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花乡觅朱熹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nxj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整个徽州最美的时候。
  是所谓的“阳春三月”,春山春水春气息,潮水一般将人淹没。我们的车子闪电一般,从一百米两百米,或是一千米两千米的隧道中穿行而出,大山快速后退,路两旁的庄稼地里,油菜花汹涌如潮。平原上的油菜花,虽然因了一望无际,看上去更为壮观,但也一览无余,没有起伏跌宕,没有错落参差,更没有如此夺目的明黄色。是的,明黄,一种单纯而灿烂的颜色。这给了我一种倏忽而至,倏忽而逝的喜悦。往往是那样:群山如浪头般突然涌来,而从它们拔地而起的那一刻起,倏地一下,油菜花似乎整个地匿去了。而后,是大片大片迎面压过来的大山,等穿过一座山峰,进入一片谷地,嗡嗡喧鬧着的油菜花,就又倏地出现了。这些明黄色的花蕾,有时是一大片一大片整齐地呈现,有时是一大片一大片整齐地隐匿,然而出现和消失,都毫无征兆。你真的不知道哪一个山坳里,哪一片山坡上,会忽然跳出大片大片的明黄,或是跳出几枝孤零零的花束,在巴掌大的地方明媚,招摇。
  庄严的大山,因为它们的开放,灵动起来了。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从南到北,油菜花从 1月到 8月次第开放,似乎是在展演阳光照射大地的角度,以及逐渐抬升又逐渐降落的周期性过程。也不仅仅是纬度的地带性,还有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地带性,在油菜花的分布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每年的 1月和 2月,油菜花在北回归线附近开放;到了 3月,油菜花期的等值线,就转移到了徽州一带,就是在这时候,婺源的油菜花开始怒放了。不仅是篁岭、江岭和江湾,婺源的东乡、西乡和北乡,也都有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田。尤其是江岭的万亩梯田花海,是摄影家的天堂,也备受全国人民的青睐。在海拔千米的高山上,梯田一层一层,盘旋而上,山有多高,田就有多高,花就有多耀眼。每当春季,江岭的油菜花漫山遍野,层层叠叠,从谷底铺展到山巅,黑瓦白墙的徽派民居,坐落在一片金灿灿的花海之中,绚烂到令人目眩。我身边的一对小夫妻,操着清脆欢快的东北口音,不远几千公里,专门来看婺源的油菜花,不时发出夸张的惊呼,为喧嚣的人潮推波助澜。
  然而朱熹呢?婺源不是朱熹的家乡吗?
  站在如潮的游人中,我黯然。
  我决定一个人,去往朱熹的文公山。
  徽州的色调中,天生带了水墨的魂魄,灰白点染,墨线勾描,铺陈出大片大片澄碧的天空,遥远深邃远过于所有过客的惊鸿一瞥。去往文公山的路上,几乎没有游人和车辆,寂静的原野,仿佛脱离婺源而存在。这唤起我对徽州久远的记忆,大约十年前,我还在大学里读书,曾由学校组织,和同学们一起到徽州写生。那是初冬,触目的白墙黑瓦,给我了强烈的感受。写生之余,我坐在高高的田埂上,与寂寞的古村相对,从午后一直到黄昏。山上的茶园密集着茶树,在初冬的清寒中,依然青绿如春。后来,暮色就一点一点降临了,很快,远山就模糊了山峰。
  那时我还不知道,徽州最入画的季节,是油菜花开放的时候。
