和鳍条上附着许多小白点,故又称为白点病,同时体表有大量黏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感染卵涡鞭虫的鱼种,发病初期在水中拥挤成团,并有一段时间的急速游动,体表黏液增多,背鳍、尾鳍和背部先后出现白点;随着卵涡鞭虫的不断侵袭,白点慢慢地布满全身,以致白点连片重叠,像裹了一层米粉;后期患鱼游动无力,常常呆浮水面,不摄食或少摄食,鱼体抗病力下降,导致“粉块”脱落,发炎充血,并发水霉病致死。
4. 病原不同。圆形碘泡虫病是一种圆形碘泡虫寄生在鱼体表而引发的鱼病,孢子近圆形,嗜碘泡明显。小瓜虫病是纤毛虫病的一种,由多子下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所引起的一种鱼类侵袭性寄生虫病,小瓜虫成虫呈卵圆形或球形,全身布满短小而均匀的纤毛。卵涡鞭虫病是鞭毛虫病,由嗜酸性卵甲藻侵入鱼体引起的一种鱼类侵袭性寄生虫病,成虫呈肾脏形,身上有鞭毛。
二、诊断方法
1. 根据患病鱼体表白点形状、大小、颜色、所在部位等症状和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 与显微镜检查相结合进行诊断,在载玻片上滴1滴水,把病变部位的白点挑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根据肉眼观察到的虫体即能确诊。
三、防治方法
1. 圆形碘泡虫病的防治。①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购买苗种和成鱼。②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价的饲料,增强鱼体抵抗力。③发病鱼池,每立方米水体用90%的晶体敌百虫0.5~0.7克,溶解后全池遍洒,隔2天泼洒1次,连泼3次。④每100千克鱼用10千克槟榔加水煮沸后取汁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喂3~5天;每100千克饲料中加晶体敌百虫100克,每天投喂1次,连喂5~7天。
2. 小瓜虫病的防治。①合理密养,加强管理,增强鱼体抵抗力。②全池遍洒辣椒和生姜,每亩每米水深用辣椒粉533~800克和生姜100~1500克,一起加水煮沸30分钟后连渣带汁全池遍洒,每天泼1次,连用2~3次。③每100千克鱼用30~40克青蒿末拌饲投喂。
3. 卵涡鞭虫病的防治。①加强饲养管理,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使鱼生活在较好的水环境中。②饲养期间定期泼洒生石灰,每亩每米水深每次用量为15~25千克,使池水呈弱碱性。
(作者联系地址:云南省江川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邮编:65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