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亿投资强力拉动“国十条”重构房产版图

来源 :台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_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的被重视,大陆房地产市场将面临重新划分,整个市场将由70%的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以及30%的商品房两部分构成。从理论上来看,如果9000亿元人民币的投入落实,将对大陆商品房住宅市场造成一定影响。
  但由于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供给目标主要是中低收入群体,对商品房购买群体的分流作用不明显,因而对房地产行业的总体影响比较有限。
  
  在国务院提出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国十条」中,将保障性安居工程、改善民生列为首项任务。在中央2008年第四季度追加的1000亿元(人民币,下同)投资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已近十分之一。紧接着,大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公布,今后3年内,中央财政将投资9000亿元,用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等相关保障住房的建设。上述消息充分说明,大陆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为核心目标的住房保障投资建设将驶入快车道。
  
  住房保障投入接连加码
  
  有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三季度末,全大陆已开工建设廉租房32万套,各地投入的180亿元已接近2007年全年投入的2倍。经济适用房方面,2008年前三季度各地新开工的经济适用住房为85万套,到年底预计将超过120万套,已完成投资860亿元,属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年。
  但这只是个开头。2009-2011年,通过9000亿元的住房保障投资,大陆预计将解决约1300万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大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表示,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既是保障民生的需求,也是拉动内需的有效手段。」
  似乎是与建设部对外公布的9000亿元保障住房投资计划相呼应,上海紧随其后在住房保障体系的投入方面接连加码。在日前上海市政府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出台八项措施,提出「加快推进安居工程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并不仅仅是上海,大陆各地政府的保障安居措施也纷纷展开。北京市建委表示,2009年保障性住房和限价房建设总规模力争达到850万平方米,进一步扩大建设力度。江苏省则提出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3.6万套廉租房,至2010年全省建成经济适用住房15万套。杭州、广州两地几乎同时对外发布了保障性住房体系的计划,后者首批逾2000套经济适用房在11月下旬推向市场。
  
  改善民生成为主流
  
  「对于开发商来说,能够参与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设,会是个很好的机会。」一位民营房地产企业高层表示,「做商品住宅现在难卖,造保障性住房既可以打造品牌,还可以得到政府和银行方面的支持,等于拓展了融资管道。
  凡事率先的万科早已参与到廉租房市场,龙湖地产也开始涉足北京的「两限房」项目。除此之外,碧桂园早在2008年2月份,便向广东顺德相关部门递交了意向书,表示愿意由企业垫资兴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
  专家认为,改善民生为主的房地产开发将成为主流,对于开发商来说,能够参与其间,是有效提升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手段。「虽然参与开发利润很薄,才一至二个百分点,但这种开发项目是纯粹跑量的,实际点来说,就算对申请房地产开发资质也有益处。」一名开发商直言不讳。
  据了解,在部分城市实行的「两限房」建设过程中,为了实行市场激励,开发商除了完成计划内工程之外,会有部分配套项目可自主经营。「这部分商品房的消化,也可为开发商创造一定利润。」北京一家房企负责人表示。
  