  在去往文公山的路上,不时有成片的油菜花出现,一样是灿烂的金黄色。宋绍兴十九年,公元 1149年,朱熹第一次回到婺源,这一年他20岁,已经中了进士。他曾经数十次地盘桓在祖父和父亲走过的鹅湖古道上,却从没有回过自己的老家婺源。所以当他 19岁进士及第之后,第二年便回了一趟故乡。梦中的老家,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朱熹年轻的心,瞬间安静了。这趟回来,他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拿回了朱家的百亩祖田。据元初虞集《朱氏家庙复田记》载:“建炎庚戌文公生焉。同郡张侯敦颐教授于剑,邀与还徽。而吏部(指朱松)之来闽,质以先业百亩以为资,归则无以为食也。张侯请为赎之,计十年之入,可以当其直,而后以田归朱氏。”他的父亲朱松到福建时,因为没有盘资,将百亩祖田抵押给了张敦颐,张是朱父的好友。而张敦颐也没有食言,多年之后,将朱家的百亩祖田,交到了朱熹的手中。
  我一直对朱家的祖田非常好奇,在婺源,每到与朱熹有关的地方,便不忘寻找。乡土中国,农业社会,田土乃安身立命之本。在去文公山的路上,看到有大片的茶园,我便以为是朱家的祖田,但多半会错。文公山位于婺源城西,距县城仅 27公里,但愈往西走,愈近文公山,游人愈少。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山”,因了朱熹,更名文公山,普通人并不知道。转过山路,将入文公山口时,眼前蓦然出现一片油菜花,在阴云下静静地开放,很寂寞。
  冷清,冷清得不像在旅游旺季,不像是一个旅游景点了。
  文公山游客服务中心,看想而知的空空荡荡,只有我们一行三人,因此整个景区,显出异样的深阔。
  落雨了,如丝的细雨,寂寞地飘。
  文公山给我的第一感觉很好,它的牌坊式大门庄严朴素,露出石头的本色。上面的篆书“文公山”几个字虽为新镌,但看上去很有力道。入口的道路两侧,立有许多石碑,刻着朱子的诗篇、名言以及名人赞颂,辛弃疾的“历教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句,可谓惊心动魄。
  雨紧起来了,石桥、石亭和石兽,在雨中静默。兽们看不出是什么兽,石质的兽头表面,在雨中默默地风化着。
  在这片静寂的山凹间,它们待了多少年?经历了多少风霜雪雨?看过了多少日出日落?
  兽们看着我。兽们很沉默。
  路两边有一枝两枝,零星的油菜花亮着,夺目如火。右手边的一间小木屋门口,立着一块标示牌,上书“紫阳书院”几个字。徽州有多处“紫阳书院”,紫阳为朱熹的别号。在徽州本土的歙县,也有一所紫阳书院,在旧时徽州名气很大,“每年正、八、九月,衣冠毕集,群然听讲”,徽属六县士子云集,是十分壮观的场面。不仅书院,徽州还有多处紫阳桥。最著名的紫阳桥,位于歙县城南渔梁坝下,桥西即是紫阳山麓,因“每将晓日未出,紫气照耀,山光显灿,类似城霞”,得名“紫阳”,据说朱熹的父亲朱松,年轻的时候在州学读书,傍晚时常在这一带散步。徽州的府治在歙州。后来他宦游福建,感念故乡徽州的山水,就在印章上刻上了“紫阳书院”四个字,他死后,朱熹便以“紫阳书堂”榜其堂,以示不忘父志,不忘徽州。   然而眼前这座小小的院落,称得上“紫阳书院”吗?它那么伶仃,那么单薄。我刚刚去过婺源城里,位于熹园内的紫阳书院,是几进几出的大院落,比这里要大得多,当然,也繁嚣得多了。书院门头上的木质牌匾,不知被什么人摘了下来,横在石阶上,似乎要挡住游客。雨紧了起来,我看见密集屋顶的鱼鳞小瓦,在雨中渐渐加重了颜色。墙很白,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两排木制桌椅,是现代学堂的布置,看上去空空荡荡,亦新亦旧。奇怪的是,房顶上垂着一个大红灯笼,落满了灰尘,是古装电视剧里办喜事的那种,很不协调。
  也许很多很多年以前,这里曾有过一座紫阳书院?也许婺源的士子们,青衣布履,于晨于昏,曾徘徊在这个院落?
  也不知那时候,什么人在这里开过坛?什么人在这里讲过学?什么人在这里读过书?
