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领先 整体跨越 打造深圳教育信息化高地

来源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普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52810_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坚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整体发展战略,在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领域加快发展步伐,有力促进了基础教育的整体跨越和优质均衡发展,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在“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信息化硬件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普及期、信息化应用特色建设期、教育信息化应用整合和提升期。
  
  一、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高标准建设城域网,实现跨越式发展。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注重制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过去五年中,全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增强,千兆校园网、无线局域网、全方位校园电子监控系统、智能广播系统构成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同时,搭建以平板电脑、电子白板进教室为特征,以“校校通”“班班通”工程全面建设为基础的学校信息化平台,已经成为我市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标准。2002年9月,深圳教育城域网建成开通并投入运行,教育城域网主干环带宽为2.5G,双环路光纤覆盖全市8区,实现市区校三级互联互通,服务于全市150多万学生和教师,并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2(IPv6出口)等宽带连接,成为全国第一个接入国家第二代互联网—IPv6实验网的基础教育城域网。
  (2)制定规范化标准,促进信息化均衡发展。我市自2001年开始全面启动“校校通”工程,先后制定并颁布了《深圳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配置标准》《深圳市中小学校园网站应用与安全绩效评估标准》等,大力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的标准化、均衡化、规范化。2005年,全市已有90%的中小学校建成了校园网,249所公办中小学校的校园网以各种方式接入城域网,“校校通”工程初见成效。截至2010年底,全市公办中小学校100%建成了校园网,教室100%配备多媒体信息终端,学生人机比达到4.7:1,教师人机比达到1:1,基本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
  (3)突出重点、扶持弱校,特区内外学校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在全市8个区中,宝安、龙岗、光明、坪山4个区属于特区“关外”,由于地处偏远等原因,基础较为薄弱。结合推进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2006年起,我市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设备设施配置方案,确定了包括1 680大项、预算金额为17 380.545万元的设备设施配置项目,完成了原特区外96所薄弱村办小学设施设备的达标建设,同时解决了原村办小学高速接入城域网的问题,使地处郊区偏远地段的原村办小学“跑步”进入信息化,流畅共享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二、搭建共建共享平台,整合推送优质教育资源
  (1)制定标准、健全制度。我市先后制定了《深圳市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技术规范》《深圳市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办法》,构建广泛覆盖的教学资源中心,在建设过程中,以强化应用为主线,以全面整合为重点,以提高效益为目标,教育资源库建设取得较大突破。我市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教育资源平台(www.szer.edu.cn),通过市资源平台链接全市各区资源中心和中小学校资源网站、专题学习网站,同时与广东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及部分省市优秀教育资源网链接,提供快速检索,为师生提供教学资源共享空间。
  (2)拓展推送渠道,大力扩大影响。近年来,推出“网络课堂”,上线展播千节优质课例;近期与深圳广电集团合作,在高清互动电视点播栏目推出“电视教育”频道,通过互联网络和电视网络有机结合,为广大师生和家长推送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教育、服务社会。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帮扶成效。我市2010年启动“百校扶百校”行动,“一对一”帮扶结对,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等载体,多次开展远程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等活动,开展优秀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和辅导资料等交流,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发挥名优学校引领和带动作用。
  (4)推进电子政务,提升服务能力。着手打造基于教育城域网的教育电子政务平台,先后建成网络中心与数据中心,保证了城域网的稳定运行,提供节点接入、出口安全、数据存储及多种增值服务;制定多套教育信息化的规范与标准;完成数据交换,在数据层面上完成全市应用的整合,为教育电子政务后期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我市对深圳教育门户网站、教育信息网站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进行了更新,开发市、区、校三级公文交换系统、行政审批系统,以及深圳市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义务教育就读和免费资格审核系统、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中高考网上巡考系统和教育视频会议系统等。全市各区均建设了功能较为完备的教育门户网站,教育门户网站功能进一步完善,通过开展中小学校园网站安全与应用绩效评估活动,首次评出99所学校网站为三星级以上的星级网站,促使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规范。
  
  三、注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分层培训,扎实提高教师能力。近年来,我市注重健全市、区、校三级信息化组织管理机构,分门类分层次,认真组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目前,全市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100%获得省级培训考核合格证书;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普及率达到100%,培训成绩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90%以上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技术,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合理高效地创造优质课已经成为了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流,不断提高全市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发挥实验校示范效应,形成区域信息化特色。我市致力于推动市、省、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创建,形成结构合理、示范辐射作用明显的国家、省、市级实验学校体系,区域信息化特色明显。目前,我市省级、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达到126所,它们在信息化环境建设、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课题研究的开展、教师队伍的培养、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整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3)课题引领,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研究。近年来,我市学校全面参与“多媒体组合语文教改实验”“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等课题研究,促进了教育综合实力的提升;通过开展“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最后结题时增建了60多个专题学习网站;“儿童八岁能读会写”实验对革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做了较深入的探索,获得广泛好评。“十一五”期间,“IPv6实验网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中小学教育装备使用效益研究”“基于远程网络平台的东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网络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等多项国家、省级教育技术重点课题研究取得明显成效。
