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EDTA滴定法测定硫酸盐方法的探讨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208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EDTA滴定法测定硫酸根方法的探讨,认为通过电导率的大小估算水样中硫酸盐的含量,对准确测定水样中的硫酸盐含量至关重要,在实际操作分析中更加简便。
  关键词 EDTA;滴定;硫酸盐;钡镁混合液
  中图分类号 O65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286-01
  
  1SL85-94行业标准的方法
  
  1.1方法原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85-94中的叙述,EDTA滴定硫酸盐方法的原理是:先用过量的氯化钡将溶液中的硫酸盐沉淀完全,过量的钡在pH值为10的氨缓冲介质中以铬黑T作指示剂,添加一定量的镁,用EDTA二钠盐溶液进行滴定。从加入钡、镁所消耗EDTA溶液的量(用空白试验求得)减去沉淀硫酸盐后剩余钡、镁所消耗EDTA的溶液量,即可得出消耗于硫酸盐的钡量,从而间接求出硫酸盐含量。水样中原有的钙、镁也同时消耗EDTA,在计算硫酸盐含量时,还应扣除有钙、镁所消耗的EDTA溶液的用量。
  
  
  2对SL85-94行业标准方法的讨论
  
  2.1SL85-94行业标准方法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选择适当的钡镁混合液用量及取水样量与水样中硫酸盐含量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它是用EDTA滴定法测定硫酸盐含量获得正确结果的关键。SL85-94行业标准中规定的水样体积和钡镁混合液用量的确定方法只是让分析人员通过视觉观察沉淀物的多少,初步判断水样中硫酸盐的含量,进而选择适当的钡镁混合液用量及取样体积,对测定硫酸盐含量会造成较大误差。而通过水样电导率值来判断水样中硫酸盐含量、取样体积及钡镁混合液加入量则会缩小误差,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
  
  2.2硫酸盐含量与钡镁混合液加入量的关系
  用EDTA法测定硫酸盐含量获得正确结果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钡镁混合液用量及取试样量,否则将造成很大的误差。加入的钡镁混合液必须适当过量,以维持溶液中剩余的Ba2 达到一定的浓度,但Ba2 剩余量太多时,又易使滴定终点不明显,只有当Ba2 量为SO42-量的1倍左右为合适。在钡镁按1∶1混合时,当到达滴定终点时Ba2 与Mg2 的比例应为1∶2,即可获得明显的终点。
  SL85-94中规定:钡镁混合液浓度为0.025moL/L,则Ba2 、Mg2 浓度均为0.012 5moL/L。Ba2 与SO42-按1∶1的比例发生沉淀反应,生成BaSO4沉淀。反应方程式如下:
  SO42- Ba2 =BaSO4↓
  通过计算得出:当分别加入4.00mL、6.00mL、8.00mL、10.00mL钡镁混合液时,100mL水样中硫酸鹽质量浓度的理论值分别为24.02mg/L、36.02mg/L、48.03mg/L、60.04mg/L。
  
  2.3硫酸盐含量与电导率关系的确定
  取样体积的大小取决于水样中硫酸盐含量的大小。水样中硫酸盐含量大,取样体积则小;水样中硫酸盐含量小,取样体积则大。水的导电能力称为电导率。水中所含溶解盐类越多,水中的离子数目也越多,水中的电导率也就越高。硫酸盐是水体中主要的阴离子,硫酸盐含量越大,水样的电导率也越大。根据巴州水环境监测分中心对巴州主要河流近3年水质资料的整理分析得出:当水样电导率在一定数值范围内变化时,硫酸盐含量也随之相应在一定数值范围内变化(硫酸盐含量的数值范围基本采用硫酸盐质量浓度理论值的倍数进行确定),且硫酸盐含量占电导率的百分比随水样电导率的增大而增大。对于多数天然水来说,水中硫酸盐含量Cm与电导率r之间存在着下述关系:Cm=k×r(k为经验系数,为0.075~0.262)。
  
  2.4电导率、硫酸盐含量、取样体积及钡镁混合液加入量的关系
  通过对硫酸盐含量与钡镁混合液加入量关系及硫酸盐含量与电导率关系的分析,由硫酸盐含量同钡镁混合液加入量相对应的硫酸盐质量浓度理论值的倍数确定取样体积,得出电导率、硫酸盐含量、取样体积、钡镁混合液用量四者之间的关系(见表2)。
  由表2可知,在日常分析工作中只要测得水样的电导率,则可估算硫酸盐含量,之后便可以确定取样体积、钡镁混合液用量。
  