  那一刻,我突然涌出在这里坐下来,好好读一读书的念头。紫阳书院往前,不过十多步,就是一个小水塘,竖着“半亩方塘”的牌子。“半亩方塘”又称“朱绯塘”,它曾年复一年,出现在我们的中学课本中,其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不仅中国人几乎人人会背诵,而且不断地被引用着。
  但这是一处人造景点,真假姑且不论,一望而知没有半亩。塘边生着许多迎春花,应季怒放,大约是因为人迹罕至,摇曳的花枝,兀自在水中顾盼,妖冶如女狐。文公山主峰,虽海拔仅 315米,森林覆盖率却高达 99%,顺书院往里走,蜿蜒的山道两旁,密布着松、杉、栗、栲、楠、枫等名贵树种,十万亩天然阔叶林,营造出遮天蔽日的气氛。雨渐渐大了起来,树木释放出的“芬多精”如丝如缕,在雨中散发着,隐约着。我没有打伞,任雨丝在周遭飘。文公山的路都是石板路,被雨打湿后,裸露出坚硬的石质砺纹,石缝里的青苔,也越发青翠了。台阶很新,台阶旁的泥土也很新,看得出刚刚修整过。沿途开着一种紫色的小花,四周围则是没入森林的荒草。
  行走在寂无一人的山间小路上,独自穿过密密的雨帘,我有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和快乐。这让我差一点错过了朱熹手植的“二十四株杉”,这些宣传册上特别注明的衫木,站立在一个小小的广场周围,左近便是“寒泉精舍”。
  在福建建瓯,朱熹当年居住的地方,也有一所房子,名叫“环溪精舍”。距离“寒泉精舍”不远处,有一口艮泉,据说为朱熹所掘。朱熹很喜欢植树,幼时在福建,就在父亲的书斋旁种满了柳树,传说福建尤溪的溪南书院,他与父亲朱松合种的那株“沈郎樟”,至今仍郁郁葱葱。朱熹乳名“沈郎”,据说是因为瘦弱。然而“沈郎”是什么人呢?一时搞不清楚。朱熹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思想巨人,与孔子并称为“北孔南朱”。配祀曲阜孔庙大成殿的四配十二哲中,除了朱熹,其余皆为孔门弟子,由此可知朱熹在儒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此所以无论是在福建的尤溪、建瓯,还是在江西的婺源,抑或安徽的徽州,都生长着据说与朱熹有关的树木。当然,朱熹自己,就是一株冠盖如云的大树。宋淳熙三年,公元 1176年,47岁的朱熹第二次回到婺源,在祖茔前虔诚祭拜后,于茶院朱氏四世祖朱维甫妻程氏墓前,种植了“二十四株杉”,而后,大儒朱熹在新植的杉树下,诵读了自己的《归新安祭墓文》:
  “一去乡井,二十七年,乔木兴怀,实劳梦想,兹焉展扫,悲悼增深,所愿宗盟,共加严获,神灵安止,余庆下流,凡在云仍,毕霂兹荫,酒殽之奠。惟告其衷,精爽如存,尚祈鉴向。”
  杉属松科,历万年而常青。
  800多年后的今天,在文公山的松涛树影里,我似乎仍能听到朱熹的声音。如“祭文”所言,此时距离朱熹第一次回乡,已经过去了 27年,而此时的朱熹,也早已如日中天,名满天下了。在整个文公山之行中,我只遇到过一个人,那是一个黑黑瘦瘦的中年山民,穿着一件迷彩服,扛着一根硕大的树木,在狭窄的山路上,三步两步,与我擦肩而过。
  他远去的身影,越发显出文公山的空寂。
  而在婺源城里,也很难找到朱熹的痕迹,一定要找,也就是新打造的旅游景点“熹园”,和他有一点联系。“熹园”坐落在幽静的锦屏街上,是婺源重要的旅游景点,但在宣传册上,却介绍说熹园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对于朱熹,连提都没有提。这太过分了!不管怎么说,这里毕竟是朱子故里。时令已是暮春,蔷薇开得正好。古人有“到蔷薇春已归去”之句,能够隐隐感到,春天正一步一步,离我们远去了。
  有一点点感伤。
  “熹园”里的一切,似乎都与朱熹有关,又似乎都与朱熹无关,游人们大声喧哗,边走边随手拍照。没有人关心朱熹,以及与他有关的一切。陪同的老师,是当地的文化工作者,一路走一路介绍这是某处遗址,这是某人故居,我于是知道,“熹园”是建在朱子祖居地朱家庄旧址之上,自“茶院朱氏”二世祖、三世祖在此定居后,此地便名为“朱家庄”。 整个园区环绕“朱绯塘”展开,依次建有“阙里牌坊”、“尊经阁”、“澹成堂”、“朱家祠”等徽派建筑群,和“紫阳书院”、“文化碑廊”等文化景观,旅游的内容远远大于文化。
  好在催生朱熹千古名篇的“朱绯塘”,在高天下依然清澈。
  天突然就下起了大雨,陪同的老师慌不择路,将我引进一间茶室。茶室是由朱氏后人的旧宅改建而成,最早的主人名叫朱焕文,清代徽商,而茶室沿用旧称,名为“澹成堂”。
  “澹成”二字源于“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自诸葛亮晚年写给他 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虽说是做了茶室,不断有游客出入,“澹成堂”却并不喧嚷。周遭散发着老宅子所特有的气息,茶案和古琴,在幽暗中闪着久远的光芒。菊花茶也好,有深谷的幽香。听说婺源皇菊为当地名优特产,色泽金黄,花瓣密实,华贵如牡丹。因产于高山红壤,花瓣里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近年來成为养生新贵们的新宠。隔着雨帘,能看见对面屋顶上的鱼鳞小瓦,正在一点一点变黑,很快就成泼墨一般的颜色。徽派建筑所独有的“四水归堂”,一时水泻如注,仿佛雨瀑,发出巨大的訇响。
  听风、听雨、听琴,不知今夕何年?身在何处?   只是幼时的朱熹,真的在这座园子里居住过吗?抑或在这座园子里读过书?