  (4)率先自编教材,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我市率先在全市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中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小学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达到100%。2005年,我市对信息技术教材再次进行全面修订改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向全国出版发行。新教材采用模块化教学,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着眼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注重与其他学科学习整合。
  (5)坚持举办学生网络夏令营,以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2003年至今,我市已成功举办8届学生网络夏令营。2010年,全市有351所学校的56 642名师生参与,共收到参赛作品近两千件(篇),成为我市优质网络资源的重要内容。夏令营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日益深远,效益越来越明显,网络夏令营已成为我市中小学生每年期待的网络盛会,2011年,我市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国际学院合作启动学生网络夏令营国际分营,利用远程平台开展创新作品国际交流。
  (6)开展师生远程互动,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我市利用区域优势,学校师生广泛参与国际学校联盟项目、“手拉手”远程协作、深港一体化等,开阔了师生视野,提升了应用能力。此外,我市还承担了教育部、中央电教馆等多个项目试点,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校园电视评比等项赛事中,我市代表队表现不俗,取得佳绩,赢得好评。
  虽然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新形势新要求下,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信息化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不平衡,校际之间的差距较大,“重硬轻软”“重建轻管”,特别是“只建不用”等现象仍然存在;二是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还不能很好适应信息技术创新人才、拔尖人才的培养;三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滞后、“信息孤岛”严重,缺乏数据统一标准和高效交换机制,制约教育资源共享效率;四是教育信息技术建设应用与城市高科技产业优势地位不相称,信息技术教育国际化水平滞后于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需要。
  目前,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要在新一轮发展中应对挑战、再创辉煌,就必须用以质取胜的新理念引领发展,以“深圳质量”为新标杆指引方向,全面建设“智慧深圳”。我市教育局确立在未来五年内,使全市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建成覆盖全社会的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智慧校园,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现代化,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让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先进城市的主要标志。我们要着力抓好六大工程:
  ①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工程。第一,以应用为导向,采用物联网、云计算、无线技术、虚拟化技术等先进和主流的技术,构建“班班通”的教育城域网和数据中心,加快教育信息网升级,完善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第二,搭建全市虚拟教学平台,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形成以知识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虚拟仿真、互动教学、项目创作、探究实验等学习环境。第三,大力推进“金教工程”。深圳是我国率先运行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的城市之一,我市将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更新力度,到2013年率先建成覆盖全市100%学校的IPv4/v6互通兼容宽带教育城域网,感知监控网络得到有效整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备,依托城市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实现高速安全、多层次、立体化网络全覆盖。第四,加快公、民办学校数字化校园智慧化改造,提高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网络安全设施等智能化装备水平,构建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网络学习空间。
  ②实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完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第一,建立全市统一的教育信息数据标准,以应用为导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建设。2011年,将应用虚拟化、分布式存储、海量数据管理等云计算技术,完成教育基础数据库的设计和建设,构建涵盖学生、教师、校情、安全4个子库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动态的预测、预警、干预、指导功能。第二,构建高标准高质量的教育信息服务门户。我市将围绕服务对象需求搭建教育信息公共服务门户,加快建立电子政务、教育管理和教学服务三大应用体系,为师生和市民提供全方位、便捷的教育政务信息获取、网上办事、家校互动、学习机会管理等各种社会教育服务。探索使用“电子书包”,推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外学习和探究,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构建良好的信息环境。第三,制定“优质教育资源全民共享计划”。以国家和广东省基础教育资源库、深圳市教育资源网、深圳市高清互动教育电视栏目、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数字化实验室为基础,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工具,建设开放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中心、结算中心,完善机制,搭建网络学习资源推送平台,建立现实和虚拟的网络学习社区,提供按需定制的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和网上课程服务,激励全社会参与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③实施学校智慧应用工程。校园数字化应用已经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校园的智能化建设和应用,为变革学校的管理模式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采用无线电子化教室教学、多媒体课外教学等基于物联网的网络教学手段,全面、实时采集教育教学信息,提升学校监测、分析、预警、干预、决策能力和智慧化水平,提高学校管理和服务的精细化程度,增强突发和重大事件的应对能力。围绕数字化校园智能化应用,以及建设智慧教育目标和构想,通过方案征集、方案答辩、专家论证等方式,选择100所办学特色鲜明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创办虚拟教育城应用示范基地,结合学校办学优势,进行网上虚拟实验室、虚拟德体艺场馆、体验中心等建设,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社区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移动学习等研究和实践,实现优秀学科带头人资源网上共享,力争到2015年,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智慧应用有重大突破。
