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课堂评价的误区

来源 :启迪·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boy14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倡导下,我们必须走出课堂评价的误区,采用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评价 误区 激励性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倡导下,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中出现了新的教育方式——激励教育。但是,一味无原则的激励性评价,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呢?是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呢?是否能真正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呢?是否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案例一、教师将一杯水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猜猜它可能是什么液体?“汽水”,“矿泉水”,“白开水”“加了水的酒精”……对学生说出的种种答案,教师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不错!”“真好!”“你真行!”的赞扬声不决于耳。
  反思一、廉价的表扬真的有效吗
  在我们的课堂上,对学生的正面鼓励越来越多,只要是学生想到的,说出来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也许出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也许是为了体现科学的人文关怀,再或者是因为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我们的老师都慷慨無私地献出了赏识教育的法宝,一味地为学生叫好。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在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下,相信即使是平庸的孩子也会变得鲜活起来。特别是在探究问题的提出中,教师的激励会不断撞击出学生思维的火花。但是,物极必反,一味单调的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不需要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珍惜呢?事实上,对孩子而言,过多的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案例二、曾听过一节一年级的科学课,那位老师真具有亲和力,课堂上老师的激励性评语可谓热情洋溢。这位老师上的是《我们的感觉》,在指导学生了解用手摸可以辨别物体后,让学生伸手到袋子里摸一摸猜一猜她准备的材料。许多孩子都猜对了,得到了“你真棒!”有一个小男孩摸的是“橙子”,猜的是“小球”,竟然也得到了“你真棒!”他棒在哪儿?把橙子当小球?
  反思二、“高帽子”可以随意“戴”吗
  似乎很夸张,但这样的表扬不经意间常会从我们的口中脱口而出。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出,教师的这些评价语缺乏针对性、准确性,就像一顶大帽子,扣在谁头上都行。像第一个学生,他没能根据物体的特征准确地辨别出它们,老师还表扬他棒,这样的评价显然是不恰当的。这个孩子纠正错误,重新抓住事物特征,用触觉鉴别事物的过程才是真正值得表扬的。在上述案例中,由于老师没有及时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学生也就错失了一次次“扬长避短”的 机会。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例行公事般把事先制成的“高帽子”随意抛给孩子,这是极不负责的,只会让孩子学会浮躁,无法形成“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尊重他人意见”的科学学习态度。
  案例三、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勺盐,在学生进行了一番热火朝天的探究后,老师问:“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水里溶解了多少勺盐?”“14勺。”“嗯,不错!”“10勺。”“好!”“5勺。”“行!好像还有一些误差。”随着一个个数字的脱口而出,教师的鼓励性语言也应运而生。5勺和14勺之间的差距仅仅是因为误差吗?