  3结语
  笔者认为,SL85-94行业标准中对钡镁混合液加入量及取样体积的判断方法从实际操作上讲,也容易做到,但在判断上存在较大误差,因而不能准确测定水样的硫酸盐含量。按表2所示,通过电导率的大小更能准确判断取样体积及钡镁混合液用量,从而更能准确地测定硫酸盐含量。
  
  4参考文献
  
  [1] 吴季松,刘雅鸣.水利技术标准汇编——水资源水环境卷[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2] 叶向红,张彩云.EDTA滴定法测定草酸中硫酸根[J].光谱实验室,2005(4):749-752.
  [3] 李春艳.EDTA滴定法在筛选铅锌矿中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14):28.
  [4] 唐华应,方艳.强碱分离——EDTA滴定法测定黄铜中锌量[J].四川有色金属,2006(3):39.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花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花生优质、高产配套技术以及安全生产措施的引进、消化、开发与推广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总结了农业部“948”花生示范项目在昌黎地区试验示范的先进经验,并对花生高产技术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 948;花生;示范项目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5-0193-01    昌黎县隶属秦皇岛市,位于碣石山脚下,渤海之
摘要介绍了迟熟中粳稻新品种淮稻13号的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从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淮稻13号的主要栽培技术,以供种植者参考。  关键词淮稻13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044-01    淮稻13号原名“淮9862”,是江苏省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从具有高产优质多抗遗传背景的中间
摘要薄荷是重要的天然香料植物。综述了我国天然香料植物薄荷的分布、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栽培技术以及开发利用现状,并提出了薄荷产业化开发利用建议。  关键词薄荷;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栽培  中图分类号S567.23 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105-02    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tq.)为唇形科薄荷属(Men
摘要按10%高效灭百可乳油0.5kg、水15kg、0号柴油1kg的比例混合拌匀,对马尾松纯幼林中度为害的第1代3龄马尾松毛虫幼虫进行了喷烟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0%高效灭百可乳油对3龄马尾松毛虫幼虫防效较好,可达98.2%,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10%高效灭百可乳油;马尾松毛虫幼虫;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81 .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3-0123-01
摘要在水稻高产区进行了“3414”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在高肥力高产地块氮肥仍是影响水稻产量最主要的因素,而钾肥施用效果不太明显;最大施肥量为纯N 263.03kg/hm2、P2O5 137.30kg/hm2、K2O 91.63kg/hm2,最佳施肥量为纯N 247.47kg/hm2、P2O5 98.54kg/hm2、K2O 69.67 kg/hm2。  关键词水稻;“3414”肥效试验,高产区  
摘要 分析了互助县造林地面积测估误差大的原因,并通过对GPS导航仪性能的全面介绍,建议在今后造林面积的落实和测估中采用GPS导航仪。  关键词 GPS导航仪;退耕还林(草);测量;造林面积  中图分类号 P228.4;S75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5-0281-01    在2001年国家林业局颁布实施了《国家林业局关于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
摘要: 介绍了母猪分娩与仔猪护理措施,包括分娩前的准备工作、安全接产、母猪产后护理、仔猪的处理等内容,以期为母猪生产与仔猪护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母猪分娩;仔猪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S828.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0-0327-01    1母猪分娩前的准备工作    1.1产房和用具准备  消毒和保温为母猪分娩准备工作的关键问题,产房和分娩栏必须清扫和
摘要从2008年8月10日至9月20日对商丘市9个县市区230个乡镇大豆生产田的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定点调查和病样采集。经分析可知,由于近年气候的原因,大豆细菌斑点病、大豆胞囊线虫病、豆杆黑潜蝇、大豆蚜虫、蛴螬等偏重发生。依据调查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大豆病虫害防治对策。  关键词 大豆病虫害;生长中后期;调查情况;发生原因;河南商丘;2008年  中图分类号 S431.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
摘要 阐述了优质小麦煤生0308育种目标的制定及其依据,介绍了其育种技术路线,总结了其品种特性,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煤生0308;育种目标;技术路线;品种特性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5-0203-02    超高产广适优质小麦新品种煤生0308经过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傅兆麟教授11年的选育研究,于
皖芝2号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芝麻育种课题组经多年攻关研究,选育出安徽省第2个常规芝麻种,2007年在安徽省芝麻品种区试鉴定试验中,平均产量为1 060.5kg/hm2,比豫芝4号增产11.98%,在参试品种中居第1位。通过近2年产量示范,该品种整体表现为产量高、品质好、抗性较强,比一般品种产量提高20%左右。其栽培要点如下。    1 选地、整地与底肥施用    选用地势较高平坦、排灌方便、阳光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