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一步,生活

来源 :摩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e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拿到张冰茜的简历时,就被上面密密麻麻的各国履历所惊讶。她游走于世界多国,有着丰富多样的与spa相关的工作经验,不由得让人对她建立起女强人的强硬形象。等真的与她坐下面对面交流,才发现在spa界可“呼风唤雨”的她其实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
  张冰茜说自己6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水疗了,这让我们都有些吃惊,她卖个关子又解释道:“那个时候去我母亲在印度尼西亚和文莱开的水疗馆,这是我们家族企业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好奇心旺盛的小孩,我对水疗馆里美妙而又芬芳的精油和理疗方式感到十分好奇。资深理疗师会跟我说精油的特性和对身体的好处。每次我去参观,都会学到一些新的东西,这些经历让我对在水疗业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也许是从小的熏陶,让张冰茜了解到,多接触植物萃取精华和自然物有利于保持健康的身心和美丽的容颜。她开始推崇“慢一步生活”的养身文化,随着现代化进程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人们开始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寻找真正的“都市水疗”,是繁忙的都市人,在喧嚣都市,寻一处沉淀,觅一片净土,回溯本源,回归本真。是带领浮躁的都市人听从内心的呼唤,寻求怡然自得的乐活态度和精致品位的健康生活。
  MO:Green Massage所推崇的养生之道是什么?
  张冰茜:我们推崇通过营造一种“宁静生活方式”的环境使顾客在享受水疗的过程中达到2个目的:放松身心和享受以绿色环保为特点的身心理疗。正如我们知道只有补充身体所需的养分,身体才能更健康,我们的身体和皮肤也需要适合的营养物质来使其容光焕发。我们的身体会对某些有益健康的营养元素表现渴求。但是要使肌肤从食物中得到这些重要的营养元素比较难,因为真正被皮肤吸收的维生素只占我们摄取的食物中的1%。肌肤渴求营养,但是日常生活很难摄取到,这就是我们 “青籁水疗”配合不同种类的按摩精油,能改善肌肤的原因。我们配合精油的绿色理疗方式既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又因为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是维持肌肤健康的一种最安全合适的方式。
  MO:Green Massage是如何将中华传统养生技艺与西方水疗理论融合的?
  张冰茜:我们将中国传统的养生技术精华和国际水疗技术相结合,汲取中西方理疗中人人都能接受的精华部分来融合和创新。我们公司内部和国外的理疗顾问每年都会开两次会来研究创新水疗技术。
  MO:为何提出“慢一步生活”文化?
  张冰茜:大家都知道生活在城市压力会非常大,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出现身体某处不舒服的状况。Green Massage能够为顾客提供放松身心的场所和暂时逃离日常压力、环境污染的庇护所,让客户从我们的种类多样的疗程中舒缓身心的疲惫。我们为顾客营造宁静的氛围,让他们在这里放松身心,抛开无休止的喧嚣纷繁。
  我们注重五行和五感的平衡。首先,他们走进水疗馆,就会被空气中淡淡的香氛所环绕,这种香氛混合了能够让人放松和沉静的精油,伴着室内柔和的灯光,舒缓的轻音乐,让周身沉浸在一种宁静的氛围中。接着,进入按摩间,我们专业的理疗师会运用独特的按摩技术让顾客身体舒压和排毒。最后,理疗师会将护肤品轻柔的涂抹在客户身上,以滋养肌肤。
  MO:Green Massage提供的护理产品有什么特色?
  张冰茜:Green Massage的产品都是按照严格要求仔细挑选的,我们挑选的标准是纯度、效用和有效性。我们的产品在草药精华,珍贵植物的萃取液、芳香精油和滋养营养品的调和下,对顾客养身和美容都有好处。
  MO:目前中国的水疗行业发展如何?Green Massage处于哪个位置?
  张冰茜:目前水疗业在中国发展迅速。我们的品牌将通过更新更多的水疗方式,研究新的理疗种类来满足顾客需求,从而在业内保持不断的进步。我们计划向国内更多城市和国外推广我们的品牌。目前已经在上海和兰州有了门店。
  MO:我们知道您在全世界不同文化的国家都有过SPA相关的工作经验,请谈一谈对于不同SPA的多元化的理解和认识。
  张冰茜:我在水疗行业做了27年,开始从理疗师做起,慢慢地成为这个行业中的佼佼者。我曾在亚洲和海外与一流的水疗团队共事,如今我在中国也已经做了12年了,每个国家、每一片大陆都有着显著的文化差异。
  在其他亚洲国家,理疗师们对于学习和工作都有着很高的热情,有着很强的团队意识。他们对于自己的职业十分自豪,不遗余力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可能是文化和传统的成长方式的差异,让他们为了成为世界一流的理疗师非常努力。他们很注重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经常工作培训数小时来使自己成为优秀的水疗技师。