  反思三、科学探究关注的只是结果吗
  虽然新课标强调探究学习的重点不在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但我们也不能仅仅看重学生的探究结果,在探究活动中,我想更重要的应该是一个过程,应该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探究让学生获得关于对身边世界的理解,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初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的理解。尤其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究过程,并通过自己的反省与思考,从亲身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以及深刻理解探究是怎样导致科学发现的等一系列与科学的本质有关的问题。
  以上撷取的只是课堂评价的几个片段。这些在课改中出现的热衷于“激励性评价”的现象是令人担忧的。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这就需要我们对课改的理念深入理解和再认识。当然,要使自己的激励性评价语准确而得体,生动而有效,决非一日之功。它虽产生于即兴,却植根于深厚的教学积淀。只有自己懂得更多,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点化境界,才能使学生获得求知路上的“别有洞天”,才能在评价中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口。这是我们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期待。
其他文献
[摘 要]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是游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所述:“请不要强迫孩子们学习,要用游戏的方式。”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不需要被教怎么玩,只需被允许。游戏是儿童的学习,在尽情的游戏中,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的感知和探索自身和周遭的世界。游戏是儿童的权利,没有游戏就没有童年,没有游戏就没有完整健全的儿童。在
期刊
纵观高段语文课堂,教师“一言堂”的现象随处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日益减少,参与性逐渐下降,课堂不再是师生互动的场所,而成了“讲座”,从始自终都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模式。这样的课堂早已失去了生命。如何让语文课堂重现生命的活力?思索再三,笔者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才是关键。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通过“自主导学”阅读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
期刊
[摘 要] 一曲《菊花台》,铸就了一堂课的成功;一阵中国风,吹近了传统与流行的距离;一次突破,灵巧地拨动了音乐的新韵律。一位音乐老师的音乐示范课《菊花台》,通过将中国风音乐引入中学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独特创新,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同时体现了运用现代科技实现立体化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中国风 教学内容 创新 民族音乐  一位中学音乐老师的示范课《菊花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谈
期刊
童年是什么?是一颗颗甜甜的糖果,吃在嘴里,回味无穷;是一件件玩具,拿在手里,其乐无穷;童年是一串串的欢歌笑语,天真无邪……然而,所有的一切,都在我看到《童年的秘密》一书时迸发出来了。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泰戈尔  泰戈尔的这句话直观的概述了我对《童年的秘密》前半部分的最直观的感受:孩子的未来如果是一片天空,这片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  《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
期刊
[摘 要]游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本文教者从游戏的导入作用,讲述自己的一些心得。  [关键词]游戏 竞赛自主性  复习是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温习、整理、巩固和延伸的过程。它不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要将它们条理化、系统化。复习时枯燥的内容再现、简单的机械重复又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在教
期刊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的方法,重塑了体育的起源,说明体育来源于“实践”,体育对现实生活影响深远。指出建立现代“实践体育观”的现实意义,中学体育教学联系实际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实现中学体育教学从“本本”到“现实”的转化等。  [关键词] 实践 新时期 中学 体育教学  1992年8月和2000年8月,中日两国分别在中国的内蒙古和日本的黑姬山组织了一次探险活动,参加的对象大多是中日两国7—13岁的小
期刊
[摘要] 教学文化是一种课堂文化,是师生教学实践赖以展开的前提、背景和氛围。而物理教学的基石是实验,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构建的重点是:实验和问题。抓住物理实验与问题设计,能让教师目标明确,精力集中,从而比较快的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教学文化。而大胆实践是实现文化构建的必经之路。笔者就以《电子的发现》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尝试实践。  [关键词] 教学文化 实验 交互 问题交流 实践  教学文化是人们
期刊
一年又一年,比赛依旧,然而每年的器乐比赛总有些感触,触动里有彷徨、有失望、有喜悦、有回望、有期待……于是提起勇气,留住点关于我和孩子在比赛日子里的那些时光。  今年的器乐比赛如期而至,每所学校的器乐班期望在金秋的十一月里能谱写美丽的乐章。  一、《蓝色多瑙河》的缘分  《蓝色多瑙河》是1866年由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
期刊
[摘 要] 多元智能教育环境对幼儿园的孩子们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环境所具有的多元智能教育价值两方面决定的。温暖和谐的多元智能环境能使幼儿性格活泼,行为具有理性,并善于交往,有利用培养他们的多元智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元智能环境是幼儿重要的生存条件,作为教师,应将创设独具特色的多元智能环境,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的各种良好习惯得到培养,不同兴趣得到满足,不同个性得以弘扬
期刊
在研读完文⑴、⑵、⑶后感受颇多、受益匪浅.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利用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可快速作过圆锥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现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圆锥曲线的几个性质  1.椭圆上任一点的两条焦半径的夹角被该点处的法线所平分.  证明:如图(1)设椭圆方程为 ,且 为椭圆上任一点, 是左右焦点,则 , ,过点 的法线方程为 .令 ,得 ,故法线与 轴交点 的坐标为 .所以 、 .  过点 的法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