  没有,绝对没有,幼年的朱熹没有来过熹园,熹园是今人旅游思维下的杰作。他甚至也没有到过朱家庄,这个地名,他只是从父亲口中一次次听说。幼时的朱熹,居住在福建尤溪城南的毓秀峰下,5岁开蒙,随父亲朱松读书。“洞洞春天发,悠悠白日除。成家全赖汝,逝此莫踌躇”,这是朱松为勉励儿子读书,专门写的一首《送五二郎读书诗》,殷殷切切,期盼甚高。他接受的是父亲为他设定的二程理学教育,以《四书》为本,始读《小学》。伴着春日初生的细柳,朱熹大声诵读中国文化的经典,开始了自己圣人之学的第一步。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曾说:“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钱穆是我母亲仰慕的学者,我家的书架上,有很多他的著作。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有两个最繁荣的时代,一个是先秦时代,另一个是宋明时代。宋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哲学家、思想家出现最多、思想水平最高的阶段,以朱熹儒家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是先秦儒家思想新的发展。然而他对闽地的影响,似乎远没有对徽州的影响深刻。据著名徽学专家叶显恩统计,明清两代,徽州共有书院 54所,而“以紫阳为大”,“六邑诸儒遵文公遗规,每岁九月讲学于此。”这指的当然是歙县的紫阳书院,文公当然是指朱熹。朱熹对徽州人读书致士的推动是巨大的,而徽州在科举上的盛名,也主要来源于朱熹在全国的显赫声名。方志里说,“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其学所本,则一以郡先师朱子为归”,一点也不夸张。
  与油菜花比起来,柳树似乎更受文人的喜爱,尤其是在水天相映的江南,垂柳在文人诗中,更是必不可少。即如眼前,熹园朱绯塘边的细柳,正在雨中绦绦。春水初漾,春柳新绿,即便雨中,春光也无限美好。传说尤溪八景之一的“韦斋垂柳”,是幼年朱熹所手植,我没有去过福建尤溪,也不知少年朱熹课读过的“韦斋故居”,如今还在不在了?“袅袅柔丝正拂廊,好将垂柳做甘棠”,读朱熹的《韦斋垂柳》诗,能够感受到春日的气息。
  雨停了,身后的紫阳书院,紫底金字的牌匾灼灼如火,在薄暮中明亮着。突然,又涌进了很多人,导游举着三角旗,在前头带路,身后一片喧囂。有人大声发问:来这里干什么?这是个什么字啊,谁知道?
  他问的是朱熹的“熹”字,对于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来说,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了。
  没有人回答他,导游举着三角旗,蹿到前面去了。
  婺源的油菜花开了,婺源很热闹。
  责任编辑 李泉松
其他文献
海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写作出版诗歌,散文,小说共八十多部,曾获2014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从九月到现在,迷人的爵士乐  就开始伴随我猜测这忧伤的尺度  它们是一只西南方向的水井。我站在井边  朝下望去,井底的鱼,水中的音符  我必须试着告诉你一些距离  它们因大地上的或温暖或寒冷的季节递嬗着  足够的距离,是我们这一生  取之不尽的忧伤;我正奢侈的埋下头  犹如理在你膝头上睡过去  我
期刊
彼澤之陂,有蒲与荷。  在普者黑荷花大道,心里吟诵着《诗经》里的这首《泽陂》。似乎,这首三千多年前的诗句,就是为我遇见普者黑而准备。  荷花大道是进入普者黑的修仙之路,却不是《诗经》里所说的“道阻且长”。这里的道路是平坦且长,要花上大半天的功夫才能到达乘坐小船的大门。一脚踏入景区,弯弯曲曲的湖水倒影着一树树挺拔俊秀的山峰,延绵不绝。莲花是山与水之间的过渡。  以前,我是见过的莲花的,几十亩大的池塘
期刊