  而在中国大陆,水疗馆的员工和理疗师的年龄日益走向年轻化,培训师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精力激发他们对水疗业的兴趣。许多老一辈的父母不允许他们的孩子在水疗行业工作,这是因为受到某些不良水疗机构的影响,他们在提供水疗服务的同时还提供其他不合法服务。
  作为水疗业的一名前辈,我鼓励员工去水疗学院或者技术学校学习,教育他们水疗业属于服务业,是能够创造健康生活方式和为家庭提供可观收入的行业。是值得他们骄傲的行业。
其他文献
曾经有人猜测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取名是因重庆特有的神奇样子:高楼坐落在参差不齐的山石脉络上,就像森林一样。  其实在上海这样的城市里,高楼大厦也被人越来越多地比喻为钢铁和水泥森林。  无论什么样的森林,都是个包容地方,也是一个颇具魔力的地方。众所周知,格林兄弟眼里,古老森林的角落也许隐藏着世界上最多的秘密:比如树根下有矮人藏着的金子、林中池塘里的水妖也觊觎着人类之子。  在我看来,上海这座城市森林
期刊
上一次说起自己从来没有玩过拼图的大君哥是Rosa Gallica的推荐人。常跑那些艺术场馆的她对武康庭了解颇深,后来我查了网上的资料,有一条留言吸引了我。有个顾客在网上说,挑选花的时候和老板聊天才知道,老板接触这行,一开始是上大学的时候为了追女朋友,时间长了,自然懂的也多了,最后女朋友没谈成,倒学了这本事。  就像是一部俗气的电影但片尾有个搞笑的彩蛋吸引人,我决定去Rosa Gallica跑一趟。
期刊
在我上一段旅行之前,有个店主跟我分享了一句话:“旅行,就是一群人在一个地方待厌了,再到另外一个其他人待厌了的地方。”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记录旅行的方式,用笔用相机用心,记录本就是一种仪式,让人日后回忆起那个如斯珍贵的风景,那段珍而重之的回忆。
期刊
为期三天的2013上海星尚热波音乐节7月19日在上海金山城市沙滩拉开序幕,方大同、JPM、马海生、Teddy Boys、魔力大巴等率先热力开唱,为夏日的金色沙滩带来别具一格的色彩。大地舞台成为明星大咖的乐园,方大同用他多变的歌曲虏获众人耳朵,而JPM上演劲歌热舞,三子现场与歌迷大合照,马海生蓄须转型,展现成熟男人的魅力,为这个流火七月再加温。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悠然吹着海风坐在台阶上看着舞台演出
期刊
瑞士人菲利普有一位一大早就请他喝酒的丈母娘;韩国人朴昌柱则因为来中国的决定而受到儿子的尊敬;以色列老阿姨哈亚觉得在中国,不讨价还价就啥都买不了!而印度人Rajesh Prabhakar先生认为用手指吃饭卫生健康,是享用美食最好的方式;法国人Federico Duarte则在中国待到不愿回去欧洲……他们背负着很多种“背井离乡”,但对这些外国老板来说,中国到底是不是乐土?  Phillip(瑞士)  
期刊
故事发展到今天,总有好事者忍不住问:“你们当年的男生宿舍,是不是也打扮得小清新?”每当这时,YY同学只能重复同样的摆手动作,试图打消掉观者那自然而然的联想。  YY同学当年还是个大学生,同宿舍的三个死党中,大伟是头脑想当灵光的,YY是玩摄影最拉风的。毕业的时候,虽然总觉得有什么未竟的理想,大家还是按部就班地上起了班。YY同学玩了一段时间摄影之后觉得不过瘾,“谁不想自己做老板?”他说,想来想去还是拉
期刊
华丽的室内软装:印象家居  地址:万航渡后路33号三楼J-09室2楼F35号  不算大的门面,可走进去才发现别有洞天,柜子上放着玲琅满目的花瓶和瓷器,古式古香令人爱不释手,而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更让小小的店铺添加了一丝生动感。  寻找森林质感:  工艺柳藤制品工作室  地址:万航渡后路33号3楼49号  昏黄的灯影之下,满屋的手工篮子随意堆放着,颇有些日本童话作家安房直子作品中的森林气息。满
期刊
一月,你还没有醒来。  二月,天下起了大雨。  三月里,遍地蔷薇。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连店铺描述都如此文艺的三月咖啡馆,竟然藏在万航渡路某个自由菜场的深处,小贩的叫卖,土豆青菜的泥土味道,阿姨阿爹彩色的家居衣裳,令人极其享受在这喧嚣之处的异样安然。  三五好友闲时会在这儿看书聊天,音乐爱好者常常拿上吉他在这里弹唱几首,一只白色大鹦鹉常常站在咖啡馆二楼望着天花板遐想,三只肥猫慵懒异常,似乎深知自己
期刊
相信每个小女孩都做过这样的事:偷偷翻开妈妈的首饰盒,用粗短的小手带着一丝敬畏的情感摸了又摸。长大后,即使囊中羞涩,去首饰店里逛逛也是一种爱好,更别提在发工资的第二天把那些或金或银,或稀有石头,各种材质的首饰带回家,藏在秘密小盒里,陪我们一起走过漫漫长路。  首饰店Hey!Jewel名字的灵感来自于那首如雷贯耳的《Hey Jude》,她开在长乐路上一条普通的弄堂里,如果不事先做好功课按着门牌号找去,
期刊
在香港的闹市中发现一狭窄楼道,拾级而上,老式唐楼里竟然藏着无数“楼上店”:独立设计师商店、画廊、私房菜馆、咖啡店、服装店、理发店、甚至还有水族店和健身室,但在这些多如繁星的店铺中,独有一些“二楼书店”经过摸爬滚打,最终以数量和质量取胜,在香港楼上店占了一席之地。  “二楼”只是一个不成文的俗称,其实没开在兴旺地铺的书店,均被称作“二楼书店”。上世纪90年代,专售台湾书籍的“洪叶书店”掀起这股热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