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动静脉瘘致门静脉高压症一例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qingqing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33岁.因"腹胀半个月,呕血、黑便1d"入院.患者半个月前出现腹胀、上腹部不适,无反酸、嗳气,于当地医院就诊未明确诊断,1d前出现呕血,并有黑便,以"消化道出血"收入我院治疗.既往史:10年前曾因腹部贯穿伤行腹部手术,术中见肝左叶下缘贯穿破裂,胰体上缘破裂长3 cm,胰腺组织外翻,行肝修补术、胰腺修补术、胃左动脉结扎术。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湖北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维生素D水平及其维生素D结合蛋白(GC)基因多态性.方法 对250例受检者(116例吸烟COPD患者和134例健康吸烟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吸烟史、维生素D摄入、并发症等);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通过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对GC基因(rs4588位点和rs7041位点)进行分型;并进
目的 加深对Q热心内膜炎的认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08-2013年诊治的4例Q热心内膜炎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特点和治疗情况总结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4例患者均长期发热,体检有心脏杂音,2例有呼吸道症状,1例有非特异性皮疹.一般检查如血常规、ESR、C反应蛋白、肝功能、肺部影像学检查等无特异性改变,超声心动图均提示心内膜炎,多次血培养阴性.4例均经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确诊,并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移植前和预处理期间肝功能异常的特征及其与肝脏合并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6例allo-HSCT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采集其移植前和预处理期间肝功能数据,观察其对造血重建、移植相关肝脏并发症、生存和移植相关死亡的影响.结果 196例患者中,38例移植前存在肝功能异常,159例预处理期间发生肝功能异常,28例(17.6%)出现3度肝损
摘要: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仅是企业健康经营、有序发展的保证,更是法律法规的强制要求。因此,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已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但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重点介绍了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的意义、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之后分析了现阶段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根据WHO报告,全球超过20亿人既往感染过HBV,称之为既往HBV感染(resolved HBV)[1].我国为HBV中高流行区,35%人群血清学HBsAg(-)、抗-HBc(+)、和/或抗-HBs(+)[2].研究发现,此人群即使达“临床痊愈”,肝脏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仍存留少量HBV DNA[3],异体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可能诱发HBV再激活(HBV react
期刊
目的 观察终末期肾病患者骨骼肌萎缩表现,并初步探讨腹直肌中转录因子Foxo1及泛素溶酶体系统活性变化与骨骼肌萎缩的关系.方法 对慢性肾脏病(CKD)5期的22例尿毒症患者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行腹直肌活检.并将8例诊断为子宫腺肌病并拟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及6例确诊为腹壁疝并拟行腹壁疝修补术患者设为对照组,于手术时留取少许腹直肌标本.观察肌纤维形态、计算肌纤维横截面积,并检测Foxo1及泛素溶酶体系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范围内血清DBil水平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97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记录DBil、TC、TG、HDL-C、LDL-C.将DBil按四分位数分为Q1组(<2.2μmol/L)、Q2组(2.2~<2.9 μmol/L)、Q3组(2.9 ~ <3.9 μmol/L)、Q4组(≥3.9μmol/L),分析血清DBil
患者男,23岁.因“反复腹泻8年”于2013年7月5日入院.患者2005年出现反复腹痛、排黏液脓血便.外院肠镜示:升结肠节段性凹陷溃疡,上覆白苔,边界清,周围见息肉状增生,形成卵石样改变,肠腔狭窄,诊断:克罗恩病(小肠+结肠型、活动期、重度).给予TNF单克隆抗体注射治疗3次,因疗效不明显停止治疗.改用硫唑嘌呤口服(50 mg/d)治疗半个月,因胸闷不适等不良反应而停用。
期刊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控制体温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器官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核心体温(肛温)超过38.5℃的67例难治性感染性休克患者全部采用水流式冰毯降温72 h,记录核心体温和外周体温(腋温).以降温期间平均核心体温是否超过37.5℃分为T37.5 ~38.3℃组和T<37.5℃组.记录所有患者WBC、中性粒细胞比例、肌钙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PT)、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序贯器官衰竭评
大肠癌是人类第3位常见恶性肿瘤,同时也是第3大癌症死亡原因.随着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渐西方化,估计大肠癌的发病率仍将继续上升[1].目前已证实,大肠癌的发生经历了由正常黏膜、腺瘤、异型增生、直至癌变的过程,该过程伴随着一系列基因突变及蛋白的异常表达和积累,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基因水平的改变导致蛋白质表达及功能的改变,并最终影响肿瘤的发生、增殖、凋亡、转移、耐药性及遗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