  ④实施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模式创新工程。第一,建设虚拟教育城,拓展网络教育教学空间。利用现代物联网、云计算、IPv6、智能化、虚拟化、多媒体、3D、互动平台、数据挖掘等技术,构建包含虚拟学校、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虚拟研究合作教学平台、虚拟互动游戏教学平台、虚拟体验中心、虚拟展场馆、虚拟个人空间的网络虚拟教育城市,在虚拟和实时背景下,建立真实世界模型,实现网络化的学习。到2015年实现全市80%的师生积极参与网上虚拟教育教学活动。第二,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创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过程、转变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市要率先建成“随时随地随需”的终身教育网,推动电子学分互认,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⑤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与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相结合,建立深圳市信息技术教育创新营地,通过国内国外两个相互对接的计算机实验室,构建远程学习平台,借助国外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课程远程培训、实时课堂观摩、专题研讨等,引入国际信息技术创新领域最新成果,开阔国际视野,引导教师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师在备课、教学、学生个性化辅导等方面的信息化素养,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整体水平。
  ⑥实施教育信息技术研发与创新工程。要充分利用深圳信息技术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设立教育信息技术研发中心,以应用研究为重点,面向教育领域的关键问题,组织重大应用项目攻关,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应用前景广泛的教育信息化成果。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中国(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平台,大力推进教育信息成果交易,将深圳建设成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发、孵化、推广应用基地和成果交易中心。
  教育成就民生幸福,教育决定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纵深发展,为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做出更大贡献!
其他文献
一、谋划“智慧校园”,理解“新三基”教育思想  “基于脑的教育,基于网的教育,基于‘小班’的教育”是南京市提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简称“新三基”。“新三基”的提出,是南京市教育管理者对教育突破自我的一种反思,是对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一种发展定位,是对教育重新回归本质的一种创新性落实。  为什么这样说呢?“新三基”思想的本质,是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虽然以往的教
期刊
2011年11月25日,备受瞩目的“首届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南京隆重拉开帷幕。论坛由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等9个城市的装备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主办。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南京市教育局黄辉副局长,唐山市教育局杨文副局长,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后有为主任,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罗一华主任,广州市教育装备中心龙树基主任,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刘晓平主任,北
期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项目,由于西部大中城市经济欠发达,教育基础条件较差,如何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南充市地处四川省东北部,5县3区1市,6 042个行政村,幅1.25万平方公里,人口780万,现有单设小学249所、教学点2 754个、初中460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335所)、高中
期刊
为充分发挥图书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师生阅读素养,提高图书利用率,经北京市教委批准,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决定在全市中小学校启动“书香燕京—北京市中小学阅读指导活动”,组织我市中小学师生开展以“我与经典”为主题的大型读书征文活动。该活动以贯彻落实《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推进‘人文校园、科技校园、绿色校园’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技术装备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衡量一所学校现代化水平的高低,教育技术装备程度是最直接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标志,各个高中学校对教育装备的配置都十分重视,都在积极配备各种先进的教育装备。这些教育装备广泛地应用于教学活动,对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总体来看,“计算机+投影”等传统教育装备使用比较普遍,交互式电子白板、数字化
期刊
编者按:  教师作为一个学校的核心基础,他们的素质、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并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有国外学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就像血液对于生命一样重要,教师塑造孩子的未来,也在塑造国家的未来。可见,教师队伍对于一个孩子、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本期,我刊(http://www.cmee-online.com)有幸采访到了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特色的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长尚庆莲女士,“团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提出的背景  多年来,我们努力推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化学学科教学改革,试图改变传统的教法和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无法和新课程标准同步实施,网络上的化学学科的教学资源是分散和不系统的,同时受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认识等问题的制约,师生在搜集、使用化学信息技术资源时往往费时费力,收效甚微,存在着较多的无效劳动,影响了师生应用化学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
期刊
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此会议后,信息技术课如雨后春笋般在各所中学茁壮成长,发展到今天已有10余个年头,作为一门新学科,无成功经验可鉴,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本分、责任、义务,
期刊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其相关法规政策的深入贯彻执行,南昌教育系统的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扩大,采购金额从2003年的1 600万元,到2010年最高时的6 000余万元。我们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本系统设备招标采购工作的实际,积极实施设备集中招标采购,规范政府采购程序,加强部门监管力度,推进廉政建设,极大地发挥了部门集中招标采购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期刊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已初具规模,为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做出很大贡献,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提升现代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管理效能。    一、数字化校园的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教育信息化程度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规划”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把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