疯了的狼  【说法】  2012年底,我因为一本写狼的书稿终于接近尾声,心情渐趋放松,但这时却传来让我震惊的消息——新疆北塔山发生了狼灾。接下来数日,多位朋友打电话给我讲述此次狼灾情况。很快,零乱的北塔山狼灾消息经由他们讲述,拼接成了清晰完整的事件——三天前的下午,北塔山牧场有八百多只羊、七十多头牛和二十多匹马被狼群突袭咬死。有人看见突袭的狼多得惊人,一群又一群犹如大网似的撒向牧民的冬窝子(牧民的
期刊
我第一次阅读的文学读本是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故事情节已经完全遗忘了。只记得看完后,非常迷恋作家的想象和叙述能力——可以文为饵,引人经历更多的世界。同时,对文字的魅力也崇敬有加。那些被虚构的世界和冷暖,与现实一样真切,对我来说,这些故事与任何一种道听途说的现实一样真实,在故事里消耗的情感不比现实里的少。觉得作家是有能力构建任何一种他所希望的世界,并且可以在自己创造的事件里看清自己,看清他人
期刊
砍竹汉子  滇滩北部山宽林茂多竹,十数个竹类品种中,尤以滑竹为俏。其外表绿茵茵的,圆直光滑,实芯坚韧,又名石竹。  滑竹用途广泛,本地人剥取滑竹表层最柔韧筋道的部分(称为篾青),编制桌、椅、床、箩筐、筛子、甑子、笼子、晒笆等多种生活用具。因滑竹耐磨抗腐,傈僳人家还用它来建造古朴美观的竹篱笆墙。近年来,滑竹的运用延伸到内地和沿海,由此滑竹身价倍增,大西山、青草岭、大尖山、白马山等处盛产滑竹的地方就聚
期刊
我一直感兴趣于当下诗人的“形象”——通过语言、性格甚至道德所构建起来的多少有些风格化的精神面影。那么,王单单是一个什么形象呢?  1  在这个时代我们在谈论一个诗人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身后的地方背景,尽管这种阅读一定多少存在着问题。但是,在一个愈益消解地方性知识的时代,这一关乎诗人与地方相关联的传记式的阅读方法并非是无效的。  镇雄,是云贵川三省结合部,鸡鸣三省的半山、高山和矿场密布之地。而
期刊
三月,倾城的花事  春的脚步,刚袅袅娜娜,轻盈盈地跨进三月的门槛,在滇东坝子,这个被游客们誉为爱的圣地,东方普罗旺斯的高原小城——罗平,一场绝美的花事便已盛大上演了。  有人说,春天是娇媚的桃花点燃的。春天来了,就一定要有桃花,可,在这里,在这美丽的迤东小城,只要灿烂的油菜花就足矣。  三月,高原的阳光很好,温暖,芬芳。  春风里,八十万亩金灿灿明艳艳的油菜花,着古典的旗袍,从平仄的诗句里低眉款步
期刊
在北京一个喧闹的电影院里有一个小书吧,有一天我无意间发现了冯娜的一本散文游记《一个季节的西藏》——“盛夏时节,我乘火车去了西藏,在藏地高原经历风雨、穿山越岭,不到一个月,仿佛已历经了四季轮转。”  实际上,很多年来我一直喜欢读一个诗人诗歌之外的文本,比如小说、随笔、戏剧、摄影。显然,这对于理解一个写作者的精神世界更重要。有时候,关于一个诗人的阅读又不可避免地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场景和细节。在台湾
期刊
孙新堂简历 河北馆陶人,现任孔子学院拉丁美洲中心副主任,墨西哥城国际诗歌节组委会特邀委员、拉丁美洲中国政治经济研究中心(阿根廷)荣誉理事。曾任中国西葡语教学研究会理事、北京语言大学西语系主任、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著有多种西班牙语教材,译有西班牙胡安·马尔塞小说、智利拉蒙·迪亚斯小说、墨西哥曼努埃尔·夸乌特勒、马加里托·奎亚尔的诗作(译成中文),顾城、严力、伊沙、王干、蔡天新、秦菲、周瑟
期刊
诗歌  时至三点,一丝睡意没有  内心暗隐的河流再次苏醒,汹涌澎湃  电视上戴安澜将军在野人山和倭寇  殊死战斗,场面惨烈  一壶碧螺春浇不灭此时我如  暴风骤雨的泪奔  今夜,我想念我的祖国  想念千米之外的山岗,父母坟边的那棵松树是否  又长高了一茬,它是我亲手缔造  代表父母恩深大于天,青更青,绿更绿  代表我对父母  大海一般的敬畏  今夜,我想念我的祖国  推开窗,繁星消失,往地下看路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