  市场影响有限
  
  大规模投入的保障性住房开始进入市场,是否会对商品住宅造成影响?这个问题始终是业内外的关注焦点。在2008年年初,大陆著名房地产商冯仑曾表示,由于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的被重视,大陆房地产市场将面临重新划分。他指出,整个市场将由70%的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以及30%的商品房两部分构成。「从理论上来看,如果9000亿元投入落实的话,应该会对商品房住宅市场造成一定影响。」
  不过,申银万国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根据已公布的住宅规划,未来各个城市虽然都将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且预计保障性住房开工面积将占比在10%以上。但由于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保障住房供给结构,将对购买人群严格届定为中低收入,对商品房购买群体的分流作用不明显,因而对行业的影响将比较有限。
  一家专注于中高档住宅开发的房地产企业也持有相同观点,该企业内部人士认为,房地产市场发展至今,对于物业要求早已细分化,因此商品住宅部分仍有市场。「我们既然专长于中高档住宅开发,就会致力于在这方面继续发展。」
  「各地政府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准入门坎、管理机制等系统的制定,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在具体落实执行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这是个异常艰巨的工程。」专家说。
其他文献
2008年10月15日,大洋彼岸的阳光一如台北的秋天,晨曦中却不见了那位坚持晨练的老人,王氏所属的企业都笼罩着一份深秋的哀婉。王永庆这位92岁的老人安详的走了,留下了他一生的传奇和经营智慧。      台湾已无王永庆    10月的台湾,风并不寒冷却显得萧索,在迎接王永庆遗体的队伍中有一对文质彬彬的男女,他们互相搀扶,泪水肆意流淌着。这就是王永庆的小女儿王雪红和丈夫陈文琦——IT帝国的「神雕侠侣」
期刊
事实上,每次楼市遭遇调整的时候,背后总会闪现着资本抄底的影子。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机会何在?资金何时入场抄底?     「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巴菲特在金融风暴愈演愈烈之时发表了自己的抄底宣言。而在情况类似的大陆楼市,抄底的呼声也在日益高涨。    逆势扩张出手正当时  金融危机的到来,令已经遭遇了长时间宏观调控后走势低迷的大陆房地产市场更显冰冷,也令众多房地产「大佬」们「谈房
期刊
2008年,全球经济面临大考。在金融风暴冲击下,股市大调整、政策调控、银根紧缩、市场观望、资金链紧张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让大陆房地产面临从峰巅到谷底的转变。    救地产,就是救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陆一改之前对地产业的打压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措施,这表明,大陆楼市的政策筑底开始显现。同时,那些正在寻求资本避风港的海外资本,已经开始把目光再次投向大陆地产业。  危中有机。面对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期刊
病根不除,何言复苏?当今楼市理应反思调整,而不是呼吁救市!    「深寒」继续17楼盘深圳「停工」    11月18日,深圳地产资深研究人士披露深圳大量出现的楼盘「停工」。事实上,目前直接停工的项目较少,称这17个楼盘 「隐性停工」可能更为确切。所谓「隐性停工」就是开发商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在经营策略上的一些调整,如放缓施工进度、只留一些基本人员留守工地等。    据记者了解,位于深圳龙岗中心城风临
期刊
要了解寒冬下的房地产春天在哪里,企业就必须看清新政释放出的种种信号,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切入点。    11月5日,大陆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定和刺激经济发展的十条措施中指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    与许多大陆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的期待有所不同的是,楼市新政并非如他们想象的那样「托市」、鼓励购房者入市购买商品房,而是鼓励各级政府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保障性
期刊
大家都知道,台湾话(或称闽南话)是中国最古老的一支汉语系统,几千年前,现在讲闽南话的汉民族早就在黄河洛阳的中原地区过着「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农业生活。     魏晋南北朝以降,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中原,造成河洛一带人士大量迁徙,辗转南迁,最后定居在福建、广东等岭南地区。在这期间,北方语言却融合了游牧民族语言之特色,几经变化的结果形成现今的国语—北京话系统。而闽南话却因此而保存了大量的古音,闽南话
期刊
从大海的女儿到「珊瑚皇后」,她说「一切磨难都是恩典」。  林金銮,默默孕育美丽,坚韧地成就一树风骨,正如她所经营的红珊瑚,拥有着独特的生命。    林金銮,作为一名与红珊瑚有关的名女人,因其与珊瑚的不解之缘,被圈里人誉为「珊瑚皇后」。从平凡渔家女到如今福人德国际红珊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林金銮的经历,似乎也正如天幕海床中的红色珊瑚一样,有着鲜为人知的传奇色彩。      试水红珊瑚掀起「红色风暴」 
期刊
在历届国共经贸论坛中,都有诸多与两岸同胞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议题被提及,其后,双方研讨的成果或成为新局开篇的契机,或成为惠及两岸的福音,助力和推动作用日渐显著。    农业合作、旅游观光、两岸三通……随着两岸经贸文化合作与交流的深化,越来越多与两岸民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瓶颈问题借助两岸经贸论坛得以解决。  从2006年4月的首届两岸经贸论坛至今短短两年半,大陆与台湾方面共同推出惠及两岸的政策措施达到
期刊
2008年11月4日,来自世界各地的500多家媒体齐聚台北,用镁光灯镜头记录了两岸交流历史性的一刻,见证了相隔多年的两会复谈在台湾举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举行的二次江陈会谈及共同签署的四项协议,为两岸关系发展历史重重添上一笔!      二次江陈会谈的灵魂人物之一 ——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先生,在会后亲自接受本刊专访,谈及追求两岸和平、经贸双赢、服务大陆台商的愿景
期刊
声  「问题要比大家想象的坏三倍,情况的确相当严峻,最糟的状况还没来。」    景  近日,在考查美国经济后,郭台铭在捐赠台大癌症医疗中心的记者会上,首次发出预警,亲口证实景气下滑严重,经济低迷的最糟糕阶段尚未到来。    析  从云端到谷底,原来只要一瞬间。2008年多事之秋,次贷风波掀起的一片水花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幻变为影响全球经济的惊涛骇浪。郭台铭一句「景气比想象坏三倍」,有如奏响一曲科技悲歌
期刊